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振德(1997)。創造力三面模式評介---兼論創造力的本質與研究取向。資優
教育季刊,64,1-5。
王德育譯(1991)。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三友。Lowenfeld. V. (1957).
Creative and Mental Growth.
毛連塭、郭有遹、陳龍安、林幸台(2000 , 2001)。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
出版社。
向天屏(2005)。從Eisner的「美感認知」談國小語文領域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
踐。兩岸四地教育改革的實踐與反思學術研討會。澳門:澳門大學。
朱光潛(1987)。啟蒙運動的美學。台北:金楓出版有限公司。
呂廷和譯(1975)。透過藝術的教育。台北市:雄獅公司。Herbert Read.
周世輔(1981)。國父思想新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Howard
Gardner.
李雪莉(2001)。美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112-115 。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台灣書店。
李雄揮(1979)。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李醒塵(1996)。西方美學史教程。台北市:淑馨。
吳靜吉(1992)。建立拓弄思語文創造思考測驗乙式常模研究報告。台北市: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Baer,J.(1993).
吳靜吉、王文中、郭俊賢、陳淑惠、李慧賢(1996)。「創意生活經驗量表」
之修訂,未出版。
吳靜吉、陳甫彥、郭俊賢、林偉文、劉士豪、陳玉樺(1998)。新編創造思考
測驗研究。台北:教育部。
吳聰賢(1989)。態度量表的建立。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著。
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市:台灣東華。
杜若洲譯(1972)。美感。台北:晨鐘出版社。George Santayana(1896).
林仁傑(1992)。大陸小學教育政策與教育內容之研究-美術組。台北市:國
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林政華(1995)。審美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藝術學報,56,215-226。林偉文(2002)。國民小學學校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的關
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幸台(1974)。創造性教學對才賦優異創造力發展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樹聲(2001)。科學通識課程之設計與實施-以「現代科技爭議探討」課程
為例。通識教育季刊,8(2),109-134。
周慧菁(2001)。美在心光亮起時。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16。邱兆偉(1992)。美感教育的哲理與省思。載於高雄師大主辦「學校美感教育
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113-136)。
邱梨玲(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視覺美感形勢分析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邱皓政(2000)。組織環境與創意行為--組織創新量表的發展與創新指標的建
立(從科技產業到政府機構)。2007年12月25日,取自:
http://tim.nccu.edu.tw/croci/rnd/achieve/index.htm。
洪文東(1997)。創造性思考與科學創造力的培養。國教天地,123,10-14。洪冬桂(1973)。台北市國中高創造力學生的學業成就績與教師評量。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懿妍(2001)。世界向美走。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24-30。柳秀蘭(1995)。資優學生、普通學生、山地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比
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徐恒醇譯(1987)。美育書簡。台北:丹青。Shiller J.F.C.(1987).
袁汝儀(1995)。「非官方」說法:台灣兒童審美價值觀之田野研究。論文發
表於1995國際藝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主
辦,84年11月10日。
許信雄(1994)。兒童對國畫的偏好之研究,海峽兩岸兒童藝術教育的改革與
研究論文集,27-48。台北: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學會兒童美術教育研究中
心。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80)。國民中小學加強美育教學實施要點。教育部公報六十四期,
7-9。台北:教育部。
張一蕃(1997)。資訊時代之國民素養與教育。載於資訊科技對人文、社會的
衝擊與影響期末研究報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2007年8
月13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cdp/project/01/。
張玉成(1983)。教師發問技巧及其對學生創造思考能力影響之研究。台北:
教育部教育計畫小組編印。
張政文(2001)。康德美學思想對二十世紀西方美學的影響。2007年12月9日,
取自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18/12/class001800003/hwz95141.htm。
張俊傑(1992)。建立美育的基本觀念。載於高雄師大主辦「學校美感教育國
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與研討紀錄(24-36)。
張錦鶴(2002)。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
中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崔光宙(1992)。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有遹(1983):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郭禎祥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臺北:文景書局。Eisner, E. W.。
郭禎祥(1992)。中美兩國藝術教育鑑賞領域實施現況之比較研究。台北市:
文景書局。
郭禎祥(1996)。幼童對美術館的起初概念:跨文化研究。美育,78, 41-53。
陳木金(1993)。國民小學教師美育教學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李綢(1986)。國中學生認知能力與創造力的關係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9,85-104。
陳昭儀(1992)。創造力的定義及研究。資優教育季刊,44,12-17。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瓊花(1997c)。我國青年藝術觀念探討之一--繪畫表現上"像"與"不像"問題的看
法。美育,87, 29-38。
陳瓊花(2000a)。二十一世紀藝術教育圖像-談文化因素對美感教育之省思。
文化視窗,18,14-19。
陳瓊花(2000b)。兒童與青少年如何說畫。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
術,4,97-126。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
陳瓊花、林世華(2004)。臺灣民眾美感素養發展與藝術教育改進研究報告。
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委託研究)。
陳朝平著(1992):繪畫欣賞教學的問題引導方法之研究。屏東師院,審美教
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陳龍安(1984)。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創造思考能力之影
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創造思考能力之影響。台北市立師院學
報,19,115-147。
陳龍安(1995,2004)。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陳淑琴、范麗娟譯(1985)。瑪麗․凱談人的管理(Mary Kay on people
management)。台北市:長河出版社。Mary Kay.
陳英豪、何華國、吳昆壽(1991)。美勞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普通班學
童創造思考能力及美勞科成績之影響。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2,181-204。
陳密桃(1984)。大學生認知能力、創造思考能力及教師教學方法對學生學習
行為的影響。高雄教育學刊,5,173-211。
陳宗逸(1995)。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
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淑娟(1991)。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課程對高中學生創造能力、科學能力及
科學相關態度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北。
梁福鎮(2001b)。審美教育學-審美教育起源、演變與內涵的探究。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曹俊峰(2003)。康德美學導論。臺北市:水牛。
曾敬梅(2002)。玩興、幽默、創意態度、創造氛圍與創造力的關係— 以研
究生為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至、范大燦譯(1989)。審美教育書簡。台北:淑馨出版社。Friedrich
Schiller. Letters up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
傅斌暉(2003)。審美知能測驗研究-以九十二學年度臺北縣國民中學美術班聯
合招生甄試審美知能科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臺北市。
黃富廷、謝玉貞(2001)。國中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態度內外一致性之研究。
台東師院學報,12,85-113。
黃麗貞(1986)。社會科創造思考教學對國小兒童創造思考能力及社會科學業
之成就之影響。國立台灣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
北。
黃紫雲(2005)。學校行政人員美感素養之研究-以某國立大學行政人員為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光男(1985)。美學與美術教育思想關係之研究。高市文教,19,85-94。
黃壬來(1992)。創意美勞。台北,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賈馥茗(1970)。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2,149-240。
楊蕙菁(2005)。美力時代。商業周刊,903,66-72 。
楊深坑(1988)。柏拉圖美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楊深坑(1989)。學校美感教育的研討。國教研究雙月刊,6,19 - 27。
溫怡梅(1987)。領導才能訓練課程對國小智能優異學生正向自我概念、創造
力與領導能力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未出版,台北。
溫明麗(2000)。透過解放與批判獲得智慧和德性之重建。道德教育專輯,25,
213-223。
詹秀美(1989)。國小學生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相關研究變項。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聞笛、水如編(1989)。蔡元培美學文選。台北:淑馨出版社。
漢寶德(2002)。自美感教育談青年的文化素養。2007年12月10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monthly/00204/theme-065.htm。
漢寶德(2003)。美感教育的有效途徑。2007年12月12日,取自:
http://www.npf.org.tw/monthly/0302/theme-268.htm。
劉昌元(1996)。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
劉綱紀(1997)。傳統文化、哲學與美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
劉文潭(1997)。現代美學。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市:巨流。Reamond
Williams, (1985). Key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劉德明(1999)。小學自然的科學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83-119。劉世南和郭誌光(2002)。創造力的概念與理論:一個心理構念的反思。
發表於創意學術研討會,90-114。國立嘉義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編。
劉佩修(2005)。美感不是照表操課的速成補習。商業周刊,903,82-86 。
劉湘川、劉好、許天維(1992)。我國國小學童對稱概念的發展研究(Ⅰ)。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潘惠雯(2004)。國民中小學學生美感素養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為
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潘金定(2005)。臺灣社區大學學生美感素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英耀、張川木、王文中(2002)。科學創意教學實驗與教材發展— 以國小
自然科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未出版,台北。
鍾聖校(1995)。認知心理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韓延明(2003)。試論美育對學生右腦和智力的開發功能。江蘇:中國論文中
心。
韓承靜(1998)。創造思考的心智表徵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簡茂發(1981)。我國國小及國中學生的智力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4,125~148。
簡茂發(1987)。心理測驗與統計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羅美蘭(1993)。美術館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 1997 ). Motivating Creativity in Organizations: On
Doing What You Love and Loving What You Do.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1), 39-58.
Barron, F. & Harrington, D. M. ( 1981 ). Creativity, intelligence,
and personality.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32, 439-476.
Beardsley, M. ( 1991 ). Aesthetic experience. In R. A. Smith & A.
Simpson (Eds.), Aesthetics and arts education (pp.72-84).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Bloom, B. S. (Ed.) ( 1956 ).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Company.
Busse,T.V. and Mansfield,R.S.( 1980 ). Theories of the creative
Process:A review and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14(2), 191-193.
Carroll, N. ( 2002 ). Aesthetic experience revisited. 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42(2), 145-168.
Cheng Mo Yin, Vivian. ( 2001 ). Creativity in Teaching:
Conceptualization,Assessment and Resour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Clinard, J. & Foster, L. ( 1998 ). Putting art standards into
practice with aesthetic literacy.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NASSP Bulletin, 82, 18-24.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Csikszentmihalyi, M. & Robinson, R. E. ( 1990 ). The art of seeing.
Malibu, California: The Getty Center for Education in the Arts.
Csikszentmihalyi, M. ( 1999 ). Evolution of Adolescent Behavior.
NAMTA Journal; 24(1) ,106-108.
Davis, D. J. ( 1971 ). Human behavior: its implications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art.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12(3),
4-12.
Dewey, J. ( 1934 ). Art as Experience. New York: Minton Balch .
Dillard,G.H.( 1983 ). The effect of a fine arts program on the
intelligence, achievement,creativity and personality test scores
of young giffed and talented students(Doctoral dissertation,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43,2309A
Efland, A. D. ( 2002 ). Art and cognition: Integrating the visual
art in the curriculum. Reston, VA: National Art Education
Association.
Feldman, D .H., Csikszentmihalyi, M. & Gardner, H. ( 1994 ).
Changing the World: A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Connecticut: Westport.
Fenner, D. E. W. ( 2003 ).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aesthetic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37(1), 40-53.
Gardner, H. ( 1993 ). Creating minds. Basic Books.
Getzels,J.W. & Jackson,P.W.( 1962 ). Creativity and intelligence :
Explorations with giffed students. New york:Wiley.
Getzels, J. W. & Csikszentmihalyi, M. ( 1976 ). The creative vision: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problem finding in art. New York: Wiley.
Glover, J. A. ( 1980 ). Becoming a more creative person. Englewood
Cliffs, NJ
Gowan, J. C. ( 1972 ). Development of the creative individual. San
Diego: Robert R. Knapp Publisher.
Guilford,J.P.( 1967 ). 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N.Y.:McGraw-
Hill, Inc.
Guilford, J. P.(1968). Intelligent, Creativity and Their
Educational Implications, SD: Robert R. Knapp.
Guilford,J.P.( 1971 ). Creativity and its caltiration.N.T.:Harper
and row.
Hauenstein, A. D. ( 1998 ).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taxonomies.
Lanham • 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Hocevar, D., & Bachelor, P. ( 1989 ). A taxonomy and critique of
measurement used in the study of creativity. In J. A. Glouer, R.
R. Ronning, & C. R. Reynolds,Handbook of creativity. NY: Plenum
Press.
Johnson, J. E.( 1974 ). The effects of creativity training on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creative written expression. The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lities,16,264-265.
Parsons, M. J. ( 1987 ). How we understand art.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sons, M. J.( 1990 ). Aesthetic literacy: The psychological
context. Th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 24(1), 135-146.
Peterson, R. E. ( 2002 ). Establishing the creative environment in
technology education.Technology Teacher, 61(4), 7-10.
Rhode, M. ( 1961 ).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Simonton,D. K. ( 1975 ). Age and Literary Creativity: A Cross-
Cultural and Trans-historical Survey Journal of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6, 3,259-278.
Simonton,D. K. ( 1988 ). Age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What do we
know after a century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4,163-180.
Smith, R. A. ( 1989 ). The sense of art: A study in aesthetic
education. London: Routledge.
Smith R. A. (1992). Problem for a philosophy of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33, 253-266.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 1995 ). Defying the Crowd. Big
Apple Tuttle-Mori Agency, Inc.
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 ( 1996 ). How to develop student
creativity.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ardif, T.Z. and Sternberg, R.J. ( 1988 ) What do we Know about
Creativity? In Sternberg, R.J. (ed.),The Nature of Creativity:
Contemporary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 pp. 429–40.
Torrance,E.P( 1974 ). Torrance test of creative
thinking:Normstechnical manual,
Princeton.New York:Personnel Press.
Wallas, G. ( 1926 ). The Art of Thought.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vich.
Willams, F. E.( 1980 ). Creativity Assessment Packer (CAP):
Manual.Buffalo, N.Y.:D.O.K.
Wilson, B. G.. ( 1971 ). Evaluation of learning in art education. In
B. Bloom, J. Hastings & G. Madaus (Eds.), Handbook on formative
and summative of student learning (pp.501-558). New York: McGraw-
Hill.
Yamamoto( 1965 ). Creativity-A blind man’s report on
theelephant.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2,428-434
Zhou, J., & Oldham, G . R. ( 2001 ). Enhancing creative performance:
Effects of expected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strategies and
creative personality.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5(3), 151-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