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一、 中文書目
王澤鑑(2004),《民法概要》,台北:三民。
王鍾和(2004),〈國中小教師管教現況、問題與因應〉,《學生輔導》,93期,頁46-55。朱健文(2005),〈中小學學生申訴程序之研究〉,《人權保障之理論與實務2005》,台北:台北市法規會。
朱敬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吳 庚(2006),《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第九版,台北:三民。
吳其鴻(2001),〈民主校園中教師管教的兩難〉,《臺灣教育》,612期,頁44-51。吳昌期(2005),〈從學生獎懲案件談國民中學法制之評析〉,《學生事務》,44卷2期,頁5-16。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月刊》,5期,頁123-136。
吳清山(2004),《教育法規-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吳清山、林天佑(2008),〈正當法律程序〉,《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80期,頁221-222。
呂來添(2002),《論中小學教師輔導管教之專業自主權—以教師法第16條及第17條為中心》,未出版:中正法研所碩士論文。呂阿福(1999),〈從法律觀點看體罰之正當性〉,《國教世紀》,185期,頁49-61。呂俊甫(1991),《發展心理與教育》,台北:臺灣商務。
李介至、林美伶(2000),〈國中教師管教現況與問題〉,《中等教育》,52卷2期,頁67-76。
李永久譯(1971),Jeremy Bentham著,《道德與立法原理》,(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台北:帕米爾書局。
李芊蒂、李石傳(2002),〈試論教師的專業自主〉,《士林高商學報》,創刊號,頁13-23。李建一(1996),〈處罰是否等於體罰-教師懲戒權之我觀〉,《教育實習輔導》,2卷2期,頁51-55。
李建良(2002),〈過當的「管教」措施(上)-國家賠償責任與公務員賠償責任〉,《月但法學教室-公法學篇》,台北:元照。
李惠宗(2002),《行政法要義》,台北:五南。
李惠宗(2004),《教育行政法要義》,台北:元照。
李鴻生(2006),〈教育人員使用管教之研究-以技專院校為例〉,《耕莘學報》,第4期,頁114-129。辛年豐(2006),〈淺論教師懲戒權之違法性問題〉,《立法院院聞》,400期,頁50-69。邢泰釗(2004),《教師法律手冊》,台北:教育部。
周志宏(2001),〈教育義務與義務教育-義務教育是誰的義務〉,《月旦法學雜誌》,75期,頁8-9。周志宏(2003),《教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高等教育。
周志宏(2007),〈學生管教法治之再檢討〉,《國民教育》,47卷4期,頁4-14。林山田(1999),《刑法各罪論(上)》,台北:林山田。
林石猛(1997),〈從學生受退學處分之行政救濟看我國特別權利關係之演變〉,《公教資訊》,1卷3期,頁54-63。林志成(2004),〈從系統化的教育理論剖析體罰問題〉,《國教世紀》,211期,頁81-88。林秀雄(2004),〈懲戒權〉,《月旦法學教室5,民法學篇》,台北:元照。林佳範(2004),〈憲法入校園-淺譚學生人權的法律保障〉,《師友月刊》,420期,頁8-14。林佳範(2006),〈論「育教於禁」的法治教育觀與處罰之教育性意涵〉,《全國律師》,95年6月號,頁24-32。林佳範(2007a),〈憲法的原理原則與教師的輔導管教〉,《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二版,台北:五南,頁163-178。
林佳範(2007b),〈學生的隱私權與財產權-老師,不要偷看〉,《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二版,台北:五南,頁163-178。
林孟皇(2007),〈教育改革潮流下的校園民主、法治與人權保護〉,《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林東茂(2007),《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台北:五南。
林金悔(1977),〈我國國小教師體罰態度及其人格特質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19輯,頁399-482。林俊傑(2004),〈體罰的存與廢〉,《師友月刊》,445期,頁38-41。林威志(1999),〈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探討-兼評析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生申訴處理要點〉,《教育研究集刊》,43輯,頁185-211。林鈺雄(2004),〈阻卻違法事由各論(下)〉,《月旦法學教室》,21期,頁72-73。
林憲聰(2001),《教師懲戒行為與刑法》,未出版:成功大學法研所碩士論文。林靜淑(1998),〈臺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集》,第3集,頁61-78。邱秀如、吳瑞仁(2006),〈從混沌理論觀點來看學生的管教與體罰〉,《師說》,190期,頁51-54。柯嚴賀(2006),〈皮德司「社會控制」官及其在教育上的運用〉,《教育研究》,14期,頁46。
洪女玉(2001),〈身心健全教育-中等學校體罰制度存廢之探討〉,《大明學報》,2期,頁72-81。洪含詩(2006),〈從法律觀點探討體罰的相關問題〉,《師說》,190期,頁56-58。洪鼎堯(2002),《從現代法治理念探討我國高中學生之申訴制度-以臺北市立高中為例》,未出版:師大公領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夏征農主編(1992),《辭海》,台北:東華。
夏紹彰(2003),〈認識「體罰」-及學校「人權教育」應有的作法〉,《學校行政》,92年11月,頁140-153。徐 賁(2004),〈從懲罰到權利的法律正義〉,《二十一世紀》,83期,頁109-116。
徐永誠(2006),《懲罰與教育:以洛克的觀點為例》,台北:師大書苑。
徐美玲(2004),〈教師的難為與應為-談國中學生的輔導管教問題〉,《學生輔導》,93期,頁78-89。
徐澄清(2001),〈正面懲罰〉,《健康世界》,189期,頁97-103。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2004),《美國教育法與判例》,台北:高等教育。
高光義(2004),〈校規與人權〉,《國教新知》,50卷2期,頁26-33。高涌誠(2007),〈學校規範的正當性-老師,你管我〉,《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高廣孚(1995),《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張文郁(2009),〈論訴願及其決定效力〉,《月旦法學》,165期,頁137-152。張巧琳(2006),〈談懲罰策略在班及管理的應用〉,《師說》,190期,頁48-51。張家洋(1993),《行政法》,台北:三民。
張添雄(2001),〈校園法律常識-校園常見問題之探討〉,《訓育研究》,40卷4期,頁29-32。張潤書(2000),《行政學》,台北:三民。
張澤平(2007a),〈學校與警察、司法機關的互動〉,《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張澤平(2007b),〈權威、隱私、責任與正義〉,《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梁正宏(2007),〈從教師的角度看零體罰入法〉,《師友月刊》,473期,頁60-63。莊國榮(2007),〈告別體罰,培養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師友月刊》,482期,頁10-15。莊繡霞(1996),《論學生基本權之保障-若干教育法制之憲法問題》,未出版:台大法研所碩士論文。許育典(2002),《法治國與教育行政-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的教育法》,台北:高等教育。
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五南。
許宗力(1992),〈教師與特別權利關係〉,《教師法定身份權》,台北:全國教育會。
許禎元(2005),〈中、小學生輔導與管教之探討〉,《教師與教育法制》,台北:雙葉書廊。
許禎元(2006),〈學生申訴權利之探討-兼評「台北縣各級學校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設置要點」〉,《研習資訊》,23卷2期,頁99-102。郭明德(2003),〈論懲罰(體罰)在班級管理上的問題〉,《學生事務》,42卷4期,頁49-55。郭明德(2004),〈談教師心中的最痛-因管教學生而被告〉,《學生事務》,43卷3期,頁57-66。郭俊宏(2000),〈淺談校園體罰問題〉,《南縣國教》,2期,頁69-71。郭湘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未出版: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陸建國(2006),〈教師管教學生與法律問題〉,《教育社會學通訊》,66期,頁21-24。陳奕文(2004),《中小學學生申訴制度之研究-以兒童少年教育權為中心》,未出版:中正法研所碩士論文。陳志全(1995),〈教師懲戒權之探討〉,《法律評論》,61卷11期,頁28-31。陳啟榮(2004),〈淺談正當法律程序-以教師解聘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卷5期,頁106-118。陳清秀(2008),〈行政罰實務問題之探討(上)〉,《月旦法學》,157期,頁146-171。
陳雅貞(2007),〈從教師輔導管教落實人權教育〉,《國民教育》,47卷4期,頁34-45。陳新民(2002),《行政法學總論》,台北:三民。
麥幼萍(2006),《論中小學教師對學生之懲戒權-訂定教師輔導管教辦法之研究》,未出版:國防管理學院碩士論文。傅木龍(1998),〈讓學生權益獲得應有的保障-從學生申訴制度之建立談起〉,《學生輔導》,59期,頁5-13。傅木龍(2004),〈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失與突破〉,《學生輔導》,93期,頁9-45。傅肅良(1994),《行政管理學》,台北:三民。
彭致遠(2007),〈從法律的觀點論教師之體罰行為〉,《國民教育》,47卷4期,頁27-33。曾大千(2003),《學生法制之研究:以中小學校規為取向》,未出版:政大教研所碩士論文。曾家樓(2005),〈從教師法談國民中小學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學生事務》,44卷2期,頁17-29。游美惠(1994),《體罰之法規範及其實證基礎-以桃園縣國中、小學教師為對象》,未出版:師大公訓所碩士論文。黃木蘭(2007),〈管教難以面對的真相-學生管教問題〉,《師友月刊》,482期,頁22-26。黃玉清等(2005),《司法研究年報. 第25輯. 第16篇, 對少年觸法行為質性分析模式之實務研究》,台北:司法院。
黃旭田(2007a),〈校園中的性、謊言與暴力攻擊〉,《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黃旭田(2007b),〈老師輔導管教的法律基礎〉,《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台北:五南。
黃居正、薛化元(1994),〈關於教師地位之建議書〉,《國民教育權的理論與實際》,台北:稻鄉。(譯自: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教師地位之建議書英文版全文)
黃明珠(2001),《國民小學教師人權教育認知與管教行為研究》,未出版: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黃姬芬(2001),《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未出版:台中師範國教所碩士論文。黃振豊(2004),〈康德《論教育》中的管教觀〉,《學生輔導》,93期,頁56-65。黃常仁(2001),《刑法總論-邏輯分析與體系辯證》,台北:黃常仁。
黃清和(1983),《我國現行訴願制度之研究》,未出版:政大公行所碩士論文。黃添勇(2006),〈擘劃時代新校規〉,《師友月刊》,473期,頁27-30。黃順利(2000),〈以康德道德教育思想論述教師體罰問題〉,《訓育研究》,頁69-76。黃營杉(2003),《管理學》,台北:東華。(譯自:Griffin, Fundamentals of management: core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3rd ed.)
黃馨儀(2000),《論我國教師管教權之合理界限》,未出版:師大三研所碩士論文。楊守全、王正偉(1990),〈教師體罰學生之刑事法律問題研究系列一〉,《師友月刊》,272期,頁53-55。楊式愷(2006),〈化作春泥更護花〉,《師友月刊》,473期,頁35-37。
楊旻睿(2007),〈學生行為分級管教制度芻議-以臺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生行為分級管教措施參考表草案為例〉,《國民教育》,47卷4期,頁15-24。溫公頤(1972),《哲學概論》,台北:自版。
溫騰光(1999),〈從教育法令談校園民主〉,《國民教育》,39卷6期,頁102-106。董保城(1992),〈教師身份之我見〉,《教師法定身份權》,台北:全國教育會。
董保城(1995),〈論教師法教師輔導與管教〉,《政大法學評論》,54期,頁117-133。董保城(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月旦。
葉飛揚(2002),《法治國的在學關係與學生懲戒制度之研究》,未出版:屏東師院國教所碩士論文。賈馥茗等譯(2002),Immanuel Kant著,《論教育》,(Vorlesungen über Pädagogik.),台北:五南。
趙慧如(2005),〈「髮禁」所引發「體罰」之議題:從 Locke 觀點來探討〉,《教師之友》,46卷5期,頁78-84。劉貴傑(1994),《教育的邏輯》,台北:五南。
潘志賢(2005),《國小教師對體罰行為的態度即體罰法令認知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未出版:中正犯防所碩士論文。歐陽教(1992),《德育原理》,台北:文景。
歐陽教(1996),〈體罰問題與學生管教〉,發表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春風化雨,點石成金-面對學生管教問題系列探討會」,1996年6月8日。
蔡文正(2007),〈體罰與處罰的紅線在何處〉,《師友月刊》,482期,頁27-29。蔡志方(1992),〈從釋字第308號解釋談教師的法律地位〉,《教師法定身分權》,台北:全國教育會。
蔡銘津(2000),〈教師選擇懲戒策略之相關因素探討〉,《國教之友》,52卷1期,頁58-62。盧映潔(2000),〈以刑法的觀點淺論體罰之適法性〉,《新竹律師會刊》,5卷1期,頁14-16。檀傳寶(2004),〈論懲罰的教育意義及其實現〉,《中國教育學刊》,2期,頁20-23。
謝文全(1993),《學校行政》,台北:五南。
謝孟勳(2006),《我國中小學教師懲戒權之研究》,未出版:中正法研所碩士論文。謝瑞智(1992),〈教師、學生與學校之法律關係〉,《教師法定身分權》,台北:全國教育會。
謝瑞智(1996),《教育法學》,台北:文笙。
鍾任琴(2000),《教師專業權能之研究:理論建構與實證分析》,台北:五南。
顏國樑(2000),〈從教育法學的觀點譚學生的輔導與管教〉,《桃縣文教》,17期,頁105-119。
顏厥安、周志宏、李建良(1996),《教育法令之整理與檢討-法治國原則在我國教育法制中之理論與實踐》,台北: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二、英文書目
Cottingham, John. (1988), “The Philosophy of Punishment,” in G.H.R. Parkinson (ed.), An Encyclopaedia of Philosophy. London: Routledge.
Heller, Agnes. (1989), Beyond Justice,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ongman Dictionary of American English (1983). Hong Kong: Longman。
McCarthy, M. M. & Cambron-McCabe, N. H. (1992), Public School law – Teachers’ and Students’ Right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Menacker, J. (1987), School law: Theoretical and case perspectives, Englewood, NJ: Prentice-Hall.
Peters, R. S. (Richard Stanley) (1960), Authority, Responsibility and Educa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Peters, R. S. (Richard Stanley) (1966), Ethics and Education.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Ltd.
Simpson, J. A. & Weiner, E. S. C. (Eds.) (1989),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Webster’s Desk Dictionary of English Language (1983). New York: Random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