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台女藝術家辦展覽讓"檳榔西施"走進藝術殿堂〉,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2/14876/4280868.html (24 11 2008)
刁筱華譯,Rosemarie tong 著,《女性主義思潮》,台北:時報出版,1998年。
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主編,《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 年》,台北市:時報文化公司,1998 年。
王秀雄,《臺灣美術發展史論》,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
王焜生,〈藝術與時尚的變形──漢諾威前進流行〉,《典藏今藝術》196期,2009年1月,頁110-112。王雅各,《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台北市:巨流,1999年。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冊: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
王耀庭,《四十年來台灣地區山水畫之發展研究》,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1992年。
台中縣文化局,http://www.tccgc.gov.tw/03_plan/p01_02.asp?id=562 (24 11 2008)
台北巿立美術館編輯,《一九四五〜一九九五台灣現代美術生態》,台北:北美館, 1995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市立美術館館藏目錄2006》,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2007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市立美術館館藏目錄民83年至民84》,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市立美術館館藏目錄民87年五月至民88二月》,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9年。
台北市立美術館編,《東方美學與現代美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年。
台北市美術館展覽組編輯,《意象與美學─台灣女性藝術發展》,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8年。
台灣師大美術系主編,《水墨新世紀: 2002 年水墨畫理論與創作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師大美術系,2002年。
台灣教育局,《台灣教育史料新編》,台北:商務,1978年。
成令方著,<女性主義歷史的挑戰:概念與理論--二十年來英美女性歷史學者關注的議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6月,頁231-236。朱佩儀,〈複語雜鳴的表象之下〉,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論文,2004年。
江寶釵,《張李德和詩文集上、下集》,台北:巨流,2000年。
何成,〈歐波館的另一位主人─已故女畫家吳詠香二、三事〉,雄獅美術113期,1980年7月,頁68-70。吳超然,《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媒材篇:水墨與書法》,台北市:文建會,2003年。
吳澤義、吳龍合著,《走進世界名畫7達文西》,臺北:藝術圖書公司,1997年。
吳瓊華,《台灣‧女性‧寫真:吳瓊華 檳榔西施 複合媒材‧裝置作品專輯1998-2000》,台南縣:南縣文化局,2001年。
呂松穎,〈當「水墨」變成品牌──「時尚水墨」的另類觀點〉,《藝術家》,第379 期,2006年12月,頁430-431。呂清夫,《藝術史的軌跡》,台北:史博館,2001年。
李元貞,《婦女開步走》,臺北:婦女新知,1988年。
李妙虹,〈戰後臺灣婦女的社會地位(1970-2000)〉,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論文,2002年。
李建群,《拉美‧英倫‧女性主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美蓉譯,Whitney Chadwick 著,《女性、藝術與社會》,台北:遠流出版社,1995年。
李根芳譯,Erwin Panofsky著,《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圖書出版社,2003年。
李欽賢,《台灣美術歷程》,台北:自立晚報社,1992年。
李焜培,〈彩筆墨語,悠遊天地----梁秀中七十畫展〉,http://rumotan.com/sioujhong/modules/weblog/index.php?user_id=0&cat_id=2 (24 8 2008)
李綉櫻,〈生活、女性、創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教學碩士論文,2002年。
李銀河,《女性主義》,台北:五南書局,2003年。
李鳳鳴紀錄整理,〈女藝論──女性創作Vs. 世代〉,《藝術家》367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5年12月,頁288-331。
周麗蘭,〈檳榔西施大調查 樹林檳榔西施最勤勞 中壢的學歷高〉,載於中國時報 (11/05/2007)
林志鴻,〈影像是虛構,變態及優雅──爾溫‧歐列夫華詭譎的赤裸舞台〉,《典藏今藝術》196期,2009年1月,頁384-391。
林育芬,〈儒林女史梁秀中的情感世界--平易中見真情 〉,梁秀中官方網站http://www.rumotan.com/sioujhong (24 8 2008)
林柏欣,〈無限風光在險峰:從全國碩博士論文看歷年台灣美術的研究趨向〉,《台灣美術》59期,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5年1月,頁4-21。
林振莖,〈台灣水墨人物畫之興起〉,《台灣美術》第67期,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年1月,頁106-109。
林珮淳主編,《女/藝/論:台灣女性藝術文化現象》,台北:女書文化,1998年。
林惺嶽,《渡越驚濤駭浪的台灣美術》,台北:藝術家, 1997年。
林晴,〈澳洲女性藝術初探〉,《藝術家》第240期,台北:藝術家雜誌1995年5月,頁395-398。洪少瑛,〈反商業的女性藝術先驅──專訪蘭西‧史畢露〉,《藝術家》第234期,台北:藝術家,1994年,頁380-385
洪瑞璇,〈大學女性院長生命故事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2001年。
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1996。
孫曉彤, http://blog.yam.com/lizerd/article/14821935(10 07 2008)
徐小虎,〈什麼是台灣美術史〉,《台灣美術》51期,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3年,頁44-63。
徐南號主編,《台灣教育史》,臺北市:師大書苑公司,1993年。
徐惠倫,〈台灣戰後初期女畫家風格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2007年。
袁金塔,〈時尚水墨在台北──第一屆台北當代水墨雙年展策展理念〉,《藝術家》,第379 期,2006年12月,頁428-429。
高千惠,〈「偉大」的爭議──從流行的性別意識展覽與兩性意識座談談起〉,《藝術家》242期,1995年7月,頁272。高千惠,〈另類春秋──女性藝術的當代研究空間〉,《藝術家》328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9月,頁463-464。高千惠,〈眾裡尋她╱非第二性的精神圖式〉,《藝術家》,386 期,2007 年7 月,頁230-239。高千惠,〈觀念藝術加女權運動→性別論述的蝶變──看「藝術與女權革命」的年代回顧與發展(1970-1990)〉,《藝術家》,385 期,2007 年6 月,頁258-267。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市:三民書局,2004年。
張正霖,〈性別再現與國家意識形態──論中國當代藝術內的女性身體藝象〉,《台灣美術》71期,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8年1月,頁32-55。
張正霖,〈性別政治──對台灣當代女性藝術發展的省思〉,《台灣美術》67期,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年1月,頁46-59。
張玉梅總編輯,《嚴明惠》,台北:霍克國際藝術,1995年。
張倩瑋,〈檳榔西施 吳瓊華用心裝置〉,2005年9月, 第495期,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22808 (24 11 2008)
崔詠雪,〈在水一方──1945年以前台灣水墨畫〉,《台灣美術》56期,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4年4月,頁4-21。
崔詠雪,〈傳統的延續(1736-1895)──台灣水墨發展的回顧〉,《台灣美術》69期,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2007年7月,頁4-19。
張輝潭,《臺灣當代婦女運動與女性主義實踐初探》,臺中市:印書小舖,2006年。
梁妃儀,〈以女性主義觀點看清代仕女圖〉,國立藝術學院美術史研究所中國美術史組碩士論文,2000年。
梁秀中,〈畫語錄〉,http://rumotan.com/sioujhong/modules/tinyd3/ (24 11 2008)
梁秀中,《梁秀中六十回顧展》,台中市:台灣省立美術館,1994年。
梁秀中,《梁秀中繪畫歷程展》,台北市:北市美術館,1994年。
莊永明,《台灣第一》,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
許維穎,〈表裡─他者眼中的美好自我〉,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美術創作班創作論述,2007年。
許維穎個展說明文,台中市文化局,http://www.tccgc.gov.tw/03_plan/p01_02.asp?id=926 (24 11 2008)
許麗雯編,《西洋美術巨匠系列─波提且利》,臺北:巨匠美術叢刊, 1992年。
許麗雯編,《西洋美術巨匠系列─魯本斯》,臺北:巨匠美術叢刊, 1992年。
陳引馳譯,Gayle Greene and Coppelia Kahn 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板橋市:駱駝出版,1995年。
陳永賢,〈性別認同與英國當代藝術〉,《藝術家》,345 期,2004 年2 月,頁404-411。陳其南,《文化的軌跡上集》,台北:博楊,1993年。
陳其南,《家族與社會》,台北:聯經,1990年。
陳坤德,〈在書寫歷史與文本的反轉中革命──談袁金塔的水墨變革〉,《藝術家》,第386 期,2007年7月,頁464-467。
陳幸婉,《陳幸婉》,臺中:國立台灣美術館畫冊,1990年。
陳香君,〈打開台灣「女性藝術」之窗〉,《藝術家》316期,2001年9月,頁122。
陳香君,〈閱讀台灣當代藝術裡的女性主義向度〉,《藝術家》303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0年8月,頁443-450。陳香君等譯,Norma Broude & Mary D. Garrard編,《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Ⅱ)》,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陳香君譯,Griselda Pollock著,《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陳曼華,〈在隱匿與現身之間:解嚴後台灣女性藝術的身體書寫〉,台南藝術學院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陳淑珍譯,Jo Anna Isaak著,《女性笑聲的革命性力量─女性主義與當代藝術》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陳惠雯,《大稻埕查某人的地圖──婦女的活動空間》,台北:柏楊文化,1999年。
陸蓉之,《台灣﹝當代﹞女性藝術史》,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2年。
陸蓉之,《破後現代主義》,台北:藝術家,2003年。
陳瓊花,《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水墨類:鄉土采風水墨》,台北:文建會,2004年。
郭繼生主編,《當代台灣繪畫文選:1945-1990》,台北:雄獅,1991年。
傅雪譯,Taine,Hippolyte 著,《藝術哲學》,台中:好讀,2004年。
曾肅良,〈從性解放、性狂熱到性的商品化---論吳瓊華「檳榔西施」系列作品〉,《藝術家雜誌》363期,2005年8月,頁334-337。
曾肅良,《現代美術大系──水墨類:意象構成水墨》,台北:文建會,2004年。
曾曬淑,〈女性主義觀點與藝術創作、藝術史、藝術評論〉http://www.ntnu.edu.tw/fna/gender.art/main_2.htm/ (27 07 2007)
游惠貞譯,Linda Nochlin著,《女性,藝術與權力》,台北:遠流出版社,2005年。
游惠遠,〈是匱乏還是自主?──台灣女性藝術在中國婦女史中的反思〉,《台灣美術》71期,2008年1月,頁4-19
游雯迪訪談、資料整理,〈只要肯投入,沒有事情是做不成的──梁秀中老師訪談紀錄〉《工筆畫 》38期,2009年1月,頁52-56。
游鑑明,〈日治時期台灣女子教育〉,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論文,1987年。
馮幼衡,〈女性與中國傳統繪畫瑣談〉,《藝術觀點》31期,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2007年4月,頁28-33。黃朝湖,〈質變中的檳榔西施時尚情結-─解析吳瓊華「呷檳榔看西施」裝置展意涵〉,《藝術家雜誌》,2008年11月,頁430-432。黃朝湖,〈關注人文的彩墨新秀──第六屆彩墨新人賞的創作思維與趨向〉,《藝術家》391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7年12月,頁407-409。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台北市:時報文化,1993年。
廖瓊芳整理採訪,〈我不認為藝術有性別之分──與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一席談〉,《藝術家》239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4月,頁270-27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8%9D%B4%E8%9D%B6%E6%95%88%E5%BA%94 (30 07 2008)
趙榮南,〈日治時期台灣女性東洋畫家之女性特質論述〉,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論文,2002年。
劉依綺譯,Cynthia Freeland 著,《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台北:左岸文化,2002 年。
劉瑞琪,〈女性主義藝術史學研究方法論〉,《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8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年6月,頁195-235慧明著,收錄於台北市立美術館編,《台北市立美術館館藏目錄民83年至民84》,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5年,頁78。
潘慧玲、梁文蓁與陳怡宣,〈台灣近十年教育領導碩博士論文分析:女性主義觀點〉,《婦女與兩性學刊》第十一期,2000年4月,頁151-171。
鄭進興,〈鋁箔當畫紙 許維穎的寂境藝術〉, http://www.newtaiwan.com.tw/bulletinview.jsp?bulletinid=63532 (24 11 2008)
蕭瓊瑞,〈「現代水墨畫」在戰後台灣的生成、開展和反省〉,《台灣美術》第六卷,第四期,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1994年4月,頁30-31。
蕭瓊瑞,《五月與東方-中國美術現代化運動在台灣之發展1945-1970》,台北:東大圖書,1991年。
蕭瓊瑞,《台灣現代美術大系──水墨類:抽向抒情水墨》,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年。
蕭瓊瑞,《島嶼色彩──台灣美術史論》,台北市:東大書局,1997年。
賴明珠,〈才情與認知的落差──論張李德和的才德觀與繪畫創作觀〉,《藝術家》245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5年9月,頁330-340。
賴明珠,〈女藝術家的角色定位與社會限制〉,《藝術家》233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4年10月,頁342-357。
賴美琴,〈一九九○年代台灣女性藝術研究〉,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論文,2004年。
謝小芩,〈台灣兩性教育經驗的差異與變遷〉,《當代》90期, 1993 年10 月,頁22-37。謝里法,〈我所知道的上一代-林玉山,永遠的少年人〉,《藝術家》269 期, 1997 年10 月,頁384-390。謝里法口述,林珮淳整理,〈女性主義是手段非目的〉,《藝術家》239 期,1995 年4 月,頁265-266。
謝東山,《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台中地區》,台北市:日創設文化,2003年。
謝東山,《台灣美術批評史》,台北:洪葉,2005年。
謝鴻鈞,《台灣當代美術大系──議題篇:陰性•酷語》,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3年。
謝鴻鈞等譯,Norma Broude & Mary D. Garrard編,《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擴充論述(Ι)》,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年。
簡瑛瑛主持,江足滿等記錄,〈台灣女性藝術的現況與展望〉,《藝術家》,287 期,1999 年4 月,頁346-347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第九卷,台北:台灣東華,1997年。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辭典》第四卷,台北:台灣東華,1997年。
羅芳,《延續與蛻變:羅芳水墨創作集》,台北:太平洋文化基金會,2001年。
藝術家雜誌資料室,〈四世紀的女性藝術史〉,《藝術家》190期,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1年3月,頁208-229。
嚴明惠,〈台灣藝術史,需要一個以「性別」為主導的運動嗎?〉,《藝術貴族》6期,1990年6月,頁73-75。
嚴明惠,〈危機就是轉機──談女性藝術創作發展的隘口〉,《藝術家》232期,1994年9月,頁350-353。
嚴娟英譯著,《風情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市:雄獅,2001年。
顧燕翎,〈從移植到生根:婦女研究在台灣(1985-1995)〉,《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6月,頁241-267。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台北:女書文化, 1999年。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文化, 2000年。
龔顯宗,《臺灣文學家列傳》,臺北:五南,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