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1、王文科(1998),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王明堂等編著(2007),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出版。
3、朱道凱 譯(2008),平衡計分卡—化策略為行動的績效管理工具(新版),台北:臉譜出版。
4、朱鎮明(2007),「以平衡計分卡提升政府服務及競爭力」,研考雙月刊,第三十一卷,第四期,頁112-127。5、吳典樺、蘇弘誠(2006),「運用平衡計分卡策略地圖改善技職校院的教育績效」,航空技術學院學報,第五卷,第一期,頁149-158。6、吳明隆(2007) ,結構方程模式 AMO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五南出版。
7、吳思華(2003),策略九說—策略思考的本質,台北:臉譜出版。
8、吳清山(2006),「教育名詞-組織學習」,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七十二期,頁133。
9、吳清山、林天佑(2002),「學校組織再造」,教育研究,第九十六期,頁115。
10、吳清山、黃美芳、徐緯平(2002),教育績效責任研究,台北:高等教育。
11、呂韋蒨(2007),「運用平衡計分卡強化學校內部控制機制之研究-以私立大學院校為例」,私立元智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12、李雅鈴、張翼、戴寶通、賴仁德(2007),「以平衡計分卡理念建立安全衛生管理績效指標--以光電產業TFT-LCD廠為例」,奈米通訊,第十四卷,第二期,頁24-31。13、阮綠茵等編著(2007),設計研究方法,台北:全華出版。
14、卓水林(2006),「國民中學績效管理系統之研究 ---平衡計分卡觀點」,私立長榮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15、林瑞青、楊憶如(2008),「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影響我國金融控股公司經營績效之決定因素」,今日會計,第一百一十卷,頁33-46。16、洪秀芬、楊銘欽、黃焜璋(2007),「應用平衡計分卡提升績效之研究--以某公立醫院總務室為例」,醫務管理期刊,第八卷,第四期,頁348-360。17、個案學校網站資料 (210.240.13.1) 。
18、翁福榮(2006),「學校經營策略指標之建構—以平衡計分卡為例」,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集刊,第二期,頁125-144。19、張明輝(1999),「談終身學習的經費問題」,教師天地,第九十七期,頁27-31。20、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21、張?雯、陳素萍、王英智(2005),「平衡計分卡運用於學校行政人員衡量指標之探討」,研習論壇,第五十一期,32-38頁。
22、梁秋郁(2005),「以平衡計分卡探討公立托兒所管理策略之個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3、陳正平等 譯( 2004 ),策略地圖—串聯組織策略從形成到徹底實施的動態管理工具,台北:臉譜出版。
24、陳順宇(2007),結構方程模式AMOS操作,台北:心理。
25、粘孝堉、李分明、曾倫崇(2003),「大專院校推展平衡計分卡之研究」,品質月刊,第三十九期,第十一卷,頁76-79。26、曾金雀(2006),「以策略管理觀點探討平衡計分卡與學校管理之運用-以高雄地區大學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27、黃永東(2007),「平衡計分卡在旅館業之策略人力資源管理的應用」,品質月刊,第四十三卷,第七期,頁30-32。28、黃宗顯(2004),「平衡計分卡的基本觀念在學校創新經營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第五卷,第一期,頁149-158。29、黃昱瑋(2006),「雲林縣國民小學團體動力與組織學習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30、黃培慈(2005),「以平衡計分卡應用於國民小學績效衡量指標設定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私立逢甲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31、楊錦洲(2007),「運用於政府機構之平衡計分卡的修正模式」,經社法制論叢,第四十期,頁103-122。32、遠擎管理顧問公司 譯( 2001 ),策略核心組織—以平衡計分卡有效執行企業策略,台北:臉譜出版。
33、劉明盛(2006),「應用平衡計分卡之觀點探討學校績效衡量評估指標--以臺灣南部某技術學院進修部為例 」,品質月刊,第四十二卷,第六期,頁84-90。34、劉明盛、陳柏瑞(2007),「運用平衡計分卡之觀點探究某商工職校績效衡量評估指標」,品質月刊,第四十三卷,第七期,頁60-67。35、劉順仁(2007),「非營業基金之績效管理--談平衡計分卡之應用」,研考雙月刊,第三十一卷,第二期,頁76-87。36、蔡宜美(2006),「平衡計分卡指標建立之個案研究-以某私立技術學院為例」,私立南華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37、蔡馥陞 譯( 2008 ),策略管理與競爭優勢,台北:華泰出版。
38、簡宏江(2003),「平衡計分卡理論對我國中小學校務評鑑指標建構的啟示」,育達研究叢刊,第四期,頁89-98。二、英文部份
1、Browne,M.W. & Cudeck,R.(1993). Alternative ways of assessing model fit.In Bollen, K.A. & Long, J.S. (eds.),Test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pp.136-162).Newbury Park, CA:Sage.
2、Bogozzi, R. P. and Yi, Y. (1988), On the evaluation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Vol. 16, No. 1, pp. 77-94.
3、Diamantopoulos,A.,Siguaw,J.A.(2000).Introducing LISREL:A guide for the uninitiated. Thousand Oaks,CA:Sage.
4、Milstein,M.M.(1993).Restructuring schools. Newburry Park,CA:Corwin.
5、Rigdon,E.(1995).A necessary an sufficient identification rule for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s estimated. 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30,359-383.
6、Schumacker,R.E.,& Lomax,R.G.(1996).A beginner’s g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