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于瑞珍、何妙桂(2007)。科學博物館中學校團體參觀模式初探。科教館學刊,2,120-138。尤建捷(2007)。POE教學策略對於九年級學生學習「凸透鏡成像」概念改變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方紫薇、張雅嵐(2003)。網路沉迷高危險群長期心理轉變歷程之研究(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91-2413-H-009-002。
毛昆益(1998)。社區問題導向警政策略與犯罪預防之實證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興隆派出所轄內社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子華、王國華、王瑋龍、黃世傑(2002)。大學普通生物學後設認知量表的發展。測驗統計年刊,10,75-100。王玉龍(2006)。以POE策略探究國小六年級學生之色光概念及概念改變歷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晉基、郭重吉(1992)。利用選擇題的方式來探求國中學生對『光』的迷思概念。科學教育,73-92。王啟祥(1998)。博物館參觀活動單之設計與運用。科技博物,2(5),4-24。王啟祥(2005)。博物館的非正式學習。在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編著,非正規學習(頁321-352)。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龍錫、林顯輝、張靜儀、王麗真(1992)。國小學童光與視覺之概念發展研究(一)。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1-0111-S-153-01-N。
王龍錫、張靜儀(1994)。國小學童光與視覺之概念發展研究(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 83-0111-S153-001N。
古智雄(1991)。凸透鏡成像迷思概念的詮釋系統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左曼熹(1999)。博物館展示活動單的設計理念與原則。科技博物,3(1),18-21。左曼熹(2003)。以展示參觀活動單為媒介的博物館教學活動設計: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經驗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7(2),111-121。朱曜明、張美珍(2006)。博物館參觀活動單設計之評量項目研究。科技博物,10(3),23-44。
朱曜明、張美珍、黃俊夫(2007)。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技教育活動評量工具發展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2,1-22。
行政院(1977)。行政院長施政報告口頭報告全文(37)。台北市:司法行政部公報。
吳宗雄(2005)。歐盟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的實施。在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編著,非正規學習(頁73-98)。台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2002)。問題導向學習。教育研究月刊,97,120。
吳淑娟(2002)。社教機構人員工作場所之組織氣氛與非正式學習方式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翼儒(2006)。問題導向學習對高中學生水上安全救生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李孟智、蔡嘉哲、陳進典、翁國昌、黃建寧、蘇本華 等(2004)。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pbl課程參訪記要。醫學教育,8(2),87-91。
李欣憶(2005)。問題導向學習應用於高中地理海岸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李靜芳(2007)。回首來時路:20年來的台灣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21(2),7-29。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3-9。沈戊忠、陳中和、陳勇國(2005)。總計畫--問題導向學習在生物醫學之應用(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3-2516-S-039-001。
周功鑫(2001)。博物館展覽策畫與觀眾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5(2),83-90。周建和(2006a)。街頭物理:從非制式物理教學做起。物理雙月刊,28(3),591-596。周建和(2006b)。街頭物理在社區營造運作經驗探討—以高雄縣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94-2517-S-017-001。
易國良(2004)。「網路合作學習」對「問題導向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國中自然科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林世洲(1999)。使用活動單的參觀模式對國一學生參觀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的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宏一、謝秀月、蔣佳玲、周盈杉、金時、劉高志(2002)。以問題導向學習模式提昇職前教師創造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1-MOE-S-024-002-X3。
林秀玉(2003)。小組合作學習在醫學校院大一生物科教學實施之成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林國書(2003)。PBL教學在國中理化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林彩岫譯(1995)。建構主義者的博物館學習理論。博物館學季刊,11(4),27-30。
林清山、張景媛(1993)。國中生後設認知、動機信念與數學解題策略之關系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6,53-74。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市:遠流。
林勝義(1993)。社會教育多元論。台北市:五南。
林陽杰(2006)。後現代主義思潮下的博物館發展趨勢。研究與動態,13(6),109-130。林頌恩(1997)。專家與生手的解題後設認知研究。科學與教育學報,1,1-18。林繼昌(1999)。問題導向教學知小班老師的角色和責任。醫學教育,3(1),88-91。林曉雯、王靜如、李文德(2008)。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海援計畫(sea grant)學術交流活動報告。
邱美虹(2008)。Iupac化學親善大使-yac大眾化學活動研習營。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
邱美虹、陳幹男(2005)。Iupac 化學親善大使--大眾化學活動計畫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93-2515-S-003-006。
姜宗模(2005)。中小學教師在數位博物館資源的應用與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9(2),107-117。施明發(200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博物館教育的啟示。博物館學季刊,15(2),25-38。洪蘭(2005)。偏遠地區師生創意體驗活動計劃。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93-2515-S-010-003。
洪蘭、李平譯(1997)。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范聖佳、郭重吉(2006)。國中數學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科學教育,13。范賢娟(2000)。台北市立天文科學教育館與教師社群的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6(1),63-67。唐明(2001)。國小五年級學童光概念及相關迷思概念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翁秀琪(2006)。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市:三民書局。
耿鳳英(2006)。虛與實:新世紀的博物館展示趨勢。博物館學季刊,20(1),81-96。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2009a)。出版品與科教產品。檢自:http://www.ntsec.gov.tw/m1.aspx?sNo=0000224
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2009b)。本館資訊。檢自:http://www.ntsec.gov.tw/m1.aspx?sNo=0000818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2009)。圖書與出版 。檢自:http://www.nmns.edu.tw/nmns/07library/publish/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2009)。出版線上。檢自:http://www.nstm.gov.tw/book/06_04_b1.asp
張川木(1999)。孩童之「光與色彩概念」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 86-2511-S110-003。
張俊彥、程上修(2000)。在地球科學課融入創造性解決和合作學習策略之初探研究。科學教育學刊,8(3),251-272。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美珍(2003)。從探索學習的觀點探究博物館參觀活動單的應用。科技博物,7(2),63-79。張靜儀、余世裕(2002)。國小學童對聲音迷思概念之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6,395-434。張靜儀、李采褱(2004)。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光迷思概念與相關因素探究。屏東師院學報,20,315-354。張譽騰(1988a)。科學中心的崛起與發展。科學月刊,217。
張譽騰(1988b)。科學現代博物館的崛起與歷史。科學月刊,217。
張譽騰(1994)。全球村中博物館的未來:博物館學譯文選集。台北:稻香出版社。
張譽騰(2000)。當代博物館探索。台北:南天。
張譽騰(2003)。博物館大勢觀察。台北市:五觀藝術。
教育部(2002)。總統府公報(6469)。台北市:總統府第二局。
曹之鵬(2000)。兒童育樂中心的社會教育活動。博物館學季刊,14(1),87-94。梁繼權(2000)。台大醫學院以問題為基礎之學習的評估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11-S-002-006。
許功明、劉幸真(1998)。博物館參觀經驗之比較-以省美館和科博館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2(3),3-34。許怡珮(2002)。電視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教育文粹,31,44-48。許書務(1998)。問題導向學習之教學策略研究:以專科微電腦應用系統設計專題製作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郭生玉(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章淵(2003)。不同教學方法與空間知覺能力對高等技職校院建築系學生建築設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陳均伊、張惠博、郭重吉(2004)。光反射與折射的另有概念診斷工具之發展與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2(3),311-340。陳佩瑱(2007)。國二學生非正式學習管道城鄉差異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忠志(2004)。子計畫五:中學生光學迷思概念之調查與成因及改變之研究(iv)(2/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2-2522-S-242-001。
陳品玲、李悅綾(2003)。後基因體時代之護理人員遺傳問題導向電子學習系統建置與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1-2314-B-038-035。
陳思光(2001)。以虛擬病人將情境教學應用於問題導向牙醫學教學。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511-S-002-018。
陳哲銘、李欣憶、鍾彥貞、徐慈妍(2005)。問題導向學習模式網路學習系統於中學社會領域(地理)教學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520-S-003-009。
陳振瑜(2001)。博物館教育活動與視障兒童教育之結合-以國立台灣博物館「用心看世界,大甲溪生態之旅」方案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5(2),115-130。
陳清檳(2003)。不同合作學習分組之問題導向學習對技職校院學生電腦輔助設計與製造課程學習成效。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陳淑惠(2002)。網路沈迷現象的心理需求與適應觀點研究(二):網路沈迷學生之心理治療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520-S-002-001。
陳瓊森(1997)。國中理化教師實習與教學能力檢定之研究:合作學習歷程檔案方案(二)。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陸希平、陳家玉、林妍如(2006)。發展醫學生問題導向學習評估工具並分析影響表現的因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NSC94-2516-S-303-001。
游朝煌(2002)。不同合作學習模式問題導向教學對技職校院學生邏輯思考能力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程式設計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游瑰玲(1999)。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活動單設計過程及成果應用。科技博物,3(1),22-26。程智慧(1994)。國民小學兒童聲概念發展模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成果報告,NSC:NSC83-0111-S-142-003N。
黃明月(1995)。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黃俊夫、詹麗珊(2006)。2005 物理嘉年華。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94-2515-S-359-001。
黃偉銘(2003)。『問題導向學習』與『傳統教學法』在國中自然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網路學習學程碩士班碩士論文。黃國安、蔡進發、陳勇國、陳玠亨(2005)。建置問題導向醫學教育數位化整合系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3-2516-S-324-003。
黃清雲(2003)。同儕教導訓練模式在合作學習之體育教學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1-2413-H-415-007。
黃富順(2002)。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在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編著,知識社會與成人教育(頁2-9)。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黃富順(2005)。對我國實施非正規學習成就認證之省思與展望。在中華民國成人教育學會編著,非正規學習(頁1-43)。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湘武、黃寶鈿(1989)。我國學生科學概念與推理能力發展之相關研究-光的性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78-0111-S003-017D。
楊坤原、張賴妙理、李明娟、許彩玲、馬柏梅(2006)。問題本位學習在高中(職)自然科學概論課程上的學習與教學之應用(2/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NSC 94-2511-S-033-001。
楊尚欽(2007)。農業體驗活動與學校教育課程之互動對策研究。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九十六年度科技計畫研究報告,96農科-6.1.3-南-N1。
楊國德(2005)。志願服務社團提供非正規學習的角色與功能。在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編著,非正規學習(頁123-149)。台北市:師大書苑。葉蓉樺(2005)。從輔助學習的角度論科學類展覽的教育功能。博物館學季刊,19(1),39-47。靳知勤(1995a)。非制式科學教育研究的現況與展望-一九九五美國科學教學研究會紀實。博物館學季刊,9(4),71-79。
靳知勤(1995b)。科學教育研究在科學博物館中的角色。博物館學季刊,9(1),79-85。靳知勤(1997)。教師對科學博物館教學資源認知、運用之現狀與障礙。教育研究資訊,5(4),101-118。靳知勤(1999)。以博物館情境為例探討國小自然科教師運用社會資源充實績學之個案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2),111-133。靳知勤(2005)。教師與博物館教育活動規劃。國教輔導,45(2),33-40。靳知勤(2007)。科學教育應如何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台灣學術精英的看法。科學教育學刊,15(6),627-646。漢寶德(1999)。博物館談片。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趙雅麗(2004)。科學普及的新板塊:廣播科普推廣計畫。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成果報告,NSC92-2515-S-032-002。
趙雅麗(2006)。「科學180」科普廣播節目應用推廣計畫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4-2517-S-032-001。
劉昌博(2001)。台灣社會教育的現況。社會教育年刊,49,19-24。劉婉珍(1995)。美術教育的特質與發展。博物館學季刊,11(4),55-61。劉婉珍(2004)。虛與實之間:博物館教育改革的契機。博物館學季刊,18(1),19-28。蔣玉嬋(2005)。非正規學習與社區營造。在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編著,非正規學習 (頁217-242)。台北市:師大書苑 。
蔡秉宸、靳知勤(1994)。藉情境學習提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物館學季刊,18(2),129-138。蔡哲嘉(2008)。問題導向學習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之基本原則和實務技巧。醫療品質雜誌,2(2),81-85。
蔡景仁(2005)。以病態生理學和邏輯思考為基礎的臨床診斷學問題導向學習教學之課程開發、實驗和評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3-2516-S-006-001。
蕭瑞棠(2004)。博物館環境:另一種學習理念的初探。博物館學季刊,18(1),63-71。戴文雄、賴良助、王瑞、陳華昌、胡央志、吳俞鋒 等(2005)。不同合作學習問題導向教學對技職校院學生邏輯思考能力與實務能力提昇之研究-以程式設計課程為例(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期中進度報告,NSC93-2516-S-018-004。
謝家豪(2006)。網路化問題導向學習對於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問題解決態度的影響-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謝義勇(2000)。與教師談自我導向的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4(2),23-26。聶廣裕(1997)。積極建立社會教育體系籌設遷建國立社教機構。社會教育年刊,45,12-14。羅寶鳳(2003)。全球職場變遷與非正式學習。在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編著,社會變遷與成人教育(頁207-233)。台北市:師大書苑。
羅寶鳳(2004)。發現學習的真實面貌:正規教育中的非正式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3,1-36。英文部分:
Anderson, B., & Karrquist, C. (1983). How swedish pupils, aged 12--15, understand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 Europe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5(4), 387-402.
Blosser, P. E. (1975). How to ask the right queston. Washington: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Blosser, P. E. (1993).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science classroom. ERIC CSMEE.
Champagne, A. B., Gunstone, R. F., & Klopfer, L. E. (1983). Instruction for understanding: A case study. The Australian Science Teachers Journal, 27(3), 27-32.
Chin, C., & Chia, L. G. (2008).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ols. The Science Teacher, 75, 44-49.
Cross, J. (2003). Informal learning – the other 80%. Internet Time Group, from http://www.internettime.com/Learning/The%20Other%2080%25.htm#_Toc40161517.
Duch, B. J. (1996).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physics: The power of students teaching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25, 326.
Falk, J. H., & Dierking, L. (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Whalesback Books.
Feher, E., & Rice, K. (1987). Pinholes and images: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light and vision(i). Science Education, 71(4), 629-639.
Fetherstonhaugh, A., Happs, J., & Treagust, D. (1987). Student misconceptions about light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prevalent views found in western australia, france,new zealand,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17, 156-164.
Fetherstonhaugh, A., & Treagust, D. (1992).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light and its properties: Teaching to engender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76(6), 653-672.
Fry, H. (1987). Worksheets as museum learning devics. Museums Journal, 86(4), 219-225.
Goldberg, F. M., & McDermott, L. C. (1986). Student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image formation by a plane mirror. The Physics Teacher, 24(11), 472-480.
Goodnough, K. (2005). Issues in modified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self-study in pre-service science-teacher education. Canadian Journal of Science, Mathematics, & Technology Education, 5, 289-306.
Griffin, J., & Symington, D. (1997). Moving from task-oriented to learning-oriented strategies on school excursions to museums. Science Education, 81(6), 629-793.
Iglesias, J. L. (2002). Problem-based learnung in initial teacher education. Prospects, 32(3), 319-332.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78).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and individualized instruction on student attitudes and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04, 207-216.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3). Gifted students illustrste what isn't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0(6), 60-61.
Kagan. (1989). The structural approach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7(4), 12-15.
Kaufman, D. M., & Mann, K. V. (1999). Achievement of students in a conventional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 curriculum.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4, 245-260.
Kirschner, P. A., Sweller, J., & Clark, R. E. (2006). Why minimal guidance during instruction does not work: An analysis of the failure of constructivist,discovery, problem-based, experiential, and inquiry-based teaching. Educational Psycholgist, 41(2), 76-86.
Kisiel, J. F. (2003). Teachers,museums and worksheets : A closer look at a learning experience.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Education, 14(1), 3-21.
Lawson, A. E. (1988). A better way to teach biology.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50(5), 266-289.
Linder, C. J. (1992). Understanding sound: So what is the problem. Physic Education, 27, 258-264.
Linder, C. J., & Erickson, G. L. (1989). A study of tertiary physics students’ conceptualizations of soun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1(5), 491-501.
Lohfeld, L., Neville, A., & Geoffrey, N. (2005). Pbl in under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A qualitative study of the views of canadian residents. Advances in Health Sciences Education, 10, 189-214.
Mocker, D. W., & Spear, G. E. (1982). Lifelong learning:fromal,nonformal,informal,and self-directed columbus [Electronic Version],
Mortensen, M. F., & Smart, K. (2005). Free-choice worksheets increase students’ exposure to curriculum during museum visi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44(9), 1389-1414.
Ochoa, T. A., & Robinson, J. M. (2005). Revisiting group consensus:Collaborative learning dynamics during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ctivity in education. Teacher Education and Special Education, 28, 10-20.
Ornstein, A. C., & Hunkins, F. P. (2004). Foundations of curriculum.
Peterson, R. F., & Treagust, D. F. (2001).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 to science teacher preparation. In W. Michael & D. R. Lavoie (Eds.), Models of science teacher preparation (Vol. 13, pp. 49-66).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intrich, P. R., & Groot, E. V. D.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40.
Price, S., & Hein, G. E. (1991). More than a field trip : Science programmes for elementary school groups at muse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5), 505-519.
Saxena, A. B. (1991).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perties of light by student in in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3(3), 283-289.
Slavin, R. E., & Cooper, R. (1999). Improving intergroup relations : Lessons learned from cooperative learning progra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5(4), 647-663.
Tarhan, L., & Acar, B. (2007).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an eleventh grade chemistry class: 'factors affecting cell potential'. Research in Science & Technological Education, 25, 351-369.
Tarhan, L., Ayar-Kayali, H., Urek, R. O., & Acar, B. (2008).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9th grade chemistry class: ‘intermolecular force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 38, 285-300.
Tobias, S. (1994). Interest, prior knowledge, and learning.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1), 37-54.
Tough, A. (2002). The iceberg of informal adult learning. the research network for New Approaches to Lifelong Learning(NALL).
Vardi, I., & Ciccarelli, M. (2008). Overcoming problems i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 trial of strategies in an undergraduate unit.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rnational, 45, 345-354.
Williams, P. J., Iglesias, J., & Barak, M. (2008).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pplication to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hree countr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 Education, 18, 319-335.
Wong, F. K., Cheung, S., Chung, L., Chan, K., Chan, A., To, T., et al. (2008). Framework for adopting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 in a simulated clinical setting. 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 47, 50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