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鐘和(2005)。有機農業面面觀—淺談有機生態農業。農業世界雜誌。266,41-43。江界山、吳慧君、施登山(1998)。八十六年度提昇國民體能計畫,台閩地區中小學生體能檢測資料處理—常模研究。台北市:教育部。
林俊義(2001)。永續農業之理念與發展策略。載於林俊義等主編:永續農業第一輯「作物篇」,2-10。台中縣:中華永續農業協會編印。林宜賢(2005)。大學生體能活動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某師範學院為例。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仁宇、黃奕清(1996)。台灣地區6~18歲學生之年齡別、身高、體重、身體質量指數之發育研究。公共衛生,22(4),257-270。李守義、周碧瑟、晏涵文(1989)。健康信念模式的回顧與前瞻。中華衛誌,9(3),123-137。
李清松(1990)。農民對環境態度之研究。台灣農業,27(3),79-90。
李蘭、曾東松、翁慧卿、孫亦君(1999)。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八十六學年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126,275-278。李思招(2000)。護理學生規律運動行為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北護理學院學生為例。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呂奕欣、倪婉君(2007)Campbell,T.C.,&Campbell,T.M.。救命飲食翻譯自The China Study.台北市:柿子文化有限公司。
何英忠(2004)。苗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營養知識、態度、飲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臺中市: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官蔚菁(2003)。台灣健康信念模式研究之統合分析。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論文。洪秀吉(1995)。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病患之間健康信念與社會支持對自我照顧與糖尿病控制之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文文(2004)以健康信念模式探究大學院校教師健康狀態之影響因素。高雄縣:國立中山大學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秋怡玟(1992)。健康信念、生活型態與中老年人罹患高血壓之關係:安康社區研究。台北市: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柯懿嬖(1996)。以健康信念模式分析某工作場所員工之大腸直腸糞便篩檢行為研究。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姚元青(1994)。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生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洪建德(1994)。台北市士林、北投區兒童青少年體位研究。中華營誌,19(3),319-334。
翁愫慎(2002)。有機農產品檢驗機制之建立。臺灣地區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彰化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郭華仁、劉凱祥(2008)。歐盟有機農業制度與發展現況。台、美、印尼國際有機農業技術交流研討會。雲林縣:環球技術學院。
張淑卿(2007)。生活的有機,有機的生活。科學發展。413,86-87。
黃淑貞(1996)。健康信念影響成人健康習慣之縱貫性研究。衛生教育論文集刊,9,97-113。張仙平(1991)。慢性疾病與飲食。國民營養指導手冊。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陳滋茨(1993)。有效的衛生教育模式—健康信念模式。 護理新象,3(7),320-328。陳能敏(1996)。永續農業過去、現在、未來。台北市:農業科學資料服務中心出版。
陳文德(2001)。我國有機農業之發展策略與方向。我國有機農業之發展策略與方向。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處編印。
陳曉悌、李怡娟、李汝禮(2003)。健康信念模式之理論源起與應用。臺灣醫學,7(4),632-639。陳子穎(2004)。攝取有機飲食與體內抗氧化酵素活性及銅、硒濃度之相關性研究。台北市: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俊旭(2007)。吃錯了,當然會生病!台北市: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黃璋如 (1997)。中德兩國有機農業之發展。農委會委託研究計畫報告。宜蘭市:國立宜蘭農工專科學校。
黃淑貞、姚元青(1999)。大學生的健康信念、飲食相關自我效能與飲食行為研究。師大學報,44(1&2),43-53。
黃璋如(2002)。國內外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之比較。臺灣地區有機農業產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彰化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黃炳輝(2004)。農民永續農業認知及加入WTO對農業衝擊因應看法之研究--以彰化縣溪州鄉為例。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董時叡(2007)。有機之談—有機農業的非技術面思考。台中市:董時叡出版。
鄭雪霏、劉俊昌、黃雅文、黃奕清(1996)。健康生活—健康教學的內涵。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謝光本(2005)。我國推廣有機農業比較研究-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嘉義縣: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羅彥傑編譯(2007)。十年統計有機蔬果確實有益健康。自由時報。
蘇宏仁(1999)。國小在職教師對於環境行為的認知、技能及表現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2,369-380。賴翠琪(2002)。台北縣某國中肥胖學生體重控制行為意向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聶啟美(1998)。國小學童母親低脂飲食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蕭千祐(1997)。台北市實施和未實施學校午餐國小六年級學童營養知識、態度和飲食行為之比較與相關因素的探討。台北市:臺北醫學院保健營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銘洲(2003)。國內有機產業發展趨勢。2007年6月12日,取自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0983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6)。「當前國人生活品質調查-飲食」民意調查。2007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rdec.gov.tw/mp.asp?mp=22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2007)。衛生統計資訊全國十大死因。2007年10月14日,取自 http://www.doh.gov.tw/statistic/index.htm
有機農業全球資訊網(2008)。我國驗證機構。2008年12月27日,取自
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home.phtml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站(2007)。飲食與健康。2007年8月20日,取自 http://life.edu.tw/homepage/091/new_page_2.php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2008)。驗證Q & A。2008年12月27日,取自http://toaf.org.tw/
西文部分
Abood, D. A., Black, D. R., & Feral, D. (2003). Nutrition education worksite intervention for university staff: application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35(5), 260-267.
Berrigan, D., Dodd, K., Troiano, R. P., Krebs-Smith, S. M.,& Barbash, R. B. (2003).Patterns of health behavior in U.S. adults. Preventive Medicine, 36(5), 615-623.
Booth-Kewley, S. & Vickers, R. R. (1994). Association between major domains of personality and health behavior.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2(3),281-298.
Bourn D and Prescott J. (2002). A comparison of the nutritional value, sensory qualities, and food safety of organically and conventionally produced foods. Crit Rev Food Sci Nutr ,42,1-34.
Chew, F., Palmer, S., Slonska, Z., & Subbiah, K. (2002). Enhancing health knowledge,health beliefs, and health behavior in Poland through a health promoting television program series. Journal of Health Communication, 7(3), 179-196.
Elder, J. P., Hovell, M. F., Mayer, J. A.,& Geller, E. S. (1994). Motivating Health Behavior. New York: Delmar.
Gochman, D. S. (1988). Health behavior: Emerging research perspective. New York:Plenum Press.
Grinder-Pedersen, L., Rasmussen ,S.E., Bugel, S., Jorgensen L.V., Dragsted, L.O., Gundersen, V. ,& Sandstrom, B.(2003).Effect of diets based on foods from conventional versus organic production on intake and excretion of flavonoids and markers of antioxidative defense in humans. J. Agric. Food Chem ,51,5671-5676.
Hanson, J. A., & Benedict, J. A. (2002). Use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to examine older adults' food-handling behaviors.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34(1), 25-30.
Kasl, S.V.,& Cobb, S. (1966). Health behavior, illness behavior, and sick role behavior.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Health,12(2),246-66.
Lee, B.M.,&Park, K.K. (2003). Beneficial and adverse effects of chemopreventive agents. Mutat Res,523-524,265-278.
Manning, T. M. (1997). Defining health behavior in light of related discipline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1(2), 88-90.
Nishimura, S. (2004). Work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s. Journal of the Japan Medical Association, 47(5),216-221.
Rosenstock, I. M. (1974).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Health Belief Model. Health Education Monograph, 2(4), 328-335.
Serdula, M.K., Ivery, D., Coates,R.J., Freedman,D.S.,Williamson,D.F.& Byers,T.(1993).:Do obese children become obese adults ? A review of literature. Pre Med ,2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