一、中文資料
方珍玲(2007)。台灣農業結合地方產業文化活動內涵既風險策略。台灣鄉村研究,7,113-142頁。
王小璘、何友鋒、詹雅萍(1997)。休閒農業整體評估模式之建立。戶外遊憩研
王本壯(2000)。從社區總體營造推動地方特色產業振興的策略─以三義木雕產業為例。聯合學報,17,125-134頁。台灣農家要覽(200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台北市。 農業委員會台灣農家要覽增修訂三版策劃委員會。
交通部觀光局(1992)。《台灣地區觀光遊憩系統開發計畫》,臺北市:交通部觀光局。
朱高峰(2001)。產業大觀(初版)。臺北市:牛頓。
行政院(1971-2008)。《台灣農業年報》,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1995)。社區總體營造簡報資料,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吳易蓮(2000)。地方產業之觀光化與社區營造---以鶯歌陶瓷產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吳潛誠(1997)。文化與社會。新店市:立緒文化。
呂政璋(2008)。產業履歷農產品整合行銷。豐年第58卷,第四期,33-37頁。
李泳龍、黃宗誠、吳華權(2002)。社區總體營造與地方產業振興之研究─鄉鎮推動產業文化節慶之考察。公共事務評論,3(1),116-133頁。究(10)3,59-80頁。
辛晚教(2000)。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26,12-21頁。周宗德(2006)。苗栗縣文化創意產業與觀光節慶活動發展之探討。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周金玉(2007)。都市觀光與地方文化產業的連結。萬芳學報,3,23-35頁。林宗德譯(2004)。文化理論的面貌。永和市:韋伯文化。
林忠伸(2009)地方產業發展新契機。地方行政研習e學中心。取自http://elearning.rad.gov.tw/bin/home.php
林嘉興(2002)。葡萄產業之永續經營。永續農業(17),34-37頁。林嘉興、張林仁主編(1988)。《葡萄生產技術》,臺中 : 臺灣省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宮崎清(1995)。展開嶄新風貌的社區總體營造。臺灣手工業,55,16-22頁。翁徐得(1995)。地方產業與地域振興。臺灣手工業,55,10-15頁。翁徐得等編(1998)。八十七年度社區總體營造與鄉鎮展演設施經營管理鄉鎮長座談會專刊,台灣省手工業研究所。
馬元容(2005)。從臺北縣文化節慶活動的轉變到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北縣文化,86,85-97頁。張苙雲主編(2000)。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市:遠流
張淑君、曾才珊(2005),節慶活動與社區總體營造對地方產業振興之影響─以南投花卉博覽會為例。農業世界雜誌,267,76-81頁。張維倫、潘筱瑜、蔡宜真、鄒歷安譯(2003)。文化經濟學。臺北:典藏出版社Throsby,D.2001 Economics and Culture
許竫婉(2006)。彰化地區番石榴產業分布特性與運銷通路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品妤(2004)。地方文化產業行銷機制之研究─以消費者心理向度探討。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陳秀芬(1985)。彰化平原鮮食葡萄栽培的擴散。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臺灣手工業,55,4-9頁。陳其南(1996)。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發表於地方文化與區域發展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臺北。
陳建和(2002)。觀光研究方法。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台北。
彭琦芳(2005)。「地方特色產業轉型之研究-以三義ㄧㄚ箱寶為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企業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世輝(2002)。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之危機與轉機。2002年文建會文化論壇系列實錄─文化創意產業及地方文化館。
黃昭瑾(2003)。地方文化產業發展與特性。臺灣休閒農業會訊,6,8-13頁。黃美傳(2001)。社會網絡與地方產業文化發展─白河蓮花節與官田菱角節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慧文(2007)。我國地方特色產業之推動與展望。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0(10),93-97頁。
黃靜茹(2008),台中縣后里鄉糖業轉型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楊炳輝(2005)。山坡地果農對果樹產業轉型休閒農業之研究-以臺中縣后里鄉仁里村、廣福村產銷班為例。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楊敏芝(2000)。文化產業理論思潮初探與發展省思。環境與藝術學刊,1,29-49頁。楊敏芝(2002)。地方文化產業與地域活化互動模式研究─以埔里酒文化產業為例。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溪湖鎮公所(1983)。《溪湖鎮誌》。
溪湖鎮公所(2007)。《溪湖葡萄履歷栽培輔導計畫工作報告》。
鈴木忠義編(1990)。現代觀光論。東京都:株式會社,有斐閣雙書。
廖哲強、張長義(2006)。鄉村發展地方文化產業化歷程─以嘉義縣蒜頭糖廠蔗埕文化園區為例。稻江學報,1(2),178-199頁。廖淑容、古宜靈、周志龍(1990)。文化政策與文化產業之發展─西歐城市經驗的省思。理論與政策,14(2),165-197頁。彰化縣政府(1973-2007)。《彰化縣統計要覽》,彰化縣政府。
劉大和(2005)。地方與文化創意產業理論探討。臺北文化產業人力資源半年刊:文化HR,3,27-31頁。劉伶均(2003)。農村地方文化產業在地行銷之研究—以大里鹹菜、草屯麻竹筍、埔鹽花椰菜乾為例。國立中興大學農村規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劉佳勳(2004)。地方產業結構的變遷對當地居民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南投縣鹿谷鄉為例。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劉修祥(2005)。觀光導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惠珍(2004)。花蓮地區初級產業轉型與休閒產業結合的區域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蔣玉嬋(2006)。地方文化館與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新竹市玻璃工藝博物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0(3),81-96頁。蔡文川(2005)。鄉土地理與地方感。地理教育,31,157-162頁。賴杉桂(2007)。在地全球化─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研考雙月刊,31(5),39-50頁。賴美蓉(2005)。地方產業交流中心:活化地方經濟新模式?產業論壇,7(1),25-43頁。謝秀娟整理(2003)。回顧臺灣葡萄栽培歷程。農業世界雜誌(240期),56-64 頁。
鍾欣倩(2007)。全球化下的地方文化產業之研究─以法國葡萄酒為例。嘉大史地(2),1-22頁。羅建怡(2005)。古坑華山地方產業轉型觀光發展的問題與策略。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蘇揚期、王柏山(2005)。「地方感」研究觀點的探討-從人本主義地理學、行為地理學到都市意向學派,社會科教育研究,10,109-136頁。二、西文資料
Altman, I.& Low, S.M.(1992). Place Attachment. London: Plenum.
Burkart, A. J., & Medlik, S.(1974). Tourism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ondon:
Heinemann.
Clawson, M., & Kentsch. J. L.(1966). Alternative method of estimating future use.
Economics of Outdoor Recreation,123-143. Baltimore, Marylan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Microfilms.
Cook, S. W.(1975).A survey of definitions in U.S. domestic tourism studies. Washington,
D.C.: U.S. Travel Data Center.
Fakeye, P. & Crompton, J.(1991).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rospective, first-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
10-16.
Fuller, N. J.(1992).The Museum as a Vehicle for Community Empowerment: The Ak-
Chin India Community Ecomuseum Project. Museums and Communities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James J. Ponzetti, Jr.(2004). Growing old in rural communities: A visual methodology for
studying place attachment. Retrieved July 27, 2004 , from
http://www.peecworks.org/PEEC/PEEC_Research/S0009D4E8-0009D4E9
Lash,S. and Urry,J.(1994).Economics of signs and spaces .London:Sage.
Lundberg Donald E.(1972).The Tourist Business .Chicago:Institutions Volume
Management Magzain.
Milligan, M.J.(1998).Interactional past and potential: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fo
place attachment. Symbolic Interaction, 21, 1-33.
Pratt,A.C.(1997).The Cultural Industries Production System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 29(11):1953-1974.
Sanger,M.(1996).Sense of Place and Educa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ial Education,
29 , 4-8 .
Ritchie, J. R. B. & Goeldner, C. R.(2006). Tourism : principles, practices,philosophies.
New Jersey: John Wiley and sons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