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專書
1.Hoekveld,G.A.(1990)Regional geography must adjust to new realities,Regionalgeography-Current development and future prospects,R.J.Jhnoston, J.Hauer &G.A.Hoekveld(eds),London︰Routledge.
2.Davidson,J.W (李讓禮)著、蔡啟恆譯,1958,《台灣之過去與現在》。〈臺灣文獻叢刊〉,第107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3.丁曰健,1959,《治臺必告錄》,臺文叢17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大湖鄉誌編纂委員會編纂,1999,《大湖鄉誌》,苗栗:大湖鄉公所。
5.不著撰人,1962,《新竹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145。台北市: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6.不著輯人,1983,《台灣理蕃古文書》:台北,成文出版社。
7.王學新、龍仕騰,2001,〈「殺番賞」之研究—以竹苗地區為例〉,《第三屆台灣
總督府公文類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省文獻會。
8.王學新編譯,2004,《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附圖集》,南投: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9.王學新編譯,1998,《日據時期東臺灣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臺中:臺
灣省文獻委員會。
10.王學新編譯,2003,《日據時期竹苗地區原住民史料彙編與研究》,南投:國史
館臺灣文獻館,。
11.王爾敏,1980,〈清代勇營制度〉,《清季軍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
司。
12.王世慶篇,《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影本》,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影本。
13.中國地理學會,2003,《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14.陳金田譯,1999,《理番誌稿》,三卷四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15.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理番課編,1993,《理番之友》,東京:綠蔭書房。
16.台灣省文獻會,1990,《台灣史》,台北:眾文。
17.成田武司,1912,《台灣生番種族寫真帖》台北:南天。
18.伊能嘉矩,1903,《台灣蕃政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
19.余文儀 主修,黃佾等纂輯, 1993, 《續修臺灣府志》。南投縣南投市: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何培夫,2001,《台灣碑碣與生活特展圖錄》。台南市: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
21.何培夫,1998,《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苗栗縣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2.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南港中研院
社會所。
23.安倍明義編,1938,《臺灣地名研究》,臺北:蕃語研究會。
24.李瑞宗,2006,《北坑溪古道大系-流放旅人的山俓》,內政部雪霸國家公園管
理處。
25.李瑞宗,1996,《雪霸國家公園北坑溪古道景觀資源、生態資源之調查與經營
管理規劃研究》,內政部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26.洪敏麟,1984,《臺灣舊地名沿革》(全三冊),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7.邱文光,1981,《苗栗縣地名探源》。苗栗縣政府出版。
28.林修澈等,2003,《南庄事件百年紀念史料調查整理》,苗栗:苗栗縣政
府文化局。
29.林修澈,1990,《台灣原住民史賽夏族史篇》。台灣省文獻會。
30.林為樑,1980,《頭份鎮誌》。頭份鎮公所出版。
31.林滿紅,1978,《茶、糖、樟腦業與晚清臺灣》,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臺灣研究叢刊第115 號。
32.林正丈、吳密察編,王慧芬著,2000,《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清代前期竹
塹地區的『漢番界線』〉。臺北:播種者文化公司。
33.林明美篇,2005,《北路淡水:十三行博物館館藏古文書》,台北:台北縣立十
三行博物館。
34.吳兆玉,1981,《大湖開拓誌》。
35.新竹州役所,《新竹州報》。
36.《新竹縣采訪冊》,〈台灣文獻叢刊〉145:10。
37.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1983,《新竹文獻會通訊》。中國方志叢書,台灣地區;第92號。台北市:成文書局。
38.郭育任、林永發,2006,《雪見地區生態旅遊手冊》。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雪霸
國家公園管理處。
39.施添福,1995,《空間、力與社會》,〈區域地理的歷史研究途徑-以清代岸裡地
域為例〉,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40.施添福,2001,〈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
竹文獻》,新竹縣文化局。
41.苗栗縣政府,2002,《苗栗縣古(步)道基本資料調查建立級重點規劃報
告書》,苗栗縣政府建設局觀光課。
42.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44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
43.清高宗,1964,《清高宗實錄選輯》〈臺灣文獻叢刊〉,第186種,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44.連橫,1992,《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45.森丑之助,1996,《臺灣蕃族志複刻版》,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46.森丑之助著,宋文薰編譯,1994 ,《台灣蕃族圖譜(中譯本)》。台北市:南天。
47.森丑之助著,楊南郡譯註,2000 ,《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市:遠流。
48.碑傳選集,1966,《碑傳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20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49.楊英,1987,《從征實錄》,〈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六輯,台北:大通。50.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台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74種,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省文獻會重印版。
51.陳國川,1996,《臺灣地名辭書》。台中:臺灣省文獻會。
52.陳壽祺,1960,《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84種,臺北:臺銀經濟研究室。
53.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台北﹕常民文化。
54.黃鼎松,1991,《苗栗開拓史話》,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
55.黃旺成主修,(1983)〔1957〕,《新竹縣志》。中國方志叢書,台灣地區;第69號。台北市:成文書局。
56.黃雅莉,2001,《雪霸國家公園雪見地區泰雅文化重現之探討》,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p10~p28。
57.黃卓權,2003,《客家先賢淡水同知李慎彝與內山開發研討會論文集》,〈清代桃竹苗地區內山開發史的族群關係〉,苗栗縣文化局。
58.溫吉編譯,《臺灣番政志》(全二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7。臺案甲,1964,《台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31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59.劉澤民編,2002,《平埔百社古文書》,南投,台灣文獻館。
60.劉增光、林中光,2005,《重修苗栗縣志卷十七警政司法志》,苗栗縣政府。
61.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台灣文獻叢刊〉172:50。
62.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苗栗縣鄉土史料》。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63.臺灣日日新報社,《臺灣日日新報》(1898-1945)。
64.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
65.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4,《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台北:南天書局。
66.臺灣總督府警務局編,1995,《理蕃志稿》(全五編),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
司複刻版。
67.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1910,《臺灣蕃族及隘勇線》,臺北:臺灣總督府
民政部蕃務本署。
68.台灣總督府警務局,1924-1939,《台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
69.臺灣省警務處 編,1953,《臺灣省山地警政要覽》。台北市:臺灣省警務處。
70.藤井志津枝,1997,《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蕃政策》,台北:文英堂。
71.藍鼎元,1963,《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12種,台北:臺灣大通書局。
72.蔣元樞,1987,《重修台郡各建築圖說》〈台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九輯,台北:大通。
3.7戴炎輝,1979,《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
二、期刊
1.王世慶,1957,〈台灣隘制考〉《台灣文獻》7卷,34期:33-42。
2.王學新,2004,〈日治時期的隘勇線前進策略—以竹苗地區為主 〉《竹塹文獻》29卷,頁93-108。
3.王學新,1999 ,〈日據初期宜蘭地區「番害」之研究〉《台灣文獻》50(2): 147-181。
4.李紹盛,1973,〈台灣的隘防制度〉,《台灣文獻》,24卷3期:184-201。
5.林秋綿,2001,《臺灣各時期原住民土地政策演變及其影響之探討》,〈台灣土地研究〉第2期,p23-40。
6.林秋棉 ,2002,〈台灣地區原住民保留地問題初探〉,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SD/091/SD-B-091-029.htm
7.1994,〈台灣地區「山地保留地」政策之探討〉,《山海文化》,第三期p20-32。
8.施添福,1990,〈清代臺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臺灣風物》,40卷4期。
9.施添福。2005,〈清代臺灣北部內山的地域社會及其地域化:以苗栗內山的雞隆溪流域為例〉,《臺灣文獻》56(3):182-242。10.施添福,1999,〈開山與築路—晚清臺灣東西部越嶺道路的歷史地理考察〉,《師
大地理研究報告》(3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1.施添福,1991,〈紅線與藍綠─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中央研究院臺灣史
田野研究通訊》(19),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室,頁46-50。
12.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臺
灣風物》,第四十卷第四期。
13.施雅軒,2002,〈清代台灣山區行政區的擴張〉,《環境與世界》,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6:71-92。
14.施聖文,2006,〈土牛、番界、隘勇線:劃界與劃線〉,台灣社會學會年會會議。
15.胡家瑜、林欣宜,2003,〈南庄地區開發與賽夏族群邊界問題的再檢視〉,《台
大文史哲學報》,59:177-214。
16.郭美芳、徐明福,2006,《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臺灣望樓建築形制與轉化之研究:外來政權與原住民相對應之邊防建築〉第十三期研究論文,第45∼90頁。17.黃富三,1974,〈清代臺灣的土地問題〉,《食貨月刊》(4:3),臺北:食貨頁77-88。18.黃富三,1981,〈清代臺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下)〉,《食
貨月刊》11 卷2 期,臺北:食貨月刊,頁72-92。
19.黃富三,1981,〈清代臺灣移民的耕地取得問題及其對土著的影響(上)〉,《食
貨月刊》11 卷1 期,臺北:食貨月刊,頁19-36。
20.溫振華,2000,〈清代中部平埔族遷移埔里分析〉,《臺灣文獻》(51:2),南投:臺灣文獻會,頁27-37。
21.溫振華,1993,〈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臺灣風物》(43:1),臺北:臺灣風
物,頁127-145。
22.鄭喜夫,1976,〈清代臺灣「番屯」考(下)〉,《臺灣文獻》(27: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59-89。
23.鄭喜夫,1976,〈清代臺灣「番屯」考(上)〉,《臺灣文獻》(27:2),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頁111-130。
24.盛清沂,1979,〈清代同光之際「開山撫番」史事編年〉,《臺灣文獻》(30:3),臺中:臺灣省文獻會。
25.盛清沂,1980a,〈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臺灣文獻》,31(3):154-176。
26.盛清沂,1980b,〈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臺灣文獻》,32(1):136-157。
27.黃鼎松,2002,〈台灣光復前苗栗縣泰安鄉原漢關係之探討〉,《菁萩》(2):
47~63。
28.黃卓權,〈隘防線上的衝突-談桃、竹、苗地區的漢、番互動與糾葛〉,《新竹文獻》14(2003.11),頁65-81。29.陳運棟,1993,〈桃、竹、苗地區早期族群關係與開發初探〉,《苗栗文獻》,
頁90-121。
30.陳永龍,2007,〈台灣山區整合性登山管理制度之研究-朝向入出山登記報備制
的再思考〉,全國登山研討會論文集,p55。
三、論文
1.王慧芬,〈清代台灣的番界政策〉,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
2.林欣宜,1998,〈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北:國
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3.吳學明,1986,〈「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癹( 一八三四∼一八九五)〉,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4.吳育臻,1988,〈新竹縣大隘三鄉聚落與生活方式的變遷〉,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地 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林聖蓉,2007,〈從番界政策看臺中東勢的拓墾與族群互動(1761-1901)〉,臺灣
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
6.胡曉俠,1995,〈日據時期理蕃政策下的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中原大學
建築(工程)學系研究所。
7.郭慈欣,2002,〈清代苗栗地區的開發與漢人社會的建立〉,南投:暨南國際大
學歷史學研究所。
8.郭莉芳,1997,《竹北和竹東地域發展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9.程士毅,1994,〈路理番分府的成立與岸裡社的衰微(1766∼1786)〉,新竹:清
大歷史所碩論。
10.李文良,2001,〈帝國的山林-日治時期臺灣山林政策史研究〉,臺北:國立臺
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11.侯燦堂,1980,〈台灣山地行政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論。
12.洪振順,2007,〈我國山地管制政策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
13.黃俊銘,1996,《日據時期理蕃事業下的原住民集團移住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14.黃煥堯,1985,〈清代臺灣番人與地方治安之關係—義番與番患之研究〉,臺北:
文化史學所碩論。
15.楊慶平,1994,〈清末台灣的開山撫番政策戰爭〉,政治大學邊政學所。
16.楊耀鴻,1995,〈清末在台民族政策的研究〉,政治大學民族所。
17.施雅軒,2002,〈竹苗區域的變遷歷程-新區域地理的歷史分析〉,臺北:國立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8.楊宗穆,2000,〈卓蘭地方的拓墾與聚落發展(1790∼1945)〉,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
19.陳怡瑾,2002,〈中港溪流域民間信仰之空間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
20.陳志豪,2005,〈北臺灣隘墾社會轉型之研究:以新竹關西地區為例〉,國立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1.陳麗如,2001,〈日治時期理蕃政策與阿里山鄒族社會〉,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
士論文。
22.潘朝陽,1993,〈台灣傳統漢文化區域構成及其空間性:以貓�堸炾鴐馬猁漱憭ず�史地理詮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23.潘繼道,2004,〈國家、區域與族群—臺灣後山奇萊地區原住民族群歷史變遷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4.鄭安睎,2000,〈布農族丹社群遷移史之研究(1930-1940年)〉,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論文。25.藤井志津枝,1989,〈日劇時期台灣總督府的理番政策〉,台北:台灣師範大學
歷史研究所。
四、古地圖
1.不著撰人,1959,《臺灣地輿全圖》,又名《臺灣地輿總圖》,臺北:臺灣銀行經
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158 種。
2.不著撰人,1985,《臺灣府輿圖纂要》,臺北:成文出版社。
3.中央圖書館,1982,《乾隆臺灣輿圖》,臺北。
4.主管機關內政部,協辦機關爲國防部、行政院農委會,《經建第一版臺灣地形
圖》,比例尺1/25,000,民國七十四∼七十六年(1985∼1986)測製,1988。
5.夏黎明,1996,《清代臺灣地圖演進史》,臺北:書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6.夏獻綸,1959,《臺灣輿圖並說》,又名《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第45種,臺
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7.陸地測量部,《臺灣地形圖》,比例尺1/25,000,大正十年∼昭和三年(1921∼
1928)。
8.陸地測量部,《臺灣地形圖》,比例尺1/50,000,大正十二年∼昭和十三年(1923
∼1938)。
9.陸地測量部臨時測量部,《臺灣地形圖》,比例尺1/50,000,明治二十八年∼明治
二十九年(1895∼1896)。
10.臺灣總督府,《臺灣地形圖》,比例尺1/400,000,明治二十八年(1895)。
11.臺灣總督府警務本署、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臺灣蕃地地形圖》,比例尺
1/50,000,明治四十年∼大正五年(1907∼1916),日日新報社正式對外發行。
12.聯合勤務總司令部,《六十二年版臺灣地形圖》,比例尺1/50,000,1973。
13.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地圖》,比例尺1/100,000,明治三十八(1905)。
14.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臺灣堡圖》,比例尺1/20,000,明治三十一年∼三十七
年(1898∼1904),始完成測量的《臺灣堡圖》,比例尺1/20,000,通稱
15.《臺灣堡圖》(或臺灣堡圖的兩萬分之一地形原圖、堡圖原圖),日日新報社於
明治三十九年(1906)發行。
16.劉維茵 蕃地地形圖駐在所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http://thcts.ascc.net/template/sample9.asp?id=rd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