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左台益、梁勇能(2001)。國二學生空間能力與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相關性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7(1),55-69。
朱建正(1998)。立體圖形的教材處理。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頁184-193)。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江愛華(2002)。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利玉芳(2002)。國小二年級學童長度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李佳珍(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空間展開摺合能力之調查研究-以臺北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琛玫(1996)。資優生空間能力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9,21-24。李源順(2001)。0. 的診斷教學實驗。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25,31-48。
林清山(1988)。心理與教育統計學。臺北:東華。
洪志盈、鍾瑞國(2003)。國小學生空間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1-2516-S018-008。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洪蘭(譯)(2005)。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Moir, A. & Jessel, D.原著,Brain Sex)。臺北:遠流。(原著出版於1989年)
徐存姮(2002)。診斷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的體積直觀迷思概念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康鳳梅、鍾瑞國、劉俊祥、李金泉(2002)。高職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差異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7(1),55-69。
張英傑、周菊美(譯)(2005)。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臺北市:五南。(Van de Walle,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developmentally,2001)
張秋雁(2007)。國小學童空間能力現況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教師在職進修應用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張裕中(2008)。資訊科技融入五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以柱體與錐體之展開與摺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正中書局。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2009年7月18日,取自:http://dict.revised.moe.edu.tw/。
莊仁宗(1998)。國小數學科現行課程(六十四年)與實驗課程(八十二年)的教材內容之比較探討。載於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高年級)。(頁11-59)。臺北: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莊月嬌(2005)。 九年一貫課程小學幾何教材內容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許民陽、鄧國雄、卓娟秀、李崑山、殷炯盛(1994)。國小學童對方向及位置兩空間概念認知發展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91-120。
陳明宏、呂玉琴(2005)。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概念之診斷教學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8(2),1-32。
梁惠珍(2002)。國小四年級小數診斷教學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馮雅慧(2005)。空間能力與數學幾何成就相關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黃惠薇(2008)。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空間旋轉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廖婉琦(2003)。台灣82年國編版數學教科書與美國Everyday Mathematics之內容分析比較研究:以幾何教材為例。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廖雅如(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立體剖面圖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屾壵(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空間旋轉能力之調查-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劉金花(1999)(主編)。兒童發展心理學。臺北:五南。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臺北:五南。
蔣家唐(1995)。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向度分析暨數理—語文資優生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差異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術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鄭海蓮、陳世玉(2007)。標準化空間能力測驗之建模與驗證。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3(4),181-216。劉曼麗(2005)。小數診斷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3(1),29-52。戴文雄(2003)。國中學生空間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1/2)。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1-2516-S-018-009。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魏春蓮、陳光勳(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童立體展開圖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19(2),65-102。
魏春蓮(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童立體展開圖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英文部分
Battista, M. T.(1990). Spatial visualization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high school geometry.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1(1), 47-60.
Bell A. (1993). Some Experiments in Diagnostic Teaching.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24(1),pp115-137
Chick, H. L., & Baker, M. K. (2005). Investigating teachers’ response to student misconceptions. In Chick, H. L. & Vincent, J. L. (Eds.). Proc. 29th Conf. of the Int. Group for the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Vol. 2, pp. 249-256). Melbourne, Australia: PME.
Gorgorió, N. (1998). Explor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visual and non-visual strategies in solving rotation problem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35, 207-231.
NCTM. (1989). Curricui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ston, VA: NCTM.
Seng, S., & Chan, B. (2000). Spatial 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Gender differenc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ERIC/SMEAC, (ERIC No ED438937).
Silverman, I., & Choi, J., & Peters, M. (2007). The hunter-theory of sex difference in spatial abilities: data from 40 countries. Arch Sex Behav, 36: 261-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