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燦明(2005)。兒童創造發展心理引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行部。
王淑娟(2002)。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兒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方淑貞(2003)。Fun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
白玉玲、王雅貞(譯)(2006)。兒童發展(原作者:Fabes, R. A., & Martin, C. L.)。台北:雙葉書廊。(原著出版於2003)。
杜明城(譯)(1999)。創造力(原作者:Csiksentmihalyi, M.)。台北:時報。(原著出版於1996)。
宋珮(2002)。「兒童圖畫書與藝術文化」臺北座談會場輯要。載於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吳春田(2000)。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回應。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已出版,嘉義市。李德高(1990)。創造心理學。台北:五南。
李雪莉(2003)。遊戲出想像力、專注力。載於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主編):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頁125-129)。台北:天下文化。
李雪莉(2007)。卡住的閱讀,台灣十年為何不如香港四年。天下雜誌,386,206-209。李雪莉、彭昱融(2008)。怎麼『教』比『教什麼』更重要。天下雜誌,2008教育特刊,410,36-39。
李玉貴(2003)。群文觀點的語文教學—以圖畫故事書為媒介。教師天地,122,50-57。李玉貴(2002)。以「圖畫」「故事」書培養閱讀與寫作能力—以低年級為實例。實小學報,1,174-190。李菁華(2006)。A Review of Rosenblatt’s Transactional Theory.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5,97-109。李乙明(譯)(2005)。提升創造力(原作者:Nickerson, R. S.)。載於Sternberg, R. J.(Ed.):創造力Ⅱ(頁516-517)。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6)。
李乙明(譯)(2005)。。動機與創造力(原作者:Collins, M.C. & Amabile, T. M.)。載於Sternberg, R. J.(Ed.):創造力Ⅱ(頁516-517)。台北:五南。(原著出版於1996)。
李乙明(修訂)(2006)。陶倫斯創造思考測驗圖形版指導手冊(原作者:Torance, E. P., & Ball, O. E., & Safter, H. T.)。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2)。
李紫蓉(譯)(2007)。童書中的神奇魔力(原作者:Mikkelsen, N.)。台北:阿布拉教育文化。(原著出版於2005)。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原作者:Gardner, H.)。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2000)。
阮佳瑩(2004)。兒童創造性繪本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邱婉芬(2006)。繪本創意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生譬喻修辭創造力表現之影響。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嘉義市。何綺瑜(2007)。香港:新課程改革學會學習,從閱讀開始。天下雜誌,2007親子天下專刊,50-55。
何祥如(2005)。閱讀理解力之培養—童書教學策略舉隅。教師天地,46(5),57-62。
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台北:臺英雜誌。
林合懋(譯)(2004)。兒童發展指標(原作者:Wood, C.)。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7)。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原作者:Mayer, Richard E.)。台北:東華。(原著出版於1987)。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心理。
林敏宜(2004)。繪本大表現。台北:天衛文化。
林真美(1996)。在繪本花園裡。台北:遠流。
林美琴(2008)。兒童閱讀新識力。台北:天衛文化。
林慈瑋(2007)。創造思考繪本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林錦鳳(2005)。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繪畫表現之影響研究。大葉大學造形藝術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林文韵(2002)。全語言取向的閱讀教學:以一個教師成長課程為例—異端與開拓。香港中國語文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71-299。
林天祐(2003)。認識研究倫理。載於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編印,研究論文與報告手冊(增訂二版)(頁77-84)。台北:編著。
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132,71-75。周文敏(2003)。「創造性圖畫書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與繪畫表現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柳雅梅(2003)。從創造力的觀點談讀者反應論對閱讀教學之啟示與運用。教育資料與研究,52,43-48。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台北:格林。
柯華崴(2006)。教出閱讀力。台北:天下文化。
柯華崴(2007.09)。台灣需要更多閱讀策略教學。天下雜誌,2007親子教育專刊,152-158。
洪月女(譯)(1998)。談閱讀(原作者:Goodman, K.)。台北:心理。(原著出版於1996)。
洪蘭(2005)。閱讀,讓你的腦更有創造力。科學人雜誌,45,42-45。洪蘭(2007)。閱讀不能重量不重質。學前教育雜誌,30(9),8-9。洪蘭(2007)。閱讀讓孩子更有創造力。 2007 年 9 月 30 日,取自www.ylhcvs.chc.edu.tw/epaper/20070930/read.htm
洪蘭、曾志朗(2006)。見人見智 : 大腦與心智的行動交響曲。台北:天下文化。
徐素霞主編(2002)。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徐素霞(2001)。接近藝術從圖畫書開始。學前教育,23(10),70-71。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原作者:Altrichter, Posch., & Somekl.)。台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93)。
高曰美(2005)。合作學習在創造性繪本教學應用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際整合導向(頁517-576)。台北:學富。
教育部(2003)。創造力教育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論對兒童文學教育的啟示。東師語文學刊,6,285-307。張春興(1998)。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世彗(2007)。創造力理論、技法與教學。台北:五南。
張玉成(1999)。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
張秀娟(2003)。圖畫書導賞教學對幼兒創造力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張敏恵(2003)。兒童圖畫書創作教學歷程中的圖像形式探究。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陳宏淑(譯)(2006)。教孩子說故事(原作者:Hamilton, M., & Weiss, M. H.)。台北:東西。(原著出版於2005)。
陳龍安(2006)。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陳清義(2007)。台北市國民小學95年度基本學力檢驗計畫成果報告書。台北:北市教育局。
陳精芬(2007)。歐洲國家兒童閱讀活動之探討:以芬蘭、愛爾蘭、英國、瑞典籍奧地利為例。中國民國圖書館學會電子報,No.18。2007年 12月 16日,取自http://www.lac.org.tw/epaper/200718/20071216-1.pdf
陳嬿如(2007)。創造性繪本教學方案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創造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海泓(1999)。讓兒童的想像力展翅飛翔:以《瘋狂星期二》導讀為例。語文教育通訊,18,43-54。
陳海泓(2001)。如何利用圖畫故事書發展兒童的創造力。語文教育通訊,23,64-78。黃武雄(1994)。童年與解放。台北:人本教育基金會。
黃淑真(2002)。A Reflection on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Reading.明新學報,28,95-103。黃雪娥(1999)。課堂討論:培養深層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有效方法。惠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111-114。
楊淑娟(2003)。加拿大即早開啟夢想之窗。載於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主編):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頁38-45)。台北:天下文化。
楊淑娟(2006)。他山之石—加拿大 從搖籃裡推動閱讀。天下雜誌,2006親子天下專刊,38-41。
楊懿純(2006)。繪本曼陀羅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幼兒創造力之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y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現在、過去和未來。台北:心理。
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
郭家華(2006)。國小低年級師生對圖畫故事書不同結局類型之反應。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郭妙芳(譯)(2004)。飛向閱讀的王國(原作者:Routman, R.)。台北:阿布拉教育文化。(原著出版於2003)。
郭俊賢、陳淑惠(譯)(2003)。如何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原作者:Sternberg, R. J., & Williams, W. M.)。台北:心理。
郭有遹(2000)。創造力與特殊才能。載於毛連塭、林幸台、陳龍安、郭有遹(編):創造力研究(頁126-201)。台北:心理。
許慧貞(譯)(2001)。打造兒童閱讀環境(原作者:Chambers, A.)。台北:小魯。(原著出版於1991)。
詹志禹(2002)。『創造力』的定義與創造力的發展。教育研究,100,117-124。
劉鳳芯(譯)(2000)。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原作者:Nodelman, P.)。台北:天衛文化。(原著出版於1996)。
劉曉玲(1994)。心理、圖式、策略—外語閱讀的心理學與語言學的研究發展。湖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8(1),71-77。
廖慧雪(2005)。從創造力的觀點比較「圖像導引」與「文字導引」的繪本創作教學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鍾敏華(2002)。兒童繪本與兒童語文創造力之教學行動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蕭淑美(2007)。紙本繪本與電子繪本對學童語文創造力的差異性影響。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羅美慧(2005)。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對兒童藝術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羅玲妃(譯)(1997)。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原作者:Buzan, T., & Buzan, B.)。台北:一智。
二、英文部分
Amabile, T.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Boulder, CO: Westview.
Cianciolo, P. J. (1981). Picture books for children. Chicago :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Cho, Boo-Kyung & Kim, Jeongjun (1999). The improvement of children’s creativity through Korean picture books. Childhood Education,85(6), 337-341.
Chesner, G. A. (2000). Invitations for interpretation and appreciation;How five-year-olds construct meaning through response to picture book illustration and design.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 DAI-A 61/03, p.863, Sep 2000. ( UMI Microform AAT9964933 )
Cropley, A.J. ( 2001).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and Learning.Sterling, VA: Stylus Publishing.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 (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Elliot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Gunning, T. G. (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Boston, MA:Allyn & Bacon.
Huck, C.S., Hepler, S., Hickman, J., & Kiefer, B. (1997).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6th ed.). Boston, MA: McGraw-Hill.
Jalongo, M. R. (1988). 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 Books-Literature from infancy to six. Washington, DC. :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Kiefer, B. Z. (1995). Respoding to literature as art in picture books. In N. L. Reser & M. G. Matinez(Eds.), Book talk and beyond : Children and teachers respond to literature(pp. 191-200).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2 959).
Meador, K. S. (1998). Models of divergent behavior: Characters in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Roeper Review, 21(1), 1-5.
MacMillan, J. H. (1996). Educational research:Fundamentals for the consumr(2nd ed.).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Inc.
Merchant, G. & Thomas, H. ( 1999). Picture Books for the Literacy Hours. London: David Fulton Publishers.
Mayer, R. E. (1999).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research. In R.J. Sternberg (Ed.), Handbook of creativity (pp.449-460).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Norton, D. E. (1987). Though the eyes of a child: An Introducation to Children’s Literature. Columbus, OH: Merrill.
Pressley, M., Johnson, C. J., Symons, S., McGoldric, J. A., & Kurita, J. A. (1989). Strategies that improve children’s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 3-32.
Probst, R. E. (1987). Transactional Theory in the Teaching of Literature. ERIC Diges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4274)
Rosenshine, B., & Meister, C.(1994). Reciprocal Teaching: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 479-530.
Rosenblatt, L. M. (1994).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reading and writing, in Ruddell, Ruddell, and Singer (Ed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4th edition), pp.1057-1092,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Rosenblatt, L. M. (1988).Writing and Reading: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in J. Mason(ed.), Reading and Writing Connections. Newton, MA: Allyn and Bacon.
Sternberg, R. J. & Lubart, T. I. (1995). Deflying The crowd: Cultivating creativity in a culture of confotmity.NY: Free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