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毛中勻(2002)。國小學生法治教育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志嫻(1999)。台北縣雙和地區(中永和)國中生民主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志嫻(2000)。台北縣雙和地區國中生民主態度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307-336。王意茹(1997)。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意茹(1998)。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479-493。王錦雀(1997)。台灣地區國中學生班級氣氛與政治態度之相關研究。公民訓育學報,6,225-272。石元康(1995)。當代自由主義理論。台北市:聯經出版社。
江美慧(2003)。國中生的公民知識與態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三學生為對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俊瑤(2002)。國民小學教師政治態度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英明(1993)。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和公民參與之探討。中國行政評論,2(3),1-23。吳英明(1995)。都市生活和市民參與。中國行政評論,4(2),79-102。宋尚倫(1979)。社會化—社會及心理觀點之分析。台北:巨流。
李文政(1997)。兒童的政治社會化。國教世紀,176,19-26。李文政(1999)。政治社會學的理論探討。社會科教育學報,2,127-147。李宗薇(2000)。國小法治教育評鑑之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3,1-32。
李柏桂(1998)。國民小學民主法治教育面面觀。台灣教育,568,42-49。
李惠宗(1998)。憲法要義。台北:敦煌。
沈六(1997)。服務學習。公民訓育學報,6,43-60。林水波(1973)。學校在政治社會化中的角色。思與言,11(3),13-22。林水波(1999)。公共政策新論。台北:智勝。
林火旺(1994)。自由主義、民主政治與公民教育。訓育研究,33(1),5-10。林火旺(1995)。自由主義社會與公民道德。哲學與文化,22(12),1071-1084。林火旺(2002):社群主義與公民資質:社群V.S 族群的困惑。載於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公民資質與師資培育。台北:師大公訓系。
林瑞欽(1983)。參與即享受。訓育研究,22(2),17。
林義男(1995)。Donald Light, Jr. and Suzanne Keller著。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
段盛華(1988)。台灣地區五專學生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洪泉湖(1998)。從政治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載於張秀雄(主編),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台北:師大書苑。
常健(1997)。人權的理想、爭論與現實。台北:洛克。
張秀雄(1993)。民主法治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台北:師大書苑。
張秀雄(1999)。建構適合台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公民訓育學報,8,99-122。張秀雄(2005)。民主與民主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16,113-138。張秀雄、李琪明(2000)。我國理想公民資質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張春興(編)(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雪君(1995)。國小學生政治社會化成效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張智全(2002)。桃園地區國中教師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論文。張懷甫(1996)。我國高級中學民主教育實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博士論文。郭生玉(1989)。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郭慧敏(2005)。從家庭結構、社會控制理論、社會學習理論探討青少年不良行為。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文俊(1983),台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及其形成因素─青少年的政治社會化,台北:資訊教育推廣中心基金會。
陳文俊、郭貞(1999)。臺灣地區中學生的政治態度與價值。理論與政策,13:3=51,113-137。陳怡伶(2003)。台北縣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政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陳金貴(1993a)。公民參與的研究(上),人事月刊,16(1),11-25。陳金貴(1993b)。公民參與的研究(下),人事月刊,16(2),16-26。陳穆瑩(2002)。國中生政治知識與民主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地區國三學生為樣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鴻瑜(1991)。政治文化。台北:桂冠。
曾欣儀(2001)。台北市公立高中學生政治態度與班級氣氛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傅曉芬(2001)。台灣地區國小學童政治社會化之研究:家庭與學童的政治學習。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傅麗英(1995)。公民參與之理論與實踐:民間教育改革團體的個案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彭如婉(1997)。從當代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彭懷恩(1988)。深入淺出談政治。台北:經濟與生活。
游欣儀(2003)。台北市社區大學學員公民意識、公民參與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2001)。服務學習:公民教育的具體實踐。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3),20-42。黃克仁(1994)。童軍運動的民主教育功能。教師天地,70,11-16。黃景裕(1994)。台北市高中職學生現代公民性及家庭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塗惠玲(1996)。台灣中部地區國小兒童主法治知識與態度之調查研究。嘉義師範國教所碩士論文。楊志賢(2000)。台北市國中生內外控信念、家庭溝通型態與政治參與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董秀蘭(1996)。民主素養。載於沈六(主編),公民。台北:三民書局。
廖添富(1993)。個人政治功效意識、政治參與態度與家庭社會化變項之關係。公民訓育學報,3,105-123。
廖添富、黃景裕(1995)。我國大學生公民態度之研究—樣本取自北部地區。公民訓育學報,4,109-127。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8)。我國師範院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與「公民教育觀點」相關性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7,1-26。廖添富、劉美慧、董秀蘭(1999)。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的公民教育觀。公民訓育學報,8,1-14。劉美琳(1995)。台北市高中職學生自我概念與法治態度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姝言(1997)。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公民訓育學報,7,573-598。樊德慧(2006)。國小學生世界觀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論文。
蔣崇禮(2003)。我國大學院校學生菁英政治態度之研究-以桃竹苖地區二十一所大學院校為例。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天助、張美慧(2005)。鄉鎮級地方菁英的民主認知:內門個案分析。實踐通識論叢,4,41-82。蔡漢賢主編(199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
蔡璧煌(1994)。學校與學生政治社會化。台北:師大書苑。
鄭慧蘭(2001)。高中生公民參與態度與行為之研究--以台北市公立高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鄧毓浩(1996)。民主憲政。載於沈六(主編),公民。台北:三民書局。
蕭揚基(2000)。台灣中部地區高中學生公民意識及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蕭揚基(2004)。形塑現代公民。台北:韋伯。
顏均曲(2003)。圖片楷模類型對於不同人格特質設計學生的創造力與構想模仿類型之影響。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蘇澄鈺(2003)。我國高中職學生政治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二、西文部分
Allport, G. W. (1935). Attitude. In C. Murchison(ed.). A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Worcester, Mass:Clard University Press.
Almond, G. A. and G. B. Powell (1978).Comparative Politics: System, Process and Policy.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Almond, G. A. and Sidney Verba. (1963). 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Arnstein, S. R. (1969). A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Planner,35,217.
Christy, C. A. (1987). Sex differences i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Y: Praeger.
Dawon, R. E. & Prewitt K. (1969).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Easton, D and J. Dennis. (1965). The Child’s Image of Government.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361, 40-57.
Easton, D and J. Dennis.(1969). Children in the Political System: Origins of Politics Legitimacy. NY: Mcgraw-Hill.
Erikson, E.H. (1968). Identity, 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
Greenstein, F. I.(1968).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In D.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14.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 and the Free Press.
Held, D. (1988). Model of Democra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ess, R. D. and Torney, J. V. (1967).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Attitudes in Children. Chicago: Aldine.
Ignatieff, Michael (1995). The myth of citizenship. In Beginner, Ronald(ed.). Theorizing Citizenship. New York: Syay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53-77.
Oakley, P. & Marsden, D. (1984).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ion in rural development. Geneva: Internation Labour Organi-zation.
Oldfield, A. (1990). Citizenship and Community: Civic Republicanism and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Routledge.
Ranney, A. (1982). Governing :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New York : HRW.
Rawls, J. (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obinson, John P. et al.(1973). Measure of Political Attitudes. Ann Arbor, Mic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urvey Research Center,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ch,1-14.
Weissberg, R. (1974). Political Learning, Political Choice, and Democratic Citizenship.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Inc.
Young, I. M.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rinceton, New Jer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