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華民國景觀學會(2002)。台灣地區自行車道系統規劃與設置。
王文科(1992)。 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台北:五南出版公司。
王文科編譯(1996)。皮亞傑式兒童心理學與應用。臺北︰心理出版公司。
王佩玲(2004)。探討國中生獲取空間的過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論文。
石慶得、蘇永生(1992)。兒童對環境認知之地圖學研究。地圖,第三期,頁1-42。石慶得、聞祝達、陳慧芳(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地圖能力分析與學習能力指標擬定之研究。地圖,第十四期,頁1-20。
江碧貞(1994)。國小兒童對日常生活環境的識覺與概念—畫地圖研究之回顧。僑大先修班學報第二期,頁185-228。
江碧貞(1999)。國小學童地方感之探討—國小鄉土地理教育架構下的個案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江書良(2002)。台北縣國中生休閒運動參與傾向與場地設施及休閒參與行為與機會之關連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危芷芬譯(1993)。環境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宗勳(1990)。現實治療取向休閒諮商對國小學童內在休閒動機休閒無聊感之調查暨個案。
呂玉祺(1995)。方向和距離與認知地圖的關係。中正大學心理系碩士論文。
李三煌(2004)。臺北市內湖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活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論文。
李枝樺(2004)。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參與、休閒阻礙與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論文。
宋伯欽譯(1999)。 Kevin Lynch 1999都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臺北︰臺隆書店出版。
林建堯(1999)。自行車專用道環境屬性重要度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君(2003)。一個國中一年級女生的空間知識結構與運用之探討。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靜怡(2003)。 中學生空間認知能力之研究—以認知圖路網結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邱名秀(2005)。地理資訊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空間認知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論文
洪昭坤(2001)。南投縣高中職學生休閒運動設施需求暨休閒運動態度之調查。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徐瑞璟(2004)。卓蘭實驗高中學生的空間認知—對學生的方向與距離判斷、找路策略及手地圖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論文。莊稼嬰、汪欲仙、R.Murray Thomas( 1998)。 兒童發展心裡學 。臺北︰三民書局出版。
許民陽(1994)。國小學童對方向及位置兩空間概念認知發展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五期,頁92-120。
許民陽(1995)。國小中年級學童對東西南北相關方位的認知探討。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六期,頁213-244。
張馨文(2004)。各國發展自行車遊憩之經驗。都市交通季刊,19:1-10。張麗芬(1989)。兒童空間認知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2期,頁249-281。梁恒華(2005)。新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生活形態與休閒參與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梁伊傑(2000)。台北市大學生參與休閒運動消費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文賢(2003)。以認知圖探討中學生空間認知之差異。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班論文。程祿基(1979)。杜威教育思想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期。
單文經(1987)。杜威道德教育理論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劉洧駿(2002)。 臺北縣蘆洲市國小高年級學童休閒運動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鄧天德、陳源在、徐榮崇(1996)。國小學生地圖應用能力之調查與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七期,頁17-43。
歐陽鍾玲(1981)。心智圖在地理學上的運用。地理教育,8:63-70歐陽鍾玲(1983)。認知圖在地理學上的應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第八期,頁63-70。歐陽鍾玲(1983)。學童空間概念的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研究報告第九期,頁166-204。
歐陽鍾玲(1986)。識覺與認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第十二期。
歐陽鍾玲(1987)。行為地理學的內涵與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第十三期,頁151-166。
歐陽鍾玲(1999)。國小鄉土地理教學。孩童鄉土空間意識的形成與範圍的認定,第三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
賴進貴(1999)。中小學生地圖認知之研究。地圖,第十期,頁49-58。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調查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論文。
吳貴枝(2004)。彰化縣國小學童假日休閒活動的意義與偏好。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聶筱秋/胡中凡/唐筱雯/葉冠伶等譯(2003)。 環境心裡學。 臺北︰桂冠出版公司。
蘇永生(1992)。兒童的地圖認知及其教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國章、黃國鴻(2006)。電子地圖運用於社會領域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空間認知之影響。國民教育研究學報,第十五期,頁183-216。蘇國章(2005)。電子地圖運用於社會領域地圖教學對國小五年級空間認知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論文。
二、英文部分:
Appleyard,D.(1970).Style and methods of structuring a city. Environmentand Behavior,2,100-118.
Deway,John(1938).Experience And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
Gilmartin,P.P.&Patton,J.C.(1984) Comparing the Sex on Spatial Abilities: Map-Use skills,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74(4):605-619
Golledge, R. G. and Stimson, R. J. (1987) Analytical behavioural geography, Croom Helm Ltd, New York.
Golledge,R. G. and Stimson, R.J.(1997)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New York: The GuilFord,pp.155-266
Hirtle, S. C. and Hudson, J. (1991) "Acquisition of Spatial Knowledge for Routes,"Journal of 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1: 335-345.
McAndrew, F. T. (1993)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acific Grove, Calif.
Siegel,A.W.&White,S.H.(1975).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representationsof large-scale environments.In H. Reese(Ed). Advances in Child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10.Academic Press: New York.
Thorndyke,P.&Hayes-Roth,B.(1982).Differences in spatial knowledge acquired from maps and navigation.Cognition Psychology,14,560-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