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毛郁雯(2000)。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世英(2006)。我國國民教育階段學校行政績效責任指標體系建構之硏究。台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與學校革新。教育研究集刊,45,35-55。王如哲(2006)。從教學評鑑指標析論我國大學評鑑之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42,1-8。王怡文(2004)。論私立大學學術自由與宗教自由之界限。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保進(1997)。大學教育評鑑之內涵分析,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161-218)。台北市:五南。
王振世、陳芃婷(2005)。大學教師績效評量模型之建立:以新竹某國立大學為例。科技管理學刊,10(3),121-152。王晴佳(1999)。大學之理念:洪堡德與傅斯年觀點之比較。載於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頁51-66)。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王國明,顧志遠(1994)。績效獎勵制度建立之理論與實務,研考會雙月刊,183,32-41。
行政院國科會(2009)。科學技術統計數量報告。台北市:國科會。
伍振鷟(1992)。大學法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23-40)。台北市:五南。
朱啟華(2005)。論德國高等教育改革追求卓越的意義與啟示。載於國立中正大學、中華民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聯合舉辦之「高等教育改革的全球在地化:國際改革趨勢與台灣經驗的反省」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89-208),嘉義市。
江宜樺(2004)。關於台灣學術評鑑制度的幾點建議。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145-152),台北市。
牟宗燦(1999)。談學術自由與校園民主-兼論校園倫理與制度的建立。載於張鈿富(主編),校園民主與教授治校(頁5-13)。台北市:五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
何希慧(2008)。做好教學評鑑配套措施。2008年9月15日取自http://0rz.com/qmnS
何信助(1985)。我國台灣地區大學教育目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但昭偉(1994)。為什麼學者要有學術自由。載於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的理想(頁207-228)。台北市:師大書苑。
別敦榮、郭冬生(2002)。大學市場化矛盾解析。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38-248)。台北市:高等教育。
吳 庚(2003)。憲法的解釋與適用。台北市:五南。
吳宇正(2002)。大學教師績效評估模式之研究-應用DHP法。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吳政達(1998)。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貞宜(2000)。我國中小學實施教師評鑑制度之探討。教師之友,41(2),2-9。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台北市:五南。
吳清山(2007)。教師評鑑之法理分析-以正當法律程序為中心。論文發表於台灣政策與評鑑學會、中華民國教育行政學會、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基金會及台北市立教育大學主辦之「教師評鑑:嬥佔、因應與展望年會」論文集(頁239-255),台北市。
吳清山、林天祐(2004)。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
呂美花(2003)。我國技職校院教師教學服務考核指標之建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呂美霓(2003)。大學競爭力指標之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李芳齡譯(2005),C. M. Christensen, S. D. Anthony, & E. A. Roth著。「創新者的修練」(SEEING WHAT’S NEXT)。台北市:天下文化。
李建良(1999),憲法理論與實踐(一)。台北市:學林。
李恭蔚(1998)。學術自由與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屏東師院學報,11,285-312。李惠宗(2002a)。從學術自由及大學自治行政權論大學退學制度之合憲性。台灣本土法學,32,27-42。
李惠宗(2002b)。憲法要義。台北市:元照。
李惠宗(2003)。中華民國憲法概要-憲法生活的新思維。台北市:元照。
李曉康(2002)。管理主義、市場化與大學評鑑:香港的經驗。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156-177)。台北市:高等教育。
李鴻禧(1999)。憲法與人權。台北市:元照。
周志宏(1977)。學術自由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志宏(1989)。學術自由與大學法。台北市:蔚理法律。
周志宏(2005)。學術自由與大學法。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157-192)。台北市:高等教育。
林玉体(1994)。西洋大學的發展與回顧。載於歐陽教、黃政傑(主編),大學教育的理想(頁37-51)。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体(1999)。西洋教育史。 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紀東(1987)。中華民國憲法釋論。台北市:大中國
林紀東(1998)。中華民國憲法逐條釋義。台北市:三民。
林清江(1986)。教育社會學。台北市:台灣書店。
林清江(1997)。自由、自主與責任。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自主與責任(頁1-7)。台北市:漢文。
林逢棋(2002)。教材選擇的知事判準。教育研究集刊,48,1-33。
金耀基(2003)。大學之理念。台北市:時報文化。
姜麗娟(2005)。再論WTO-GATS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意涵。教育研究月刊,137,16-34。范麗雪(無日期)。市場化是否為萬靈丹?論大學治理機制應有的角色資料。2009年4月20日取自http://0rz.com/SrdO
孫志麟(2002)。教師效能-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04,44-54。孫志麟(2005)。評鑑什麼?大學教學表現指標之建構。載於黃政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159-193)。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孫志麟(2006)。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批判分析。載於國立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舉辦之「教育評鑑」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57-275),台北市。
孫志麟(2007)。績效控制或專業發展?大學教師評鑑的兩難。教育實踐與研究,20(2),96-123。徐式寬、岳修平(無日期)。大學教師教學目的與策略。2009年2月10日取自http://huang.cc.ntu.edu.tw/pdf/CCB3408.pdf
秦夢群(1989)。學術自由的定義及其有關層面的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民主法治與教育(頁427-450)。台北市:台灣書店。
秦夢群(1993)。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2)。教育行政:實務部份。台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4)。美國教育法與判例。台北市:高等教育。
秦夢群(2007)。高等教育擴張與學雜費政策—國際比較的觀點。論文發表於政治大學主辦之公共政策論壇高等教育系列—高等教育學雜費政策與改革,台北市。
翁福元(2002)。國家、市場與高等教育:市場化對國家與高等教育關係的影響。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90-114)。台北市:高等教育。
翁福元、李曉康(2003)。台灣與香港大學教育改革之比較、全球化、全球在地化、去中央化的觀點。論文發表於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育主辦「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南投市。
耿雲卿(1987)。中華民國憲法論。台北市:華欣。
高強華(1995)。論提昇教師專業成長的教師評鑑,載於中華民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47-272)。台北市:師大書苑。
高強華(1997)。當前大學自主的危機與轉機。載於黃振傑(主編),大學自主與責任,265-281。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教育部(2007)。高教技職簡訊。台北市:高教司。
教育部(2008)。高教技職簡訊。台北市:高教司。
崔長風(2002)。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中華大學為例。中華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佳穎(2006)。應用德爾菲法與層級分析法建構大學教師研究績效指標。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宗琦(2002)。學術自由對我國國立大學組織設計與財務制度的規範要求。國立台北大學法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家銘、徐偉傑(1999)。全球化概念的發展:一個發展社會學脈絡的考察,東吳社會學報,8,79-121。張素偵(2003)。教師評鑑重要議題與推動策略之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53,28-37。張陳弘(2004)。大學自治之重新建構。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銀富主編(1999)。校園民主與教授治校。台北市:五南。
張德銳(1992)。國民小學教師評鑑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育專業(頁241-284)。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1997)。教學評鑑。載於黃政傑(主編),教學原理(頁303-339)。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德銳(2004)。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的規劃與推動策略。論文發表於國立教育資料館主辦之「現代教育論壇」,台北市。
符碧真(2008)。美國大學教師的專業成長對我國的啟示。載於彭森明(主編),高等教育質的提升:反思與前瞻,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
莫家豪(2002)。中、港、台高等教育市場化:源起與理解。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42-64)。台北市:高等教育。
莫家豪、羅浩俊(2002)。市場化與大學理治模式變遷:香港與台灣比較研究。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184-220)。台北市:高等教育。
莊惠文(1999)。大學教學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育典(2002a)。法治國與教育行政。台北市:高等。
許育典(2002b)。學術自由保障下的學生自治,學生事務,41(3),9-18。許育典(2005)。教育憲法與教育改革。台北市:五南。
許育典(2007)。憲法。台北市:元照。
許育典(2003)。學術自由在宗教大學的實踐:天主教大學憲章案的合憲性探討,台大法學論叢,32(3),65-115。
許宗力(1999)。法與國家權力。台北市:元照。
郭明政(2004)。以SSCI及TSSCI為名的學術大屠殺-廢文棄法的文化大革命。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153-178),台北市。
郭昭佑(2008)。教育評鑑研究原罪與解放。台北市:五南
郭為藩(2004)。轉變中的大學:傳統、議題與前景。台北市:高等教育。
郭為藩(1997)。教育改革的省思。台北市:天下文化。
陳平原(1998)。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大陸:北京大學出版社。
陳正如(2004)。我國軍事院校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體育課興趣選項為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百齡(2003)。從國科會傳播專題計畫提案看學門發展生態:1966-2000年,新聞學研究,67,25-49。陳伯璋(1999)。新世紀我國大學教育目標與課程改革方向。載於黃俊傑(編),大學理念與校長遴選(頁1-29)。台北市: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陳伯璋(2004)。學術資本主義下台灣教育學門學術評鑑制度的省思。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205-234),台北市。
陳伯璋(2005a)。台灣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1-37)。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伯璋(2005b)。學術資本主義下台灣教育學門學術評鑑制度的省思。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559-588)。台北市:高等教育。
陳佩如(2007)。我國大學教師對大學教師評鑑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亮妘(2003)。國民中小學體育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陳美慧(2003)。學生評鑑教師教學量表之建構-以嘉義大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陳珮軒(1999)。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之研究-以長庚大學管理學院為例。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陳曼玲(2006)。翻開大學評鑑發展史。評鑑雙月刊,1,22-23。陳朝建(2004)。談台灣新公法學派之建構—以法律政策的憲法論證為例。論文發表於銘傳大學舉辦「公共事務學系暨研究所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傅木龍(1995)。英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研究。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29-246),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琦媛(2006)。我國公立大學教師教學評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新民(2005)。憲法學釋論。台北市:三民。
陳漢強(1997)。大學評鑑之哲學省思。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3-22)。台北市:五南。
陳碧祥(2001)。我國大學教師升等制度與教師專業成長及學校發展地位關係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163-208。
陳維昭(2005)。建構世界一流大學特色比頂尖更重要,中國醫訊,64,43-45。
陳維昭(2005)。當前我國大學的危機與轉機,載於黃政傑(主編),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新挑戰(頁29-38)。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
陳維昭(無日期)。從台灣經驗論大學校長遴選的幾個關鍵問題。2009年6月30日取自http://huang.cc.ntu.edu.tw/pdf/CCA3010.pdf
陳鎰明、林恩賜( 2003)。大專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之評估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NSC 92-2413-H-224-003)。雲林縣: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
陳鵬仁(2004)。大專院校體育教師對實施學生評鑑體育教師教學制度的看法之研究。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彭森明(2005)。台灣高等教育應如何進一步落實公平化的理念,教育研究月刊,137,5-15。彭森明(2006)。大學教師評鑑機制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計畫成果報告(94A1004EI)。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曾坤生(2002)。市場化:知識經濟時代大學發展的必然選擇。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98-312)。台北市:高等教育。
曾憲揚(2000)。大學實施「學生評鑑教師教學」問卷內容探討與實證研究─以國立成功大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湯 堯(1990)。學校經營管理策略:大學經費分配、募款與行銷。台北市:五南。
湯 堯(2005a)。大學學問大:改善高等教育的27計。台北市:遠見天下。
湯 堯(1997)。教育市場導向探討與省思-市場模型建立與研究。教育研究與資訊雙月刊,5(3),74-85。
湯 堯 (2005b)。大禮物、新思維:從五年五百億談大學治理應有的積極作為。論文發表於中正大學教育學院主辦「2005高等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嘉義縣。
湯 堯(2006)。從研究型大學轉型到創業型大學之要件分析。論文發表於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東筦台商育苗教育基金會、東筦台商子弟學校、台灣淡江大學、台灣致遠管理學院主辦「第二屆兩岸高等教育論壇-高等教育質量、辦學模式及其發展戰略學術研討會」,廣州市。
湯 堯(2007)。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的實務探究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0(4),1-17。
程瑞玲(1984)。非營利組織之績效評量。東吳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賀德芬(1990)。大學之再生─學術自由。台北市:時報。
黃乃熒(2001)。論學術自由及理想的學術組織經營型態的建構。教育與社會研究,2,91-122。黃世鑫(2004)。經濟學:社會科學的女皇?杜鵑窩裏的真實。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235-276),台北市。
黃光雄(1989)。教育評鑑的模式。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坤錦(1995)。從教師專業論教師評鑑。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評鑑(頁229-246),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孟樑(2000)。我國科技大學學生評鑑教師教學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東熊(1997)。日本之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台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文教基金會出版。
黃厚生(2007)。技職型大學教師評鑑與淘汰機制之研究。清雲教學卓越期刊,1(1),87-110。黃政傑(2008)。大學治理: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冠學
黃炳煌(1997)。大學自主與大學評鑑。載於陳漢強(主編),大學評鑑(頁41-62),台北市:五南。
黃堅厚(1989)。大學院校教師升等制度辦法改進之研究。台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琇屏(2004)。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編,「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42-153),台北市。
黃慕萱、張郁蔚(2004)。從研究產出探討人文社會學者學術評鑑之特性,圖書資訊學刊,2(3),1-19。黃綉雲(2007)。大學教師評鑑現況分析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榮村(2007)。教育資源與高教人才培育。2009年5月13日取自http://
www.news.high.edu.tw/news006/2007060503.asp?c=0600。
楊文雄(1980)。教育評鑑之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台灣省教育廳。
楊巧玲(2003)。知識經濟/商品化教育/績效學校:九0年代教育市場化的發展與挑戰。教育學刊,21,225-242。楊洲松(2000)。後現代知識論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洲松(2004)。教育哲學研究新議題:全球化理論初探。教育研究月刊,116-126楊振富(譯)(2004a)。Donald Kennedy著。學術這一行(Academic duty)。台北市:天下遠見。
楊振富(譯)(2004b)。Derek Bok著。大學何價:高等教育商業化?(Universities in the marketplac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台北市:天下遠見。
楊國賜(2004)。當前台灣高等教育政策與未來發展動向。論文發表於國立暨南大學主辦「21世紀台海兩岸高等教育政策改革研討會」,南投縣。
楊國賜(2005)。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規劃與改革動向。論文發表於輔仁大學主辦「大學的原創精神與未來展望」學術研討會。
楊盛輝(2003)。科技大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意見調查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楊朝祥(2005)。高等教育理想價值與市場邏輯的爭議。2009年6月6日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2/1715
楊德亮(1994)。層級式評估法之模糊研究-以大學教師績效評估為例。元智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溫明麗(2006)。「全球化是否有助於教育公平?」,教育學報,5,58-70。
楊 瑩(2003)。英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教育資料集刊,29,437-491。
葉重新(1986)。台灣地區九所大學教師對學生評鑑教師教學期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董保城(1992)。德國學術自由之研究。教育部委託私立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研究。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董保城(1993)。美、法、日、英、德五國大學運作專題研究總結報告。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董保城(1997)。教育法與學術自由。台北市:月旦。
董保城、朱敏賢(無日期)。國家與公立大學之監督關係及其救濟程序。2009年2月27日取自http://p00.nccu.edu.tw/pcl/doc2.html
董保城、法治斌、周志宏(1990)。大學運作與學術自由、大學自治之研究期末報告。教育部委託專案報告。台北市:教育部。
詹火生(1992)。英國學術自由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計畫報告。台北市:教育部高教司。
廖于萱(2007)。我國大學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廖元豪(2008)。既無效率,又不學術,更不辦教育:新自由主義下一無是處的大學。2009年5月12日取自http://0rz.com/mNQi
廖麗玲(1993)。我國國立大學規劃實施教師績效獎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蓋浙生(1988)。教育財政學。台北市:東華。
蓋浙生(2004)。台灣高等教育市場化政策導向之檢視。教育研究集刊,50(26),29-51。蓋浙生(2005)。學費政策與大學經營。載於陳伯璋、蓋浙生(主編),新世紀高等教育政策與行政(頁371-392)。台北市:高等教育。
趙婷婷(2002)。大學市場化趨勢與大學精神的傳承。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252-266)。台北市:高等教育。
歐陽教、高強華(1992)。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0017)。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歐陽教、張德銳(1993)。教師評鑑模式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2),90-100。潘煜奇(2006)。資料集成運算方法之探討及其在績效評估系統之應用-以教師自我評量為例。明新科技大學工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潘慧玲(2001)。教育評鑑理論的發展與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0-2413-h003-025)。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蔡大立(2003)。台灣地區高等教育國際化現況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繼光等譯(2000)。Friedman, Thomas L.著。了解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台北市:聯經。
鄭湧涇(1997)。大學自主與學術自由。載於黃政傑(主編),大學的自主與責任(頁39-55)。台北市:漢文。
賴惠德(2004)。大學教師評鑑系統之建立-以國立空中大學為例。隔空教育論叢,16,123-143。駱奕穎(2004)。國民小學教師績效評鑑制度規劃。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戴曉霞(2000)。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與市場化。台北市:揚智。
戴曉霞(2002)。全球化及國家/市場關係之轉變:高等教育市場化之脈絡分析。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4-34)。台北市:高等教育。
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市:前衛。
謝文全(1989)。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文景。
謝文全 (2004) 。我國教育評鑑的問題、發展與展望。教育資料集刊,29,515-525。
謝安邦、劉莉莉(2002)。市場化:大學的選擇與超越。載於戴曉霞、莫家豪、謝安邦(主編),高等教育市場化:台、港、中趨勢之比較(頁73-85)。台北市:高等教育。
謝美慧(2000)。教育研究與教育決策之關係。教育政策論壇,5,137-155。瞿宛文(2004)。反思學術評鑑與學術生產:以經濟學門為例。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127-140),台北市。
簡紅珠(1997)。專業導向的教師評鑑。北縣教育,16,19-22。薩孟武(1993)。中國憲法新論。台北市:三民。
藍婉心(2006)。高等教育評鑑對我國學術自由之影響-以95年度系所評鑑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顏國梁(2003)。教師評鑑的基本理念、問題及做法。教育研究月刊,112,62-77。
嚴昆陽(2004)。經濟學:社會科學的女皇?杜鵑窩裏的真實。載於女性學學會、文化研究學會、比較文學學會、中華傳播學會、中國圖書館學會、中國政治學會、台灣哲學會、台灣歷史學會、台灣教育學會、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思與言雜誌社、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清華大學亞太/文化研究室、資訊社會研究學會聯合舉辦之「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頁187-204),台北市。
鐘秉林(2008)。適應全球化變革需要 重塑高教品質觀,中國教育報,4,中國大陸。
貳、英文部分
AAUP (1940). 1940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on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 Retrieved October, 10, 2008, from http://www.aaup.org/AAUP/pubsres/policydocs/contents/1940statement.htm
AAUP (1967). Student right and freedom:Joint statement on rights and freedoms of tudents. Retrieved October 10, 2008, from http://www.aaup.org/AAUP/pubsres/policydocs/contents/stud-rights.htm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and Lectures (1993). Appraisal and you. London: ATL.
Bailey, R. W., Baillie, R. T. , &McMahon, P. C. (1984). Interpreting econometric evidence on efficiency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 Oxford Economic Papers , 36, 67-85.
Braskamp, L. A., Ory, J. C., & Pieper, D. M. (1981). Student written comments: Dimensions of instructional qual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 65-70.
Brown, T. (1999). Challenging globalization as discourse and phenomenon, International j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18(1), 3-17.
Clark, B. R. (1983)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ronbach, L. J. (1983). Course improvement through evaluation. In G. F. Madaus, M. Scriven & D. L. Stufflebeam (Eds.), Evaluation models-Viewpoints on educational and human services evaluation (pp.102-110). Boston: Kluwer-Nijhoff.
Daniel, H. D. & Fisch, R. (1990). Research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the German university sector. Scientometrics, 19(5), 349-361.
Donald, J. G. (1984). Quality indices for faculty evaluation.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9, 41-52.
Donald P. (2005). Is academic freedom a threat to teaching introductory science? Journal of College Science Teaching, 11.
Etzkowitz, H. (2002), MIT and the rise of entrepreneurial science. London , Routledge.
Evaluation of faculty and librarians.(2004). Retrieved July 6, 2008, from http://faculty.uml.edu/msp/contract. html..
Foskeet, N. (1998). Linking marketing to strategy, In Middle wood, D. and Lumby, J. (eds.),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Schools and Colleges,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ondon.
Gewirtz, S., Ball, S. J. , & Bowe, R. (1995). Markets, choices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Goebel, B. L., & Cashen, V. M. (1979). Age, sex and attractiveness as factor in student rating of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4), 646-653.
Greene, J. E. (1971). School personnel administration. Radnor, PA: Chilton Book.
Halverson, ., Kelley, C., & Kimball, S. (2004). Implementing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s: How principals make sense of complex artifacts to shape local instructional practice. Retrieved May, 1, 2009, from http://www.education.wisc.edu/elpa/people/faculty/halverson/HalversonKelleyKimballTREA.pdf
Hauptman, A. (2006). Higher education finance: trends and issues. In James J. F. Forest & Philip g. Altbach(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higher education (pp.83-106). Netherlands: Springer.
Harris, B. M. (1986). Developmental teacher evaluation. Boston: Allyn & Bacon.
Harvey, D. (1989). The urban experience.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Iwanicki, E. F. (l990). 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 In J. Milllman & L.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pp.158-171). Newbury Park, CA: Sage.
Jennifer, L. N. W. (1999). Selecting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indicators︰ Exploring states and local performance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N.
Kogan, M. (1986). Education accountability: An analytic overview. London:Hutchinson.
Kuligowski, B. A. F. (1990). A study of teacher evaluation criteria, processes, and outcomes in north carolina and tennessee. Unpublished doctor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NC.
Levin, H. (1974).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ccountability , Education. School Review, 82, 363-391.
Little. A. (1996). Globalisation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whose context cou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16( 4), 427-438.
Macpherson, R. J. S. ( 1996 ) . Educative accountability policy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epistemology.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2(1), 80-106.
Maeeey,A. (1997).Globalization and marketization of government services: Comparing contemporary public sector development.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McColskey, W., & Egelson, P.(1993). Designing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s that support professional growth.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7662)
Magda, L. (2008). New strategies of sontrol:scademic freedom and research rthics boards. Qualitative Inquiry, 14(5), 684-699 .
Marie E. W. (1991). Faculty evaluations and qcademic freedom. Retrieved May 28, 2009, from http://mtprof.msun.edu/Spr1991/eval.html
McLaughlin, Mibrey W. R. , & Pfeifer S. (1988). Teacher evaluation impovement accountability and effective Learning.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McLaughlin, J. (1994). Wanting to care and hoping control: An exploration of student teachers relationships with students. In A.R.Prillaman, D.J. Eaker & D. M. Kendrick(Eds.), the tapestry of caring: Education as nurturance (pp.109-150). Norwood, NJ: Ablex.
MIT(2009)。OpenCourseWare。Retrieved May 20, 2009 http://ocw.mit.edu/OcwWeb/web/home/home/index.htm
Morley, D., & Robins, K. (1995). Space of Identity: Global media, electronic landscapes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London: Routledge.
Murray, H. G., Rushton, J. P., & Paunonen, S. V. (1990). Teacher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tudent instructional ratings in six types of university cour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250-261.
Murray, H. G. (1997). Does evaluation of teaching lead to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Academic Development, 2(1), 20-41.
Natriello, G. (1990). Intended and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Purposes and effects of teacher evaluation. In J. Millman & L. Darling-Hammond (Eds.), 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 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pp.35-45).Newbury Park, CA: Sage.
Piercy, F. P. (2002). Department of human development. Virgin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and State University.
Richardson, R. D., & Smalling, T. R. (2005). Accountability and governance. In J. C. Burke & Associates (Eds.), Achieving accountability hi higher education: Balancing public, academic, and market demands (pp. 55-7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mer, P. M. (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1002-1037.
Rutherford, D. (1987). Indicators of performance: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12(3), 46-55.
Schweitzer, J. C. (1989). Faculty research expectation varies among universities. Journalism Educator, 44(2), 45-49.
Smith, A. (1983).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taff evaluation.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11(1), 3-18.
Stromquist, N. P., & Monkman, K. (2000). Globaliza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ntestation across cultures.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Stronge, J. H. (1997) Improving school through teacher evaluation. In J. H. Stronge (Ed.). Evaluating teaching: A guide to current thinking and best practice (pp.1-23). CA: Crowin Press.
Stufflebeam, D. L. (1971). The relevance of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for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Education, 5, 19-25.
Tognolini, J., Adams, K., & Hattie, J.(1994). A methodogy to choos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research attainment in universities.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38(2), 105-117.
Vincent, R. C. (1984). Broadcast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U.S. Communications programs. Journalism Quarterly, 61(4), 840-851.
West, C. K. (1978). Productivity ratings of institutions based on publication in the journals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70-1976. Educational Researcher, 7, 13-14.
William, G. (2004). Academic freedom and tenure.between fiction and reality. Retrieved May 17, 2009 http://www.questia.com/PM.qst?a=o&d=5005987614
Wragg, E. C. (1988). Teacher appraisal:A practical guide. London:MaCmillia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