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王美恩(2004)。台北市社區保母支持與督導體系政策評估計畫。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
內政部(1995)。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資格要點。
內政部(1997)。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訓練實施方案。
內政部兒童局(2000)。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實施計畫。
內政部兒童局(2004)。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
內政部兒童局(2004)。家庭托育服務環境安全檢核表。
內政部兒童局(2005)。2005年台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內政部兒童局(2005)。兒童福利專業人員保母人員核心課程。
內政部兒童局(2007)。社區保母系統實施計畫。
內政部兒童局(2008)。社區保母系統運作實務手冊。財團法人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編印。
內政部兒童局(2008)。社區保母系統訪視輔導員實務手冊。財團法人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編印。
內政部兒童局(2008)。保母實務手冊。弘光科技大學編印。
內政部兒童局(2008)。建構友善托育環境~保母托育管理與托育費用補助實施計畫。
內政部兒童局(2009)。保母人員統計表。全國保母資訊網http://cbinursery.ntcn.edu.tw/
王哲源(2005)。我國推動「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對提供子女照顧影響之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勞工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尹亭雲等譯(2004)。幼兒教保概論:與幼兒一起工作。台北市:心理。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1999)。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試辦保母督導系統計畫。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1)。台北市政府社會局90年度業務報告。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2008)。台北市政府社會局97年度業務報告。
台視全球資訊網(2008)。2007年8月28日台視新聞保母虐嬰。2008年12月2日取自http://www.ttv.com.tw/096/08/0960828/09608284433403L.htm
Hinet新聞網(2008)。3歲童腦出血命危 疑保母虐待。2009年2月20日取自http://hichannel.hinet.net/hinews/article.do?newsid=1850686&option=media&cate=society
行政院主計處(2006)。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 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8886&ctNode=3303
行政院主計處(2007)。人力運用調查。http://www.dgbas.gov.tw/ct.asp?xItem=18527&ctNode=3299
行政院婦女權益促進會(2004)。婦女政策白皮書。http://cwrp.moi.gov.tw/WRPCMain/Project_Show.asp?Project_ID=1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7)。保母人員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2009)。98年度全國保母技術士檢定簡章。
任凱、陳仙子合譯(2006)。兒童發展心理學。台北市:學富文化。
朱靜郁(1995)。訓練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何文佑(2004)。談嬰幼兒猝死症。「社區保母支持及督導體系」93年度在職訓練嬰幼兒猝死事件研討會。
李長貴、諸承明、余坤東、許碧芬、胡秀華等著(2007)。人力資源管理:增強組織的生產力與競爭優勢。台北市:華泰文化。
李慧娟(1989)。家庭保母訓練方案之評估研究—以台北家庭扶助中心鄰里托兒服務方案為例。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寶靜、李美玲、蔡明璋、吳淑瓊(2007)。人口政策白皮書及實施計劃之研究:期末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吳定(1999)。公務人員訓練需求調查之研究。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委託研究。
吳明隆(2000)。SPSS統計應用實務。台北:松崗。
吳明隆(2008)。論文寫作與量化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蘭若(2006)。以德國為境提升我國保母托育品質之道。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10,143-158。邱志鵬(2008)。居家式及托嬰中心照顧服務輔導管理規範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邱貴玲(2003)。托育服務的國際觀:從丹麥經驗談起。社區發展季刊,101,266-275。武素萍(1994)。台北市職業婦女對家庭式嬰幼兒照顧品質期望與評價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如萍(2001)。台北市家庭保母托育服務品質提升之策略研究-從家庭資源理論探討。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補助研究。
林美妘(2006)。訓練需求評估、訓練成效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振春(1992)。社會調查。台北市:五南。
林振春(1993)。當前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評估方法之回顧與展望。成人教育雙月刊,11,31-38。林振春(1997)。台灣地區成人教育需求的內涵與評量模式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林聯喜(1999)。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在職進修之需求評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淑麗譯(1997)。專業保姆。台北市:洪葉文化。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胡倩瑜(2003)。我國合格家庭保母之托育服務品質認知調查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
洪敏中(2003)。台灣保母專業化之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段慧瑩(2006)。2006年全國社區保母系統標準作業流程研訂暨巡迴輔導綜合報告。內政部委託。
段慧瑩、黃馨慧(2008)。台灣證照保母托育服務概況調查。幼兒教育年刊,19,19-50。孫本初(2001)。公務人員訓練需求評估之研究。公務人力發展中心委託研究。
孫得雄、李美玲(2006)。國內外婚育狀況先期研究計劃報告。內政部委託研究。
馬祖琳、張斯寧(2007)。家庭保母督導與管理之規劃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報告。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2006)。2006年度報告書。取自2008年8月26日。http://www.womenweb.org.tw/wrp.asp
教育部(2009)。兒童教育及照顧法草案。
許南雄(2006)。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
許雅芳(2005)。家庭托育創業後期作業(三)邁向專業、證照保母。家庭托育保母創業百寶箱。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
許雅喬(2007)。托育服務概論:政策、法規與趨勢。台北縣:揚智文化。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台灣東華。
張瑞濱、賀力行(2003)。從訓練需求評估論公務人員訓練進修之策略。人力資源管理學報,3,81-111。陳光棻、王俞惠譯(2009)。再起動-職場絕對生產手冊。台北:天下文化。
陳明漢(1992)。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手冊。台北: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
陳倩慧(1998)。家庭托育服務的品質:家庭保母的角色、家庭系統、及與家長互動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慧娟(1996)。「需求評估」在我國成人教育活動設計上的應用分析。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薇如(2002)。訓練需求評估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之個案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靜晃(2004)。兒童少年福利與服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郭靜晃(2005)。兒童發展與保育。台北市:威士曼文化。
曾清保(2005)。在宅保母家庭托育工作經驗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馮燕(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市:巨流。
馮燕等編著(2004)。兒童福利。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黃英忠、吳復新、趙必孝(2005)。人力資源管理。台北縣:空大。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市:五南。
黃慧真譯(1994)。發展心理學:人類發展。台北市:桂冠。
彭淑華、鄭善明、蔡嘉如、賴宏昇、林廷華、林惠娟、范書菁、賴月蜜、歐姿秀(2004)。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偉華書局。
楊秋仁(2002)。現代專業保母。蒙特梭利雙月刊,41,29-33。楊曉苓、胡倩瑜(2005)。台北市合格家庭保母托育現況及托育服務品質認知之研究。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8,1-32。楊曉苓(2007)。0-2歲嬰幼兒適性發展學習活動綱要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葉重新(2004)。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蔡延治(1995)。保母媽媽。台北市:信誼。
蔡嫦娟、張碧如(2003)。家長對家庭保母之選擇及關係之建立—兼談證照與非證照保母之比較。兒童福利期刊,4,133-155。鄧運林(1990)。成人教育課程發展模式初探。台北:台灣書局。
鄧蔭萍(2006)。「社區保母支持系統宣導方案」研究報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補助辦理。
黎樂山(2007)。幼兒情緒調節策略、照顧者反應與幼兒氣質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弘煌、黃秀香(1997)。保母對嬰幼兒早期療育照顧意願調查報告。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研究報告。
劉秀娟(1997)。由兒童福利保母人員專業訓練方案論方案評鑑對福利社區化之必要性。社區發展季刊,77,70-82。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鄭錦綉(2000)。「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資格要點暨訓練實施方案」源起與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高雄縣運作現況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駱明潔(2007)。嬰幼兒安全與急救。台北市:新學林。
薛慧平(2005)。我國保母證照制度對保母人員專業素質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建忠(1994)。績效需求評估。台北市:五南。
魏惠娟(2001)。成人教育方案發展—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蘇怡之(2000)。保母托育服務得支持與管理-系統面的策略。社會福利,76,17-25。
蘇秀玉(1988)。台北市成年婦女學習需求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嚴素娟(2003)。保母訓練班學員經驗學習之研究—女性主義的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二、英文部分
Aguirre, B. E.(1987).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needs of family day care providers in Texas. Child Welfare, 66(5), 459-465.
Bailey, S. & Osborne, S.(1994). Provider Perspectives on the Content and Delivery of Training for Family Day Care. Child & Youth Care Forum,23(5),329-337.
CDA 網站 CDA competency standards。Obtaining a CDA credential 2009年4月5日取自http://www.cdacouncil.org/cda.htm
Costin, L. B., & Rapp, C. A.(1984). Child welfare: Polici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DeBord, k., Buffer, L., & Gordon, J.C.(1990).Training Needs of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 Seeking Alternatives. Virginia Association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Downs, S. W., Moore, E., McFadden, E. J., Michaud, S.M.,& Coctin, L. B.(2004). Child Welfare and Family Services:Polici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Inc.
Dunn, L. & Tabor, S.(2000).Center Caregivers and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Are Different: Training Profiles and Preferences.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Kadushin, A. & Martin,J.A.(1988).Child welfare services.(4th edition). New York: Macmillan.
Knowles, M. S.(198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 From pedagogy to andragogy (Rev.ed). Chicago : Follett Publishing Company.
Kontos,S.(1994). The ecology of family child-car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9,87-110.
Phillipsen, L. C., Burchinal. M. R., Howes, C.,& Cryer, D.(1997). The prediction of process quality form structural features of child care.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2(3),281-303.
Rusby, J. C.(2002).Training Needs and Challenges of Family Child Care Providers. Child & Youth Care Forum,31(5),281-293.
Snow, C. (1982). In-service day care training programs: A review and analysis. Child Care Quarterly,11(2),108-121.
Stevens, J. H. Jr.(1982) The New York city infant day care study. Young Children, 37(2),47-53.
Van Wart, M., Cayer, N.J., & Cook, S. 1993. Handbook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for the public sector.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