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13: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嘉慶
研究生(外文):Chia-Ching Chen
論文名稱:以貝氏網路為基礎的資訊融入數學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生教學成效之探究─以分數的乘法單元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performance of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s for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 students – taking a fraction multipli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施淑娟施淑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Chuan Shih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2
中文關鍵詞:資訊融入數學教學貝氏網路學習風格分數的乘法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
外文關鍵詞: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mathematics instructionBayesian networkslearning stylefraction multiplicationComputerized Adaptive Diagnostic Tes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8
  • 點閱點閱:50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是以國小五年級「分數的乘法」單元為研究領域,以貝氏網路理論為基礎來進行資訊融入單元教學設計與評量研發。在教學設計的部分,包括紙本教材及多媒體教材之編製,其中紙本教材有自編教學用教材與自編補救教學教材;多媒體教材有自編教學用多媒體及補救教學多媒體,在評量部分,則是編製一套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而後,將這整套資訊融入教學模式運用於實際教學中,並針對不同學習風格之學生探討其學習成效與補救教學成效,此外,對於此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之應用成效與學生對此資訊融入教學模式之意見亦進行評估。
研究方法採用不等組準實驗設計,研究對象為台中縣某二所國小五年級學生,再由此兩所學校各抽取二個班級學生,隨機分派二個班級 54人為實驗組,接受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另二個班級 68人為控制組,接受傳統教學模式。
研究結果發現:
1.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前測題目約可節省17.53題,佔全部試題的51.56%;而後測約節省18.82題,佔全部試題的55.37%。其預測作答的精準度,前測達93.02%,而後測達95.32%。
2.適性選題下貝氏網路的推論與完整作答下貝氏網路的推論之一致性分析結果發現,在錯誤類型及子技能之整體診斷預測精準度方面,前測為96.70%,後測為96.91%。
3.本研究之資訊融入教學模式與補救教學模式,對於不同學習風格之學生適用性並無顯著差異。
4.在學習成效部分,資訊融入數學教學之學生測驗表現優於傳統教學組。
5.在補救教學部分,資訊融入數學教學之低能力組學生測驗表現優於傳統教學之低能力組學生。
6.資訊融入教學模式之成效,不因學生性別不同而造成影響。
7.實驗組之全體學生對於此資訊融入數學教學及評量方式之學習意見,學生有八成六以上持非負向之意見,反應良好,其中尤以對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融入之反應最佳。
8.實驗組之男女學生對於此資訊融入數學教學及評量方式之學習意見,不因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
The aims of this study are to develop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assessment by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to teach fraction multiplication of the fifth grade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s. There are two parts of the teaching design. The one parts are the paper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self-edited teaching material and the self-edited remedial instruction material and the other parts are the multimedia materials including the self-edited teaching multimedia and the self-edited remedial instruction multimedia material. To refer to the assessment, it is the self-edited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The developments of this study are to conduct the model of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and to discuss the effects of learning and remedial instruction for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 student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also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applying the computerized adaptive test and students’ opinions about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The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is the nonequivalent quasi-experimental design. The subjects are fifth grade students from two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ounty. It is to draw two classes from these two schools. The two classes (54 stud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be taught with the model of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to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The other two classes (68 stud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o be taught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as follows:
1.The number of items of pre-test of the computerized adaptive diagnostic testing are 17.53 items omitted and the accuracy can reach 93.02%. The number of items of post-test of the computerized adaptive diagnostic testing are 18.82 items omitted and the accuracy can reach 95.32%.
2.In the scale reliability analysis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s of the adaptive item selection and entire answering, the accuracy can reach 96.70% in the pre-test and 96.91% in the post-test.
3.There are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shown in the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styles. The similar results are also shown in the remedial achievement.
4.The average in learning outcomes of using multimedia to teach is better than using traditional teaching materials.
5.The average in learning outcomes of the remedial instruction of low ability students taught with multimedia is better than ones taught with traditional materials.
6.The learning outcome is not affected by gender taught with multimedia.
7.There are above 86% of students taught with multimedia are satisfied with using multimedia in teaching.
8.Students’ opinions about using multimedia in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are not affected by gender.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待答問題………………………………………………………………5
第四節 名詞解釋………………………………………………………………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分數概念發展與迷思…………………………………………………11
第二節 資訊融入教學及其相關研究…………………………………………20
第三節 學生學習風格…………………………………………………………27
第四節 補救教學………………………………………………………………41
第五節 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45
第三章 研究方法…………………………………………………………………51
第一節 研究流程………………………………………………………………51
第二節 研究對象………………………………………………………………54
第三節 研究工具………………………………………………………………55
第四節 實驗設計………………………………………………………………70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77
第一節 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應用成效分析…………………………………77
第二節 不同學習風格之學生在接受「資訊融入數學教學」與「傳統
教學」後學習成效之影響……………………………………………81
第三節 不同學習風格之學生在接受「資訊融入數學教學」與「傳統
教學」後補救成效之影響……………………………………………85
第四節 不同補救教學模式後之錯誤類型發生率與子技能達成率改變
情形……………………………………………………………………96
第五節 探討資訊融入教學對不同性別學生學習效果的影響………………101
第六節 探討學生對實施資訊科技融入數學教學之意見…………………10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15
第一節 結論…………………………………………………………………115
第二節 建議…………………………………………………………………117
參考文獻……………………………………………………………………………121
中文部份………………………………………………………………………121
外文部份………………………………………………………………………130
附錄一 電腦化適性測驗流程及施測情況………………………………………135
附錄二 紙本單元講義之部分內容摘錄…………………………………………138
附錄三 紙本補救教學學生加油手冊之部分內容摘錄…………………………142
附錄四 分數的乘法教學媒體之部分內容摘錄…………………………………144
附錄五 分數的乘法補救教學媒體之部分內容摘錄……………………………146
附錄六 資訊融入數學教學之學習意見問卷……………………………………147
附錄七 學習風格問卷……………………………………………………………149
附錄八 分數的乘法診斷測驗之預試試題鑑別度、難度及信度分析……………151

圖目次
圖 2-1-1 面積的乘積模式(product as area)……………………………13
圖 2-1-2a 部分-整體區域面積模式………………………………………………14
圖 2-1-2b 部分-整體區域面積模式………………………………………………14
圖 2-3-1 Kolb經驗學習風格理論…………………………………………………31
圖 2-5-1 OT理論之專家知識結構圖………………………………………………47
圖 2-5-2 概念、錯誤類型與試題的貝氏網路圖……………………………………48
圖 3-1-1 研究流程圖………………………………………………………………52
圖 3-3-1 分數的乘法專家知識結構圖……………………………………………60
圖 3-3-2 分數的乘法之貝氏網路圖初稿…………………………………………61
圖 3-3-3 分數的乘法學生知識結構圖……………………………………………66
圖 3-3-4 分數的乘法補救教學知識結構…………………………………………67
圖 3-4-1 實驗架構圖………………………………………………………………71

表目次
表2-1-1 分數乘法錯誤類型相關研究……………………………………………15
表2-1-2 分數乘法錯誤類型………………………………………………………17
表2-2-1 資訊融入教學之相關研究………………………………………………25
表 2-3-1 不同學者對於學習風格的定義…………………………………………28
表 2-3-2 Kolb經驗學習風格分類………………………………………………31
表2-3-3 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39
表2-4-1 補救教學相關研究………………………………………………………44
表 2-5-1 試題j與試題k之聯合與邊界機率………………………………………46
表2-5-2 教育上運用貝氏網路之相關文獻整理…………………………………48
表3-2-1 教學實驗對象分佈表……………………………………………………55
表3-3-1 本研究之子技能一覽表…………………………………………………56
表3-3-2 本研究之錯誤類型一覽表………………………………………………57
表3-3-3 試題設計例示……………………………………………………………62
表3-3-4 測驗試題與錯誤類型及子技能對應表…………………………………63
表3-4-1 實驗設計模式……………………………………………………………71
表 3-5-1 預測精準度分析法(以錯誤類型為例)…………………………………74
表4-1-1 前測與後測適性判斷結果統計表………………………………………78
表4-1-2 適性選題下錯誤類型的預測精準度分析表……………………………79
表4-1-3 適性選題下子技能的預測精準度分析表………………………………80
表 4-2-1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不同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成效之迴歸係數同質
性考驗…………………………………………………………………81
表 4-2-2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不同教學模式下的學習成效之二因子共變數
分析摘要表………………………………………………………………82
表 4-2-3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之學習成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83
表 4-2-4 不同學習風格之學生前測成績估計邊緣值……………………………84
表 4-2-5 不同教學模式之學生學習成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84
表 4-2-6 不同教學模式之前測成績估計邊緣值…………………………………85
表 4-3-1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不同補救教學模式下的補救成效之迴歸係數
同質性考驗………………………………………………………………86
表 4-3-2 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不同補救教學模式下的補救成效之二因子共
變數分析摘要表…………………………………………………………87
表 4-3-3 不同學習風格之學生學習成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87
表 4-3-4 不同學習風格後測成績估計邊緣值……………………………………88
表 4-3-5 不同教學模式之學生補救教學成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89
表 4-3-6 不同補救教學模式後測成績估計邊緣值………………………………89
表 4-3-7 實驗組及控制組的高能力組學生補救成效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90
表 4-3-8 實驗組及控制組的高能力組學生之補救成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90
表 4-3-9 實驗組及控制組的高能力組學生之後測成績估計邊緣值……………91
表 4-3-10 實驗組及控制組的中能力組學生補救成效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91
表 4-3-11 實驗組及控制組的中能力組學生之補救成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92
表 4-3-12 實驗組及控制組的中能力組學生之後測成績估計邊緣值……………93
表 4-3-13 實驗組及控制組的低能力組學生補救成效之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93
表 4-3-14 實驗組及控制組的低能力組學生之補救成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94
表 4-3-15 實驗組及控制組的低能力組學生之後測成績估計邊緣值………………95
表 4-4-1 實驗組前測與後測出現錯誤類型統計表………………………………96
表4-4-2 控制組前測與後測出現錯誤類型統計表………………………………97
表4-4-3 實驗組前測與後測達成之子技能統計表………………………………98
表4-4-4 控制組前測與後測達成之子技能統計表………………………………99
表 4-5-1 不同性別之實驗組學生學習成效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101
表 4-5-2 不同性別之實驗組學生學習成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02
表 4-5-3 不同性別之實驗組學生前測成績估計邊緣值…………………………103
表 4-5-4 不同性別之實驗組學生補救成效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103
表 4-5-5 不同性別之實驗組學生補救成效單因子共變數分析摘要表……….…104
表 4-5-6 不同性別之實驗組學生後測成績估計邊緣值……………………………104
表4-6-1 第一部份-對資訊融入教學活動的想法之學習意見調查(N=51)…105
表4-6-2 第一部份-對資訊融入教學活動的想法持非負向意見之結果分析…107
表4-6-3 第二部份-對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之意見調查(N=51)……………108
表4-6-4 第二部份-對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之問卷結果分析…………………109
表4-6-5 第三部份-綜合意見之意見調查(N=51)……………………………110
表 4-6-6 第一部份-男女生對資訊融入教學活動的想法之學習意見調查
(男=21;女=30)………………………………………………………111
表 4-6-7 第二部份-男女生對適性診斷測驗之意見調查(男=21;女=30)……113
表 4-6-8 第三部份-男女生綜合意見之意見調查(男=21;女=30)……………114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世全(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教育雙月刊,2,2-20。
王英州(2003)。教學媒體融入教學面臨的阻礙。資訊與教育雜誌,95,75-79。
王淑芬(2003)。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雪芳(2008)。資訊科技融入團班教學與個別指導之成效比較—以國小六年級面積的估算單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測驗教育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古鈞元、吳正己(2000)。利用資訊科技輔助地理科教學─以認識臺灣地理篇為何。資訊與教育,80,41-48。
白曉珊(2008)。以知識結構及貝氏網路為基礎之數學教材及電腦適性測驗。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測驗教育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伍賢龍(2002)。國小兒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及相關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榮桂(2002a)。台灣資訊教育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24。
何榮桂(2002b)。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意義與策略。資訊與教育,88,1-2。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進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余民寧(1993)。試題反應理論的介紹(十二)--電腦化適性測驗。教育研究,10(5), 5-9。
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 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5,15-21。
吳百薰(1998)。國小學生學習風格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珮瑜(2004)。傳統教室與網路教學環境中思考風格、學業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鳳萍(2002)。探討動態幾何軟體活動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學童在面積學習成效方面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玉琴(1991)。分數概念:文獻探討。台北師院學報,4期,573-606。
呂溪木(1983)。從國際科展看我國今後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科學教育月刊,64 期,13-19。
罕驕蘭(2005)。一位六年級教師實踐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金泉(2001)。非同步式網路輔助教學之研究─以技職校院工業安全課程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班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李秋華(1997)。國小六年級學生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程度之研究。國立台南師院學生學刊,18,136-163。
李政鴻(2006)。資訊融入國小數學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六年級「面積」單元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俊儀(2005)。以貝氏網路為基礎的電腦化適性測驗選題策略─以國小數學科診斷測驗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浩然 (2003) 。高雄市國一學生分數乘除法運算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淑娟(2003)。符合SCORM 2004與試題結構理論之電腦化適性測驗系統及動畫補救教學模組-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能力指標幾何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周玉霜(2000)。國中教師與學生思考風格及其教學互動之關係。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周芳華(2006)。從性別與學習風格探討傳統教材與多媒體輔助教材對電腦硬體組裝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立敏(2006)。連結不同知識結構之電腦適性學習系統研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立敏、白曉珊、郭伯臣、劉育隆(2006)。數位個別指導教材研發與適性補救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數學「因數與倍數」單元為例。載於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舉辦之「TANET 2006 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論文集(頁191-197),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型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41-94。
林杰炘(2006)。以能力指標結構為基礎的電腦適性測驗編製及動畫補救教學之應用—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能力指標幾何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建福(2008)。以知識結構及貝氏網路為基礎進行國小五年級小數乘法單元課程設計與評量建構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紀達(2004)。資訊融入國語文教學對學生學習態度與成就影響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林榮煌(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分數乘除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 347。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2),161-196。
林鎂惠、陳易芬(2008)。國小學童學習思考風格量表之編製。中國測驗年會2008年會暨學術研討會。
邱家麟(2008)。激發式動態呈現教學設計對國小五年級因數與倍數補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10。
施皇羽(2003)國小高年級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其科學實驗活動自覺問題解決能力與科學學習成效之關係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施淑娟(2006)。應用貝氏網路進行國小五年級「小數」單元學習診斷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淑娟、吳玫君、許天維、陳淑勤(2008)。國小五年級數學領域概數與估算單元數位個別指導模式之研發。論文發表於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舉辦之「TWELF'2008 第四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施瀛欽(2002)。不同學習風格之國小高年級學童其科學本質觀與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素敏(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迷思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洪榮昭(1992)。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台北:師大書苑。
洪蘭譯(1999)。不同凡想:教育界、產業界的創造力開發(原著: Robert.J. Sternberg. & Todd I. Lubart, 1998)。台北市:遠流。
洪蘭譯(2008)。改變是大腦的天性-從大腦發揮自癒力的故事中發現神經可塑性。(原著: Norman Doidge, 2007)。台北市:遠流。
胡蕙芬、李源順(2005)。分數的整數倍教學實驗。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2005專刊,129-153。
翁維健(2006)。網路評量及補救教學系統應用之研究-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六上「天氣的變化」單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文芬(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之學習風格與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16-25。
張新仁(1992)。認知心理學對教學的影響。教育研究雙月刊,28,13-32。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200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究。教育學刊,16,163-191。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1999)。國中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方案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NSC 88-2614-H-017-011)。
張鳳燕(1991)。教導心理學微觀。師友月刊,284,24-29 。
彭文松(2004)。認知風格、學習風格與思考風格之區辨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網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教育部攜手計畫補充規定。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電算中心(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教育部電算中心。
莊苑芬(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天維、劉湘川(1994)。數學教育指標研究─國小四至六年級技能與解題能力的學習進展指標(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511-S-142-004)。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許雅菱(2005)。貝氏網路在教育測驗分析上的應用。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許瀞霙(1998)。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語文推理、創造力與問題解決之關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郭文金(1999)。國小五年級學生運用電腦軟體GSP學習比例問題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伯臣(1995)。無參數試題反應理論與與試題順序結構分析法之多點計分模式。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伯臣(2003)。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 91-2520-S-142-001)。
郭伯臣(2004)。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521-S-142-003)。
郭伯臣(2005)。國小數學科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93-2521-S-142-004)。
郭伯臣、謝典佑(2007)。貝氏網路測驗分析軟體 Test Analysis Software based on Bayesian Network (TASBN)。未出版。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
陳玉貞(2005)。資訊融入國小英語補救教學。國立中正大學外國文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李綢(1992)。認知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陳怡如、吳慧珉、黃碧雲(2004)。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之研究。測驗統計年刊,12,61-98。
陳怡潔(2006)。國小資優生思考風格與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淑珍(2004)。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高年級學童使用數位學習系統進行水的三態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靜姿(1997)。國小四年級兒童等值分數瞭解之初探。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彭海燕 (1998) 。國小學童等值分數概念瞭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游政男(2000)。學習風格與超媒體網頁架構方式對學習鐘擺週期之影響。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曾佳瑱(2001)。高中生不同人格類型之英語學習策略偏好。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曾彥鈞(2007)。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適性診斷測驗系統及降低猜測機制之研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曾筱倩(2008)。以貝氏網路為基礎之適性測驗選題策略演算法。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測驗教育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曾錦達(1984)。電腦輔助教學在高中數學物理實施課後輔導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湯錦雲(2002)。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概念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程柏豪(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體積與表面積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與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碧雲(2004)。以能力指標結構為基礎的電腦適性測驗編製及動畫補救教學之應用—以國小數學領域四年級能力指標。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學仁(2007)。資訊融入原住民五年級學生數學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齡儀(2005)。多媒體輔助教學對不同學習風格的高中生學習高三生物主宰生命奧祕的分子課程單元的學習成效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楊智為、劉育隆、楊晉民、曾彥鈞(2006)。結合試題順序理論與貝氏網路之電腦適性測驗演算法之探究。論文發表於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中華民國人工智慧協會聯合舉辦之「第十一屆人工智慧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楊錫溱(2004)。兩種作文教學法對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低年級學生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趙琬津(2006)。數位個別指導模式與教材之研發—以「三角形」單元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詹婉華(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娸婷(2009)。運用資訊科技進行甲蟲生態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南投縣康壽國小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鄭皓元(2006)。資訊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六年級面積概念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潘慧萍(2008)。資訊融入國小一年級加減法文字題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天民(1993)。高雄地區國一學生整數與分數四則運算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世雄(2000)。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與教育雜誌,78,60-66。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劉懷桐(2003)。資訊科技對國小二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教學之探討。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麒峯(2004)。以貝氏網路為基礎的國中數學相關因素預測及診斷系統。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昆穎(2004)。國小數學領域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及補救教學系統之內容開發及試用─以「擴分、約分」單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測驗教育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蔡福興(2000)。淺談九年一貫課程之「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生活科技教育,33,26-28。
龍震中(2005)。不同學習風格在物理概念特徵提取能力、配對能力之相關研究~以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戴榮輝(2008)。以貝氏網路與知識結構為基礎進行數位個別指導模式教材之研發及教學成效之探討-以國小六年級圓周長單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戴錦秀(2002)。國小五年級學生使用電腦軟體GSP學習三角形面積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鍾聖校(1991)。小學生自然科錯誤概念的修正程度與其身心特質之相關分析。輯於台北師範學院主編之八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162-194。
顏永進(2002)。資訊科技融入語文學習領域。資訊與教育雜誌,88,47-55。
羅鴻翔譯(1980)。分數的數之發展 (一) 。國教之友,454-455,37-41。
Booth, L. R.(1987):診斷教學的理念,Booth專題演講,蔡淑貞整理。科學教育月刊,100,41-48。




外文部分
Airasian, P. W. & Bart, W. M. (1973). Ordering Theory: A new and useful measurement 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5, 56-60.
Armstrong, Barbara E.& Larson, C. N.(1995). Student’s use of part-whole and direct comparison strategies for comparing partitioned rectangle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6(1), 2-19
Bart, W. M. & Krus, D. J. (1973). An ordering theoretic method to determine hierarchies among item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33, 291-300.
Behr, M. J., Wachsmuth, I., Post, T. R., & Lesh, R. (1984). Order and equivalence of rational numbers: A clinical teaching experi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5, 323-341.
Bishop, A. J.(1989). Review of research on visualizat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Focus on Learning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11(1), 7-16.
Bloosser,P.E.(1987). Science misconceptions research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teaching of science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82776).
Browne, J. S.&Burton, R. R. (1978). Diagnostic Models for Procedural Bugs in Basic Mathematical Skill. Cognitive Science, Vo1.2,No.2, pp.155-192.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New York: Norton.
Canfield, A. A. (1988). Canfield learning styles inventory manuaul. LA: 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harles, C. M. (1980). Individualizing instruction (2nd ed.). St. Louis: Mosby.
Corwin,R.B.,Russell,S.J.,& Tierney,C.C.(1990).Seeing Fractions: A unit for the upper elementary grades. Developed by TERC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s,Inc.) for the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ramer, K. A., Post, T. R., & delMas R. C. (2002). Initial fraction learning by fourth-and fifth-grade stud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using commercial curricula with the effects of using the rational number project curriculum.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3 (2), 111-144.
Dickson, L., Brown, M., & Gibson, O. (1984). Child Learning Mathematics: A Teacher’s Guide to Recent Research (pp.274-298).Oxford, Great Britain,England: Schools Council Publications.
Dunn, R. & Dunn, K. (1978). Teaching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Reston, VA: Reston Publishing.
Dunn, R., & Dunn K. (1992). Teaching elementary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 Boston: Allyn & Bacon.
Edwards (1983). Minimum competencies-mathematics. Suggestions for instruction and assessment. Richmond, VA: Virgini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Division of Science and Elementary Administ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51 322).
Entwistle, N. J. (1981). Styles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Chihester:Johnson Wiley and Sons.
Garger, S., & Guild, P. (1984). Learning styles: The crucial differences. Curriculum Review, 23, 9-12.
Gimbert, B. & Zembal-Saul, C. (2002). Learning to teach with technology: From integration to actualization. Contemporary Issues in Technology and Teacher Education, 2(2), 204 -217.
Ginsburg, H. P.(1989). Childern’s arithmetic :How they learn it and how yow teach it(2nd ed.). Austin,texas:PRO-ED.
Ginsburg, H. P. (1977). Childern’s arithmetic. Van Nostrand, New York.
Gregorc, A. F. (1979). Learning teaching stules:Potent forces behind them. Eduational Leadership, 36(4), 234-236.
Head, J.(1986). Research into “Alternative Frameworks”:promes and problems. Research In Technological Education,4(2),203-211.
Heid, K. M. (1997).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the reform on school mathematics,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cation, 106, 5-61.
Hunting, R. P., & Sharpley, C. F. (1988). Fraction knowledge in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19, 175-180.
Hunting, R, P(1986). Rachel's Schemes for Constructing Fraction knowledge.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 49~66.
Keefe, J, W.(1988). Profiling and Utilizing Learning Style. Reston,Va:NASSP。
Kolb, D. A. (1976). Learning Style technical manual. Boston: Mcber and Company.
Kolb, D. A.(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roon, D. K.(1985).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he resultant administrative implications of instruction congruent and incongruent with secondary, industrial arts students’ learning style perceptual preferenc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46 (11), 3272A.
Lankford, L. K.(1972). Final report:Some computational Strategies of seventh grade pupils. Charlottesville,VA:University of Virginia.(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069 496).
McDermott, L. C.(1984). Research on conceptual understanding in mechanics. Physics Today. July, 24-32.
Murray, H., Oliver, A., & Human, P.(1996). Young students’ informal knowledge of fractions. Proceedings of the 20 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PME,4,43-50. Valencia, Spain.
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2002). Mathematics framework for the 2003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National Assessment Governing Board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Payne, J. N. (1976). Review of research on fraction. In R. Lesh(Ed.).Number and measurement(pp.145-187).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ainter, R. R.(1989). A comparsion of the procedural error patterns,scores,and other variables,of selected groups of university and eight-grade studentd in Mississippi on a test involving arithmetic operation on fraction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Mississppi.
Piaget, J., Inhelder, B., & Szeminska, A.(1960).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New York: Basic book.
Russel, B.(1903). Principles of mathematics . New York:W.W.Norton.
Schemeck, R. R.(1982). Inventory of learning processes. Reston VA: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73-80.
Sternberg, R. J.(1994). Allowing for thinking styl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52(3), 36-37.
Sternberg, R. J. (1997). Thinking styl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 Grigorenko, E. L.(1995). Styles of thinking in the school.European Journal for High Ability, 6, 201-219.
Sutton, C.& West, L.(1982). Investigating children’s existing ideas about science.(ERIC Document Reprodution service No.ED230424).
Tatsuoka, K. K.(1984). Analysis of Error in Fraction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Problems. Final report MD:Illinois Univ., Urbaan. Computer-Based Education Research Lab.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NO.ED 257 66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英州(2003)。教學媒體融入教學面臨的阻礙。資訊與教育雜誌,95,75-79。
2. 王英州(2003)。教學媒體融入教學面臨的阻礙。資訊與教育雜誌,95,75-79。
3. 何榮桂(2002a)。台灣資訊教育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24。
4. 何榮桂(2002a)。台灣資訊教育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24。
5.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進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6. 何榮桂、顏永進(2001)。資訊融入進康與體育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71-75。
7. 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 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5,15-21。
8. 吳正己(2001)。從英特爾e 教師計畫談資訊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5,15-21。
9. 呂溪木(1983)。從國際科展看我國今後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科學教育月刊,64 期,13-19。
10. 呂溪木(1983)。從國際科展看我國今後科學教育的發展方向。科學教育月刊,64 期,13-19。
11. 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型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41-94。
12. 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型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6,41-94。
13.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 347。
14. 林碧珍(1990)。從圖形表徵與符號表徵之間的轉換探討國小學生的分數概念。新竹師院學報,4,295- 347。
15. 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科學教育學刊,4(2),16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