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丘仕礽(2007),「基礎開挖工法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陳煌銘(1987),「深開挖引致之地盤移動」,地工技術,第20期,pp.19~33。3.何泰源,李魁士(1990),「開挖挖引起之地表沉陷及建物保護」,現代營建,第128期,pp.41~53。4.胡邵敏(1992),「深開挖工程鄰產保護設計與施工(一)」,地工技術,第40期,pp.35~50。5.林俊良,李建中(1993),「深開挖之地盤變形研究與探討」,中華技術,第20期,pp.83~94。6.平岡成明,石正義(1998),「假設工程問題對策」,詹氏書局。
7.李文勳,倪至寬與陳怡君(2000),「建築基礎工程施工災害潛勢災區邊界界定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pp.140~147。
8.歐章煜(2002),「深開挖工程分析設計理論與實務」,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9.林燕川(2004),「演化式模糊類神經網路應用在深開挖壁體變形預測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學位論文。10.吳沛軫,王明俊與彭嚴儒(1997),「連續壁變形行為探討」,第七屆大地工程學術研究討論會,pp.601~608。
11.詹尚宏(1992),「台北市區深開挖之數值分析」,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2.許琦,李德河(1997),「高雄捷運紅橘線地質與其鄰近開挖沉陷特性」,捷運施工及托底工程研討會,pp.113∼116。
13.張基礎(2000),「深開挖引致之地表沉陷特性及其預測模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14.李煜仕(2005),「類神經網路於大地工程上之應用」,國立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博士論文。15.吳昭慧,歐章煜(2000),「台北盆地T2 區深開挖引致之壁體變形與地表沈陷」,中國土木水利學刊,12(3),pp.499∼510。
16.歐晉德,石強及謝旭昇(1988),「連續壁設計分析之實務考慮」,地工技術第21期,pp.10~17。
17.陳錦清和冀樹勇(1996),「軟弱土層特性與深開挖行為研究(一)深開挖土壤與支撐工有效應力互制分析程式之研究」,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18.冀樹勇和陳錦清(1997),「深開挖施工依時性之數值模擬」,第七屆大地工程研討會,pp.609~615。
19.唐雨耕(1998),「土壤參數識別應用於深開挖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博士論文。20.謝百鉤、歐章煜(2000),「利用擬塑性模式於黏土不排水條件之深開挖分析」,中國土木水利學刊,12(4),pp.703∼713。
21.林婷媚(2003),「雙排樁無支撐擋土結構壁體變形行為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2.蔡元耀(2005),「類神經網路應用於現地深開挖水平地盤反力參數推估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碩士論文。23.鍾寬達(2008),「砂質地盤深開挖引致之擋土結構側向變位模擬」,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防災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24.冀樹勇、陳錦清和王建智(1999),「RIDO程式之最佳化土層參數之探討」,地工技術,第75期,pp.61∼67。25.李磑柏(2000),「以單梁模式分析深開挖引致之擋土壁體變形」,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6.賴慶和、與余明山(2001),「深開挖工程設計與施工實務」第四章,pp.94~112。
27.王暉文(1994),「有限差分法用於台北地區深開挖工程分析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8.蕭景福(1997),「軟弱黏土對深開挖擋土連續壁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29.吳明峰(1999),「軟弱粘土深開挖地表沈陷之分析與探討」,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30.冀樹勇、陳錦清和詹君治(2002),「類神經網路於深開挖壁體變形預測之應用」,地工技術,第91期,pp.55∼64。31.黃崇岳(2002),「應用類神經網路於逆打深開挖壁體變位預測之研究」,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32.李文通(2008),「深開挖壁體變形預測-應用演化式支持向量機推論模式(ESIM)」,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研究所碩士論文。33.陳耀茂、殷純淵(2004),「類神經網路PCNeuron使用手冊」,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4.葉怡成(2004),「應用類神經網路」,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35.張俊雄(1993),「類神經網路在土木工程上之應用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36.焦李成(1991),「神經網路系統理論」,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37.洪昌祺、倪勝火(2002),「類神經網路及其在大地工程上之應用」,地工技術,第91期,pp.5∼14。38.黃春銘(2005),「運用模糊類神經網路進行山崩潛感分析-以臺灣中部國姓地區為例」,國立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碩士論文。39.羅華強(2001),「類神經網路-MATLAB的應用」,清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40.葉怡成(2003),「類神經網路模式應用與實作」,儒林圖書有限公司。
41.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5),「合陽泰山段一期大樓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42.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6),「勝華建設板橋新板段住商大樓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43.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5),「僑宏建設澄品住宅大樓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44.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6),「合新建設板橋和平段B區大樓新建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45.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6),「合新建設板橋和平段A區大樓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46.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7),「力麒縉紳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47.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7),「合新建設板橋和平段C區大樓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48.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7),「合新建設三重富貴段C區大樓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49.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9),「華鼎建設開發星光藝術館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50.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7),「益琦建設布朗亨大樓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51.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8),「東峻建設「千里」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52.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8),「合新建設新莊光明段大樓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53.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7),「合新建設三重富貴段F區大樓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54.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8),「立崌建設大安路住宅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55.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8),「勝旺龍鳳段782-1等地號大樓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56.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8),「鉅陽建設飛騰禮鄰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57.塏固工程有限公司(2008),「華固建設 Palm Island 住宅大樓新建工程安全觀測系統結案報告」,塏固工程有限公司。
58.陳錦清和冀樹勇(1999),「臺北盆地深開挖案例資料蒐集與參數之回饋分析」,財團法人中興工程顧問社。
59.Clough,G.W. and O’Rourke,T.D.,”Construction Induced Movement of Institu Walls,”Proceedings,Design and Performance of Earth Retaining Structures,ASCE,Special Conference,Ithaca,New York,pp.439-470(1990)
60.D. E. Rumelhart and J. L. McClelland,Parallel Distributed Processing,Vol.1-Vol.2,MIT Press(1986)
61.FLOOD, I. and KARTAM, N. “Neural networks in civil engineering. Ⅰ: Principles and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Computer in Civil Engineering, Vol. 8, No. 2,pp.131~148.(1994a)
62.FLOOD, I. and KARTAM, N. “Neural networks in civil engineering. Ⅱ: Principles and Understanding.” Journal of Computer in Civil Engineering, Vol. 8, No. 2,pp.149~162.(1994b)
63.GOH, B. T. C.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for modeling complex systems.”Artifical Intellingence in Engineering, Vol. 9, No. 1,pp.143~151.(1995)
64.Hsieh,P.G and Qu,C.Y.”Shape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Profiles Caused by Ecxavation,”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Vol.35,No.6,pp.1004-1017(1998)
65.J. J. Hopfied ,”Neural networks and physical systems with emergent collective computertational abilities”Proc.Natl.Acad.Sci.,U.S.A,Vol.79,pp.2554-2558(1982)
66.Mana,A.I. and Clough,G.W.,”Prediction of Movement for Braced Cut in Clay,”,Journal of the Geotechnical Division,ASCE,Vol.107,No.6,PP.756-777(1981)
67.Masuda,T.,Einstein,H.H. and Mitachi,T.,”Prediction of Lateral Deflection of Diaphragm Wall in Deep Excavation,”,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Proceeding of Jap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No.505,Ⅲ-29,pp.19-29(1994)
68.M. Minsky and S. Papert,Perceptrons,MIT Press(1969)
69.O’Rourke,T.D.,”Ground Movement Caused by Braced Excavations,”,Journal of the Geotechnical Division,ASCE,Vol.107,No.6,PP.1159-1177(1981)
70.Ou, C. Y., Hsieh P. G. and Chiou, D. C. “ Characteristics of ground surface settlement during excavation, ”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Vol. 30, No. 5, pp.758∼767 (1993)
71.Palmer,J.H.L. and Kenney,T.C.,”Analytical Study of a Braced Excavation in weak Clay,”,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Vol.9,pp.145-164(1972)
72.Wong,K.S. and Broms,B.B,”Lateral Wall Deflections of Braced Excavation in Clay,”,Journa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Vol.115,No.6,pp.853-870(1989)
73.Woo, S. M., and Moh, Z. C. " Geo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s in the Taipei Basin, " Proceeding of 10th Southeast Asian Geotechnical Conference, Taipei, Vol. 2, pp.51∼65 (1990)
74.W. S. McCulloch and W. Pitts, Bull. Math. Biophys ,5,pp.115~133 (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