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8 21:3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順福
研究生(外文):Shun-Fu Chen
論文名稱:環境教育結合校園環境設施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課程之研究─以南陽國小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about the Use of Campus Facilities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and Life Technology-Taking Nan-Yang Elementary School as an Object of the Study
指導教授:林素華林素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Hwa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戶外教育環境教育戶外環境教育
外文關鍵詞: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environmental educationoutdoor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1
  • 點閱點閱:166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1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摘要
環境教育強調在真實的環境中教學,而戶外環境教育即為最適當的方式。然而到校外進行環境教育,有許多不便之處,若能利用校園環境設施,將環境教育融入課程中進行,不失為一個好的方法。本研究目的,即在瞭解南陽國小校園中,可實施環境教育的場域設施、可融入戶外環境教育的自然科課程單元,及自然科教師教學現況與學生課後感受。研究者透過與3位協同教師的校園實地調查、12位自然科教師深入訪談及問卷調查、與對南陽國小3-6年級360位抽樣學生的問卷調查方式進行研究,結論如下:

一、南陽國小校園中有5大區14處場域,可供自然科教師實施自然生態保護、動植物多樣性的認識、水資源保護、廢棄物處理、節約能源、資源回收、噪音污染防治與空氣污染防治等8種戶外環境教育議題教學。

二、在中年級課程中,可融入環境覺知與敏感度有7個單元、環境概念知識有5個單元、環境價值觀與態度有2個單元、環境行動技能有9個單元與環境行動經驗有6個單元;在高年級課程中,沒有可融入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的單元、環境概念知識有7個單元、環境價值觀與態度有4個單元、環境行動技能有6個單元與環境行動經驗有2個單元。

三、大部分的教師,進行環境教育課程的設計依據,是以教科書內容延伸為主,並著重環境覺知與敏感度、環境價值觀與態度2項環境教育內涵。在環境教育教學方面,於上課前先現場調查,並對學生做行前教育說明,上課中利用多個校園設施,讓學生分組觀察、體驗、探索,並於課後進行課程的統整及多元評量,輔以同儕合作進行環境教育教學,並經常於課前、課後利用影片、圖片、報章、雜誌等,來引起學生學習動機、補充環境教育課程內容。

四、學生於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教學後,其環境態度有明顯的差異,且趨於正向的改變;對於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課程,是認同而且滿意的。

建議教師需多和同儕合作進行環境教育,並鼓勵學生多接觸大自然,以增加其對環境的覺知與敏感度、價值觀與態度。
Abstrac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mphasizes teaching in an authentic environment, therefore,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becomes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 of all. However, there exists much inconvenience while carrying ou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t would be one great solution if the campus facilities could be put in use and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of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facilities, the science teaching units about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cience teachers’ teaching and students’ perception after learning related to the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campus. Based on the joint efforts of 3 collaborative teachers for surveying campus, the in-depth interviewing and questionnaire of 12 science teachers, and a questionnaire of 360 respondents picked out from 3rd to 6th graders of school,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re are 14 locations marked out from 5 areas on the campus which could provide 8 themed teachings of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science teachers.
2. The 3rd and 4th graders’ curriculum includes 7 units about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sensitivity, 5 units about environmental concepts and knowledge, 2 units about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attitudes, 9units about environmental action and skills, and 6 units about environmental action experiences. However, for the 5th and 6th graders’ curriculum, there are not any units about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sensitivity, but there are 7 units about environmental concepts and knowledge, 4 units about environmental values and attitudes, 6 units about environmental action and skills, and 2 units about environmental action experiences.
3. The relevant curriculum designs of most teachers are mainly based on an extension from the text content, along with stress on the 2 categories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ssence, which includes consciousness and sensitivity, and the concept of value and attitude for the environment. In the aspect of teaching, the preview on the spot and pre-elaboration to students are done before clas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During class, the use of multi-facilities on campus allows students to observe, experience, and explore by groups; and after class, there ar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curriculums and multi-assessment of progress. In addition, cooperative teaching with peers is occasionally carried out, and supplementary resources for the content, such as videos, pictures, and newspaper and magazine articles, are often used, either before or after class.
4. After their particip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ich has taken place on campus,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the environment is obviously differentiated and tends to change positively. Students identify with the curriculum of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feel satisfied about it as well.
It is suggested that teachers need to do more cooperativ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eaching with their colleagues, and encourage students to interact more with natur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ir awareness and sensitivity toward the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ir values and attitudes toward the environment as well.
目 錄
致 謝
摘 要i
Abstract iii
目 錄 v
表 目 錄 vii
圖 目 錄 i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環境教育 7
第二節 戶外教學 12
第三節 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 16
第四節 可融入環境教育之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步驟 44
第三節 研究基地 45
第四節 研究對象及樣本 45
第五節 校園內可提供實施環境教育之設施 48
第六節 現行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內容分析 51
第七節 教師問卷調查及深入訪談 52
第八節 學生問卷調查 57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可實施環境教育之校園設施與融入的議題 61
第二節 可融入環境教育的課程內容 73
第三節 戶外環境教育的教學現況 89
第四節 學生問卷調查結果 12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5
參考文獻 137
一、中文部份 137
二、英文部份 143
附錄 146
附錄一 專家審查名單 146
附錄二 中年級自然科教師校園內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調查問卷 147
附錄三 高年級自然科教師校園內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調查問卷 151
附錄四 自然科教師利用校園設施進行融入式環境教育訪談大綱 155
附錄五 彩蝶飛舞學習單 156
附錄六 學生平常學習評量卷 157
附錄七 愛護環境行為自評表 159
附錄八 南陽國小學童環境態度前測問卷 (中年級) 160
附錄九 南陽國小學童環境態度前測問卷 (高年級) 161
附錄十 南陽國小學童課後環境態度問卷 (中年級) 162
附錄十一 南陽國小學童課後環境態度問卷 (高年級) 164
附錄十二 學生平常學習評量卷、自評表與學習單成果 166
附錄十三 教師訪談逐字稿 169
表 目 錄
表1 環境教育目的與戶外環境教育中的主要概念關係 17
表2 國內各國小生態教學資源分類 21
表3 校園內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及教學用途 22
表4 生態教材園的三大主題形式 24
表5 高、低效能教師之特徵比較 29
表6 各年級環境教育之教學目標 36
表7 利用戶外環境進行環境教育對學生的環境態度成效之相關研究 37
表8 永續環境內容要項 40
表9 各年級教材單元名稱一覽表 41
表10 研究對象1(自然科教師) 46
表11 研究對象2(3-6年級學生) 47
表12 協同調查教師相關資料 49
表13 校園內戶外環境教學之教材資源調查表 51
表14 可融入環境教育之自然科教材內容紀錄表 52
表15 教師訪談大綱細目表 54
表16 原案分析之代碼表 55
表17 校園內戶外環境教學之教材資源 62
表18 可實施環境教育議題的校園內場域設施統計表 65
表19 南陽國小校園內可供實施戶外環境教育的場域設施對照表 71
表20 可融入環境教育之自然科教材內容統整表 74
表21 可融入環境教育學習內涵之自然科單元統整表 78
表22 可利用校園設施融入環境教育之中年級課程統計表 81
表23 可利用校園設施融入環境教育之高年級課程統計表 84
表24 校園場域設施可進行融入式環境教育的課程單元統整表 87
表25 需加強校園設施名稱統計表 89
表26 教師著重的環境教育內涵統計表 92
表27 教師管控秩序的方法 99
表28 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時所遇到的困難及化解策略 102
表29 戶外環境教育教學的評量方式統計表 105
表30 教師基本資料統計 120
表31 利用校園設施進行環境教育的方法 121
表32 中年級抽樣學生基本資料次數表 124
表33 中年級整體態度量表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25
表34 高年級抽樣學生基本資料次數表 125
表35 高年級整體態度量表前後測成對樣本t檢定摘要表 126
表36 中高年級抽樣學生基本資料次數表 127
表37 學生課後感受摘要表 128
表38 學生個人意見統計表 130

圖 1 環境教育目的方塊圖 9
圖 2 單科性科際整合式環境課程 10
圖 3 多科性融入式環境課程 11
圖 4 有效教學的模式 30
圖 5 研究架構圖 43
圖 6 研究流程圖 44
圖 7 教材資源的區域劃分圖 50
一、中文部份
丁冰如(1997)。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區」之規畫與使用研究。台北市: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 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
報告。計畫編號:NSC84-2511-S002-002-Z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佩蓮(1996)。校園環境步道在開放教育中的實施。台灣教育,548,12-22。
王佩蓮(1999)。全國國小生態教學資源現況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
311- 346。
王佩蓮(2001)。校園教材化-落實學校本位課程。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
討會,21-37。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王美芬、熊召弟(1998)。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錫永、陳建志(2006)。休閒農業在環境教育上的應用。市師環教,66,25-35。
王靜如(1992)。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與困難之調查分析。載於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主
編:台灣省第二屆學術論文發表會,數理教育組論文特刊,343-378。
甘漢銧(2007)。校園利用─ 教材園探生態。國教新知,54(2),19-25。
行政院經建會(2008)。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
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23日。網址:
http://sta.epa.gov.tw/NSDN/CH/PAPERS/21TH.HTM
行政院環保署(2008)。國家環境保護計畫(行政院核定本)。
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23日。網址:
http://www.epa.gov.tw/ch/aioshow.aspx?
busin=2157&path=6484&guid=a8831449-f1fd-4a99-b73c-
c1647f1dbb3b&lang=zh-tw.
行政院環保署(2008)。學校環境教育教學寶典-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
課程編製指導手冊。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23日。網址:
http://ivy3.epa.gov.tw/cp/education-announce/page/2-2sch/2-2sch-
2/2-2s-2l01-02s.htm.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花蓮:花蓮師範
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興全(1990)。環境教育研究的啟示-環境教育和情意教育。環境教育季刊,7,8-15。
吳文德(2001)。營造校園學習棲地進行校園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忠宏、李永信(2002)。生態旅遊與戶外教學結合之可行性論述。2002年環境教育研討會
暨環境教育年會-新世紀海峽兩岸全民環境永續發展論文集(下冊),614-621。台中
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李永吟(199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永展(1991)。環境態度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國立台灣
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73-90。
李映瑞(2008)。國小教師環境教育課程決定之個案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為
例。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李崑山(2000)。戶外環境教學理念突破與實踐。台灣教育,589,40-45。
李崑山(2002)。戶外教學課程化理念與實踐~以基隆河生態旅遊為示例。環境教育融入自
然與生活科技種子教師研習營成果報告,22-31。
李淑真(2002)。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影響之研
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禎文(2003)。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台中市: 國立台中
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推動。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周 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17-25。
周 儒(1998a)。環境教育的神話與迷思。現代教育論壇(三):環境教育國小階段之角
色探討。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立教育資訊館。
周 儒(1998b)。環境教育是無敵神劍。大自然季刊,60,94-99。
周 儒(2002)。環境學習中心與戶外環境教育。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種子教師
研習營成果報告,3-10。
周 儒、呂建政譯(2002)。戶外教學-Teaching in the outdoors。台北:五南。
周 儒、黃淑芬譯(1994)。戶外教育的精義。環境教育季刊,20,52-63。
周 儒編譯(2003)。Joyce Meredith原著。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台北市:環境教育
學會。
周雅惠(2008)。利用校園進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上安國小為 例。台中市: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惠(1993)。地理科環境教育角色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
論文。
林玉梅(2007)。探討教師環境教育專業知能之個案研究。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君(2007)。校園生物棲地物種指標之適切性及現況調查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
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
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明瑞(1999)。永續校園。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29-41。
林政仁(2002)。生態教材園模組發展及教學實務探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元(2003)。鄉土教學對學童的鄉土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影響研究-以台中縣
后里國小為例。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詠勝(2003)。國民小學水資源教育試驗研究-以台中縣大里市為 例。台中市: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林智慧(2001)。台中地區現職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校園中實施自然科戶外教學之現況調查研
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法。台北:華泰書局。
林進財(1999)。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途徑。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48。
侯旭峰(2003)。傑出科技創作學童點子發想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錦雄(1997)。遊客對台中市焚化場環境態度及其視覺景觀改善方案偏好。東海學報,
38(6),37-52。
思摩特網(2008)。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月10日。
網址:http://sdee.nsysu.edu.tw/index.htm。
胡安慶(1995)。影響國小教師利用學童農園從事戶外教學活動意願之因素研究-以彰化
地區為例。台中市: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明鐸(1998)。從戶外教學談環境教育。載於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環境教育輔導小
組主編:國民小學環境教育理論與實務,31-36。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孫 英(2002)。幼兒生態環境教育探析。中國期刊:遼寧教育,12,21。
國民教育社群網(2003)。課程綱要。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月10日。
網址: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張子超(1996)。環境教育在網際網路上的資源與應用。教學科技與
媒體,27,21-30。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
育,589,12-21。
張弘明(1989)。國小教師環境教育障礙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
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憲庭(2005)。融入式環境教育之意義與層面—以社會領域為例。
國教之友,56 (2),29-34。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教育部:教育部國教司。線
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0日。網址: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環境課綱970508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教育部:教育部國教司。線
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0日。網址: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自然與生活科技
970917定稿
梁瑞安(1999)。開放教育中感官學習時空的開拓--從一項「果樹
葉子的辨識活動」談起。研習資訊,3,26-33。
畢恆達(1994)。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畫設計手冊。
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許淑琴、劉蕙(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七、八冊。
台北:康軒文教。
許雅婷(2003)。「綠色生活」一個國小環境課程之試驗研究。台中
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夢虹(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五、六冊。台北:
育橋文教。
許嘉文(2005)。 台北市國小校園教材化之調查與研究-以鄉土環境教育為主題。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重吉(2000)。從自然科學教學原理談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策略。
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17-18。台灣省:各縣市教育局。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
40,15-23。
陳文全(2007)。永續校園對國小學生環境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蘭陽
地區為對象。宜蘭: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
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王琨(1997)。環境教育原理與實務。台北市:淑馨。
陳志欣(2003)。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
影響。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志(2002)。九年一貫VS.校園環境生態之經營與管理。環境教
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種子教師研習營成果報告,57-64。
陳淑卿、易正明(2007)。應用SPSS於統計學。台中市:瑞和堂。
陳淑惠(2006)。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之探討—以中部地區資深戶外環境教育之國小教師為例。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進福(2005)。生活科技應用於校園環保之實例探討。市師環教,
62,12-31。
陳曉菁(2002)。國小實習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議題之態度
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慕賢(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教育之
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經(1995)。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童慧芬(1998)。探索國小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需求。台北市: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欣茹(2008)。國小教師戶外教學慎思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政傑(1988)。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調查研究。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 S C - 7 7 - 0 3 0 1 - H - 0 0 3 - 1 8。
黃政傑(1993)。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教學的意義與模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
1-25。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朝恩(1994)。地理科戶外環境教學之實驗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
告,21,173-201。
黃紫屏(2006)。與民間合作的國小蝴蝶生態教材園之調查與經營管
理—以心源教育基金會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運忠、盧秀琴(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
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3,87-112。
楊平世(1996)。落實戶外教學。載於蔡惠卿主編,大自然教室/
教育部「自然教育中心」校外教學研習活動服務手冊,18-27。
楊平世、李蕙宇(1998)。悠游自然-校園生態教材園操作手冊。行
政院環保署。
楊志誠(1993)。國中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
環境教育,11,5-20。
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季刊,
15,10-24。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初版5刷。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
創刊號,1-12。
楊禎家(2007)。都會區國小師生營造校園生物棲地之個案研究—以
台中縣大元國小為例。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楊蕙雯(2004)。南投縣國小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效能與教學狀況之
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靜英(1996)。運用多種形式加強幼兒環境教育。中國期刊:環境
教育,3,12-13。
葉依涵(2008)。彰化縣國小校外教學目的地選擇之研究。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葉茂森(2003)。中部地區國小永續校園內涵之研究-以自然環境的
觀點進行探討。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董志峰(2001)。國小生態教材園的經營與教學實務之研究。嘉義: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靳知勤(1994)。職前與在職國中教師對環境課程及教學方法之認知
與應用。教育研究資訊,2(6),111-120。
靳知勤(1995)。環境教育師資培育與教師能力之養成。環境教育季
刊,27,46-59。
熊 曣(2007)。透過「體驗、省思與實踐」落實國小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之教學。國教新知,54(3),9-23。
熊召弟(1996)。國小學童的生態系觀。環教季刊,26,4-16。
趙榮台(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公約及其教育原則。環境教育季刊,
38,17-27。
劉威男(2004)。一個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
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炯錫(1995)。校園自然化與生態教育。國教之聲,28(4),40-41。
潘淑琦(2006)。資訊融入環境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尋蜜園】主
題網頁探索課程提升學生對校園環境之認知。市師環教,65,
29-51。
潘慧玲(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普及
版)。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研究發展中心委託計劃成果報告。
線上檢索日期:2008.07.01 。網址:
http://www.edu.tw/files/publication/B0054/0322.doc
蔡宜霖(2001)。雲林縣麥寮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台塑六輕廠的態
度之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傳榮(2004)。由經營國小生態教材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
域教學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自
然組碩士論文。
鄧好周(2004)。台北縣國小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
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秀琴(1997)。校園植物步道設計。國民教育,37(6),52-59。
盧富美(1996)。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蕭斯文(2006)。國小生態教材園經營管理及教學使用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雅芬(1996)。校園戶外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0,76-84。
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
行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翹英(2006)。國小校園植物的教學策略。國民教育,46(3),77-79。
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台北市: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淑齡(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三、四冊。台南:翰 林出版社。
羅敏華(2004)。國小教師利用校園資源發展環境教育教學模組之行
動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禹銘(2000)。營造學校本位的科學教育。屏師科學教育,11,2-8。
蘇建中(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一、二冊。台南:南一書局。

二、英文部份
Adams, E. (1995). Learning through landscapes. In M.Hale, (Eds.). Ecology in Education, (pp. 122-130). Cambridge University.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t: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NY:Longman.
Caron, J. A. (1989).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s of lacks: Acceptance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21-26.
Danks, S. G. (2001). Schoolyard ponds: Safety and liability. Green
Teacher, 64(64), 29-30.
Disinger, J. F. (1987).Cognitive learning in the environment :
Elementary students. ERIC/SMEAC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igest No.2.(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87684)
Eagles, P. F. J., & Demare, R.(1999).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4), 33-44.
Easler, D. D., & Pease, J. L. (1999).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fostering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wildlif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3) , 33-39.
Engleson, D. C. (1985). 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Wisconson.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Francek, M. A. (1996). Using campus walks in introductory earth science class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525164)
Gibson, S.,&Demn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reg, W. G. (1995).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 survey of student attitude.UNC Charlotte,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6447)
Iozzi, L. A. (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ion, Part o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3-9.
Knapp, C. E. (1990). Outdoor education in the USA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In Keith McRae (Ed.),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2-98. Crows Nest, South Melbourne: The MacMillan Company.
Laddie, J. B. (1982). Schoolyard science. Biology Teacher, 44(3), 153-156.
Lynn White. (1967).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Science. 155, 1203- 1207.
Margarete, R. H. (19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experiences with vegetation on school ground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2), 9-15.
Martin, S. C. (1999). The influence of outdoor school yard experience on elementary student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comfort level.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Michael, K. (1988). Firsthand experience = Firsthand knowledge. Scienceand Children, 25(8), 40-45.
Miles, J. C. (1991). Teaching in wilderne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4), 5-9.
Mortari, L. (1997). Children's ideas of natur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Nature Set". In Thompson. P. J. (E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245-258. New York: Peter Lang.
Moseley, (2002). The effect of teaching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preserv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nc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34(1),9-15.
Nichols, D. R. (1990). Tactual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410308)
Orion, N., & Hofstein, A. (1991).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learning ability during a scientific field trips. Science Education, 37, 513-523.
Pooley, J. A., & O'Connor, M. (200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Attitudes-Emotions and beliefs are what is needed.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32﹙5﹚,711-723.
Palmer, J. A. (1997). Beyond science: Global imperativ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21st Century. In Thompson.P.J. (E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pp.3-11). New York: Peter Lang.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New York : Routledge, 60-77.
Parkin, D. R. (1998). Is outdoor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17(3), 275-286.
Rauch, F. (2000). Schools: a place of ecolog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6(3), 245-257.
Russell, H. R. (1990). Ten-Minute Field Trips: A teacher's guide to using the schoolgrounds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2nd e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4732)
Sharp, L. B. (1968). What is outdoor education? In D. R. Hammerman & W. M. Hammerman (Eds.), Outdoor education─A book of readings (pp.1-6).Minneapolis, Minn: 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
Smit, N. (1997). My Patch of Earth : Using the Schoolground as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erent for an Environmental Ethi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6 966)
Wilson, R. A. (1993).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the early childhood leve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12(1), 15-24.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錫永、陳建志(2006)。休閒農業在環境教育上的應用。市師環教,66,25-35。
2. 王錫永、陳建志(2006)。休閒農業在環境教育上的應用。市師環教,66,25-35。
3. 甘漢銧(2007)。校園利用─ 教材園探生態。國教新知,54(2),19-25。
4. 甘漢銧(2007)。校園利用─ 教材園探生態。國教新知,54(2),19-25。
5.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6.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
7.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8.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
9.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推動。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10. 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推動。環境教育季刊,43,18-34。
11. 林明瑞(1999)。永續校園。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29-41。
12. 林明瑞(1999)。永續校園。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29-41。
13. 侯錦雄(1997)。遊客對台中市焚化場環境態度及其視覺景觀改善方案偏好。東海學報,
14. 侯錦雄(1997)。遊客對台中市焚化場環境態度及其視覺景觀改善方案偏好。東海學報,
15.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