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49.72)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8 20: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廖瓊梅
研究生(外文):Liao Chiung-Mei
論文名稱:高中生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 of Interaction multi-media on the Life Skill in Dating Behavior in Senior High School
指導教授:晏涵文晏涵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運動休閒及休閒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7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互動式多媒體兩性交往生活技能
外文關鍵詞:multi-mediadating behaviorlife skil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2
  • 點閱點閱:177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後,對高中一年級學生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之效果,並進一步了解實驗組學生對本次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的過程評價。

本研究設計採「不等控制組設計」,研究對象以方便取樣選取臺北市公立某兩所高中一年級學校的學生各三個班級,實驗組接受四週,每週一節課(50分鐘)的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對照組則未接受教學介入,在教學介入前一週,兩組分別接受前測,教學介入結束後一週進行後測。所收集的資料以卡方檢定、配對t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所得到重要結論歸納如下:

一、 實施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後,對實驗組高中一年級學生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有立即顯著之正向效果。

二、 比較實驗組及對照組的結果發現有教學介入主效果,即實施教學介入後實驗組的學生之兩性交往生活技能的「自我覺察度」、「態度」、「自我效能」及「行為意向」都明顯高於對照組。

三、 針對教學回饋而言,而言,七成以上(74%)學生喜歡課程活動的設計;近八成(79%)學生表示此互動式多媒體教學是「有助於他們了解到與兩性交往相關的生活技能」、「建立積極、正向兩性交往的態度」、「更有把握做到健康兩性交往行為的自我效能」且「未來會依照互動式影片內教導的正向行為去做」。

綜合上述結論發現,本研究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的設計能達到兩性教育教學的目的,是值得推廣的性教育教學教材。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interaction multi-media on the life skill in dating behavior in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this program.
A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 was employed for this study. Three classes of 7th grade students from two municipal high schools in Taipei City were selected by using convenience sampl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 four-week program. In contrast,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no interaction.
Both groups had to fill out a pretest questionnaire before the program and a posttest questionnaire after the program.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e Chi-Square test, Paired-Samples T test and One-Way ANCOV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After the interaction, stud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a significant improve in their life skills in dating behavior, in respect of the“ self-awareness”, ”attitudes”
,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2. The intervention program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 self-awareness”, ”attitudes ”,
”self-efficacy”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3. Approximately 74% of the students like the courses designed in this multi-media program. 79% of the students indicated that the multi-media program “help them understand the life skill in dating behavior”, “encourag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dating behavior” and “make them confident on healthy dating behavior”. Furthermore, the students subjected to the program are willing to act those positive behaviors demonstrated in this multi-media program in the future

In conclusion, the interaction multi-media on the life skill in dating behavior introduced in this study serves as a favorable method in practical sex education and worth promoted.
Keyword: multi-media、dating behavior、life skill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重要性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4
第三節 研究問題陳述 5
第四節 研究假設 6
第五節 名詞界定 7
第六節 研究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青少年兩性交往 11
第二節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 20
第三節 互動式多媒體教學相關研究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對象 33
第二節 研究步驟 35
第三節 研究變項 37
第四節 研究工具 3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43
第四章 教學課程設計 45
第一節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之課程設計 45
第二節 教學介入之教學策略 47
第三節 互動式多媒體影片之發展 50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的基本資料之描述與比較 61
第二節 教學介入的結果評價 65
第三節 教學介入的過程評量 74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85
第一節 研究結論 85
第二節 建議 86
參考文獻 89
附 錄 94
附錄一 研究工具內容效度專家處理之專家名單 94
附錄二 互動式多媒體影片焦點訪談大綱及結果 95
附錄三 前後測成效評價問卷專家採納意見之整理 97
附錄四 前後測成效問卷 101
附錄五 教案內容與問卷內容對照表 108
附錄六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教學介入課程教案 111

表 目 錄
表2-2-1 以技能為基礎的衛生教育 21
表 3-2-1 互動式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運用特性 25
表 3-1-1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實驗設計 33
表 3-4-1 研究工具之信度考驗 40
表 4-1-1 課程教學目標內容摘要表 45
表 4-2-1 教學活動與教學方法 47
表 4-3-1 互動式多媒體影片架構 52
表 5-1-1 前、後測參與學生人數一覽表 62
表 5-1-2 研究對象的基本特質分佈情形 64
表 5-2-1 「自我覺察度」前測得分的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5
表 5-2-2 「自我覺察度」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6
表 5-2-3 「自我覺察度」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66
表 5-2-4 「自我覺察度」前、後測得分之比較(配對t 檢定) 66
表 5-2-5 「態度」前測得分的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7
表 5-2-6 「態度」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68
表 5-2-7 「態度」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68
表 5-2-8 「態度」前、後測得分之比較(配對t 檢定) 68
表 5-2-9 「自我效能」前測得分的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69
表 5-2-10 「自我效能」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70
表 5-2-11 「自我效能」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70
表 5-2-12 「自我效能」前、後測得分之比較(配對t 檢定) 70
表5-2-13 「行為意向」前測得分的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71
表 5-2-14 「行為意向」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72
表 5-2-15 「行為意向」得分後測共變數分析 72
表 5-2-16 「行為意向」前、後測得分之比較(配對t 檢定) 73
表 5-3-1 課程設計部份 75
表 5-3-2 互動式多媒體於教學整體性的評價 80
表 5-3-3 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型式的成效評價與教育意涵的評價 82

圖 目 錄
圖 2-2-1 三元交互決定模型 27
圖 4-3-1 製作團隊與專家學者分工圖 51
圖 3-4-2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單元設計內容架構 59
圖 3-4-3 兩性交往生活技能互動式多媒體教學選單模式練習圖 60
圖5-2-1 「自我覺察度」平均值變化情形 66
圖5-2-2 「態度」平均值變化情形 68
圖5-2-3 「自我效能」平均值變化情形 71
圖5-2-4 「行為意向」平均值變化情形 73
中文部份

王立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雙月刊,30,24-33。
王瑞琪(1992)。台北市高職三年級學生避孕行為及其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王燕超(1991)。多媒體學習系統的發展與應用。視聽教育學報,33(3),100-110。
朱敬先(1979)。大學生異性交友態度調查研究。政大大學學報,44,22-75。
江過(2002)。國中學生性知識和性態度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行政院衛生署(1998)。衛生白皮書,臺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吳玉釵(1991)。南區大專生性教育現況調查之研究。台南家專學報,10,57-104。
吳武典(1988)。青少年問題與對策。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吳思霈(2004)。高中生異性交往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臺北市。.
吳敏欣(2000)。少年強姦犯兩性經驗與性價值觀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鴻發(1994)。高職生兩性關係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松商學報,2,46-83。
李正婷(2005)。高職學生的愛情世界。未出版之教學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
李宗薇(1993)。。師院「社會科教學研究」課程應用教學設計之實驗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李怡玲(2002)。台北市高中學生愛情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李建嶠、蔡錫濤(1995)。技能學習導向的電腦多媒體系統設計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22,10-15。
李賢輝(1999)。天馬行空─話說多媒體概論與實務。臺北: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周沛如(2006)。運用自學是手冊於高中學生家長親職性教育之介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季玲(2003)。性教育介入對國二學生之成效探討-以高雄縣某國中「兩性相處學習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林明良(2004)。熱淚家園-談離婚父親青少年的父職問題。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40,檢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40/40-28.htm。
林美瑜、晏涵文(2004)。真愛密碼性教育效果研究-針對高職二學生安全性行為的課程計劃。衛生教育學報,23,105-120。
林純燕、林靜婷、鄭榮祺、張景富、黃長雄(1994)。臺北市大安區、萬華區國小六年級學生性知識及性態度之調查研究。傳習,12,17-42。
林惠生(2000)。臺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現況及變遷。臺北市: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
林惠生、林淑慧(1997)。臺灣地區高中高職及五專在校學生性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性知識、態度與行為/男女間之比較。臺灣省家庭計畫研究所年輕男女研究叢刊,2,208-240。
邱襟靜(2003)。國小高年級性教育教學介入效果之研究─以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施能木(1992)。超媒體教學系統之初探。視聽教育雙月刊,33(6),50-53。
洪賢明、彭仁雄(1992)。國中學生異性交往之調查研究。竹縣文教,4,71-86。
計惠卿(1995)。教師資訊素養需求分析之研究設計建議。視聽教育學報,1,279-294。
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國立空中大學。
晏涵文(2006b)。台灣大專院校學生約會行為調查(教育委託杏陵醫學基金會研究計畫研究報告)。
晏涵文、李蘭、白瑞聰、林燕卿(1992)。幼稚園至國小六年級學生、家長及教師對實施性教育內容需求研究。衛生教育雜誌,13,1-17。
晏涵文、林燕卿、張利中(1998)。青少年婚前性行為即其趨勢之探討。台灣性學學刊,4(2),1-14。
晏涵文、劉潔心、丁介陶、劉捷文(2001)。青少年愛滋預防電腦軟體的設計及其效果評估。台灣性學學刊,7(1),1-12。
高松景(2001)。臺北市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評量研究。臺北:政府教育局委託研究。
高松景(2006)。「生活技能」為主的高中生性教育介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高松景、黃淑馨、晏涵文、劉潔心(2002)。臺北市高中職學生「兩性平等教育評量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杏陵基金會,41-49。
張增治(1998)。青少年對異性交往態度之調查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明雪、晏涵文、李蘭(1989)。台北市 76 學年度五專五年級學生約會行為探討,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雜誌,15,2-11。
陳怡雯(2005)。國中生接觸色情媒體與異性交往經驗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陳明溥(1999)。應用社會學習理論於互動式學習活動設計對初學者學習網際網路之成效研究,檢自:http://acbe.tku.edu.tw/iccai8/46/46.htm.
陳美秀(2002)。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負向緒情緒經驗與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陳貞夙(1997)。青少年對兩性互動的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48,126-138。
陳曉佩、晏涵文(2003)。大專生性教育介入效果研究。台灣性學學刊,9(2),77-94
曾文星、徐靜(1991)。青少年的心理衛生。台北:水牛出版。
黃清雲(1994)。互動式多媒體的功能及其應用--以體育教學為例。教學科技與媒體,16,21-26。
楊家興(1993)。超媒體:一個新的學習工具。教學科技與媒體,12,28-39。
楊茜如(2000)。大學生愛情觀、性別角色與兩性關係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劉玲君、黃瓊瑢(1995)。青少年對親密關係之看法與態度調查報告。學生輔導通訊,41,136-143。
劉潔心、晏涵文、劉貴雲、邱詩揚、李佳容(2000)。社區居民綠色消費行為及相關之訊息傳播調查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3,189-212。
劉潔心、廖梨伶、晏涵文(2003)。高中職學生互動式科技媒體發展及介入效果研究--性教育網頁遊戲「愛情相對論」之設計。台灣性學學刊,9(1),14-29。
劉寶惠(2003)。性交易中輟少女兩性交往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市。
鄭淑子(1992)。大學生的性別角色取向、道德雙重標準和異性交往態度之研究。實踐學報,23,55-103。
鄭喜月(2004)。高中職學生異性交往關係品質與人際親密能力、性別角色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市。
瞿馥苓、鄧鳳苓、羅于惠、黃寶玉、史麗珠(2006)。桃園縣高中生性知識及性教育需求抽樣調查。台灣性學刊,12(2),37-50。
魏慧美(1994)。高雄市高中學生性態度之現況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33(6),131-147。
魏慧美(1998)。高雄市高中職學生親子溝通及同儕關係對其性態度與性行為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市。
羅樊妮(2004)。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研究所,台北市。


英文部份

Br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Coyle, K., Basen-Enguist, K. , Kirby, D., Parcel, G., Banspach, S., Collins, J., Baumler, E., & Carvajal. (2001). Safer Choices:Reducing Teen Pregnancy,HIV, and STDs . Public Health Report, 116, 82-93.
curriculum among youths in California.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29(3), 100-109.
Dunphy, D. (1963).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urban adolescent peer group. Sociometry, 26, 230-246.
Evans, A. E., Edmundsin-Drane, E. W., & Harris, K. K. (2000).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an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method for HIV prevention education? Journal Adolesc Health, 26(4), 244-51.
Haignere, C. S., Culhane, J. F., Ballsley, C. M., & Legos, P. (1996). Teachers’ receptiveness and comfort teaching sexuality education and using non-traditional teaching strategie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6(4) , 140-144.
Hill, C. t., Rubin, Z., & Peplau, L. A. (1976). Breakups before marriage: The end of 103 affair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2, 147-168.
Howard, M., & McCabe , J. B. (1990). Helping teenagers postpone sexual involvement.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 22(1), 21-26.
Kirby , D., & Barth, R. (1991). Reducing the risk:impact of a new curriculum on risk-taking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 23(6), 253-263.
Kirby , D., & Korpi, M.(1997). The impact of the postponing sexual involvement curriculum among youths in California.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s,29
(3),100-109.
Kirby, D. (1989). Sex Education Programs and Their Effects. World 1,591-603.
McGuire, W. J.(1985).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campaigns. In R. E. Rice, & C. K. Atkin (Eds.), 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chap. 2, pp.43-65). CA: Sage publications.
Pacifici, C., Stoolmiller, M., & Nelson, C. (2001). Evaluating a prevention program for teenagers on sexual coercion: A differential effectiveness approach. Journal of Consulting & Clinical Psychology, 69(3), 552-559.
Postrado, L .T., & Nicholson, H. J. (1992).Effetiveness in delaying the initiation of sexual intercourse of girls aged 12-14: Two Components of the Girls Incorporated Preventing Adolescent Pregnancy Programme. Youth and Society, 23(3).
Rice, R. E., & Atkin, C. K. (1989). Public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Nembury Park, Calf: Sage Publication.
SIECUS. (1992). SIECUS Fact Sheet #3 on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and school Issues and answers. SIECUS Report, 20(6), 13-14.
Thomas, R., Cahill, J., & Santilli, L. (1997). Using an Interactive Computer Game to Increase Skill and Self-Efficacy Regarding Safer Sex Negotiation: Field Test Results. Health Education & Behavior, 24(1), 71-86.
WHO. (2003). Skill for Health: skill-based health Education including Life Skill: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 Child-Friend/Health-Promoting School. (WHO Informafion series on school Health, Document 9)
Wilson, D., Mparadzi, A. & Lavelle, E. (1992).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two AIDS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among young Zimbabweans.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32(3), 415-41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立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雙月刊,30,24-33。
2. 王立行(1992)。電腦輔助教學的理論與實務探討。資訊與教育雙月刊,30,24-33。
3. 吳鴻發(1994)。高職生兩性關係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松商學報,2,46-83。
4. 吳鴻發(1994)。高職生兩性關係態度與行為調查研究。松商學報,2,46-83。
5. 李建嶠、蔡錫濤(1995)。技能學習導向的電腦多媒體系統設計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22,10-15。
6. 李建嶠、蔡錫濤(1995)。技能學習導向的電腦多媒體系統設計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22,10-15。
7. 林美瑜、晏涵文(2004)。真愛密碼性教育效果研究-針對高職二學生安全性行為的課程計劃。衛生教育學報,23,105-120。
8. 林美瑜、晏涵文(2004)。真愛密碼性教育效果研究-針對高職二學生安全性行為的課程計劃。衛生教育學報,23,105-120。
9. 林純燕、林靜婷、鄭榮祺、張景富、黃長雄(1994)。臺北市大安區、萬華區國小六年級學生性知識及性態度之調查研究。傳習,12,17-42。
10. 林純燕、林靜婷、鄭榮祺、張景富、黃長雄(1994)。臺北市大安區、萬華區國小六年級學生性知識及性態度之調查研究。傳習,12,17-42。
11. 施能木(1992)。超媒體教學系統之初探。視聽教育雙月刊,33(6),50-53。
12. 施能木(1992)。超媒體教學系統之初探。視聽教育雙月刊,33(6),50-53。
13. 洪賢明、彭仁雄(1992)。國中學生異性交往之調查研究。竹縣文教,4,71-86。
14. 洪賢明、彭仁雄(1992)。國中學生異性交往之調查研究。竹縣文教,4,71-86。
15. 計惠卿(1995)。教師資訊素養需求分析之研究設計建議。視聽教育學報,1,2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