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內政部(1980)。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1990)。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2000)。中華民國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台北市:內政部。
內政部戶政司(2007)。統計資料之戶籍人口統計。2007年11月5日,取自「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頁」:http://www.ris.gov.tw/version96/stpeqr.html
內政部戶政司(2007)。統計資料之戶籍人口統計歷年統計表。2007年11月5日,取自「內政部戶政司全球資訊網頁」:http://www.ris.gov.tw/gateway/stpeqr01.cgi
巴斯(2007)。進化心理學:心理的新科學(第二版)(熊哲宏譯)。中國:華東師範大學。(原著出版年:2004年)
任強、鄭維東(1998)。我國婚姻市場擠壓的決定因素。人口學刊,5,24-30。
吳芳玉(2007)。台北縣國小女性教師擇偶偏好及擇偶途徑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佳瑩、陳雅琪(2008)。台灣地區兩性婚配年齡模式探討:1976-2006。 婦幼人口與健康政策發展論文集,中華婦幼發展協會,政治大學社科院,台灣人口學會。
施葛父(1983)。擇偶心理學。張老師月刊,12(3),196~203。唐玉嬋(2007)。台灣地區夫妻年齡差距與偏好之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國偉(2005)。台灣地區人口結構及教育擴張對有偶率影響-1978至2002年。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瑞真(2000)。國小未婚教師性別角色、成就動機與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張榮富(2006)。年齡對擇偶年齡與身高偏好門檻的影響。中華心理學刊,43:8,275-289。張榮富、唐玉嬋、游美華(2009)。個人結婚年齡與配偶年齡差距的關係。未出版。
許玉君(2009年6月10日)。適婚女性10人有7人未婚。聯合報,第6版。
郭志剛、鄭國勝(2000)。中國婚姻擠壓研究。市場與人口分析,6(3),1-17。
陳友華、米勒‧烏爾里希(2002)。中國婚姻擠壓研究與前景展望。人口研究,26(3),56~63。
陳玫瑜(2008)。異性年齡偏好對擇偶之影響及其男女差異-以相配區模式評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蓮(2005)。浪漫愛情與婚姻的親密關係。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1。
陳雅麗(2000)。自身條件在擇偶歷程中的角色:演化論與社會經濟模式之檢驗。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游美華(2009)。臺灣地區男女結婚年齡及其年齡差距關係的趨勢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馮玉平、許改玲(2005)。出生性別比與婚姻擠壓問題分析。西北人口,5,34-35。
楊文山(2006)。〈臺灣地區的婚姻擠壓〉,收於涂肇慶編,《挑戰與回應》,68-84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楊靜利、李大正、陳寬政(2006)。台灣傳統婚配空間的變化與婚姻行為之變遷。人口學刊,33,1-32。楊靜利、李大正與陳寬政 (2004)。台灣結婚率與婚姻配對模式之變遷。張晉芬,走過台灣-世代、歷史、與社會。台灣社會學學會暨學術研討會,清華大學。
蔡文輝、李紹榮合譯(1984)。婚姻與家庭。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蔡宏進、廖正宏(1987)。人口學。台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蔡淑鈴(1994)。台灣之婚姻配對模式。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2,335-371。戴碧萱(2006)。未婚熟齡女性婚姻觀之研究。國立台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貳、英文部分
Buss,D.M., & Schmitt,D.P. (1993).Sexual strategies theory: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human mating. Psychological Reviews, 100, 204-232.
Callister, P. (2006).The potential effect in sex ratio on the “marriage market”, fertility and employment:A review of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dol.govt.nz/pdfs/sex-ratios-background-fow.pdf
Fossett, M., &Kiecolt, K. (1991).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the Sex Ratio: Alternatives for Comparative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3, 941-957.
Goldman, N., Westoff, C., & Hammerslough, C. (1984). Demography of the marriage market in the United States. Population Index, 50, 5-25.
Grossbard, S. (2005).A Theory of Women’s Welfare Dependency, marriage, and Labor Supply, Working Paper.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gsbwww.uchicago.edu/labor/grossbard.pdf
Lampard, R. (1993). Availability of Marriage Partners in England and Wales: A Comparison of Three Measures. Journal of Biosocial Science, 25(3), 333-350.
Máire Ni Bhrolchain &Wendy Sigle Rushton(2005) .Partner supply in Britain and the US . Estimates and Gender Contrasts.Population,60,37-64.
Oppenheimer,V.K. (1988).A theory of marriage timing. Journal of Sociology, 94,563-91.
Ryan, M(2004). Age differences between partners at the time of marriage: 1963, 1983 and 2003.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www.stats.govt.nz/analytical-reports/dem-trends-04/article.htm
Trivers, R. (1972). Parental investment and sexual selection. Sexual Selection and the Descent of Man: 1871-1971,136-179.
Veevers, J. (1988). The 'Real' Marriage Squeeze: Mate Selection, Mortality and the Marriage Gradient.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 31, 169–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