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中華民國精神醫學會網站,http://www.sop.org.tw
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網站,http://www.tma.tw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王時華(2001)。醫療機構從業人員工作壓力、工作滿足感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王梅香(2003)。臺北市青少年休閒參與型態與偏差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2006)。研究方法。台北市:學富文化。
古婷菊(2005)。國中教師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左端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台北市。朱俶儀(2002)。國民中學教師其生活型態與休閒參與之關係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朱敬先(1995)。教學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江麗美(譯)。有效壓力管理。台北市:智庫文化。(Gerard Hargreaves , 1994)
行政院衛生署網站,http://www.doh.gov.tw
何吉郡(2005)。空軍志願役人員工作壓力、休閒活動需求及其參與關係之探討─以空軍官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吳文銘(2001)。人格特質、自我娛樂能力、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線性關係結構之建構與驗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台北市。吳明隆(2007)。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 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縣:知成圖書。
吳珩潔(2002)。醫師個人屬性、行為特質與壓力感知、趨避意向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吳敏鳳(1996)。臨床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壓力因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吳筱雯(2005)。桃園縣國中已婚女性教師生活壓力與休閒參與、休閒滿意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巫影潭(2006)。醫師休閒運動態度、參與行為及工作壓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李美萱(2004)。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無聊感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李欣容(譯)(2007)。躁鬱之心。台北市:天下文化書坊。(Kay Redfield Jamison, 1995)
李榕峻(2006)。安寧療護醫療團隊工作壓力與壓力調適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杜家妤(2006)。彈性工時者的休閒活動型態與休閒阻礙—以私人診所執業之牙醫師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台南縣。沈秀娟(2002)。精神醫療機構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林佳蓉 (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林忠邵(2002)。醫師特質與醫療服務。台灣醫界,45(2)。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10,33-49。
林麗玲(2001)。員工工作滿意度和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探討-以護理人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縣。
邱永林(2008, Nov, 12)。白袍下的哀嘆。自由時報,第D11版。
侯望倫(1984)。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組織氣候、角色特性、人格特質與壓力症狀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
姜凱文(2007)。休閒運動參與與工作壓力、生活品質之研究—以北部地區後備指揮部軍官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施建彬(1997)。幸福表現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市。
施建彬、陸洛(譯)(1997)。幸福心理學。台北市:巨流。(Argyle, M., 1994)
洪裕捐(2005)。加護病房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壓力反應與因應策略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胡龍騰、黃瑋瑩、潘中道(合譯)(2000)。研究方法:步驟化學指南。台北市:學富文化。
孫謹杓(2006)。北部技專校院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徐枝葦(2002)。人際壓力源對組織承諾之影響:二元中介機制模式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兩溉(2002)。醫師個人屬性、行為特質與壓力感知、趨避意向關係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張春興(1989)。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議露(2007)。護理人員休閒活動參與、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立德管理學院,台南縣。莊逸洲、黃崇哲(1990)。醫療機構管理制度。台北市:華杏。
連婷治(1998)。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陳中雲(2001)。國小教師休閒參與、休閒效益與工作滿意之關係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木炯(2002)。台灣醫師心智負荷量表之發展與建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醫藥學院,台中市。陳秀卿(2000)。從契合理論來探討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職業倦怠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陳佩汝(2001)。台北地區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陳俊欽(2005, May, 10)。精神科醫師你背叛了病人。聯合報電子報,http://udn.com/NEWS/main.html
陳清芳(2005, Sep, 26)。精神科醫師自殺高危險群。中央社電子報,http://client.cna.com.tw/cnapaper/order
陳聖芳(1999)。台東地區國小教師的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市。陳葦諭(2003)。台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台北市。陳彰儀( 1989 ):工作與休閒- 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的現況與理論。台北市:淑馨。
陳艷麗(2003)。台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陸洛、高淑芳(1999)。主管工作壓力的族群差異:個人背景、工作與職業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2(2)。陸洛(1995)。職業壓力指標之探討。勞工安全衛生研究季刊,3。
陸洛(1997)。工作壓力之歷程:理論與研究的對話。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0(4)。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的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1)。
曾瀞瑤(2004)。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黃立賢(1999)。中小學教師實施休閒教育實務篇–觀念與策略之研究。學生輔導,60。楊怡寧(2007)。休閒參與休閒滿意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探索休閒多樣性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楊胤甲(2006)。愛好自行車休閒運動者之流暢體驗、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縣。楊國樞(1980)。生活素質的心理學觀。中華心理學刊,22(2),11-24。
楊國樞等(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市,東華。
溫沛淇(2007)。急診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因應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台科技大學,台中市。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維基百科(2008,Oct,16)。自由的百科全書-精神醫學。維基百科電子報,http://www.bnext.com.tw/FocusDay_128
劉佩佩(1998)。未婚女性休閒生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鄭順璁(2000)。大學生生活型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鄭麗娟(1998)。台灣東部某區域醫院加護單位護理人員工作壓力和調適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醫學院,花蓮市。
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台中縣。蕭仁釗(1998)。安寧療護專業人員之壓力問題。安寧療護,10,21-26。蕭淑貞、陳孝範、張玨(1999)。探討壓力調適工作坊改善護理人員壓力症狀之成效。護理研究,7(1)。
蕭鵬卿、湯玉英(2004)。壓力之概念分析。護理雜誌,51(3),71-75。謝清秀(2003)。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桃園縣。謝琇玲(1990)。國民中學學校組織氣氛、教師工作壓力及其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鍾政達(2003)。心臟專科醫師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藍采風(1992)。台灣地區男女醫師專業生涯之比較: 醫學社會面之探討。中華衛誌,11(1),49-59。
藍豔柔(2003)。醫務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台中市。
顏妙桂(譯)(2002)。休閒活動規劃與管理。台北市:桂魯。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大學,高雄市。饒磐安(2009, Jan, 09)。精神科醫師厭世。聯合報,第A13版。
二、英文部份
Argyle, Martin, & Crossland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edge.
Arnold, J., Cooper, C. L, & Robertson, I. T. (1998). Work Psychology :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 in the Workplace. (3rd). London: Financial Times/Pitman Publishing.
Berger, B. C., & Mc Inman. (1993). Exercise an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R. N. Singer, M., & Murpuh, L.K, & Tennant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Publishing.on sport psychology, 729-760. New York; Macmillan
Campbell, A., Com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aplan RD, Cobb S, French JRP, Van Harrison R, Pinneau SR. (1975). Job demands and worker health. Cincinnati, OH : Natl. Inst.Occup Saf. Health. Punl., 75-168.
Csikszentmihalyi, M., Fifrunski, T. J. (1982) . Self-awareness and aversive experience in everyday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0, 15-24.
Csikszentmihalyi, M., Wong, M. M. (1991). The situational and personal correlates of happiness: a cross-national comparison. In Fritz Strack, Michael Argyle Norbert Schware (Eds.)., Subject Well-Being. 193-212. England: Regimen Press Plc.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3), 542-575.
Diener, E. (1997). Recent findings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dian.
Diener, E., & Lucas, R. E., (1997).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New York : Russell Sage
Gay, L. R. (1987). Educational research : Competencies for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3rd ed.). Columbus: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 State College, PA: enture Publishing.
Guiford, J. 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NY:McGraw-Hill.
Hobfoll, S.E. (1999) .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 A new attempt at Concept ualizing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3), 513-524 .
Ivancevich, J. M. & Matteson, M. T. (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Scott Forseman.
Kaplan, M. (1960). Leisure in America. New York: Wiley.
Kelly, J. R. (1983a). Leisure style: A hidden core. Leisure Science, 5, 321-338.
Kelly, J. R. (1983b). Leisure Identities and Interaction. London, England: George Allen & Unwin.
Kelly, J. R. (1990a). Leisure and Aging: A Second Agenda. Society and Leisure, 13(1), 145-167.
Kelly, J. R. (1990b). Leisure. (2nd ed.). NJ: Prentice-Hall.Inc.
Loesch, L. C., & Wheeler, P. T. (1982). Principles of leisure counseling. Minnesota: Educational Media Corporation.
Lu, L., & Shih, J. B. (1997). Personality and happiness: Is mental health a mediat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2(2), 149-256.
Lu, L., Argyle, M. (1994). Leisure satisfaction and happiness as a func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Kaohsiung Journal Mediecal Science, 10, 89-96.
Moracco, J. C., & Mc Fadden, H. (1982). Counsel or srolein reducing teacher stress. The Personal and Guidance Journal 5, 549-552.
Nash, J. (1953). Philosophy of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owa: William C. Brown.
Paul D Mc Grath (1998). Operator Volume and Outcomes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Journal American Coll Cardiol, 31, 570-576.
Ragheb, M. G. & Tate, R. L. (1993). A behavior model of leisure participation, based on leisure attitude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Leisure Study, 12, 61-67.
Rees, D. W., & Cooper, C. L. (1992). Occupational stress in health service workers in the UK. Stress Medicine, 8, 79-90.
Rodham, K., & Bell, J. (2002). Work stress: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practices and perceptions of female junior healthcare managers. Journal of Nursing Management, 10, 5-11.
Russell, R. V. (1996). Pastimes: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leisure. Dubuque, IA: Benchmark and Brown.
Selye, H. (1976). The stress of life.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Veenhoven, R. (1991). Questions on happiness: classical topocs,modern answers, blind sports. In. Fritz strack, Michael Argyle Norbert Schwarz (Eds.), Subjective Well-Being, 7-26. England: regimen Press Plc.
Veenhoven, R. (1994). Is happiness relativ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 333-354.
Verhaeghe, R., Mak, R., Van Maele, G., Kornitzer, M., & De Backer, G. (2003). Job tress among middle-aged health care workers and its relation to sickness absence. Stress and Health, 19 (5), 265-274.
Wade, B., Richardson, B. L. (2000). Six ways to happiness. Essence, 31, 1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