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柏壽(1989)。國小學童受同儕接納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嘉義師院學報,2,99-152。甘蜀美、林鈜宏(2006)。特殊兒童學前融合方式實施成效與困難之個案研究。身心障礙
研究,4(1),32-45。
行政院衛生署(2008a)。身心障礙等級。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8b)。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使用指引。2008年11月16日,取自:http://www.doh.gov.tw/。
行政院衛生署(2008c)。歷年自殺及自傷死亡人數、死亡率。2008年11月16日,取自:
http://www.doh.gov.tw/。
朱琬蓁(2007)。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學生在融合教育班級中社交技巧教學方案成效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何東墀(2001)。融合教育理念的流變與困境。特教園丁,16(4),56-60。杜家文(2008)。國中普通教師如何輔導情緒障礙學生。載於蔡明富主編:「情」「行」有Go棒─情緒與行為問題學生輔導教戰手冊(頁93-97)。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李月娥(2008)。國小普通教師如何輔導情緒障礙學生。載於蔡明富主編:「情」「行」有Go棒─情緒與行為問題學生輔導教戰手冊(頁99-108)。高雄: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李玉琴(2002)。東部地區國小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的接納態度與互動模式之調查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李美枝(1991)。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市:大洋。
李姿瑩(2004)。情緒障礙教學研習─社交技巧教學活動彙編。台北市:台北市立師院特殊教育中心。
李碧真(1992)。國民中學學生對聽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杞昭安(1995)。師範學院學生對視覺障礙兒童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吳幸祝(2002)。國小級任教師對自閉症學生就讀普通班意見之調查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昆壽(1998)。融合教育的省思。特教新知通訊,5(7),1-4。吳武典(2005)。融合教育的迴響與檢討。教育研究月刊,136,28-42。吳武典、梁能(1978)。對殘障者的調查研究。測驗年刊,25,85-93。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浚隆(2001)。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二十年前後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77-88。
吳怡慧(2008)。情緒障礙與少年矯正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72,108-118。吳婉君(2008)。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圖片情境式量表調查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淑美(1999)。融合教育的實施與困境。國教世紀,188,6-11。吳淑美(2004)。融合班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吳勝智(2004)。國小普通班教師對自閉症學生融合教育之態度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吳筱琴(1991)。認識情緒障礙。師友,290,27-29。
林佩欣(2007)。從一個資源班教師的觀點來看普通學校實施融合教育的問題。特殊教育季刊,104,28-33。林東山(2004)。台中縣國小學生對接受融合教育之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系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林幸台(1992)。性格及行為異常兒童輔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第二次全國特殊兒童普查工作執行小組印行。
林美和(1994)。智能不足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真鍊(2004)。國小學童對於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林乾福(2003)。國中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的態度。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林翠英(2008)。融合教育─課程及教材、教法的調整與親職教育的角色。特教園丁,23(3),1-9。邱上真(2005)。特殊教育導論─帶好班上每位學生。台北市:心理。
邱佩瑩(1994)。國小學生對自閉症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嘉琳(2006)。高雄縣國小高年級學童對資源班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馬傳鎮(2008)。犯罪學新論。台北市:心理。
施米仙、林小麗(2006)。情緒障礙淺談。中等教育,57(3),134-138。
施顯烇(2002)。情緒與行為問題-青少年所面臨與呈現的挑戰。台北市:五南。
洪榮照(2000a)。情緒障礙兒童。載於傅秀媚主編:特殊教育導論(頁221-258)。台北市:五南。
洪榮照(2000b)。情緒障礙兒童的認識。載於國立臺中師院特教中心主編:特殊教育論文集(頁197-230)。台中:臺中師院特教中心。
洪儷瑜(1995)。必也正其名乎─行為異常、性格異常、情緒障礙或嚴重情緒困擾。特殊教育季刊,54,10-15。洪儷瑜、黃慈愛、彭于峰、翁素珍、林書萍、吳怡潔(2000)。情緒障礙學生輔導手冊。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網(2008)。情緒障礙安置措施。2008年12月19日,取自http://140.127.81.13/index.htm。
唐子俊、黃詩殷、王慧瑛(2005)。青少年心理障礙快速診斷手冊。台北市:心理。
徐易男(2006)。由美國NIUSI理念論融合教育學校之建構途徑。國立編譯館館刊,34(3),77-86。
徐美蓮、薛秋子(2000)。融合教育教學模式─以自閉症兒童融入普通班為例。高雄市:復文。
徐錫穎(2005)。國中學習障礙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涂添旺(2002)。台中市國民小學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9)。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第五版)。台北市:五南。
陳衣萍(2008)。在融合的情境中實施同儕接納課程的策略與方法。特教園丁,23(3),28-35。陳明宏(2008)。國中教育人員對嚴重情緒障礙學生融合教育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陳偉仁(2002)。走出家庭幽谷──談情緒障礙者的家族治療。特殊教育季刊,82,28-33。陳麗如(2006)。特殊學生鑑定與評量(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教育部(2004)。特殊教育法(修訂)。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6)。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2009)。97學年度一般學校各縣市國中階段特教類別學生數統計(身障類)。2009年4月16日,取自:http://www.set.edu.tw。
張世彗(2005)。融合教育的遞嬗與在融合班中協助身心障礙學生的方法。國教新知,52(3),1-11。張君如(2003)。台中市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聽覺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張春興(2004)。心理學原理。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媛媛(2008)。融合教育的省思與實踐─從教育機會均等觀點。特教園丁,23(3),18-21。張靜雯(2003)。國中生對智障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郭生玉(1999)。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
郭雅倫(2007)。普通班情緒障礙學生的輔導策略。教師之友,48(3),86-92。鈕文英(2006)。國小融合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報,23,147-184。鈕文英(2008)。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融合教育。台北市:心理。
湯志凱(2008)。功能性行為評估與正向行為支持在學校融合實務應用之探討。特教園丁,23(3),36-43。黃天、邱妍祥、谷芊(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考用。
黃玉嬌(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啟智班之認知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金美歡(2005)。台北市國中學生對視覺障礙學生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馭寰(2002)。國小教師對回歸主流聽覺障礙學生的接納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黃翠琴(2005)。台中市國小普通班學生對自閉症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彭素真(2005)。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調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彭源榮(2003)。國小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傅秀媚(2001)。融合教育的實施模式研究。載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主編:特殊教育叢書9001輯,141-155。
詹棟樑(200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師大書苑。
葉振彰(2005)。彰化縣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學系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鄒啟蓉(2004)。建立接納與支持的班級文化\學前融合班教師促進普通與發展遲緩兒互動與人際關係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7,19-38。楊坤堂(2000)。情緒障礙:理論與策略。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特教中心。
楊坤堂(2004)。情緒障礙與行為異常。台北市:五南。
楊麗香(2003)。花東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對智能障礙同儕融合態度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萬明美、張照明、陳麗君(1997)。大學視覺障礙學生學校生活適應及大學同儕對其態度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39。鄭麗月(1999)。情緒困擾與行為障礙兒童的輔導。國民教育,39(3),23-31。鄭麗月(2001)。情緒困擾與行為障礙兒童在融合教育中同儕接納與社會互動之研究。載於融合教育學術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教中心。
蔡秀玲、楊智馨(2007)。情緒管理。台北縣:揚智。
蔡昌樺(2006)。國小普通班學生對外籍配偶子女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助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明富(2006)。接納IN、排斥OUT─如何編製與實施同儕接納情緒或行為問題學生課程。載於蔡明富主編:打開「接納」開關─同儕接納情緒或行為問題學生課程彙編(頁15-27)。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蔡淑玲(1997)。一位自閉症幼兒在融合教育環境中社會行為表現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臧汝芬(2003)。青少年的情緒障礙。台北市:宏欣文化。
賴錫安(2003)。國民中、小學融合式特殊教育實施的困境與解決之道。特教園丁,19(1),41-45。賴翠媛(2003)。實施融合教育的困難與普通班教師的因應策略。教師之友,44(5),2-7。謝攸敏(2005)。嚴重情緒障礙學生跨年齡同儕個別教學方案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魏俊華(2002)。融合教育的發展與評估。載於台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主編:特殊教育叢書,16,19-29。
魏景銓(2001)。發展性障礙學生問題行為處理策略之探討。國小特殊教育,32,37-43。羅志釧(2004)。耕耘融合教育的園丁。特教通訊,32,1-5。
二、英文部分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00).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IV-TR (4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Barrett, J., & Kitchenham, A. (1992). An analysis of Q-variables associated with attitudes toward adolescent handicapped peers.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16, 201-211.
Bower, E. M. (1982). Defining emotional disturbance: 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19, 55-60.
Campbell, J., Ferguson, J., Herzinger, C., Jackson, J., & Marino, C. (2005). Peer’s attitudes toward Autism differ across sociometric groups: an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and Physical Disabilities, 17 (3), 281-298.
Frederickson, N., & Cline, T. (2002).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inclusion, and diversity : a textbook. Buckingham Phildelphia : Open University Press.
Hallahan, D. P., & Kauffman, J. M. (2006). Exceptional learner: Introduction to special education (10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
Hallenbeck, B. A., & Kauffman, J.M. (1995). How does observational learning affect the behavior of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disorders? A review of research.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29 (1), 45-71.
Hergenrather, K., & Rhodes, S. (2007). Explor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application of the disability social relationship scale. Rehabilitation Counseling Bulletin, 50 (2), 66-75.
Horne, M. D. (1985). Attitude toward handicapped student: professional, peer, and parents reaction.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dol, L.(2002).Creating Collaborative and Inclusive Schools. Austin, Tex: Pro-Ed.
Kauffman, J.M.&Hallahan, D.P. (2004). Special education: what it is and why we need it. Indiana:Addison-Wesley.
Kauffman, J.M. (2005). Characteristic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of Children and Youth (8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Landy, S.(2002). Pathways to competence: encouraging healthy social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Baltimore, MD: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Co.
Manetti, M., Schneider, B., & Siperstein, G. (2001). Social acceptance of children with mental retardation: testing the contact hypothesis with an Italian samp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5 (3), 279-286.
Meijer, C. J. W., Piji, S. J., & Hegarty, S. (1997). Inclusion education: a global agenda . London: Routledge.
Miller, M. (1984). Social accep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learning disabled students. Journal of Learning Disabilities,17 (10), 619-621.
Myers, D. G. (1999). Social Psychology.Boston: Mc Graw-Hill.
Roberts, C. M., & Smith, P. R. (1999). Attitudes and behavior of children toward peers with disabil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bility,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46 (1), 35-50.
Royal College of Nursing, RCN (2008). Public Law 94-142. Retrieved November 16, 2008, from http://users.rcn.com/peregrin.enteract/add/94-142.txt
Shaffer, D. R. (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acific Grove : Brooks/Cole Pub.
Shapiro, D. R., Moffett, A., Lieberman, L., & Dummer, G. M. (2005). Perceived competence of children with visual impairments.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and Blindness, 99 (1), 15-25.
Siperstein, G. N., & Bak, J. J. (1986). Understandind factors that affect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mentally retarded peers. In C. J.Meisel (Ed.), Mainstreaming handicapped children: outcomes, controversies, and new directions, 55-77.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Smith, T. E. , Polloway , E. A. ,Patton , J. R ., & Dowdy , C. A. (2008). Teaching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in inclusive setting (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Swaim, K., & Morgan, S. (2001). Children’s attitudes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 toward a peer with autistic behaviors: does a brief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 have an effect?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31 (2), 195-205.
Webber, J. (1997). Responsible inclusion: key components for success. In P. Zionts (Ed.), Inclusion strategies for students with learning and behavior problems: perspectives, experiences, and best practices, 27-55. Austin, TX: Pro-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