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丁振豐(1994)。三個心理學派典對空間能力研究的比較。台南師院初等教育學報,7,213-249。
王世鑫(2007)。線對稱概念結構分析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80, 23-31。左台益、陳天宏(1992)。國中生線對稱概念心像之研究。中學教育學報,9,217-260。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朱莉文(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平面圖形學習表現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呂潔筠(2009)。空間旋轉的診斷教學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明郁(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的研究:以立體幾何展開圖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翠玲(2009)。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鏡射對稱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琛玫(1996)。資優生空間能力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9,21-24。
李源順(1996)。國小幾何的動態診斷教學實驗研究。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4,345-376。李源順(2001)。0.9的診斷教學實驗。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5,31-48。
李源順、林福來(1998)。校內數學教師專業發展的互動模式。師大學報:教育科學類,43(2),1-23。
李源順、林福來(2000)。數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學多元化。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5(1),1-25。
林佳蓉(2004)。國小二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信全(2006)。空間能力與空間認知對三維空間搜尋系統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逸農(2006)。五連方幾何積木課程對國小學童視覺空間能力的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福來(1987)。國中生反射、旋轉、平移概念發展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NSC75-0111-S003-01,NSC76-0111-S003-12),未出版。
林福來(1999)。數學思維的發展:整合數學教學知識的教材教法(3/3)。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進度報告,未出版。
林福來、黃敏晃(1993)。分數啟蒙課程的分析、批判與辨證。科學教育學刊,1(1),1-27。林福來、黃敏晃、呂玉琴(1996)。分數啟蒙的學習與教學之發展性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4(2),161-196。邱俊宏(200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線對稱圖形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雜誌,88,3-9。洪郁婷(2004)。3D虛擬實境教學軟體在不同性別及學習風格之數學科學習成就及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南一出版社(2004)。國民小學數學第十冊教學指引。台北縣:作者。
南一書局(2000)。國小數學第10 冊教學指引。南一書局。
施政宏(2006)。依據Bloom認知教育目標修訂分類表之課程設計:以國小五年級線對稱教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徐新逸、吳佩謹(2002)。資訊融入教學的現代意義與具體作為。教學科技與媒體,59,63-73。康軒出版社(2008)。國民小學數學第十冊教學指引。台北縣:作者。
康鳳梅(2002)。在高工學生機械製圖(交線與展開)空間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提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系。彰化市。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六大議題之一資訊教育的課程目標。台北市:作者。
梁勇能(2000)。動態幾何環境下,國二學生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志賢(2005)。建構主義應用在國小資訊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高年級建置個人美術館網頁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美勞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川木(1995a)。促進概念改變的教學法法( I ),科學教育月刊,185,21-27。張川木(1995b)。促進概念改變的教學法 ( II ),科學教育月刊,186,10-18。張英傑(2001)。兒童幾何形體概念之初步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學報,14,491- 528。
張裕中(2008)。資訊科技融入五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以柱體與錐體之展開與摺合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天宏(2003)。國中生線對稱概念學習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天宏、左台益(2003)。線對稱概念發展之問卷設計。中等教育,54(5),24-43。
陳明宏、呂玉琴(2005)。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1-32。
陳莉萍(2002)。一位國小五年級兒童的平面線對稱前置概念-實際與GSP情境中的意義。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鎮潦(2003)。高工製圖科學生學習立體圖與提昇空間能力相關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黃雅琪(2007)。國民小學五年級學童幾何學習表現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黃惠薇(2008)。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空間旋轉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煥文(2009)。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空間旋轉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程柏豪、陳桂霞、鄭裕篤(2006b)。電腦3D多媒體應用於國小體積與表面積教學之研究。第二屆台灣數位學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180-187。
董正玲、郭重吉(1992)。利用訪談方式探究國小學童運動與立概念的另有架構。彰師科學教育,3,93-123。楊宗穎(2005)。國小五年級學童透過網路電腦輔助教學學習線對稱概念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雅如(2005)。國小六年級學童立體剖面圖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鄭苓巧(2008)。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面對稱成效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鄭海蓮、陳世玉(2007)。標準化空間能力測驗之建模與驗證。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181-216。劉伍貞(1996)。國小學生月相概念學習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劉再興(2004)。國小六年級幾何教學對空間能力提昇之研究:以柱體與錐體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劉曼麗(2005)。小數診斷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3(1),29-52。劉湘川、劉好、許天維(1992)。我國國小學童對稱概念的發展研究。中華民國第八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299-328。
劉湘川、劉好、許天維、易正明(1993)。我國國小中年級學童幾何概念的發展研究。文章在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理學院發表,八十二學年度年會暨中華民國第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
劉湘川、劉好、許天維、易正明、阮淑宜(1994)。我國國小中年級學童點對稱概念發展的研究。臺中師院學報,8,409-435。
蔣家唐(1995)。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向度分析暨數理—語文資優學生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差異研究。國科會補助研究論文(NSC83-0111-S018-019、NSC84-2511-S-018-003),未出版。
潘文福(1997)。國小學生種子萌芽迷思概念之探討。屏師科學教育,6,18-27。翰林出版社(2004)。國民小學數學第十冊教學指引。台北縣:作者。
鍾聖校(1994a)。對科學教育錯誤概念研究之省思。科學研究資訊,2(3),89-110。
鍾聖校(1994b)。不同教學法對錯誤概念修正的影響。台北師院學報,7,169-204。
謝金助、張英傑(2003)。運用動態幾何軟體之國小數學診斷教學探究:以四邊形為例。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2003),348-354。
謝青龍(1995)。從「迷思概念」到「另有架構」的概念轉變。科學教育月刊,180,23-29。戴文雄(1998)。不同正增強回饋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對不同認知型態與空間能力高工學童機械製圖學習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86-2516-S-018-010-TG
魏金財(1990)。點、線對稱概念電腦輔助教學軟體設計。國教學報,3,235-271。魏春蓮、陳光勳(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童立體展開圖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65~102。
顏龍源(2000)。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80,32-40。
藍如櫻(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立體幾何教學以探討學童學習之研究─以「立體圖形圖畫表徵」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雅薇(2005)。電腦化空間能力測驗題庫之建置。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二、英文部分:
Balacheff, N.(1990).Towards a problematique for research on mathematics’teaching.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ation,21(4),258-272.
Bell, A.W.(1992).Diagnostic teaching. Selected Lectures from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al Education,19-34.
Bell, A.W.(1993). Some experiments in diagnostic teaching. Education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4(1), 115-137.
Bishop, A. J. (1989). Review of research on visualization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Focus on Learning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11(1), 7-16.
Carroll, J.B. (1993). Human cognitive abilities: A survey offactor-analytic studie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se, R.(1978). The developmentally based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instruct 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48(3),439-463.
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 (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D.A.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420-464. New York: MacMillan.
Davis, R. B. (1966). Some Remarks on ‘Learning by Discovery’: The Madison Project [cited in Dawson, 1969].
DeLisi, R.,& Wolfold, J. L.(2002).Improving children’s mental rotation accuracy with computer game playing.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gy ,163(3) 272-282.
Duval, R.(1995).Geometrical Picture:Kinds of Representation and Specific Processing. In R. Sutherland & J. Mason (Eds.), Exploiting Mental Imagery with computers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142-157.
Duval, R. (1998). Geometry from a cognitive point of view. Perspectives on the Teaching of Geometry for the 21st century. An ICMI Study. pp.37-52.
Duval, R.(2002). Proof understanding in mathematics: what ways for students? Proceeding of 200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s: Understanding Proving and Proving to Understand. pp.61-77.
Freudental, H. (1983). Didactical phenomenology of mathematical structures. Dordret, Holland: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Gershman,J.,& Sakamato,E.(1981).Computer-assisted remediation and evaluation: AC AI project for On tario secondary schools. Educationa Technology,21(3),40-43.
Gough J. (2004).Algebra skills and traps and diagnostic teaching for the future.Australian Senior Mathematics Journal 18 (2),43-54.
Grenier, D.(1985).Middle school pupils’conceptions about reflections according to a task of construction. Proceedings of PME9, 183-188.
Hart,R.A.,& Moore,G.T.(1973). The development of spatial cognition: A review.In R.M.Downs & D.Stea (Eds.),Image and environment: Cognitive mapping and spatial behavior(pp.246-295).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Kuchemann,D (1981). Reflections and rotation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11-18,137-157.
Linn,M.C.,& Petersen,A.C.(1986).Emerg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y:Ameta-analysis.Child Development,56,1479-1498.
Martin Cooper.(1992).Three-Dimensional Symmetry.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23(2),79-202.
Mcclurg, P., Lee, J., Shavalier, M., & Jacobsen, K.(1997). Exploring Children's Spatial Visual Thinking in an HyperGami Environm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08976)
McGee, M. G.(1979). Human spatial ability : Psychometric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 genetic, hormonal, and neurological in fluence.Psychological Bulletin,86(5),889-918.
Najjar, L. J.(1996).Mult imedia informat ion and learn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ultimedia and Hypermedia,5(2),129-150.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7). The child ‘s conception of space (F. J. Langdon & J. L. Lunzer, Trans.). New York: W. W. Norton.
Son, J. W. (2006). Investigating preservice teachers’ understanding andstrategies on a student’s errors of reflective symmetry. J. Novotná, H. Moraová, M. Krátká & N. Stehlíková, (Eds.). Proceedings 30th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5, pp.145-152.
Thomas , F. (2000)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children's understand of geometry.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6 (9) ,572-576.
Thurstone, L. L. (1938). Primary mental abilities.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irosh, D. & Stavy, R.(1999). The intuitive rules theory and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aipei,Taiwan.205-225.
van Hiele, P. M. (1984). A child’s thought and geometry. In D.Fuys,D.Geddes,& R.Tischler (Ed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elected writings of Dina van Hiele-Geld of and Pierre M.van Hiele,243-252. New York:Brooklyn College ,C.U.N.Y.
Xistouri, X. & Demetra P. P. (2006).Spatial rotation and perspective taking abilities in relation to performance in reflective symmetry tasks. In J. Novotná, H. Moraová, M. Krátká & N.Stehlíková (Eds.). Proceedings 30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 pp.5.425-5.432).Prague:P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