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中國童子軍總會編印 (1944)。十年來的中國童子軍總會。重慶:中國童子軍文物供應中心。
中國童子軍總會、中華民國社區發展研究訓練中心、台灣省社會處編印(1983)。童子軍與社區發展資料彙編。台北:中國童子軍文物供應中心。
中國童子軍總會社區發展委員會編(2008)。中國童子軍總會社區童軍發展菁英培訓營研習手冊。台北:財團法人中國童子軍文教基金會。
中國童子軍總會 (2008)中國童子軍三項登記人口總計。2008年11月10日。取自World Wide Web:http://www.nryc.org.tw。
中國童子軍總會 (2008)何謂童軍?2009年1月7日,取自http://www.scout.org.tw。
王保進 (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台北市:心理。
安艾(譯) (2004)。Michele Borba著。MQ百分百。台北市:光啟文化。
呂建政 (2008)。童軍活動的公共意象。中國童子軍月刊,45 (8),5-7。
李金泉(編著) (2007)。精通SPSS統計分析實務與運用。臺北縣:金華圖書。
李永霑 (2008)。童軍運動與社會資源運用。中國童子軍月刊,45 (5),6。
李錫津 (2008a) 。運用現實治療增進童軍活動品質。中國童子軍月刊,45 (1),12-13。
李錫津 (2008b)。童軍活動是新時代的魅力平台。中國童子軍月刊,45 (4),3-4。
林恩仲(2004)。童軍小隊制度教學專業知識在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實踐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繡子(2003)。國中童軍教師對童軍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發展之意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正宏 (2008,5月)。整合社會資源發展社區童軍。載於中國童子軍總會社區童軍發展菁英培訓營研習手冊 (頁2),嘉義市。
吳明隆編著 (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經緯國際。
吳雅琪(2004)。國民中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專業知識之個案研究—以童軍教育專長教師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皓政 (2008)。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SPSS中文視窗版操作實務評析。台北:雙葉書廊。
邱炯榮 (2008,3月)。同心許諾,一世童軍。載於金鷹童軍發展協會成立特刊 (頁10),彰化市。
邱琳甄(1993)。國中童軍教師人格內外控傾向與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胡立人編撰 (1993) 。童子軍表解。台北市:台灣中華。
胡品清譯(1986)。Laszlo Nagy著。兩億五千萬童子軍(250 MILLION DE SCOUTS),台北市:幼獅文化。
洪 蘭 (2008)。通情達理:品格決定未來。台北市:遠流。
馬克畢克著、蕭忠國譯、林行健修訂(2007)。怎樣做一個童軍團長。台北:水牛。
高銘輝 (2001)。世界童軍運動的策略。中國童子軍,38(7),10-11。
徐 震 (1980)。社區與社會發展。台北市:正中。
徐震原著;莫藜藜主編 (2007) 。徐震教授論社區工作。台北市:松慧。
莊安祺(譯) (1997)。Paul G. Stoltz著。Adversity Quotient逆境商數。台北市:時報。
莊坤良(譯)、馬里奧西卡編(1989)。貝登堡的足跡。台北:水牛。
莊舜榮 (1979)。我國社區童軍運動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梁峻皙 (2008)。童軍拓展社會資源之研究。中國童子軍月刊,45 (5),7-14。
教育部 (1984)。第五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童子軍教育與活動。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 (1996)。第六次中華民國教育年鑑:童子軍教育與活動。台北市:作者。
陳向明 (2002)。教師如何作質的研究。台北市:洪葉文化。
陳奇祿(譯) (1970)。Margaret Mead and Muriel Brown原著。美國社群發展的研究─篷車和明星。台北市:新亞。
陳榮哲 (2008)。超整合童軍最佳資源全方位推展童軍運動。中國童子軍月刊,45 (5),15-16。
陳 忠 (2005)。國中生參加童軍團動機、學習投入與學習成果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第六次亞太區高峰會(2009,3月1~4日) 。第六次亞太區高峰會建議書。中國童子軍總會內部文件,未出版,尼泊爾加德滿都。
黃克仁 (1994)。童子軍運動的教育功能。中國童子軍月刊,31(3),2-7。
黃克仁 (1998)。童軍運動與童軍教育──展望中國童子軍運動。八十七年度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年會學術研討會專題報告。台北: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
黃茱莉(2006)。貝登堡童軍教育思想在我國實踐之省思。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張自健 (2008,5月)。童子軍的引領。載於中國童子軍總會社區童軍發展菁英培訓營研習手冊 (頁2),嘉義市。
張文鑫譯,世界童子軍總部著(1993),童子軍運動的基本原則。台北:中國童子軍月刊社。
張 議 (2006)。童軍服務員內外控人格特質與團領導風格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張美惠(譯) (2006)。Daniel Goleman著。EQ:十週年紀念版。台北市:時報。
傅佩榮 (2003)。管理自我的潛能:掌握三大智商。台北市:天下遠見。
楊子妮 (2005)。台北市女童軍服務員專業知能與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趙守博 (2008)。拓展童軍運動的新境界。中國童子軍月刊,45 (1),3-8。
蔡志隆 (2008)。童軍形象之轉變─從童軍運動提供成年人社會教育探究。中國童子軍月刊,45 (8),14-16。
蔡志文 (2006)。非營利組織與地方政府公司協力互助模式之研究—以台中縣國中國小教師對童軍教育活動之滿意度為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鄭呈皇 (2008,7月31日)。走出舒適城堡─童軍家庭樂吃苦。商業週刊‧優勢系列No.11,50-52。
潘慧玲編著 (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潘精華 (2008)。青山常在,綠水常流─「長青童軍」寶刀未老。中國童子軍月刊,45 (1),34-36。
劉彥俊 (1994)。童軍教育。台北:水牛。
劉彥俊編譯(1998)。童軍團組織與訓練。台北:水牛。
閻紀宇(譯) (2007)。Daniel Goleman著。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台北市:時報。
賴玥米 (2005)。國中童軍團長工作滿意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敏慧 (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雅君 (2003)。服務學習在國中童軍社團推動與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西文部份
Bruce Martin, Christine Cashel, Mark Wagstaff, & Mary Breunig(2006). Outdoor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IL:Human Kinetics
Edward G.W. Wood, M.I.P.R.(1960). Telling the public:The Scouter’s book No.17. Press and Publicity Secretary of the Boy Scouts Association.
Gibbons, M.,& Hopkins, D.(1980). How experiential is your experience-based program? Journal of Experiential Education, 4(1),32-37.
Kolb, David A.(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