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2.120.188)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15 15:0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至賢
研究生(外文):Jr-Sheng,Huang
論文名稱:國小學童課後進行環境活動之探討─以時間運用調查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fter school:with Time Use Survey
指導教授:王順美王順美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n-mei,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環境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7
中文關鍵詞:課後時間環境活動時間運用調查
外文關鍵詞:after schoolenvironmental activitiestime use surve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66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國小學童之環境活動現況。研究者使用時間運用調查,以自行發展之問卷,再透過立意取樣之方式,選取基隆市8所學校五年級198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施測,回收之有效樣本數為108份,有效問卷之回收率為54.5%。資料回收後利用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相依樣本t檢定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結果如下:
一、學童課後時間最常進行之環境活動,依序為間接經驗活動、直接經驗活動、替代性經驗活動。
二、學童進行之環境活動時間使用量,在週間,間接經驗活動時間量最高;在週末,以直接經驗活動時間量最高。
三、各項環境活動的時間使用量在不同背景變項下,僅有部分顯著的差異。
四、學童課後進行環境活動,其共同進行活動的夥伴依序為:家人、寵物、獨自一人、朋友。家人是學童進行環境活動時最重要的夥伴。
五、不同背景之學童在課後進行課業學習活動,及其使用電子媒體時間,均高於直接接觸自然環境活動之時間總和。
This study aims to find out the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time ues survey. Questionnaires were developed and then used in a survey covering 198 students from 5th grade in 8 elemtary schools in Keelung in Taiwan, and 108 were data sample.Theses samples were selected by using the purposive sampling methods.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using a variety of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indepent sampling t-test, one-way ANOVA, and paried-samples t-test.The main findings include the following:
1.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common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for students are indirect, direct, vicarious experiences.
2.As for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time,most students spand time on indirect experiences during weekdays.Most students spand time on direct experiences during weekend.
3.There are only few differences of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time in th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4.As for the partners of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they are family members, pets, alone, friends. Family members play the most improtant role.
5.The time among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on studying and media is more than on contacting nature.



Keywords: after school, environmental activities, time use survey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4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兒童與自然……………………………………………………7
第二節 環境活動………………………………………………………20
第三節 時間運用調查…………………………………………………24
第四節 環境活動與時間運用調查相關研究…………………………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35
第二節 研究工具………………………………………………………37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42
第四節 施測過程………………………………………………………4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51
第一節 國小學童之環境活動現況……………………………………51
第二節 國小學童環境活動之時間使用量分析………………………55
第三節 一般活動與環境活動之比較…………………………………7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3
第一節 結論……………………………………………………………83
第一節 建議……………………………………………………………87
參考文獻………………………………………………………………………92
附錄一 時間日記問卷
附錄二 家長(監護人)同意書
附錄三 課後活動編碼表
表次目錄
表2-1 影響一個人對環境實際關切的因素………………………………………………..16表2-2 國人一天的主要活動時間分配……………………………………………………...33表3-1 都市型及鄉村型學校取樣人數統計表……………………………………………45表3-2 預試施測樣本概況表………………………………………………………………46表3-3 問卷寄發與回收情形統計表………………………………………………………48表4-1-1 學生週間環境活動之統計表…………………………………………………….52表4-1-2 學生週末環境活動之統計表……………………………………………………52表4-1-3 學生一星期進行之環境活動統計表……………………………………………52表4-2 從事環境活動之夥伴參與統計表…………………………………………………53表4-3 環境活動發生地點類型統計表……………………………………………………54表4-4 男、女學童週間進行環境活動之時間平均使用量……………………………….57表4-5 男、女學童週間進行之環境活動時間使用量T考驗分析………………………..57表4-6 不同學校類型學童週間進行環境活動之時間平均使用量………………………58表4-7 不同學校類型學童週間進行之環境活動時間使用量T考驗分析………… ……59表4-8 不同家長職業對週間環境活動時間使用量之F考驗分析……………………… 60表4-9 不同家長職業背景學童週間進行之活動時間使用量及百分比…… …………..61表4-10 不同接觸遠處自然環境頻度對週間環境活動時間使用量之F考驗分析……….62表4-11 不同接觸遠處自然環境頻度學童週間進行之活動時間使用量及百分比……..63表4-12 男、女學童週末進行之環境活動時間使用量T考驗分析………………………..66表4-13 男、女學童週末進行環境活動之時間平均使用量………………………………67表4-14 不同學校類型學童週末進行環境活動之時間平均使用量……………………..67表4-15 不同學校類型學童週末進行之環境活動時間使用量T考驗分析………………68表4-16 不同家長職業對週末環境活動時間使用量之F考驗分析………………………69表4-17 不同家長職業背景學童週末進行之活動時間使用量及百分比………………..70表4-18 不同接觸遠處自然環境頻度對週末環境活動時間使用量之F考驗分析………71表4-19 不同接觸遠處自然環境頻度學童週末進行之活動時間使用量及百分比……..72表4-20 週間、週末環境活動時間使用量成對樣本T檢定…………………………………74表4-21 男、女學童週間課後活動時間使用量百分比…………………………………….77表4-22 不同學校類型學童週間課後活動時間使用量百分比…………………………..77表4-23 不同家長職業之學童週間環境活動、課業學習、使用電子媒體活動之時間
使用量百分比………………………………………………………………………78表4-24 不同接觸遠處自然環境頻度之週間環境活動、課業學習、使用電子媒體活
動之時間使用量百分比……………………………………………………………78表4-25 男、女學童週末活動時間使用量百分比…………………………………………81表4-26 不同學校類型學童週末課後活動時間使用量百分比…………………………..81表4-27 不同家長職業之學童週末環境活動、課業學習、使用電子媒體活動之時間
使用量百分比………………………………………………………………………82表4-28 不同接觸遠處自然環境頻度之週末環境活動、課業學習、使用電子媒體活
動時間使用量百分比………………………………………………………………82表4-4 男、女學童週間進行一般活動時間使用量T考驗分析…………………………..57表4-8 不同學校類型學童週間進行一般活動時間使用量T考驗分析………………….61表4-13 不同家長職業對週間一般活動時間使用量之F考驗分析………………………66表4-17 不同接觸遠處自然環境頻度對週間一般活動時間使用量之F考驗分析……….71表4-20 男、女學童週末進行一般活動時間使用量T考驗分析………………………….78表4-24 不同學校類型學童週末進行一般活動時間使用量T考驗分析…………………82表4-29 不同家長職業對週末一般活動時間使用量之F考驗分析………………………86表4-33 不同接觸遠處自然環境頻度對週末一般活動時間使用量之F考驗分析………90
圖次目錄
圖2-1 自然體驗形式與童年時期之學習模式圖………………………………………… 12圖3-1-1 研究架構圖……………………………………………………………………….35圖3-1-2 研究流程圖………………………………………………………………………36圖3-2 仁愛區學校位置圖…………………………………………………………………43圖3-3 安樂區學校位置圖…………………………………………………………………43圖3-4 七堵區學校位置圖…………………………………………………………………44圖3-5 中正區學校位置圖…………………………………………………………………44圖4-1 五年級學童週間課後各類活動時間量及百分比圓餅圖…………………………56圖4-2 五年級學童週末課後各類活動時間量及百分比圓餅圖………………………….65圖4-3 週間與週末環境活動時間使用量比較圖…………………………………………...73
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增訂十版)。台北市:五南。
王鍾和(1981)。兒童發展。台北:大洋出版社。
王鑫(2001)。戶外教學概論。載於高雄師範大學物理系主編「環境教育教學模組設計研習會會議手冊」,59-64。
石明卿(1989)。國小學生環境知識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3,265-318。
江俊賢(2006)。大學生時間使用、時間態度及其應用行動設備的可能性。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主計處(2005)。中華民國九十三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時間運用。
沈廣城(2002)。國小學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與環境行為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曉珊(2003)。三位花蓮環保團體領袖其環境行動養成之生命歷程探索。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美玲(1997)。社教機構推廣環境教育活動之探討。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專刊,12,45-52。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市:五南。
施佑霖(2004)。探索國小學生環境活動經驗、環境感受和環境覺知發展過程之技能-以台北縣市高年級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雪燕(2002)。國小音樂才能班學生時間管理與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
高翠霞(1987)。台灣地區中等學校環境保護意識調查。行政院環保署。
高建民(2002)。學校時間運用之研究:以完全中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郭育彰(2005)。高屏地區國小學童環境經驗與環境價值觀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生玉(198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精華書局。
許世璋(2001)。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52(2),52-75。
許世璋(2003)。影響花蓮環保團體積極成員其環境行動養成之重要生命經驗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121-139。
許世璋(2004)。環境行動者與對環境冷漠者的重要生命經驗之比較研究。2004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13-720。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陳志欣(2003)。環境議題教學對國小學童環境認知、態度及行為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俊甫(2001)。自然體驗的理念與思維─返照初心見自然。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靜宜(2003)。國小高年級學童綠色消費知識、態度與行為之調查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文禎(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雲卿(2008)。彰化地區國小中高年級學童戶外教學活動滿意度與學習成效相關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張清溪(1983)。台北婦孺之時間用途分析。中研院三民所叢刊,第三次社會指標研討會,141-206。
梁瑞安(1999)。開放教育中感官學習時空的開拓從一項「果樹葉子的辨識活動」談起。國立教育研究院儲備處研習資訊,16:3。取自World Wide Web :http://www.naer.edu.tw/3/index.htm
黃政傑(1988)。台灣地區國小、高中、大學學生環境意識之調查研究。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黃建榮(2000)。探索劉力學的重要生命意義與環境行動在環境教育上的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乾全、黃懋雯(1996)。師範學院學生環境行為之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市師範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依涵(2008)。彰化縣國小校外教學目的地選擇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董貞吟、黃乾全、何文雀、武連女、張桂禎等(1998)。國小學童環境觀與環境經驗之調查研究—台灣地區城鄉之比較。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3(2),55-73。
蕭新煌(1983)。台灣地區環境意識之實證研究。行政院衛生署環境保護局(未出版)。
謝鴻儒(1999)。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藍科正、吳惠林(1996)。台灣地區青年時間配置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Conell, Joseph(1994)。共享自然的喜悅。(方潔玫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Gardner, H.(1995)。超越教化的心靈(陳瓊森、汪益譯)。台北:遠流。
Joseph, Cornell(1998)。與孩子分享自然(初版7刷)。(王家祥等譯)。台北:張老師文化。
Nebbe, Linda L.(1998)。大自然導師:自然在心理治療、諮商和教育上的運用。(陳志雄、鍾慧元譯)。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Rachel, Carson(1998)。永遠的春天。(孟祥森譯)。台北市:雙月書屋。
二、外文部份
Chawla,L.(1999).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Revisited: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sensitivity.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4(4), 369-382.
Chawla,L.(1999). Life Paths Into Effective Environment Action.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1(1), 15-26.
Faber Taylor, A., Kuo, F.E., & Sullivan, W.C. (2001). Coping with ADD: The surprising connection to green play setting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3(1), 54-77.
Iozzi, L. A.(1989).What research says to the educator?Part one: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the affective domain.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3), 3-9.
Kahn, P. H., Jr, & Friedman, B.(1995).Environmaental views and values of children in an inner-city black community. Child Development, 66, 1403-1417.
Kahn, P. H., Jr(1997). Development psychology and the biophilia hypothesis: Children’s affiliation with nature. Development Review, 17, 1-61.
Kahn, P. H., Jr(1999). The Human Relationship with Nature.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Kahn, P. H., Jr., & Stephen R.Kellert(2002). Children and Nature. 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
Kellert, S. R.(1996).The value of life: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human society.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Kuo FE & Taylor AF(2004).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4(9):1580-86.
Lawrence, E.(1993). The scared bee, the filthy pig and the bat out of hell:Animal symbolism as cognitive biophilia. In S. Kellert & E. O Willson (Eds), The biophilia hypothesis.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Meloy, E.(1997). Waiting its occasions. Northern Lights, 13(1), 4-6.
Moore, E. O.(1982).A prison environments’ effect on health care service demands. Journal of Environment Systems, 11, 17-34.
Newhouse, C.(1985).An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factor in church members and environmentalists.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Orians, G. H. & Heerwagen, J. H.(1992). Evolved responses to landscapes. In J. H. Barkow, L. Cosmides & J. Tooby(Eds), The adapted mi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d the generation of culture(555-579).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iaget, J.(1969).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the world. Totowa, NJ: Littlefield, Adams.
Peter Grant,V.(1986)The Influence of Life Experiences in the Vocational Interests of Volunteer Environmental Workers.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Maine at Orono.
Perrin JM, Bloom SR & Gortmaker SL(2007). JAMA, 297(24): 2755-59.
Palmer,J.A &Suggate,J.(1996). Influences and experiences affecting the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educator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1),109-121.
Pyle, R. M.(1993). The thunder tree: Lessons from an urban wildand.Boston: Houghton Mifflin.
Richard Louv(2006). Last Child in the Woods: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 New York: Workman Publishing Company.
Sebba, R.(1991). The landscapes of childhood: The reflection of childhood’s environment in adult memories and in children’s attitud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3, 395-422.
Sobel, D.(1993). Children’s special places:Exploring the role of forts, dens and bush house in middle childhood. Tucson: Zephyr Press.
Tanner,T.(1980). Significant life experiences: a new research area in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1(4), 20-24.
Taylor AF, Kuo FE & Sullivan WC(2001).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3(1):54-77.
Taylor AF & Kuo FE(2008). The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0: 1087054708323000v1.
Ulrich, R. S.(1993). Biophilia, biophobia, and natural landscapes. In S. R. Kellert & E.O .Willson(Eds), The biophilia hypothesis(pp. 73-137). Washington, DC: Island Press.
Wilson, E. O(1984). Biophili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ells NM & Evans GW(2003).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35(3):311-33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