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內政部營建屬(1989)。雅美族及雅美文化的維護與發展。台北:內政部營建屬。
王文明(2004)。雅美人對蘭嶼植被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台南市。王文科(200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義榮(2006)。從世界遺產觀點探討雅美族文化資產保存---以蘭嶼朗島村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王遠謀(2007)。蘭嶼鄉導覽手冊。臺東:台東縣蘭嶼鄉公所。
卡洛普.達馬拉山(2006)。跨越、轉化與持續-論蘭嶼朗島部落拼板舟的新社會文化脈絡。未出版碩士論文,臺東大學,臺東縣。
田哲益(2002)。台灣的原住民-達悟族。臺北:臺原出版社。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台北:群學。( Allan G. Johnson 1997 )。
成窮譯(1998)。人:遊戲者。貴州:人民。(Johann Huizinga, 1938)。
余光弘(1993)。雅美人食物的分類及其社會文化意義。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21-42。余光弘(2004)。雅美族。臺北:三民出版社。
吳天明(2008)。蘭嶼的發電廠。源,67,4-13。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出版社。
李富美(2005)。文化的邂逅:蘭嶼文化旅遊現況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李銘輝(1997)。觀光地理。台北:揚智文化。
辛啟松(2001, September 23)。蘭嶼拼板舟美麗與哀愁。中國時報,20版。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周德禎(2001)。教育人類學導論—文化觀點。台北:五南。
林宗德譯(2008)。文化理論面貌導論。台北:韋伯文化。 ( Philip Smith, 2001 )。
林桓丞(2004)。霧台部落觀光文化之真實性詮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圖書。 (Émile Durkheim, 1912)。
洪廣冀、林俊強(2004)。觀光地景、部落與家: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地理學報,37,51-97。紀俊傑(1998)。 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的自主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21-36。
胡正恆(2002)。人、土地、與歷史記憶:以蘭嶼傳統地名的研究為例。原住民教育季刊,26,110-121。唐學斌(1984)。觀光學-理論與實務。台北:金鼎。
夏本奇伯愛雅(1994)。雅美族的社會與風俗。台北:臺原出版社。
夏本奇伯愛雅(2004)。蘭嶼素人書。台北,遠流出版社。
夏曼‧藍波安(2003)。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未出板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夏鑄九、陳志梧(1995)。台灣的經濟發展、蘭嶼的社會構造與國家公園的空間角色。台灣社會研究,1(4),233-246。
徐雨村(2006)。台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東: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徐雨村譯(2005)。文化人類學—文化多樣性的探索。台北:桂冠圖書。(Conrand Phillip Kottak, 2004)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最新教育研究法。台北:韋伯文化。( L. Cohen, L. Manion, K. Morrison, 2004 )。
徐瀛洲(1999)。蘭嶼之美。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張恭啟譯(1984)。文化變遷的理論。台北:允晨。( Julian H. Steward, 1972 )。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臺北市:滄海。
張維安、謝世忠(2004)。經濟轉化與傳統再造:竹苗台三線客家鄉鎮文化產業。南投: 台灣文獻館。
張慧玲(1999)。到離島走走。台北:台灣實業文化出版社。
梁炳琨、張長義(2005)。原住民族部落觀光的文化經濟與社會資本。地理學報,39,31-50。
許寬容(2007)。蘭嶼的觀光現象與地方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郭健平(1989)。雅美族禁忌文化的信仰觀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玉山神學院,花蓮縣。
野人、娜娜譯(1953)。紅頭嶼。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稻葉直通、瀨川孝吉,1931)。
陳正豐(2006)。原住民部落文化觀光發展之再現與衝突-以霧台部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陳玉美(1996)。文化接觸與物質文化的變遷:以蘭嶼雅美族為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7,415-443。陳玉美(2001)。台東縣史雅美族篇。台東:台東縣政府。
陳秀珠(2007a)。蘭嶼東清部落灘頭「灘頭(vanowa)」暨第一道曙光地標空間營造。原住民族,106,20-25。
陳秀珠(2007b)。閃亮的珍珠—珠光鳳蝶的故事,蘭嶼生態文化保育協會江多利專訪。原住民族,106,26-31。
陳國均(1955)。雅美族的曆。大陸雜誌,10(7):234。
陳國強(2002)。文化人類學辭典。台北:恩楷出版社。
陳萱瑜(2007)。住民族文化活動之研究以蘭嶼達悟族飛魚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陳耀宗(2002)。觀光導向社區警察與民眾治安需求之研究~以澎湖地區觀光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鹿野忠雄(1938)。紅頭嶼雅美族的大船建造與船祭。人類學雜誌,54,125-146。
黃正德(2005)。蘭嶼發展生態旅遊的運作模式:國家與地方社會的研究取向。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黃國超(2001)。「神聖」的瓦解與重建─鎮西堡泰雅人的宗教變遷。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縣。黃國超(2003)。原住民觀光與社區自主權-泰雅族鎮西堡部落發展生態旅遊之研究。原住民教育季刊,31,27-44。黃銘淳譯(2000)。社會科學研究法︰社會關係研究取向。台北:桂冠。 (Charles M.Judd,Eliot R .Smith,Louise H.Kidder, 1997) 。
楊明賢(1999)。觀光學概論。台北市,揚智文化。
楊渡(1998)。被遺忘的島嶼—由分散而凝聚的蘭嶼社區意識。台北:文建會。
楊德瑞(2007)。地方知識。台北:麥田。( Clifford Geertz, 1983 )
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台北:書林。 (John Urry, 1990)。
劉其偉(1982)。蘭嶼部落文化藝術。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劉炯錫(1999)。原住民永續發展的願景與困境。原住民教育季刊,15,75-78。劉淑冠(2004)。蘭嶼達悟族圖騰符號於視覺傳達設計之創作與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蔡保田(1987)。教育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衛惠林、劉斌雄(1962)。蘭嶼雅美族的社會組織。台北:中央研究所。
鄭先祐(2001) 蘭嶼達悟族生態體系的土地經營:外來拓荒的衝擊。原住民土地文化研討會論文集,3-19。
鄭惠英(1984)。雅美的大船文化。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7,95-155。鄭惠英、董瑪女、吳玲玲(1984)。野銀村的工作坊落成禮。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8,119-151。鄭漢文(2002)。從祭典儀式探討雅美大船的物質文化。南島民族世紀首航暨海洋文化國際論壇論文集(頁48-59)。台北:台灣原住民部落振興文教基金會。
鄭漢文(2004)。蘭嶼雅美大船文化的盤繞----大船文化的社會現象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鄭漢文、王桂清、廖聖福、施拿保(2002)。蘭嶼雅美拼板舟之結構用材。東台灣研究,7,3-44。
鄭漢文、呂勝由(2000)。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台北:地景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鄧惠文(2007)。蘭嶼觀光旅遊業發展策略之研究-政策行銷理論之應用。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魯瑞鋒(2005)。觀光業─燕子來了?。產經資訊,35,45-49
賴如怜(2002)。南庄蓬萊村居民對原住民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
謝世忠(1994)。「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出社文化出版部。
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台中。二、外文文獻
Miller, W. L., & Crabtree B. F. (1992). Primary Care Research: A Multimethod Typology and Qualitative Road Map. In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 (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3-28). Newbury Park CA: Sage.
Kroeber, A. L., & Kluckhohn C. (1952). 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 Cambridge, M. A.: Peabody Museum.
Kuzel, A. J. (1992). Sampling in qualitative inquiry. In B. F. Crabtree & W. L. Miller(Eds.),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pp. 31-44). Newbury Park, CA: Sage.
Said, E. (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Schaefer, R. T. (2001). Sociology (7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 Inc.
Tylor, E. B. (1891). Primitive Culture. London: John Murray.
Williams, R. (1961). The long revolu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Williams, R. (1983). 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