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份
方信淵(1998)。公立大學游泳池對外開放顧客滿意度之比較研究 -- 以臺灣師大、清華大學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王淑芳(2004)。東吳大學學生宿舍同儕輔導制度實施成效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危芷芬譯(民 84)。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簡報。2008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00455&key=&ex=%20&ic=
何佩珊(2007年10月27日)。就是想住宿-政大想洗熱水澡,難。聯合報,第A6版。
何茂松(1984)。國中女生的動機水準、工作難度、合作與競爭對工作表現及焦慮狀態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何英奇(1985)。我國大學生次文化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何進財(1988)。我國台灣地區大學訓育制度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信鳳(1998)。哈佛大學之通識教育—論哈佛核心課程。興大人文社會學報,7,184-185。
吳慧珠(1996)。台灣南部傳統大學生與成人學生認知與道德發展之比較。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呂鴻輝(1989)。中山大學住宿空間與住宿行為關係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李承宇(2008年9月23日)。政大新生山居…我多張履歷。聯合報,第A6版。
李富美(2002)。大學生發展理論與學生宿舍規範建立之方案設計。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李毓璱(2004)。大學生住宿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以國立台灣大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叔娥(2003)。顧客滿意度與忠誠度之關聯性研究-以某驗證公司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林新發(1994)。學校組織氣氛意義、層面與類型之探討。台北師院學報,6,1-42。
林義男(1990)。大學生的學習參與、學習型態與學習成果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報,13,79-128。邱文彬(2000)。後形式思考信念發展的性別差異初探。師大學報:教育類,45(1),61-82。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長庚技術學院(2008)。教育部獎補助專案計畫資訊網96年度發展學校重點特色 - 卓越健康校園CAMPUS—學生關鍵素養提昇計畫。2008年12月13日,取自http://web.cgit.edu.tw/project2005/。
長庚技術學院專責小組(2008)。專責小組全球資訊網支用計畫。2008年12月13日,取自http://web.cgit.edu.tw/esv3/。。
亮軒(1991,9月28日)。 宿舍是教育的部分。自立晚報。
紀憲燕(1994)。大學生生涯決定類型與生涯決定信念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重視大學宿舍的管理問題(1996年,1月23日)。台灣日報,2版。
徐子凡(2004)。大專住宿生對學生宿舍期待與滿意度之研究—以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明(2002)。大學生道德認知發展與關懷倫理-道德課程方案設計。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二輯(頁30-37)。台北:東吳大學。
徐明珠(2005)。從建構世界觀到臺灣教育的國際化。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新世紀的國民學術研討會」,2005年8月12日。
張明輝(1999a)。學校教育與行政革新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1999b)。九O年代中小學學校教育革新之策略與展望。教育研究集刊,43,103-137。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郁雯(1986)。我國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家宜(2000)。大學學生滿意度之實證研究。淡江人文社會學刊,11,27-54。張紘炬、楊慈慧(1997)。Halpin和Croft學校組織氣氛理論對大學的適用性。民意研究季刊,199,1-12。張紹勳、林秀娟(1995)。SPSS for Windows統計分析上冊:初等統計與高等統計,台中市:滄海。
張雪梅(1994)。大學院校學生宿舍之管理與發展。訓育研究,34(4),31-42。張雪梅(1995)。大學院校學生宿舍之輔導與規劃。訓育研究,33(3),53-58。張雪梅(1999)。大學教育對學生的衝擊-我國大學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實証研究。台北:張老師文化出版。
張雪梅(2000)。學校宿舍的角色功能及其和潛在課程,教育品質的關係。高等教育潛在課程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
張雪梅(2002)。學生宿舍單元。全國大專院校學生事務(訓導)工作調查分析報告。台北:教育部。
張雪梅(2003)。學生住宿生活與高等教育-歐美大學與我國大學宿舍輔導管理之比較。學生事務,42:2,69-79。教育部(2002)。全國大專校院學生事務(訓導)工作調查分析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統計處(2007)。重要教育統計資訊。2008年10月13日,取自http://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956
理查.萊特(2002)。哈佛經驗-如何讀大學(趙婉君譯)。台北:立緒文化。
許育典(2002)。學術自由保障下的學生生自治。學生事務,41(3)。台北:中華學生事務學會。陳至中(2008年1月16日)。哈佛式學習 就從宿舍開始。中國時報,第A8版
陳金貴(1999)。當前我國大學學生事務之發展趨勢。訓育研究,38(3),63-70。陳香容(1996)。哈佛—世界頂尖學府魅力導讀。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陳瑛治(1989)。我國大學生生活角色型態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喻文玟(2008年9月23日)。東海清華推學院教育…我是六藝通。聯合報,第A6版。
彭森明、王淑懿(2006年2月)。大學校院的學習環境 : 學生的評鑑。論文發表於國科會整合型計劃「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之建置及相關議題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乙宣(2003)。學生宿舍寢室空間群體生活的人/我衝突與調節。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玉(1996)。大學學生事務的角色與功能。公民訓育學報,5,167-192黃玉(1999)。Promoting Student’s Academic Learning in Residence Life。公民訓育學報,8,584-599。
黃玉(2000)。大學學生事務的理論基礎--台灣大學生心理社會發展之研究。公民訓育學報,9,161-200。黃玉(2003)。從環境中增進學生事務功能-論學校環境與學生發展。載於林至善(主編),學生事務與社團輔導第三輯。台北:東吳大學課外活動組。
黃坤錦(1995)。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炳煌(1988)。論我國大學之通才教育。教育問題透視。台北:文景。
黃振甫(1993)。東海大學男三十棟學生宿舍使用性之調查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黃裕熙(2000)。大學宿舍中公共交誼空間之空間使用與學生互動關係研究:以中原、中央、元智大學為例。私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黃德祥(1987)。英國大學的學生住宿生活輔導。諮商與輔導,24,2-6。楊淑玲(2001)。破殼而出:十四位日出師院原住民學生教育經驗。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楊智馨(1997)。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與自我認定狀態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千淳(2004)。我國北部地區大學宿舍社會氣氛與學生住宿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于甄(2007年10月27日)。台大女宿天花板塌半年 沒人管。聯合報,第A6版。
劉安真(2001)。「女同志」性認同形成歷程與污名處理之分析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禤啟基(2006)。大學生生活型態與學校宿舍空間性質需求關係之研究--以成功大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謝小岑(2005)。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評鑑-大三學生對學校滿意度的探討。 通識教育季刊,12(4),113-140。
謝文全(2000)。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簡慧珍(2008年9月16日)。彰師6、7宿舍闢學習專區。聯合新聞網校園博覽會。2008年10月13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MAIN_ID=11&f_SUB_ID=380&f_ART_ID=149091
顏若映(1989)。影響大學生校園疏離感變項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家瑩(2003)。以Chickering、Jossel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看大學女生社團領導經驗與心理社會發展歷程。公民訓育學報,13,121-147。鐘宜玲(1992)。分散式學習同伴系統。國立中央大學資訊及電子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饒夢霞(1995) 。學生事務理論與功能。發表於八十四年「全國大學校院學生事務工作發展」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國訓育學會。
貳、西文部分
Arboleda, A., Wang, Y., Shelley, M., & Whalen, D. ( 2003 ). Predictors of residence hall involvement.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4(4), 517-531.
Astin, A. W. (1985). Achieving educational excellence: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riorities and practices in higher educa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Astin, A. W. (1993). What matters in college? : Four critical years revisit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aird, L.L. (1990). Campus Climate:Using surveys for policy-making and understanding. In W.G. Tierney (Ed.). Assessing academic climates and cultures .p.35-4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ean, J. P., & Bradley, R. K. (1986). Untangling the satisfaction-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for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of Higher Educaion, 57, 393-412.
Blimling, G. S., & Miltenberger, L. J. (1989). A meta-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residence halls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v.30. p.298-308.
Blimling, G. S., & Miltenberger, L. J (1990). The resident assistant working with college student in residence halls. Dubuque, Iowa: Kendall/ Hunt Publishing Company.
Chickering, A. W. (1974). Commuting versus resident students: Overcoming educational inequities of living off campu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Coffman, D. L., & Gilligan, T. D. (2002). Social support, and self-efficacy: effects on students’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44(1), p.53-67.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p.310-351.
Dalton, J. C. (1996). Managing human resources. In S.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3rd ed.), p.494-511.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Gilligan(1982).In a different voice: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self and morality.Harard Educational Review,47,481-517
Karemera, D., Reuben, L. J., & Sillah, M. R. (2003). The effects of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n student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case of Sou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s School of Business.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7 (2). p.298–325.
Kuh, G. D., Schuh, J. H., Whitt, E. J., &Associates (1991). Involving colleges: Successful approaches to fostering student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outside the classroom.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Kuh, G. D. (2001). Assessing What Really Matters to Student Learning: Inside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Change,33(3), 10-17.
Kuh, G.D. (1993). In their own words: What students learn outside the classroom.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0,227-304
Kuh, G. D.,Kinzie,J.,Schuh,J.H.,Whitt,E.J., & Associates.(2005). Student success in college-creating condition that matte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Lester, J. (1986). Residence environment study. ERIC:ED276384.
McCluskey, P., &Oliver, R. (200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residence hall. College Student Affairs Journal, 20(2), p.12-21.
Miller, T. K. (2001). The Role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 housing CAS Standards Contextual Statement. In T.K. Miller (eds). CAS-The book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Moos, R. H.( 1976 ) .The human context: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behavior.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Moos, R. H.( 1979 )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Procedures, measures, finding,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Okun, M.A., & Weir, R.M.(1991). Toward a judgement model of college satisfac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2(2), 56-76.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1991). How college affect students: Findings and insights from twenty years of research. San Francisco: Jossey Bass.
Pascarella, E. T. & Terenzini, P. T. (2005). How college affect students: A third decade of research (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eterson, M. W., & Spencer, M. G. (1990). Understanding academic cultures and climate. In W. G. Tierney(Ed). Assessing academic climates and cultures(p.3-18).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Rentz, A. L. ,& Associates. (1996). Student affairs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2nd Ed.). Springfield, IL: Thomas.
Rodgers, R. F. (1989).Student Development. In U. Delworth & G. Hanson (Eds.), Student Service: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dgers, R.F. (1990a). Rece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underlying student development. In D.G. Creamer & Associates,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1990s, (pp. 27-35). Alexandria, VA: ACPA.
Rodgers, R. F. (1990b). An integration of campus ecology and student development: The Olentangy Project. In D.G. Creamer & Associates,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for the 1990s. p. 155-180. Alexandria, VA: ACPA.
Rogers, J. L. (1996). Leadership. In S.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Ed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3rd ed., pp. 299-319).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hroeder, C., Mable, P., & Associates ( 1994 ) . 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potential of residence halls(pp.22-5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chuh, J. H. (1996). Planning and finance. In S.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Ed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 (3rd ed.), p. 458-493.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range, C. C. (1996). Dynamics of campus environments. In S.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Ed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3rd. pp. 244-268).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trange, C. C.( 2003 ). Dynamics of campus environments. In S. R. Komives, D. B. Woodard Jr., & Associates (Ed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4th ed., pp. 297-316).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Upcraft, M. L. ( 1993 ). Organizational and administrative approaches. In. R. B. Winaton,Jr., S. Anchor & Associates(Eds), Student housing and residential life (pp. 189-20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