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王敏憲(2004)。2003世界大學運動會男子排球賽得分方式與比賽成績關聯性分
析及評量之研究。文化體育學刊,299-312。
朱征宇、顧偉農、付強(2002)。九運會女子排球決賽勝負對得失分規律的分析。
中國體育科技,10,39-41。
汪婕、葉松(2000)。淺談每球得分制對排球運動的影響。四川體育科學,89,
39-41。
余清芳、黎玉東(2002)。自由球員對排球運動影響之研究。大專體育,62,64-68。
余清芳(2004)。2003 年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排球賽得分技術與比賽成績關聯研究。臺北市:傳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余清芳(2005)。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排球賽主動得分與被動得分成效對比賽成
績影響之研究--- 試以2003年暨2005年比賽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
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吳忠政(2008)。現代排球發球技術與策略之探討。排球教練科學,11,22-25。吳福明、王龍意(1999)。世界排壇勁旅實力研析-以1995年世界盃男女排球錦標賽為例。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5,75-111。
吳憲訓(2002)。排球發球基礎概念、技術與訓練之初探。大專體育,60,138-142。
李安格、黃輔周(1995)。現代排球。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
李函潔(2001)。排球比賽得分結構的差異性探討。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7,
131-138。
李建平、鄭金昌、莊清泉、王夢英(2007)。影響排球攻擊績效因素之探討。排
球教練科學,10,21-28。
李建毅(1995)。排球運動攻防技戰術訓練應用探討。中華體育季刊,9,105-110。
李福來(1995)。1994年第7屆世界女子排球冠軍賽前四強比賽攻防技術得失分
規律的研究。百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黛芬、陳松盛(2001)。世界女排發球型態與成效之分析。大專體育,52,108-112。
周 亦(1990)。灰色系統論與體育管理系統的優化。武漢體育學報,1,82-87。
岳軍弟、耿文(1997)。高點強攻-排球比賽中的主題。山東體育科技,3,19。
林光宏(2004)。世界女子排球技戰術發展之研究-以中華台北女子排球隊參加
2002年亞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體育系。
林竹茂(1999)。當今排球技戰術主要特徵與展望研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5,
1-28。
林孟賢(2005)。競技排球運動致勝因素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383-394。林清山(1993)。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啟東(2000a)。排球運動技術發展規律探析。中華體育,1,70-76。
林啟東(2000b)。新規則下排球比賽得失分過程探析。大專排球研究論文集,6,
1-9。
林獻龍(2002a)。2002年韓國釜山亞運會男子排球賽前六強攻擊型態探討。大專
體育,70,38-44。
林獻龍(2002b)。排球扣球技術發展之探討。大專體育,62,57-63。洪佳君(2002)。2000雪梨奧運女子跆拳道49公斤級以下比賽之技戰術分析與探
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胡文雄、蔡崇濱(1997)。排球運動史話。台南:供學出版社。
胡林煥、吳智民、陳永祥、董惠美(2007)。優秀排球選手跳躍發球運動學分析:
以吳智民選手為例。大專體育學刊,1,37-45。
胡啟林(2001)。排球新規則帶來的新變化。湖北體育科技,3,37-38。
施惠方(2006)。2006年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中華台北之比賽得分技術與比賽成績關聯研究。2007國際排球教練暨訓練科學研討會論文集,(145-162)。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施惠方(2008)。2006杜哈亞運中華女子排球代表隊比賽得分技術與成績關聯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競技學系。
孫桂云(2000)。以1998年世界男子排球錦標賽看中外男排進攻之差距。中國體
育科技,3,26-27。
許天路(2005)。從2004世界女排大獎賽苗栗站預賽探討巴西和中國女排隊的球
技表現差距。大專體育,78,187-193。
許惠英(2002)。排球選手發球技術成效分析。宜蘭技術學報,9,人文及社會
專輯,285-296。
張木山(1997)。排球單、雙腳跳躍發球動作分析隻比較研究。花蓮師院學報,7,1-20。
張 歡(2004)。中外男排選手跳發球失誤的技術原因分析。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1,46-48。
張偉哲、溫坤禮、張廷政、(2000)。灰關聯模型方法與應用。初版。2-3。台灣:
高力圖書有限公司。
張恩崇(2006a)。2005年土耳其伊士麥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排球比賽得分技術與
比賽成績關聯研究。臺北:春天出版社。
張恩崇(2006b)。台灣師大女子甲組排球隊攔網技術訓練與績效評定。大專體育 雙月刊,82,35-40。
陳 宏(1987)。乒乓球男子團體賽中的多目標灰色局勢決策。體育科學,29-34。
陳一進、陳昭元、王敏憲(2003)。世界青年女子排球賽前八強得分方式與比賽成
績關聯之研究。中華排球,103,97-104。
陳昭元(2002)。亞洲青年男女排球賽前四強得分方式與比賽成績相關性之研究。
德霖學報,16,163-204。
陳柏作(2003)。2003年世界盃女排賽戰略思維之分析。中華排球,108,12-14。
曹健仲、林柏化(2003)。排球運動攔網技術訓練方法之探討。中華排球,108,
99-104。
黃伯香、曹策體、羅立新(1990)。亞洲田徑及游泳達到世界水準的灰色預測與項
目佈局對策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
黃志雄(2001)。2000雪梨奧運男子跆拳道第一量級之技戰術分析。未出版碩士 論文,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練研究所。
黃輔周、呂乾正(1991)。排球。北京: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
湯敬東、陳家起(1998)。世界及女子體操運動員全能與單項之間運動水準的灰色
關聯分析。山東體育科技,1,1-3。
楊振興、黃幸玲(2003)。高水準排球比賽選手基本運動能力與專項技術局平均績
效分析。中華排球,106,92-96。
蔡 皓(1996)。論排球單腳起跳扣球技術在後排進攻中的優勢。上海師範大學學
報,3,88。
蔡崇濱(1999)。得球得分制對排球比賽的影響與策略。中華體育,3,29-36。廖立仁、許太彥、許南海,(2008)。排球教練科學,11,41-47。
鄭光生、曹夢春(1999)。對98福川四國男排邀請賽後排進攻比較分析。福建體
育科技,3,26-28。
鄭守吉(1992)。應用灰色系統理論對我國女子七項全能成績的因素分析與成績預
測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體育學會印行。
鄭芳梵(1997)。現代男子排球特性發展之研究。台北:一品文化。
鄭芳梵(1999)。排球後排攻擊進攻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教練 研究所。
鄧聚龍(1990)。灰色系統理論教程。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
潘寶石、張榮祥(2000)。新規則下排球比賽得失分過程探析。大專排球研究論集,
6,27-38。
羅慶成、徐國新(1990)。灰色線性規劃與應用。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二、外文部分:
Neville, W. (1990). Coaching volleyball successful (pp.59-71).United Volleyball ASSN.
Rezende, B.(2003):Special Topics-Learn From Top Coaches, Coaching& Playing Volleyball,vo1.24,9-24.
Sturm,F.(2002):Components of successful offense,Coach and Athletic
Director,7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