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2007)。中華民國憲法。2008年8月20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13370&CtNode=904&mp=1
王大修(1996)。運動場上的兩性差異―以國立臺北師範學院為例。臺北師院學報,9,241-260。王丹宇(譯)(1997)。E. Lenney 著。性別角色:男性氣質、女性氣質和雙性氣質的測量。載於楊中芳(主編),性格與社會心理測量總覽(下)(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頁719-845)。台北市:遠流。
王石番(1996)。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
古玉英(2003)。國小啟聰班國語科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民法。2009年5月16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NewsDetail.asp?no=1B0000001&KeyWordID=15&KCDate=2009-6-21&FL=
伊慶春(2007)。30年後的臺灣家庭。文訊,263,55-57。朱淑雅、黃儒傑、葉雪枝、廖裕月、蕭敏華(1997)。國民小學一年級(上)社會科教科書內容之分析。國民教育,37(3),39-54。行政院主計處(1992)。中華民國職業標準分類。2009年4月20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Attachment/6521986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6)。家庭組成型態變遷。2009年4月28日,取自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662814133871.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7a)。婦女婚育與就業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主計處(2007b)。社會指標統計年報。台北市:行政院主計處。
余嬪(1999)。婦女與休閒文化。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頁305-333)。台北市:心理。
吳雅玲(2002)。國中二年級英語科教科書中性別意識之檢視。課程與教學季刊,5(3),81-98。李元貞(1990)。反對性別歧視的國民教育。載於婦女新知基金會(主編),兩性平等教育手冊(頁28-30)。台北市:婦女新知基金會。
李元貞(1994)。兩性觀。載於江文瑜等(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頁171-177)。台北市:前衛。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李美枝(1991)。現代女性何去何從?。載於秦慧珠(主編),性別角色面面觀(頁14-24)。台北市:聯經。
李美枝、鍾秋玉(1996)。性別與性別角色析論。本土心理學研究,6,260-299。李瑞娥(2001)。國小社會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內容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563-602。李銀河(2004)。女性主義。台北市:五南。
周水珍(1994)。海峽兩岸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取向分析。初等教育學報,3,107-130。
林玉惠(2005)。父母性別角色教養態度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家務分工、職業刻板印象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林津如(2007)。父系家庭與女性差異認同:中產階級職業婦女家務分工經驗的跨世代比較。臺灣社會研究,68,1-73。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林惠雅(1992)。社會的發展。載於蘇建文等(主編),發展心理學(頁265-294)。台北市:心理。
林錫波、王榮錫、陳堅錐(2007)。運動性別刻板印象之探討。北體學報,15,164-172。胡幼慧、周雅容(1996)。代際的交換與意涵:臺灣老年婦女的家務變遷研究。臺灣社會學刊,20,1-48。唐先梅(1996)。什麼是家務分工?家務工作本質之初探。空大生活科學學報,2,209-236。唐先梅(1999)。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孫淑文(2006)。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父母家務分工對學童家務參與之影響。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西森(2003)。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徐綺穗(2000)。檢視國小教科書之性別意識─以自然科第七冊為例。初等教育學報,13,239-254。
晏涵文(2002)。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市:心理。
高淑清(2000)。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頁131-154)。台北市:師大書苑。
婦女新知基金會(1990)。兩性平等教育手冊。台北市:婦女新知基金會。
張欣戊(1990)。性別角色的形成。載於賴保禎等(主編),發展心理學(頁205-232)。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張玨、白慧娟、王舒芸(1998)。體檢國小教科書―小一道德與健康篇。教育研究集刊,41,17-51。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重訂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教育部(2006)。92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2009年9月20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4420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2009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畢恆達(1999)。性別與空間。載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頁35-62)。台北市:心理。
畢恆達(2000)。女生不愛運動嗎?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98-103。
畢恆達(2000)。從葉永鋕的死檢視男性特質。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3,125-132。
莊明貞(1998)。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0-50。
莊明貞(1999年7月)。檢視國小及國中教科書是否符合兩性平等教育原則。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舉辦之「兩性平等教育與課程改革」研討會研討實錄(頁7-13),台北市。
莊明貞、林碧雲(1997)。國小社會科新課程性別角色偏見之分析―以第一、二冊為例。國民教育,38(1),7-20。許禎元(1997)。政治研究方法與統計―SPSS for Windows 的實例操作。台北市:五南。
許瓊潔(2004)。九年一貫課程國中英語教科書內容性別意識型態之檢視。教育研究,12,91-101。
陳永宏(2001)。檢視小學體育教科書中的性別偏見現象。中華體育,15(3),99-105。陳明芳(2008)。臺灣少年小說中的性別角色:以九歌現代兒童文學獎作品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明敏(2003)。臺海兩岸前期中等教育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陳珮琦(2000)。1989-1999年臺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皎眉(1999)。從性別差異看兩性平等教育。臺灣教育,583,3-9。陳皎眉(2000)。性別角色。載於晏涵文(主編),性教育(頁72-91)。台北市:性林文化。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6)。社會心理學(二版)。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皎眉、江漢聲(1996)。兩性關係。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皎眉、孫旻暐(2006)。從性別刻板印象威脅談學業表現上的性別差異。教育研究月刊,147,19-30。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5-42。粟慧文(2003)。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玉梅(1989)。兒童讀物對兒童的性別角色態度之影響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明宏(2005)。國小校園中運動與性別的觀察和省思。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0,20-29。
黃政傑(1988)。生活與倫理課本教些什麼。載於教育理想的追求(頁111-123)。台北市:心理。
黃政傑(1994年5月)。兩性教育與課程設計。載於國立中正大學舉辦之「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頁1-13),嘉義縣。
黃政傑(1998)。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25-38。
黃迺毓(1995)。家庭概論。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黃國儀(2001)。兩性教育─揭開男女神秘的面紗。台北縣:啟英。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5,26-37。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253-279)。台北市:高等教育。
楊美雪(2000)。繪本童書的性別角色訊息設計。教學科技與媒體,51,30-36。溫世頌(2006)。心理學辭典。台北市:三民。
葉巧晶(2008)。國小一年級學童對圖畫書中性別角色之詮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碩士學位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賈紅鶯(1996)。青少年同性戀傾向的認識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26,10-16。雷庚玲(1995)。性格與自我概念的發展。載於張欣戊等(主編),發展心理學(頁327-366)。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劉秀娟(1998)。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縣:揚智。
劉容伊(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範疇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淑雯(2007)。健康與體育教材的性別檢視。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9,61-68。
劉毓秀(1999)。北歐的兩性三重角色及其形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57-65。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滕德政(2005)。「我們都是這樣玩大的?」―三個運動與遊戲的性別議題反省。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0,38-49。
潘慧玲(1998)。檢視教育中的性別議題。教育研究集刊,41,1-15。
蔡文輝(2003)。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市:五南。
蔡融妮(2007)。1995至2006年台灣地區得獎圖畫書角色的性別形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蕭昭君(2002)。國小師資培育教導的是誰的知識?―初等教育教科書性別內容的初步檢視。教育研究資訊,10(6),19-43。蕭福生(1991)。為什麼亞當不同於夏娃―談性別角色形成與教育。載於晏涵文(主編),做個剛柔並濟的人―學習新的性別角色(頁20-37)。台北市:張老師。
謝小芩(1994年5月)。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分析。載於國立中正大學舉辦之「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頁1-33),嘉義縣。
謝小芩(1999年7月)。八十七學年度國中二年級教科書檢視報告。載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舉辦之「兩性平等教育與課程改革」研討會研討實錄(頁43-48),台北市。
謝臥龍、駱慧文、吳雅玲(1999)。從性別平等的教育觀點來探討高雄地區國小課堂中師生互動的關係。教育研究資訊,7(1),57-80。謝美年(2004)。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一、二年級國語課本圖畫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魏惠娟(1994年5月)。國中國文教科書兩性形象與角色之分析。載於國立中正大學舉辦之「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論文集(頁1-19),嘉義縣。
羅燦瑛(2000)。從媒體的性別到性別的媒體。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1,26-36。
蘇芊玲(1996)。落實兩性平等教育。教改通訊,17,43-50。西文部分
Basow, S. A. (1992). Gender stereotypes and roles (3rd ed.). Pacific Grove, California: Brooks/Cole.
Dianne, D. H. (1995). Achieving gender equity: strategies for the classroom. Boston: Allyn and Bacon.
Finch, C.R., & Crunkilton, J.R. (199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lanning,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Flerx, V. C., Filder, D. S., & Rogers, R. W. (1976). Sex role stereotypes: Developmental aspects and early intervention. Child development, 47(4), 998-1007.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6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Kuhn, D., Nash, S. C., & Brucken, L. (1978). Sex role concepts of two- and three-year olds. Child Development, 49(2), 445-451.
Liebert, R. M., Wicks-Nelson, R. & Kail, R. V. (198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Miller, S. A., & Church, E. B. (2002). I'm a boy & you're a girl!. Early Childhood today , 17(2), 29-31.
Shaffer, D. R. (1994). Social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3rd ed.). California: Brooks / Cole .
Slaby, R. G., & Frey, K. S. (1975).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to same-sex models. Child Development, 46(4), 849-856.
Williams, J. E., Bennett, S. M., & Best, D. L. (1975). Awareness and expression of sex stereotypes in young 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1(5), 635-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