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9 22: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章智
研究生(外文):Lee, Chang-Chih
論文名稱:經絡數位化教材對易筋經教學成效表現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f the Effect of Using Digitalized Teaching Materials in theInstructions of Yin Jin Jing to Cognitive and Skill Performances
指導教授:朱文增朱文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 Wen-Ts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在職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3
中文關鍵詞:經絡數位化易筋經傳統教學傳統加媒體教學
外文關鍵詞:meridian digitalizationYi Jin Jingtraditional instructiontraditional and media 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2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六次媒體介入易筋經教學對社會人士認知與技能表現之影響。以台北市養生班之65名學員(男三十名、女三十五名)為研究對象,隨機分成二組(傳統教學組和傳統加媒體組),一組三十四名,另一組三十一人。每節課除五十分鐘相同的易筋經練習與指導外,傳統教學組練習前十五分鐘講解及示範十五分鐘,傳統加媒體組播放易筋經教學影片與講解十五分鐘及示範十五分鐘。所有受試者在六週(每週一節,共六節,每節五十分鐘)教學後皆接受技能表現和認知表現測驗。研究結論為傳統加媒體教學組的認知表現顯著優於傳統教學組,且差異達顯著性(p<0.5),但傳統加媒體教學組的動作技能表現優於傳統教學組但差異未達顯著性 (p>0.5)。
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ix media-interposed instruction sessions of Yi Jin Jing to the cognitive and skill performances of adult learners. The subjects of this research are 65 health exercise learners (29 male and 36 female) in Taipei City, who are randomly grouped into two Yin Jin Jing classes, and each class is implemented with traditional and traditional+media instructions respectively. The first class consists of 34 members and the second class 31 members. In each class session, both groups are applied with a 50-minute Yi Jin Jing practice and instruction; only, the first group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receives ten minutes of oral instruction and demonstration, and the second group (traditional+media) receives 15 minutes of video demonstration and 15 minutes of oral instruction before the above-said practice and instruction. All subjects receive tests for cognitive and skill performances after six weeks of instructions (total six sessions: one session per week and 50 minutes per session).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Media Group yields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Traditional Group in the dimension of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the derived data reaches the level of significance (p<0.5). And the Traditional+Media Group also yields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Traditional Group in the dimension of skill performance, but the derived data did not reach the level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5)
口試委員與所長簽字證書................................................................................... i
授權書............................................................................................................... ii
中文摘要............................................................................................................. iii
英文摘要............................................................................................................. iv
謝誌.................................................................................................................... v
目次..................................................................................................................... iv
表次.................................................................................................................. ix
圖次..................................................................................................................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五節 名詞操作性定義………………………………………………… 6

第貳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易筋經背景…..…………………………………………….… 8
第二節 經絡數位化應用與多媒體製作……………………………….…. 13
第三節 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 32


第參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流程………………………………………………………....... 44
第三節 參與研究象…………………………………………........……… 45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6
第五節 研究實施程序…………………………………………………....... 55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57

第肆章 研究結果…..……………………………………………… 58
第一節 描述統計………………………………………………………..... 58
第二節 認知知識評分結果分析……………………………………....... 64
第三節 動作技能評分結果分析……………………………………....... 68
第四節 上課學習訪談與心得分析…………………………………....... 73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8

參考文獻 ....................................................................................... 90

附錄一 易筋經後八式招式與內文………………………………………... 95
附錄二 經脈與易筋經招式對照…………………………………………. 97
附錄三 3D經穴人經穴、臟腑與易筋經後八招動作的呈現圖………….. 100
附錄四 參與者同意書…………………………………………….. ……. 104
附錄五 教學教練簡介………..……………………………………….…… 105
附錄六 訪談內容大綱………..……………………………………….…… 106
附錄七 專家名單………..………………………..……………………… 107
附錄八 易筋經學習試題評量..……………………………………….…… 108
附錄九 傳統教學教學教案………..………………………………….…… 110
附錄十 傳統加媒體教學教案………………………………...................... 122
附錄十一 傳統教學上課訪談………..………………………………………. 137
附錄十二 傳統加媒體上課訪談………..…………………………………… 143
附錄十三 傳統教學組易筋經練習心得………..…………………………… 146
附錄十四 傳統加媒體教學組易筋經練習心得………..…………………… 156
一、中文部分
王敏男(2001)。談體育教學型態。台北市:國民體育季刊,30(1),44-49。
王煥琛(1994)。休閒教育從理論與實踐之研究。台北市:台灣教育,523,9-17。
方炳林(1979)。教學原理。台北市:教育文物。
白龍芽(1996)。國校體育教材教法研究。台北市:現代。
朱則剛(1997)。教學原理。台北縣:空中大學。
吳國定(1989)。內經解剖生理學。台北市: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
吳鐵雄(1983)。電腦輔助教學的教育層面。台北市:臺灣。
呂萬安(2003)。佛教的養生功法噢達摩「易筋經」。佛學與科學,4(2),112-125。
李文瑞(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市:心理。
李家雄(2000)。新養生操:達摩易筋經功法入門。台北市:九思。
李春芳(1998)。國民中學教學媒體之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李素卿(1999)。當代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李章智(2007)。易筋經:中國式瑜珈。台北市:明日工作室。
李榮哲(1998)。電腦多媒體輔助學習對運動學習的影響-以羽球發短球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韋氏新世界電腦用詞辭典(沈俐亨譯)(1999)。台北市,正文(原著出版年:1998)。
周先樂編著(1990)。生理學。台北市:正中。
周靈山、周宏室、徐武紅(2000)。多媒體電腦輔助體育教學以Mosston 練習式為例。大專體育,51,36-45。
林伯原(1996)。中國武術史。台北市:五洲。
林珮淳(2004)。3D電腦動畫技術、視覺語言與特質之探討。美育雜誌, 62-73。
林智煌(2005)。傳統加媒體教學對國小不同年級學童踢毽學習成就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悌(2000)。網路教學之學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的關係。
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徐瑋瑩(2005)。易筋經運動對中年人心率變異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徐婉靜(1994)。體育教學與媒體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3(3),110-114。
郝勤(1995)。導引養生。成都市:巴蜀。
康戈武(2003)。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台北市:五洲。
國家體育總局(中國)健身氣功管理中心(2006)。健身氣功。北京市:人民體育。
張文榮(2004)。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大葉大學,彰化縣。
張至滿(1995):體育測驗與統計。台北市:水牛。
張春興(1992)。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景媛(1991)。從認知心理學談教學媒體的功能。台北市:五南。
張廣德(2001)。導引養生功。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
張霄亭(1991)。教學媒體的基本認識。台北市:五南。
張霄亭(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市:心理。
張霄亭、單文經(2004)。教學媒體與學習科技。台北市:雙葉。
許允聖(2006)。淺談光學式動態擷取系統。藝術欣賞,2(5),98-107
許紹隆(1987)。中國氣功精選。台北市:大台北。
陳智仁(2003)。體育課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高中職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體育學院,台北市。
陳淑英(1988)。在教學上視聽媒體的應用。國民體育季刊,39(1),35-38。
陳壁清、高實枚、史堪龍、李元墩(1997)。網際網路在英文寫作之應用。
第六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80-112。
郭書欽(2005)。運用Maya軟體於3D動畫之創作研究-以《夢遊山海經》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黃介良(2002)。e世代養身操易筋經。台北市:聯經。
黃月嬋(2002)。運動教育學的教學理論。載於周宏室主編:運動教育學,181-207。
黃光雄(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黃秋芳、闕月清(2002)。體育教師回饋與學習成就。中華民國大專院校九十一年度 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77-85。
黃金柱(1988)。啟發性體育教法。台北市:南山堂。
黃清雲(1994)。互動式多媒體的功能及其應用-以體育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16,21-26。
黃清雲(1999)。新科技在體育之應用-理論與實際。教學科技與媒體,46,2-12。
黃政傑(1994)。課程教學之變革。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振球(1991)。教學媒體與學生學習成效。台北市:五南。
黃維三(1989)。針灸科學。台北市:正中。
黃懷濬(2002)。十二週踢毽訓練對年輕成人運動能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
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4-107。
楊宏仁編著(1987)。刺灸心法要訣重編。台北市:世一。
喬慰萱、林泰州 譯 (2000)動畫技巧百科。台北市:遠流。
葉憲清(1998)。體育教材教法。台北市:正中。
葉憲清(1998)。體育教學要素與特性(上)。學校體育,8(6), 4-14。
劉有德(2000)。電腦科技與體育教學。八十八學年度體育改革策略研討會專刊。
台北市:大專體總,10,14-18。
歐用生(1987)。課程與教學-概念、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文景。
蔡雅貴(2004)。易筋經護理措施對更年期婦女健康狀態之成效。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
蔡禎雄(1989)。國小體育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耀宗(2004)教學媒體的使用對運動學習效果之研究---以國小扯鈴教學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鄭麗美(2003)。不同游泳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游泳能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蕭天石(2002)。真本易筋經、秘本洗髓經。台北市:自由。
薛曉佩(2006)。多媒體輔助教學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國防通識教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顏欣加(2002)。傳統教學與媒體教學對龍舟知識及動作技能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筱青、陳五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在體育教學上的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6,36-42。
闕月清(1998)。教師回饋與體育教學:運動心理學研究委員會87學年度專書。臺北市:體育學會。
闕月清、蔡宗達(2003)。遊戲/比賽理解式教學法(TGFU)戴於黄金柱(主編),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24-42 。台北縣: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龔鵬程(2001)。達摩易筋經論考。普門學報,5,73-100。

二、英文部分
Holmberg, B. (1983). Guided didactic conversation in distace education.In D. Sewart, D. Keegan, & B. Holmberg (eds). Dista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London: Crom Helm.
Kemp, J . E. (1989). Planning producing and using instructional media. New York:Harper & Row.
McLuhan, M. (1964). Understanding Media:The Extensions of Man. New York: McGraw-Hill.
Mevarech, Z. R. (1985). Effects of computer-assisted mathematics instruction on disadvantaged pupil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 Journal Educational Research, 79(1), 5-10.
Scully, M. R., & Newell, K. M. ( 1985 ). Observational learning and the acquisition of motor skills:Toward a visual pertep-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 11, 169-186.
Siedentop, D., & Tannehill, D. (2000).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 California: Mayfield Publishing.

三、 網頁部份
中國健身氣功協會官方網站(2008)。易筋經。線上檢索日期:2008/10/13。取自http://big5.olympic.cn/b5/jsqg.sport.org.cn/index.html。
皮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線上檢索日期:2008/10/13。取自http://www.pitotech.com.tw/c/news-p282.htm。
李振棠、鐘世凱(2003)。虛擬攝影棚的現況及未來發展,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線上檢索日期:2008/9/9,取自http:http://ma.ntua.edu.tw/alab/research/2003paper/A04.PDF。
陳擎文(2006)。再探針灸大成 針灸的加值創新與整合網站。線上檢索日期:2008/09/12。取自http://tung.sin.tw/acupuncture/aboutthis.htm。
盧文琛(2006)。線上檢索日期:2008/9/5,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luis-2006/archive?l=f&id=6&page=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敏男(2001)。談體育教學型態。台北市:國民體育季刊,30(1),44-49。
2. 王敏男(2001)。談體育教學型態。台北市:國民體育季刊,30(1),44-49。
3. 呂萬安(2003)。佛教的養生功法噢達摩「易筋經」。佛學與科學,4(2),112-125。
4. 呂萬安(2003)。佛教的養生功法噢達摩「易筋經」。佛學與科學,4(2),112-125。
5. 徐婉靜(1994)。體育教學與媒體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3(3),110-114。
6. 徐婉靜(1994)。體育教學與媒體應用。國民體育季刊,23(3),110-114。
7. 許允聖(2006)。淺談光學式動態擷取系統。藝術欣賞,2(5),98-107
8. 許允聖(2006)。淺談光學式動態擷取系統。藝術欣賞,2(5),98-107
9. 黃清雲(1994)。互動式多媒體的功能及其應用-以體育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16,21-26。
10. 黃清雲(1994)。互動式多媒體的功能及其應用-以體育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16,21-26。
11. 黃清雲(1999)。新科技在體育之應用-理論與實際。教學科技與媒體,46,2-12。
12. 黃清雲(1999)。新科技在體育之應用-理論與實際。教學科技與媒體,46,2-12。
13. 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4-107。
14. 馮麗花(1998)。運動性休閒活動初探。大專體育,35,104-107。
15. 蕭筱青、陳五洲(1999)。電腦輔助教學在體育教學上的運用。教學科技與媒體,46,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