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11:5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秀蓮
研究生(外文):Hsiu-Lien Chang
論文名稱: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Parent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曹翠英曹翠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u-Ying Tsa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3
中文關鍵詞:家長參與學校適應
外文關鍵詞:Parent participationSchool adapt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2
  • 點閱點閱:47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臺北縣公立國民小學的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之關係。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北縣977位國民小學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工具包括「家長參與調查問卷」與「學生學校適應調查問卷」;採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資料。茲將本研究結論歸納如下:
一、臺北縣國民小學學生知覺家長參與屬中等程度,「家庭本位參與」表現高於「學校本位參與」。
二、臺北縣國民小學學生知覺家長參與因就讀年級、兄弟姊妹人數、父親學歷、母親學歷之不同而達顯著差異。
三、臺北縣國民小學學生學校適應屬中高程度,以「同儕關係」表現最佳, 其次依序為「學習適應」、「師生關係」。
四、臺北縣國民小學學生知覺家長參與因學生性別、就讀年級、家庭結構、父親學歷之不同而達顯著差異。
五、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屬中度正相關。
六、臺北縣國民小學學生知覺家長參與對學生學校適應具有預測作用。
依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一、對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一)催生國民教育階段家長參與學校事務教育法案,定位家長參與之權利與義務。
(二)充分結合相關機構的學習資源,保障弱勢學生受教權益。
(三)施行輔導專業分工,建構更完善的輔導網絡。
二、對國民小學行政與教師的建議
(一)提供具足的家長參與機會與管道,提升家長參與效能。
(二)辦理親職教育課程,增進家長參與功能。
(三)關照弱勢家庭需求,實施多元輔導策略。
(四)善用同儕輔導技巧,培養良好師生關係。
三、對家長的建議
(一)正視家長參與的重要性,釐清家長參與之分際。
(二)關注國民小學五、六年級男生及六年級學生的學校適應問題,管教方式應與時俱進。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 participation and school adaptation of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The study appli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s main method and samples were 977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students. Two questionnaires: “Parental Participation Survey” and “Students School Adaptation Survey” were used as main tool.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in the data. The study has come up with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The awareness of parent participation from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in Taipei County is medium level; The performance of “family-based participation” is higher than “school-based participation”
2. The difference of awareness of parent participation from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in Taipei County is significant in study year, sibling numbers, and par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3. The performance of school adapt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in Taipei County is medium-high level especially “relationship with classmates”; followed by “learning adaptation” an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4. The difference of awareness of parent participation from elementary schoolchildren in Taipei County is significant in student gender, study year, family structure and father academic achievement.
5. The parent participation and student school adaptation in Taipei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are medium positive related.
6. Parent participation has predictive power on students school adaptation in Taipei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Based on above conclusions, practical suggestions were as followed:
1. To administrative education department:
(1) Promoting the bill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in elementary education to define the parental participation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2) Integrating learning resource in related organization to protect minority students educated rights.
(3) Performing professional counseling separation to build a more ideal counseling network.
2. To elementary school administration and teachers
(1) Providing suffici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nnels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to enhance efficiency of parental participation
(2) Providing parents education courses to enhance parental function.
(3) Caring minority families needs and conducting multiple counseling policy.
(4)Making good use of peer counseling to build a goo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3. To parents
(1) Facing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 participation and clarifying the boundaries of parent participation.
(2) Paying attention school adaptation problems of boys in year five and students in year six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education method should improve with time.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家長參與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13
第二節 學生學校適應之意涵及相關研究 42
第三節 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 6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2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6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1
第一節 家長參與之現況與差異分析 91
第二節 學生學校適應之現況與差異分析 107
第三節 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之相關分析 124
第四節 家長參與對學生學校適應之預測分析 12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4
參考文獻 139
壹、中文部分 139
貳、英文部分 148
附錄 151
附錄一 專家效度學者及實務工作者名單 151
附錄二 「學生基本資料」專家審題統計 152
附錄三 「家長參與問卷初稿」專家審題統計 153
附錄四 「學生學校適應問卷初稿」專家審題統計 154
附錄五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調查問卷(初稿) 155
附錄六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調查問卷(專家審題用) 159
附錄七 專家效度問卷審查意見彙整表 172
附錄八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176
附錄九 國民小學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調查問卷 180

表 次
表2-1 國內外學者之家長參與的定義 15
表2-2 國內外學者之家長參與類型層面內涵彙整分析 19
表2-3 我國家長教育權的內涵 22
表2-4 德、美、英、法、日等國家長參與教育權之相關政策及法源 24
表2-5 我國家長參與教育權之相關政策與法源 28
表2-6 背景變項與家長參與相關研究統計成果彙整分析 41
表2-7 國內外研究者對適應的定義 43
表2-8 國內外研究者對學校適應的定義 45
表2-9 國內外研究者之學校適應層面內涵彙整分析 48
表2-10 學校適應相關研究之評量方式與評量工具 56
表2-11 背景變項與學校適應相關研究統計成果彙整分析 62
表2-12 國內家長參與與學校適應相關研究摘要彙整 63
表3-1 預試樣本施測資料統計 69
表3-2 臺北縣各行政區公立國民小學班級數及抽樣班級數、學校數狀況 70
表3-3 正式問卷施測學校及樣本資料統計 70
表3-4 有效樣本基本資料統計 72
表3-5 「家長參與調查問卷」題目來源一覽表 74
表3-6 「學生學校適應調查問卷」題目來源一覽表 75
表3-7 「家長參與調查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 78
表3-8 「學生學校適應調查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 79
表3-9 「家長參與調查預試問卷」第一次因素分析摘要 81
表3-10 「學生學校適應調查預試問卷」第一次因素分析摘要 82
表3-11 「家長參與調查預試問卷」第二次因素分析摘要 83
表3-12 「學生學校適應調查預試問卷」第二次因素分析摘要 83
表3-13 「家長參與調查預試問卷」信度摘要 84
表3-14 「學生學校適應調查預試問卷」信度摘要 85
表4-1 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93
表4-2 臺北縣國民小學性別不同的學生家長參與之 t 考驗分析 94
表4-3 臺北縣國民小學就讀年級不同的學生家長參與之 t 考驗分析 95
表4-4 臺北縣國民小學兄弟姊妹人數不同的學生家長參與之變異數分析 96
表4-5 臺北縣國民小學家庭結構不同的學生家長參與之變異數分析 97
表4-6 臺北縣國民小學父親學歷不同的學生家長參與之變異數分析 98
表4-7 臺北縣國民小學母親學歷不同的學生家長參與之變異數分析 99
表4-8 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所在地區不同的學生家長參與之 t 考驗分析 100
表4-9 臺北縣國民小學背景變項不同的學生在家長參與各層面與整體表現之差異情形106
表4-10 臺北縣國民小學學生學校適應之平均數與標準差 109
表4-11 臺北縣國民小學性別不同的學生學校適應之 t 考驗分析 110
表4-12 臺北縣國民小學就讀年級不同的學生學校適應之 t 考驗分析 111
表4-13 臺北縣國民小學兄弟姊妹人數不同的學生學校適應之變異數分析 112
表4-14 臺北縣國民小學家庭結構不同的學生學校適應之變異數分析 113
表4-15 臺北縣國民小學父親學歷不同的學生學校適應之變異數分析 114
表4-16 臺北縣國民小學母親學歷不同的學生學校適應之變異數分析 115
表4-17 臺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所在地區不同的學生學校適應之 t 考驗分析 116
表4-18 臺北縣國民小學背景變項不同的學生在學校適應各層面與整體表現之差異情形 123
表4-19 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整體及各層面之相關分析摘要 124
表4-20 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各層面對「整體學校適應」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126
表4-21 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各層面對「學習適應」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127
表4-22 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各層面對「師生關係」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128
表4-23 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各層面對「同儕關係」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 129
表4-24 臺北縣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各層面對學校適應整體及各層面之預測力分析歸納總表 130

圖 次
圖1-1 研究流程圖 10
圖3-1 研究架構圖 67
圖3-2 正式調查問卷實施程序 87
壹、中文部分
丁蓓蓓(1987)。論民法上親權的行使。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美惠(2005)。外籍配偶家庭及其幼兒學校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振宇(2000)。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淑俐(1995)。為師最樂:現代師生倫理與溝通技巧。臺北市:南宏。
伍鴻麟(2002)。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任晟蓀(2000)。學校行政實務-法規篇。臺北市:五南。
向芳誼(2007)。臺北市國民小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臺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文雄(1992)。班級經營。高雄市:復文。
江民瑜(2005)。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行為之影響機制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何家儀(2003)。國小一年級新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何瑞珠(2002)。家庭學校與社區協作 : 從理念研究到實踐。香港:中文大學。
吳心茹(2007)。桃園縣國小低年級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佳蓉(2002)。隔代教養兒童與非隔代教養兒童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昌期(2001)。國中中途輟學學生就讀國中補校學習適應與升學意向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臺北市:知城。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吳烈洲(2001)。學生家長參與學校事務之研究--以桃園縣平興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清山(1996)。有效能學校特徵發展與研究方法。臺北市:國立編譯館。
吳清山(1998)。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吳清山(1999)。教育基本法的基本精神與重要內涵。學校行政,2,28-41。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臺北市:五南。
吳韶雯(2007)。新移民子女學校適應及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吳璧如(1998a)。教育歷程中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教學報,10,1-36。
吳璧如(1998b)。校(園)長與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態度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6(4),8-29。
吳璧如(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原理探究。中等教育學報,6,69-104。
吳璧如(2000)。師資教育學程中家長參與之能教學之內容分析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5),15-38。
呂虹霖(2004)。國中學生知識信念、父母期望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天健(2005)。公民社會概念下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2008年10月04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parentstaiwan/ParentInvolvement/4027571
李佩玲(2003)。國中少年生活風格、父母參與與其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以臺北縣偏遠地區國中生為例 。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明昌(1997)。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習態度及自我概念關係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博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柏佳(2005)。家長參與教育事務法制化探討-以國民教育階段為例。
教育研究月刊,135,5-13。
李晉梅(2003)。家長參與教育權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淑芬(2002)。臺北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雪莉(2007)。別當直升機父母。天下雜誌,2008年9月14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2955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8。
李曉晶(2002)。臺灣慈輝班學生在校生活狀況及學校適應之調查研究。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周秀潔(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校適應—教師的覺知與應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國民(2007)。家長社會資本與學童學業成就、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臺南縣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天祐(1997)。學校家長關係。有效能的學校,141-160。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明地(1998a)。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臺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155-187。
林明地(1998b)。國民中學校長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9(1),93-136。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7(2),61-79。
林梅蓉(2005)。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林淑理(2000)。高職延修生自我概念、學習行為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進材(1992)。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雅敏(2002)。彰化縣國民小學家長背景因素與家長參與之關係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雅婷(2005)。外籍配偶子女幼兒園生活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新發(1998)。從學校經營的觀點談如何促進教育品質的提昇。中等教育,49(4),3-6。
法新社(2007年2月14日)。富國兒童幸福排行榜:荷蘭第一英美墊底。yahoo新聞電子報。2008年9月14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0214/19/akmb.html
柯貴美(2003)。家長教育參與。臺北市:商鼎文化。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福財(1996)。如何加強學校家長會之功能。教育資料文摘,216,148-172。
孫良誠(1995)。國小一年級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一個國小教室的觀察。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國民教育法(2004)。
張怡婷(2008)。中學階段家長參與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茂源(2005)。評析家長教育選擇權之理論與實務。學校行政雙月刊,36,148-158。
張菁芬(2007)。家長參與、教師態度與學生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德銳(2004)。以親師合作提昇學校品質。2005年3月12日,取自http://www.lishin.tcc.edu.tw/guidance/guid3/%A5H%BF%CB%AEv%A6X%A7@.htm。
教育基本法(1999)。
教師法(1995)。
曹翠英(2000)。家長教育權與校務運作初探。國教之友,51(5),50-58。
莊雅涵(2006)。高雄市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瑞蘭(2002)。國中生依附關係、人際問題解決態度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瑜紋(2006)。彰化縣國中學生家長參與、學術自我概念與學習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許嘉容、吳裕益(2007)。高雄市國小資優資源班學生學校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2),115-135。
郭明科(1997)。國民小學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理論與實際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三興(1988)。「同理心訓練對親子關係效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陳良益(1996)。我國國小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佳汎(2006)。雙薪家庭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參與、共親職與家庭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怡君(2003)。從一所國民小學學生觀點看家長參與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治豪(2005)。國小轉學生自我概念、社會支持與其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俞余(1999)。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9)。國小學生學習適應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36,1-12。
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蓓蓓(2008)。父母參與學習及學童社交技巧對學習適應的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慕華(2002)。國民中學家長參與校務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千毓(2008)。國民小學家長參與與學生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黃月純(2006)。1995-2004 年臺灣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政策與學位論文研究分析。教育政策論壇,8(3),27-45。
黃玉枝(1991)。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學習風格及學習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凱霖(1995)。父母效能感、父母參與以及子女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瑞芳(2007)。國小學童家長參與類型與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巧玲(2000)。評析教育基本法有關人民學習權及受教權的理論與實務。載於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舉辦之「教育基本法相關議題研討會」教育基本法相關議題研討會會議手冊,43-53,高雄市。
楊巧玲(2005)。國中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校教育之調查研究及社會學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5,92-107。
楊國賜(2001)。社會變遷與家庭學習。臺灣教育,610,2-9。
楊惠琴(2000)。國小資優學生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景森(2004)。國中學生家庭氣氛家長參與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楊朝祥(2001)。為家長教育參與權催生。2008年09月25日,取自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EC/090/EC-P-090-058.htm
楊華(2006)。家長對教育事業的參與簡介。2008年10月04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parentstaiwan/ParentInvolvement/4592343
楊錦登(1999)。生活適應之探討。國教輔導,39(2),45-55。
詹智慧(2005)。家長為什麼需要參與學校教育。2008年10月04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parentstaiwan/ParentInvolvement/4027574
臺北縣政府教育局(2008)。學校資料。2008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tpc.edu.tw/_file/2052/SG/25532/39347.html
趙曉美、王麗斐、楊國如(2006)。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國小校園服務方案之實施評估。教育心理學報,37(4),345-365。
劉邦庚(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中輟復學生學校適應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歐陽誾(1989)。我國國民小學學生家長參與子女學習活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明富、吳武典(2001)。國小資優學生學校生活壓力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研究, 1(1),41-56。
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瑞全(2006)。臺灣、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學校適應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蔡慶興(2003)。屏東縣國中中輟復學生輟學原因、學校生活適應與輔導需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鄭玉卿(2001)。家長教育權與在家自行教育的願景,國教新知,47(3),1-7 。
鄭志隆(1997)。美、英小學家長教育選擇權之比較及啟示。研習資訊,24(3),57-63。
盧秀芳(2004)。在臺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如芬(2008)。東南亞裔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之關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戴國璋(2005)。屏東縣國小家長與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態度、動機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薛化元、周夢如(1997)。父母教育參與的權利與限制-以國民教育階段為中心。國民教育,37(6),20-28。
薛靜如(2006)。兒童情緒管理與人際問題解決態度、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講義雜誌(2008)。講義2008小朋友幸福大調查。2008年9月14日,取自http://www.cyberone.tw/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MMContentNoID=49727&MMMediaType=JYTMG&source=rss
鍾美英(2002)。國小學生家長參與班級親師合作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加妮(2001)。高雄市國民小學參與學校事務角色層級及影響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簡茂發(1986)。大學生適應問題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蘇玉慧(2006)。新移民女性子女生活適應調查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蘇儷惠(2007)。幼兒園教師協助外籍幼兒學校適應的經驗與困境之分析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貳、英文部分
Allen, B. P. (1990). Personality, soci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 adjustment. Pacific Grove, CA: Wadsworth.
Ballantine, J. H. (1999). Getting involved in our children’s education. Childhood Education, 75(30), 170-71.
Barnard, W. M. (2001). Early intervention participation, parent involvement in early schooling and long-term school succes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2(4), 1319A. (UMI No. 3012373)
Becker, H. J., & Epstein, J.L. (1982). Parent involvement:A survey of teacher practice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3(2), 85-102.
Fan, X. (2001). Parental involvement and stud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 A growth modeling analysis.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70(1), 27-61.
Feinberg, D.L. (2001). Teachers' perceptions of parent involvement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and adjustment in high-risk and low-risk kindergarten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2(1), 72A. (UMI No. 3002344)
Goldring, E. B., & Sullivan, A.V. (1996). Beyond the boundaries: Principals, parents, and communities shaping the school environment. In K. Leithwood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pp. 195-222). Netherlands: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Grolnick, W. S., & Slowiaczek, M. L. (1994). Parents' involvement in children's schooling: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ization and motivational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65(1), 237-252.
Ho, S. C. (2003). Teachers' views on educational decentralization towards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an Asian educational system: The Hong Kong case. International Studies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1(3), 58-75.
Hoover-Dempsey, K. V., & Sandler, H. M. (2005). Final performance report for OERI Grant#R305T010673: The social context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A path to enhanced achievement. Retrieved July 6, 2005, from http://www.vanderbilt.edu/Peabody/family- school/Reports.html
Krumn, V. (1996). Parent involvement in Australia and Taiwan: results of a comparative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5(1), 9-24.
Ladd, G. W. (1990). Having friends, keeping friends, making friends, and being liked by peers in the classroom: Predictors of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61, 1081-1100.
Lazarus, R. S. (1976). Patterns of adjustment. New York: McGraw-Hill.
Lee, Jung-Sook, & Bowen, N. K. (2006). Parent involvement, cultural capital, and the achievement gap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3, 193-215.
Mcintosh, H. (2003). A descriptive profile of parental involvement in selected Kentucky middle school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3(12), 4173A. (UMI No. 3074497)
McWayne, C., Hampton, V., Fantuzzo, J., Cohen, H. L., & Sekino, Y. (2004). A multivariate examination of parent involvement and the social and academic competencies of urban kindergarten children.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1, 363-377.
Perry, K. E., & Weinstein, R. S. (1998). The social context of early schooling and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3, 177-194.
Reed-Victor, E. (2004).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early school adjustment: teacher appraisals of 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4, 59-79.
Sy, S. R., Rowley, S. J., & Schulenberg, J. E. (2007). Predictors of parent involvement across contexts in Asian American and European American families.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8, 1-31.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1994). Goals 2000 : Progress of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 1990 through 1994.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8, from http://www.ed.gov/pubs/Prog95/pt2fed.html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4a). Parental Involvement: Title I, Part A.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8, from http://www.ed.gov/programs/titleiparta/parentinvguid.doc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4b). No Child Left Behind: Legislation, Regulations, and Guidance. Retrieved September 20, 2008, from http://www.ed.gov/about/offices/list/oese/legislation.htm
Zettergren, P. (2003). School adjustment in adolescence for previously rejected, average and popular children.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3, 207-22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2.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為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50。
3. 吳清山(1999)。教育基本法的基本精神與重要內涵。學校行政,2,28-41。
4. 吳清山(1999)。教育基本法的基本精神與重要內涵。學校行政,2,28-41。
5. 吳璧如(1998b)。校(園)長與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態度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6(4),8-29。
6. 吳璧如(1998b)。校(園)長與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態度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6(4),8-29。
7. 吳璧如(2000)。師資教育學程中家長參與之能教學之內容分析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5),15-38。
8. 吳璧如(2000)。師資教育學程中家長參與之能教學之內容分析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5),15-38。
9. 李雪莉(2007)。別當直升機父母。天下雜誌,2008年9月14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2955
10. 李雪莉(2007)。別當直升機父母。天下雜誌,2008年9月14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2955
11.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8。
12. 李敦仁、余民寧(2005)。社經地位、手足數目、家庭教育資源與教育成就結構關係模式之驗證:以TEPS資料庫資料為例。臺灣教育社會學研究,5(2),1-48。
13. 林明地(1998a)。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臺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155-187。
14. 林明地(1998a)。家長參與學校活動與校務:臺灣省公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長的看法分析。教育政策論壇,1(2),155-187。
15. 林明地(1998b)。國民中學校長對家長參與之態度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9(1),9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