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丁冰如(1997)。國民小學校園內「戶外教學資源區」之規畫與使用研究。台北市: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 鑫(1995)。戶外教學發展史及思想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
報告。計畫編號:NSC84-2511-S002-002-Z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佩蓮(1996)。校園環境步道在開放教育中的實施。台灣教育,548,12-22。
王佩蓮(1999)。全國國小生態教學資源現況之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0,
311- 346。
王佩蓮(2001)。校園教材化-落實學校本位課程。中華民國九十年度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
討會,21-37。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王美芬、熊召弟(1998)。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錫永、陳建志(2006)。休閒農業在環境教育上的應用。市師環教,66,25-35。王靜如(1992)。高屏地區國小戶外教學現況與困難之調查分析。載於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主
編:台灣省第二屆學術論文發表會,數理教育組論文特刊,343-378。
甘漢銧(2007)。校園利用─ 教材園探生態。國教新知,54(2),19-25。行政院經建會(2008)。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國家永續發展願景與策略綱領。
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23日。網址:
http://sta.epa.gov.tw/NSDN/CH/PAPERS/21TH.HTM
行政院環保署(2008)。國家環境保護計畫(行政院核定本)。
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23日。網址:
http://www.epa.gov.tw/ch/aioshow.aspx?
busin=2157&path=6484&guid=a8831449-f1fd-4a99-b73c-
c1647f1dbb3b&lang=zh-tw.
行政院環保署(2008)。學校環境教育教學寶典-國民中小學環境教育
課程編製指導手冊。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4月23日。網址:
http://ivy3.epa.gov.tw/cp/education-announce/page/2-2sch/2-2sch-
2/2-2s-2l01-02s.htm.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花蓮:花蓮師範
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余興全(1990)。環境教育研究的啟示-環境教育和情意教育。環境教育季刊,7,8-15。
吳文德(2001)。營造校園學習棲地進行校園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忠宏、李永信(2002)。生態旅遊與戶外教學結合之可行性論述。2002年環境教育研討會
暨環境教育年會-新世紀海峽兩岸全民環境永續發展論文集(下冊),614-621。台中
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李永吟(1995)。教學原理。台北:遠流。
李永展(1991)。環境態度與保育行為之研究:美國文獻回顧與概念模式之發展。國立台灣
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6,73-90。
李映瑞(2008)。國小教師環境教育課程決定之個案研究—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為
例。花蓮: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9,62-69。李崑山(2000)。戶外環境教學理念突破與實踐。台灣教育,589,40-45。
李崑山(2002)。戶外教學課程化理念與實踐~以基隆河生態旅遊為示例。環境教育融入自
然與生活科技種子教師研習營成果報告,22-31。
李淑真(2002)。野生動物保育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的知識、態度及行為意向影響之研
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禎文(2003)。融入式環境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環境素養影響之研究。台中市: 國立台中
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靜明(1990)。國內環境教育活動設計架構與特色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5,58-66。汪靜明(2000)。學校環境教育的理念與推動。環境教育季刊,43,18-34。周 儒(1993)。環境教育的規劃與設計。環境教育季刊,16,17-25。
周 儒(1998a)。環境教育的神話與迷思。現代教育論壇(三):環境教育國小階段之角
色探討。台北: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立教育資訊館。
周 儒(1998b)。環境教育是無敵神劍。大自然季刊,60,94-99。
周 儒(2002)。環境學習中心與戶外環境教育。環境教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種子教師
研習營成果報告,3-10。
周 儒、呂建政譯(2002)。戶外教學-Teaching in the outdoors。台北:五南。
周 儒、黃淑芬譯(1994)。戶外教育的精義。環境教育季刊,20,52-63。
周 儒編譯(2003)。Joyce Meredith原著。環境教育最佳實務準則。台北市:環境教育
學會。
周雅惠(2008)。利用校園進行環境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上安國小為 例。台中市:國立臺
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惠(1993)。地理科環境教育角色之研究。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玉梅(2007)。探討教師環境教育專業知能之個案研究。高雄市: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君(2007)。校園生物棲地物種指標之適切性及現況調查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
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
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公司。
林明瑞(1999)。永續校園。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6,29-41。林政仁(2002)。生態教材園模組發展及教學實務探究。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家元(2003)。鄉土教學對學童的鄉土環境知識態度與行為意向之影響研究-以台中縣
后里國小為例。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詠勝(2003)。國民小學水資源教育試驗研究-以台中縣大里市為 例。台中市:國立
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林智慧(2001)。台中地區現職國小自然科教師在校園中實施自然科戶外教學之現況調查研
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林進田(1993)。抽樣調查法。台北:華泰書局。
林進財(1999)。促進教師教學效能的途徑。教育實習輔導季刊,4,4-48。
侯旭峰(2003)。傑出科技創作學童點子發想之研究。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錦雄(1997)。遊客對台中市焚化場環境態度及其視覺景觀改善方案偏好。東海學報,38(6),37-52。
思摩特網(2008)。永續發展與環境教育。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月10日。
網址:http://sdee.nsysu.edu.tw/index.htm。
胡安慶(1995)。影響國小教師利用學童農園從事戶外教學活動意願之因素研究-以彰化
地區為例。台中市: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范明鐸(1998)。從戶外教學談環境教育。載於台北市國民教育輔導團國小環境教育輔導小
組主編:國民小學環境教育理論與實務,31-36。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孫 英(2002)。幼兒生態環境教育探析。中國期刊:遼寧教育,12,21。
國民教育社群網(2003)。課程綱要。線上檢索日期:2008年1月10日。
網址: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張子超(1996)。環境教育在網際網路上的資源與應用。教學科技與
媒體,27,21-30。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
育,589,12-21。
張弘明(1989)。國小教師環境教育障礙之研究。台北市:中國文化
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憲庭(2005)。融入式環境教育之意義與層面—以社會領域為例。
國教之友,56 (2),29-34。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教育部:教育部國教司。線
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0日。網址: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環境課綱970508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教育部:教育部國教司。線
上檢索日期:2008年11月20日。網址:
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55/自然與生活科技
970917定稿
梁瑞安(1999)。開放教育中感官學習時空的開拓--從一項「果樹
葉子的辨識活動」談起。研習資訊,3,26-33。
畢恆達(1994)。台北縣國民中小學校園環境整體規畫設計手冊。
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許淑琴、劉蕙(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七、八冊。
台北:康軒文教。
許雅婷(2003)。「綠色生活」一個國小環境課程之試驗研究。台中
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夢虹(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五、六冊。台北:
育橋文教。
許嘉文(2005)。 台北市國小校園教材化之調查與研究-以鄉土環境教育為主題。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郭重吉(2000)。從自然科學教學原理談九年一貫課程的教學策略。
九年一貫課程系列研討會,17-18。台灣省:各縣市教育局。
郭實渝(1999)。以生態文化教育的觀點看環境教育。環境教育季刊,40,15-23。
陳文全(2007)。永續校園對國小學生環境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蘭陽
地區為對象。宜蘭:佛光大學未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木金(1997)。國民小學教師領導技巧、班級經營策略與教學效能
關係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王琨(1997)。環境教育原理與實務。台北市:淑馨。
陳志欣(2003)。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
影響。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志(2002)。九年一貫VS.校園環境生態之經營與管理。環境教
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種子教師研習營成果報告,57-64。
陳淑卿、易正明(2007)。應用SPSS於統計學。台中市:瑞和堂。
陳淑惠(2006)。戶外環境教育教學效能之探討—以中部地區資深戶外環境教育之國小教師為例。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進福(2005)。生活科技應用於校園環保之實例探討。市師環教,62,12-31。
陳曉菁(2002)。國小實習教師對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議題之態度
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慕賢(2003)。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教育之
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單文經(1995)。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童慧芬(1998)。探索國小教師實施環境教育之需求。台北市: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欣茹(2008)。國小教師戶外教學慎思之個案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政傑(1988)。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調查研究。
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計畫編號:N S C - 7 7 - 0 3 0 1 - H - 0 0 3 - 1 8。
黃政傑(1993)。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教學的意義與模式。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
1-25。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朝恩(1994)。地理科戶外環境教學之實驗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
告,21,173-201。
黃紫屏(2006)。與民間合作的國小蝴蝶生態教材園之調查與經營管
理—以心源教育基金會為例。台北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運忠、盧秀琴(2004)。環境教育融入國小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
之研究。環境教育學刊,3,87-112。
楊平世(1996)。落實戶外教學。載於蔡惠卿主編,大自然教室/
教育部「自然教育中心」校外教學研習活動服務手冊,18-27。
楊平世、李蕙宇(1998)。悠游自然-校園生態教材園操作手冊。行
政院環保署。
楊志誠(1993)。國中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台北市:
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冠政(1991)。學校課程環境化—學校實施環境教育的首要工作。
環境教育,11,5-20。
楊冠政(1992)。環境行為相關變項之類別與組織。環境教育季刊,15,10-24。
楊冠政(1997)。環境教育。台北:明文。初版5刷。
楊冠政(2002)。環境倫理—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1-12。
楊禎家(2007)。都會區國小師生營造校園生物棲地之個案研究—以
台中縣大元國小為例。台中市: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
楊蕙雯(2004)。南投縣國小教師環境教育教學效能與教學狀況之
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靜英(1996)。運用多種形式加強幼兒環境教育。中國期刊:環境
教育,3,12-13。
葉依涵(2008)。彰化縣國小校外教學目的地選擇之研究。台東市: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葉茂森(2003)。中部地區國小永續校園內涵之研究-以自然環境的
觀點進行探討。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
論文。
董志峰(2001)。國小生態教材園的經營與教學實務之研究。嘉義: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靳知勤(1994)。職前與在職國中教師對環境課程及教學方法之認知
與應用。教育研究資訊,2(6),111-120。
靳知勤(1995)。環境教育師資培育與教師能力之養成。環境教育季
刊,27,46-59。
熊 曣(2007)。透過「體驗、省思與實踐」落實國小綜合活動學習
領域之教學。國教新知,54(3),9-23。
熊召弟(1996)。國小學童的生態系觀。環教季刊,26,4-16。
趙榮台(1999)。生物多樣性保育公約及其教育原則。環境教育季刊,
38,17-27。
劉威男(2004)。一個國小五年級生物多樣性保育課程之試驗研究。
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炯錫(1995)。校園自然化與生態教育。國教之聲,28(4),40-41。潘淑琦(2006)。資訊融入環境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尋蜜園】主
題網頁探索課程提升學生對校園環境之認知。市師環教,65,
29-51。
潘慧玲(2004)。發展國民中小學教師教學專業能力指標之研究(普及
版)。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研究發展中心委託計劃成果報告。
線上檢索日期:2008.07.01 。網址:
http://www.edu.tw/files/publication/B0054/0322.doc
蔡宜霖(2001)。雲林縣麥寮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台塑六輕廠的態
度之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傳榮(2004)。由經營國小生態教材園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之研究。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碩士班自
然組碩士論文。
鄧好周(2004)。台北縣國小教師戶外環境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
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秀琴(1997)。校園植物步道設計。國民教育,37(6),52-59。盧富美(1996)。國民小學社會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心理。
蕭斯文(2006)。國小生態教材園經營管理及教學使用之調查研究─以基隆市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賴雅芬(1996)。校園戶外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0,76-84。賴雅芬(1997)。國小教師利用鄉土教學活動進行環境教育之參與式
行動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翹英(2006)。國小校園植物的教學策略。國民教育,46(3),77-79。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台北市:國立
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淑齡(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三、四冊。台南:翰 林出版社。
羅敏華(2004)。國小教師利用校園資源發展環境教育教學模組之行
動研究。台中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禹銘(2000)。營造學校本位的科學教育。屏師科學教育,11,2-8。蘇建中(2008)。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第一、二冊。台南:南一書局。
二、英文部份
Adams, E. (1995). Learning through landscapes. In M.Hale, (Eds.). Ecology in Education, (pp. 122-130). Cambridge University.
Ashton, P. T., & Webb, R. B. (1986). Making a different:Teachers’
sense of efficacy and student achievement.NY:Longman.
Caron, J. A. (1989). Environmental perspectives of lacks: Acceptance
of 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21-26.
Danks, S. G. (2001). Schoolyard ponds: Safety and liability. Green
Teacher, 64(64), 29-30.
Disinger, J. F. (1987).Cognitive learning in the environment :
Elementary students. ERIC/SMEAC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Digest No.2.(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287684)
Eagles, P. F. J., & Demare, R.(1999).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dren's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0(4), 33-44.
Easler, D. D., & Pease, J. L. (1999).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fostering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wildlife.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3) , 33-39.
Engleson, D. C. (1985). A guide to curriculum planning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Wisconsin Department of Public Instruction,Wisconson.
Ford, P. M. (1981).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Francek, M. A. (1996). Using campus walks in introductory earth science class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525164)
Gibson, S.,&Demno, M. H. (1984). Teacher efficacy: A construct valida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4), 569-582.
Greg, W. G. (1995).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A survey of student attitude.UNC Charlotte,Department of Health Promotion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86447)
Iozzi, L. A. (1989). 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ion, Part on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3-9.
Knapp, C. E. (1990). Outdoor education in the USA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In Keith McRae (Ed.), Outdoor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92-98. Crows Nest, South Melbourne: The MacMillan Company.
Laddie, J. B. (1982). Schoolyard science. Biology Teacher, 44(3), 153-156.
Lynn White. (1967).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our ecological crisis. Science. 155, 1203- 1207.
Margarete, R. H. (199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experiences with vegetation on school grounds and their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1(2), 9-15.
Martin, S. C. (1999). The influence of outdoor school yard experience on elementary students’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attitudes, behaviors, and comfort level. Unpublishe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Florida.
Michael, K. (1988). Firsthand experience = Firsthand knowledge. Scienceand Children, 25(8), 40-45.
Miles, J. C. (1991). Teaching in wildernes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2(4), 5-9.
Mortari, L. (1997). Children's ideas of natur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a "Nature Set". In Thompson. P. J. (E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245-258. New York: Peter Lang.
Moseley, (2002). The effect of teaching outdo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preserve teachers' attitudes toward Self-Efficacy and outcome expectanc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34(1),9-15.
Nichols, D. R. (1990). Tactual Environmental Interpretation: A Multisensory Approach.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410308)
Orion, N., & Hofstein, A. (1991).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learning ability during a scientific field trips. Science Education, 37, 513-523.
Pooley, J. A., & O'Connor, M. (2000).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Attitudes-Emotions and beliefs are what is needed.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32﹙5﹚,711-723.
Palmer, J. A. (1997). Beyond science: Global imperativ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21st Century. In Thompson.P.J. (Ed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for 21st Century: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pp.3-11). New York: Peter Lang.
Palmer, J. A. (1998).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 Theory, Practice, Progress and Promise. New York : Routledge, 60-77.
Parkin, D. R. (1998). Is outdoor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17(3), 275-286.
Rauch, F. (2000). Schools: a place of ecolog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6(3), 245-257.
Russell, H. R. (1990). Ten-Minute Field Trips: A teacher's guide to using the schoolgrounds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 (2nd ed.).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344732)
Sharp, L. B. (1968). What is outdoor education? In D. R. Hammerman & W. M. Hammerman (Eds.), Outdoor education─A book of readings (pp.1-6).Minneapolis, Minn: Burgess Publishing Company.
Smit, N. (1997). My Patch of Earth : Using the Schoolground as a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ferent for an Environmental Ethic.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6 966)
Wilson, R. A. (1993).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the early childhood level.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12(1), 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