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David Elkind(2008)。會玩才懂得愛。親子天下,1。134-138。臺北市:天下雜誌。
John Howkins(2009)。教師的重要在鼓勵,不是授課。遠見雜誌2009創意特刊:未來競爭的起跑點~教出創造力。84-85。臺北市:天下遠見。
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2005)。親師合作魔法書~看!我們把社區變教室了!
臺南市: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協會。
王沂釗(2000)。婚姻衝突的敘說性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王順美(1994)。解決環境問題教學模式之探討。環境教育季刊,22,38-45。王鴻章(2003)。國小教師任教專長與學科教學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 鑫(1992)。戶外環境教育參考手冊-戶外保育教育活動模式。臺北市:中華
民國國家公園學會。
王 鑫(1995)。發展教師環境教育哲學之研究。環境教育季刊,26,1-16。
王 鑫(1997)。國民小學『鄉土及環境教學單元活動』教師自行設計參考手冊。
教育部環境保護小組委託,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執行。
戶外生活(2001)。北臺灣、東臺灣博物館完全導覽。臺北市:戶外生活。
孔莎苓(1999)。親師教學活動紀實:一位國小級任教師心靈與智慧的成長。臺
北市: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田耐青(1999)。多元智慧理論:學習可以是快樂、成功的。臺北市:世紀領袖。
田耐青(2002)。開啟多元智能,迎接九年一貫:讓寶貝快樂上小學。臺北市:信誼基金。
呂建政(1993)。戶外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15-2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編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
余宗翰(2000)。花蓮縣國小教師運用戶外環境教育教學資源之調查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柏佳(1993)。田園教學的理念與實務。臺北市文山區指南國民小學。
李崑山(1995)。開放教育中的戶外教學。環境教育季刊,24,58-63。李崑山(1996)。國民小學戶外教學理論與實務初探。環境教育季刊,27,62-69。李崑山(1999)。鄉土教學活動指導方法入門。臺北縣鄉土教學資源中心。
李義男(1993)。戶外教育之發展背景與趨勢。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3-1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編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
李錫津(1987)。創造思考教學研究。臺北市:臺灣書店。
邱祺霈(2004)。一位資深教師教學歷程的反思。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靜雅(2000)。一個國小教師的教學理念與實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靖國(2003a)。創新教學的問題與展望。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259-280。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靖國(2003b)。創新教學如何可能。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49-80。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体(1996)。民主與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林玉珮(2008)。如何讓學生在玩中學。親子天下,1,42-147。臺北市:天下雜誌。
林石得(1993)。鄉土教材教法。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林信榕(2004)。教師運用資訊科技進行創新教學之教學取向個案研究。課程改
革與教學創新。205-234。屏東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主編。高雄市:復文。
林清江(1996)。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臺北市:五南。
林朝鳳(1988)。啟發教學法。教學原理。136-153。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瑞佑(1999)。戶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在鄉土地理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
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 蘭(2009)。讀懂孩子的心思。聯合報98年5月15日,家庭副刊D版。
胡鍊輝(1990)。教學經營實例。臺北市:臺灣書局。
范義彬、張培正(1997)。雲海田野教室戶外教學手冊昆蟲篇。教育部中小學科
學教育專案。
范榮靖(2009)。教出創造力。遠見雜誌2009創意特刊:未來競爭的起跑點~教出創造力。12-23。臺北市:天下遠見。
紀承維(2003)。國小學童家長對學校實施戶外教學之調查—以臺中縣市為例。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耿志華(1995)。國民小學高年級鄉土考察實施之研究。教育部八十四年度委託
專案研究計畫,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徐治霜(2006)。臺南市國民小學實施戶外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重煇(1994)。戶外活動教學的設計與模式。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第二輯。24-46。中國童子軍教育學會編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
高強華(1988)。社會變遷與教育革新。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木金(1999)。班級經營。臺北市:揚志。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佩正(2000)。從「心」教學—行動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臺北市:心理。
陳建智(2003)。桃園縣南崁溪生態調查與環境教育鄉土教學補充教材之發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數理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建豪(2009)。中學六年,各校突圍教創意。遠見雜誌2009創意特刊:未來競爭的起跑點~教出創造力。136-139。臺北市:天下遠見。
陳美芬(2005)。農場新主張—校外農業體驗教學與九年一貫課程設計。行政院
農業委員會。
陳奎憙(1988)。教師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習成就。教學原理。371-392。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奎憙(1996)。師生關係的研究模式。載於陳奎憙、王淑俐、單文經、黃德祥
(合著),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31-60。臺北市:三民。
陳素琴(1993)。尋訪長著一雙翅膀的朋友—賞鳥。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47-92。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編撰,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
陳盛雄(1993)。戶外教育之研究。童軍戶外活動設計與實施。24-4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學系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發行。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社會教育學刊,29,57-92。陳靜宜(2005)。如履薄冰或大步邁進:一位國小教務主任課程領導的自我敘說
探究。國力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芳菊(2008)。親子天下,1,116-124。臺北市:天下雜誌。
張玉成(1994)。由英國小學教育現況談開放教育之實施。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11-16。高雄市:復文。
張玉成(1998)。開發腦中金礦的教學策略。臺北市:心理。
張玉成(2002)。教學創新之意義與實例。認真學習快樂成長—九年一貫課程理
論與實作經驗分享。1-12。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張玉成(2003)。教學創新與思考啟發。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1-48。臺北市:師大書苑。
張明洵(1996)。大自然教室:教育部自然教育中心校外教學研習活動服務手冊。
教育部。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素貞、蔡佳雯、黃國鏘(1999)。鄉土教學活動指導方法入門。臺北縣鄉土教
學資源中心。
張慈莉(1999)。生命主題的敘說與理解。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嘉雲(2004)。我的課程之旅:一位女性教師的課程意識之生命敘說。國立臺
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瀞文(2008)。走!到森林裡上課。親子天下,1。150-151。臺北市:天下雜誌。
黃志聖(2006)。宜蘭市國小教師戶外鄉土教學識覺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欣茹(2008)。國小教師戶外教學慎思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朝恩(1990)。戶外教學在地理教育中扮演的角色。環境教育季刊,5,24-31。黃朝恩(1994)。地理科戶外環境教學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報告,21,173-201。
黃慕周(2004)。受台北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歡迎之教師教學特質調查研究。國立
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木龍(2004)。深耕與創新—九年一貫課程之有效教學策略。111-148。國立臺北師範學院。
曾國基(1996)。大自然教室:教育部自然教育中心校外教學研習活動服務手冊。
教育部。
曾慶台(2001)。面面俱到?處處保留?一個國小男性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楊平世(1996)。大自然教室:教育部自然教育中心校外教學研習活動服務手冊。教育部。
楊冠政(1990)。我國環境教育發展現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趙志成、陳漢森(1997)。教師加油站。臺北縣:稻田。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臺北市:心理。
臺北市教師研習中心(1990)。環境科學教育。研習叢書48。臺北市教師研習中
心。
熊湘屏(2002)。屏東縣國小教師實施戶外鄉土教學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
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淑文(2006)。尋找班級經營的典範:分析POWER教師的班級經營策略。輔
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陽教(1988)。教學的觀念分析。教學原理。1-28。臺北市:師大書苑。
鄧運林(1996)。臺北縣實施開放教育之背景、緣起與構想。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161-174。高雄市:復文。
蔡恩全(2008)。我常常忘記她已經長大。親子天下,1,60-62。臺北市:天下雜誌。
蔡瑞君(2002)。傾聽我們的聲音:三位國小教師的自我生涯歷程敘說分析。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蔡寬志(1994)。田野教學在開放教育中的運作。現代開放教育。鄧運林主編。
199-212。高雄市:復文。
劉如卿(2004)。飛颺人際有藍天—探索教育的魅力。飛颺人際有藍天—探索教
育的魅力。32-37。校園團契飛颺教師組主編。臺北縣:校園。
聯合報(2009a)。校外教學 新店推出五路線。98年2月11日,C1版。
聯合報(2009b)。校外教學 每校補助3萬元。98年2月11日,C3版。
聯合報(2009c)。小學生欣賞藝文 擬每學期2次。98年3月21日,C3版。
親子天下(2008)。玩出大能力。親子天下,1,116-124。臺北市:天下雜誌。
謝智謀(2004)。另類學習方式—體驗學習。飛颺人際有藍天—探索教育的魅力。16-31。校園團契飛颺教師組,臺北縣:校園。
謝鴻儒(2000)。國小教師戶外教學現況與障礙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文彬(2003)。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國小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體
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薛淑芬(2008)。臺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知識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技能關係之研
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綸新(2003)。創造力與創意教學活動之探討與實務。創新教學理論與實務。3-27。臺北市:師大書苑。
羅寶鳳(2008)。師生關係與人格發展:關係的運用。品格與創新教學。71-88。花蓮:慈濟大學。
蘇明進(2009)。希望教室—教孩子一生最受用的36種能力。臺北市:寶瓶文化。
貳、英文部分:
Bruner,J. (1986). Actual minds,possible words.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M. (2000).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CA, Jossey-Bass.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臺北市:心理。
Clark, R. (2003). The Essential 55:an Award-Winning Educator’s Rules for Discovering the Successful in Every Child.
諶攸文譯(2004)。優秀是教出來的。臺北市:雅言。
Csikszentmihalyi, M. (1996). Creativity: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
杜明城譯(1998)。創造力。臺北市:時報文化。
Deci, E. L. & Nezlek, J. (198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warder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the rewarde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0(1),1-10.
Drucker, P. F. (2002).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ractice and principles.
蕭富豐、李田樹譯(2005)。創新與創業精神:管理大師談創新實務與策略。臺北市:城邦文化。
Esquith, R. (2007). Teach like your hair’s on fire:The Methods and Madness Inside Room 56.Viking Penguin, a member of Penguin Group (USA) Inc.
卞娜娜、陳怡君、凱恩譯(2008)。第56號教室的奇蹟。臺北市:高寶國際。
Gabrielsen,M.A. & Holtzer,C. (1985). The role of outdoor education.New York:Center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Education.
Gair,N.P. (1997). Ourdoo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London:Cassel.
Gruwell, E. (2007). Teach With Your Heart:lesson l learned from the Freedom Writers:a memoir.Carol Schild Literary Agency.
林雨蒨譯(2008)。自由寫手的故事。臺北市:天下雜誌。
Hammerman, D. R.、Hammerman, W. M. 、Hammerman, E. L. (1994). Teaching In The Outdoors.
周儒、呂建政譯(1999)。戶外教育。臺北市:五南。
Jackson, R. (1996). Outdoor Education.Somerset College:1996 Scholars Day Book.
Lieblich A.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 Narrative Research : reading,analysis and interpretive. CA:Sage.
Mclean, A. (2003). The Motivated School. London, Thousand Oaks and New Delhi. 賴麗珍譯(2009)。激勵學習的學校。臺北市:心理。
Montessori, M. (1948). The Discovery of the Child.The Montessori-Pierson Estates. 吳玥玢、吳京譯(2001)。發現兒童。臺北市:及幼文化。
Passmore, J. (1972). Outdoor Education in Canada.Toronto, Ontario:Ontari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al Studies.
Polkinghorne, D. (1995). Narrative configuration in qualitative analysis. In J.A.Hatch & R.Wisniewski (Eds.),Life history and narrative (pp.5-23).London: The Falmer Press.
Ritchie, J. S. & Wilson, D.E. (2000). Teacher narrative as critical inquiry:Rewriting the script. 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
Riessman, C. K. (1993). Narrative Analysis.Newsburry Park, CA: Sage.
Shomom, J. J. (1968). Manual of Outdoor Conservation Education.National Audubon
Society.
White, M. & Epston, D. (1990).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臺北市:心靈工坊。
Wilson, R. A. (1993).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t the early childhood level.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12(1),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