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1 09:0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政潔
研究生(外文):Cheng-Chieh Lee
論文名稱: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性別平等意識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Teachers’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張芳全張芳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g-Chung Ch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2
中文關鍵詞:性別平等意識教學行為性別平等教育性別平等
外文關鍵詞: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teaching behaviorgender equity educationgender equ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6
  • 點閱點閱:15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07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台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性別平等意識及其形成因素情形,並探討不同背景教師在這二方面的差異與相關情形,透過問卷調查法進行研究,採分層叢集抽樣方式,抽取台北縣公立國民小學編制內實際從事教學工作之正式教師675人為樣本,以回收有效問卷615份所得資料,運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平均數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及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依據分析結果,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並據以對教育人員與相關單位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一、國民小學教師表現出較高程度的性別平等意識。
二、國民小學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女性教師高於男性教師、級任教師高於科任教師。
三、國民小學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在職進修時數1天以內教師高於1至3天教師、服務學校規模13至24班教師高於12班(含)以下及60班(含)以上教師。
四、不同年齡、學歷、服務年資、婚姻狀況、服務學校所在地區國民小學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沒有明顯不同。
五、國民小學教師的成長經驗,有利於性別平等意識形成。
六、國民小學女性教師的成長經驗,較男性教師有利於性別平等意識形成。
七、年資5年(含)以下較21年(含)以上、進修時數1天以內較1至3天之國民小學教師的成長經驗,有利於形成性別平等意識。
八、服務於鄉鎮一般地區較縣轄市及鄉鎮偏遠地區、學校規模13至24班及25至59班較12班(含)以下及60班(含)以上之國民小學教師的成長經驗,有利於形成性別平等意識。
九、國民小學教師性別平等意識的形成,不因年齡、學歷、職務、婚姻狀況不同而顯現差異。
十、國民小學教師性別平等意識形成的相關成長經驗,與其性別平等意識具有正相關。
十一、國民小學教師性別平等意識形成因素對其性別平等意識之影響,接觸性別論述沒有顯著影響,成長歷程性別經驗為負向,其餘因素為正向。同時,女性有較高的預測力。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at understanding the teachers’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two perspectives in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were investigate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adopted to implement the study. By applying th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675 teachers from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in Taipei County were selected as the targets. From the retrieval of 615 valid questionnaires,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is study had acquir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 Furthermore, suggestions were addressed toward the educators and related institutions based on the conclusion.
1. Teachers from the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demonstrated high level of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2. Female teachers had higher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as compared with the male teachers, while the homeroom teachers had better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than subject teachers.
3. From the perspective for duration of in-service education, teachers with less than 1 day of in-service education had higher teachers’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than teachers who obtained 1 to 3 days of in-service education. Moreover, teachers from school scale with 13 to 24 classes showed higher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than teachers from both the school scale with less than 12 classes and more than 60 classes.
4.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or the age, education level, seniority, marital status, and school location of the teachers as compared with the teachers’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5. The growth experience of the elementary teachers was favorable to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6. The growth experience of female elementary teachers was more favorable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as compared to the male elementary teachers.
7. Teachers from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with seniority of 5 years and below were more advantageous in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than those with seniority of 21 years and above. Additionally, teachers with growth experience for less than 1 day of in-service education were more favorable toward the formation of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than teachers with 1 to 3 days of in-service education.
8. The growth experience of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serve in the town areas was more favorable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as compared to teachers who served in the county-administered cities and rural town areas. On the other hand, teachers from school scale of 13 to 24 classes and 25 to 59 classes showed more advantages toward the establishment of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than teachers from the school scale of below 12 classes and more than 60 classes.
9.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did not display statistical variation in the difference of their age, education level, position, and marital status.
10. 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influenced by growth experience and teachers’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11. Beside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previous gender experience, the contact gender elaboration did not have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other factors had positive influence t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gender equity consciousness. In the meantime, the female has higher estimate force.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名詞釋義 …………………………………………………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8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11
 第一節 性別平等與性別平等教育 ………………………………………… 11
 第二節 性別平等教育相關理論 …………………………………………… 15
第三節 性別平等意識意涵及相關因素 …………………………………… 24
 第四節 性別平等意識相關研究 …………………………………………… 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9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9
 第二節 研究對象 …………………………………………………………… 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 …………………………………………………………… 5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 66
第四章 結果分析與討論 ……………………………………………………… 69
第一節 國民小學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情形 ……………………………… 69
第二節 不同背景國民小學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差異情形 ……………… 76
第三節 國民小學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形成因素情形 …………………… 89
第四節 不同背景國民小學教師的性別平等意識形成因素差異情形 …… 91
第五節 國民小學教師性別平等意識形成因素與其性別平等意識之關係分析 …………………………………………………………….…….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21
第一節 結論 ……………………………………………….………………. 121
第二節 建議 ……………………………………………….………………. 126
參考文獻 ……………………………………………………….…………….… 133
附錄 …………………………………………………………….…………….… 145
附錄一 專家效度評定問卷 ……………………………….…………….… 145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查意見彙整表 ……………………….…………….… 158
附錄三 預試問卷 ………………………………………….…………….… 175
附錄四 正式問卷 ………………………………………….…………….… 180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2003)。
《性別平等教育法》 (2004)。
《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2005)。
刁筱華(譯) (1996)。女性主義思潮。台北市:時報。
方德隆 (1998)。多元文化教育時代中兩性平等教育教材發展之趨向。載於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編,大專院校兩性平等教育課程與教學研習會論文集(頁69-82)。高雄市: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方德隆 (2000)。多元文化教育中性別意識之內涵。載於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編,全國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墾丁工作坊論文集(頁3-14)。高雄市: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王文傑(2008)。一個正義國家的形成-從柏拉圖的《國家篇》反思羅爾斯《正義論》的原初立場。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王素淳(2007)。一位國民小學男性教師性別角色經驗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淑麗(2004)。台北縣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瑞香(1996)。基進女性主義-女性解放的根本契機。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07-137)。台北市:女書。
甘允良(2004)。運動與性別省思基進女性主義的觀點。中華體育季刊,18(4),122-129。
朱蘭慧(2002)。男性性別角色刻板印象形成與鬆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明親(譯) (2003)。性別多樣化-彩繪性別光譜。台北市:書林。(Vanessa Baird, 2001)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總諮議報告書。2008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sinica.edu.tw/info/edu-reform/
何春蕤(1998)。性/別教育中之偏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68-73。
吳秀玲(2007)。跨越圍籬的旅程-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覺醒與實踐之敘事探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明坤(2006)。高雄縣市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之相關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吳清山、林天祐(2003)。教育小辭書。台北市:五南。
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2003)。正義論。台北市:桂冠。(John Rawls, 1971)。
李美枝(1995)。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市:大洋。
李咏吟(1996)。課程與教學。載於歐陽教(主編),教育概論,(頁229-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彥君(2002)。一位國小女性教師性別角色態度的構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周淑儀(2000)。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進修需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台北市:台灣書店。
林正誼(2006)。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同性戀態度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林佳慧(2006)。高雄縣國小教師對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性別平等教育教學實踐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佩萱(2004)。教師平權意識影響其執行兩性平等教育之研究。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林昱貞(2001)。性別平等教育的實踐:兩位國中女教師的性別意識與實踐經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素芬(2005)。網路學習及傳統教室學習對國小學童性別平等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明道管理學院教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曉玲(2004)。不同世代國小教師性別意識發展歷程與內涵狀態之質性探究-以四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麗珊(2001)。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市:五南。
林艷琳(2003)。國小社會科教材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邱秀祝(1999)。國中女性教師性別角色之構成-十位女老師之實踐經驗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琬茜(2004)。性別與國小自然教室中的教學互動。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侯心怡(2007)。兩位國小教師性別意識及其在教育實踐之樣貌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姚大志(譯) (2002)。作為公平的正義-政義新論。台北縣:左岸。(John Rawls, 2001)。
施悅欣 (1999)。師生性別意識與教師教學立場-以性別相關課程為場域。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洪淑敏(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性別角色觀及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洪菊吟(2003)。「卸妝」一個女性教師從事鬆動性別刻板印象行動研究的故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輔導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洪謙德(2003)。女性主義。台北市:一橋。
胡真萍(1999)。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胡潔茹(2005)。論多元文化教育在實現教育平等中的作用。宿州學院學報,20(1),111-112。2008年8月10日取自: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圖書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網址:http://156.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3&CurRec=2
范姜美月(2003)。性/別養成經驗和性/別意識覺醒的歷程-以三位國小女教師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范情(1996)。當代社會主義女性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79-214)。台北市:女書。
范情(譯) (1999)。馬克思主義和女性主義不快樂的婚姻。載於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頁323-338)。台北市:女書。(Heidi Hartmann , 1979)
修慧蘭、鄭玄藏(譯)(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台北市:雙葉。(Gerald Corey, 2000)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市:心理。
張春興(1986)。心理學概要。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清濱(2002)。學校教育改革-課程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張惠雯(2002)。文化與性別意識。載於鄭麗芬(主編),兩性關係,(頁3-1-3-24)。台北市:永大。
張鈺珮(1998)。國中教師對兩性平等教育課程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張麗麗(2004)。男孩?女孩?-談幼兒性別意識的培養。2008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sdchild.cn/list.asp?id=1081
張寶丹(2007)。台北縣國民中小學對性別平等教育法內涵認知與執行現況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與文化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97)。教育大事年表。2008年5月21日,取自:http://history.moe.gov.tw/index.asp
曹戊杰(2004)。國小教師性別平等意識與性別平等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畢恆達(2002)。當男人遇見女性主義:男性性別意識形成歷程之研究。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頁321-332)。台北市:五南。
畢恆達(2003)。男性性別意識之形成。應用心理研究,17,51-84。
畢恆達(2004)。女性性別主意形成歷程。通識教育季刊,11(1),117-146。
畢恆達、吳怡玲、吳瑾嫣、唐筱雯、柳廷岳、鄭湘敏(1999)。安全與無性別偏見校園空間指標之建立。載於高雄醫學大學兩性研究中心主編:高中職教師兩性平等教育工作坊研習教材,(頁33-40)。台北市:教育部。
畢恆達、吳瑾嫣、唐筱雯、鄭湘敏、吳怡玲、柳廷岳(1999)。校園空間與性別。2008年5月21日,取自:http://www.bp.ntu.edu.tw/WebUsers/hdbih/new_page_5.htm
莊明貞(1997)。多元文化的女性主義觀與兩性平等教室的建構,發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市。
莊明貞(1998)。教育與性別。載於陳奎熹(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頁379-408)。台北市:師大書苑。
莊勝義(2007)。機會均等與多元文化兩種教育運動的對比。高雄師大學報,22,21-42。
許祝齡(2002)。存在學校兩性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對待-一所茶鄉迷你小學的觀察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詩屏(2003)。國小教師的性別角色態度、教育態度與生涯發展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郭招顯(2008)。國民小學高年級國語文領域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郭夏娟(2006)。正義的領域及其缺陷-女性主義對羅爾斯正義論的批評。浙江學刊,2,96-102。2008年7月18日取自: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圖書館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網址:http://156.csis.com.tw/kns50/detail.aspx?QueryID=88&CurRec=1
郭軒盈(譯) (1989)。人類行為。台北市:桂冠。(Desmond Morris, 1979)
郭麗娟(2006)。檢視民主法治教育叢書之性別意識型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伯璋(1988)。意識形態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金定(2004)。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心理。
陳皎眉(?)。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2008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gender/paper/paper_13.htm
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1996)。兩性關係。台北縣:國立空中大學。
陳凱筑(2003)。國小女性教師性別意識構成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貴慈(2005)。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印象與教學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微君(2002)。台灣兩性平等教育政策性別意涵之變遷-從同志平權運動談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傅大為(1990)。基進筆記。台北市:桂冠。
彭惠敏(2005)。台灣社會性別意識發展及其與教育關係之研究-政策與法規面向。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曾志朗、洪蘭(2005年06月)。曾志朗V.S.洪蘭的煩「腦」。簡媜、王榮文(主持人),男女大不同。科學不簡單講座。台北市台灣水泥大樓。
游美惠(1999)。性/別平權教育與女性主義的社會學分析。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32-51。
游美惠(2001a)。性別意識、教師增能與性別教育的推展。中等教育,52(3),42-57。
游美惠(2001b)。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型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100-102。
游美惠(2001年6月)。性別平等教育中的青少年外在形象建構與大眾傳媒之關係。發表於高雄市九十年度國中性別平等教育青少年的外在形象概念研習會,高雄市。
游美惠(2002)。性別意識、使命感與教師專業成長:以性別平等教育的推動為例。教育研究資訊,10(6),45-62。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台北市:女書。
游美惠(2007年5月)。意識、位置、認同與專業化-建構性別平等教育專業教師認證制度。發表於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發展研討會,台北市。
游彩勤(2001)。台灣地區兩性平等教育政策執行概況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游慧卿(1986)。性別角色在個人、家庭、社會價值間的差異與生活適應的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怡瑾(2002)。父母性別角色態度的形成、比較與改變。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355-379)。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4),69-81。
黃婉君(1999)。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淑君、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市:學富。
黃淑玲(1996)。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女一主義。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27-70)。台北市:女書。
黃嘉雄(1991)。多元文化教育的途徑。教與愛,35,26-29。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台北市:五南。(Vivien Burr, 1998)
楊美真(2007)。台中縣國小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與實踐性別平等教育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清芬(2002)。國小男生與女生的校園生活。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頁401-440)。台北市:五南。
楊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楊献文(2008)。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內容分析。國立臺東大學體育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溫麗雲(2002)。師生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所國小一年級生活課程教室觀察。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熊慎敦(2004)。基層教師性別意識發展與覺醒歷程之研究-以台北市高中職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趙明松(2002)。國小女性級任教師與男女學生教學互動差異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台北市:揚智。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市:揚智。(Susan A. Basow, 1992)
劉倍君(2008)。小學教師的性別意識與校園人際互動之探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劉容伊(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研究-以視覺藝術範畴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國兆(2007)。性別平等教育中教師性別意識之批判與研究。2008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download/eresource/tplpub_lifelong/0032/pdf/03.pdf
劉淑雯(1996)。溶解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劉德勝(2006)。從多元文化論僑民教育。研習資訊,23(2),3-8。
潘志煌(1997)。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國小班級多重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潘健華(2007)。從羅爾斯正義論探討國軍女性軍職人員性別差異對待問題。華梵大學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潘慧玲(2002,11月)。性別平等教育的意涵與實踐。發表於性別平等教育研討會,台北市。
潘慧玲(2003)。性別與教育-追求性別平等的教育。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頁75-102)。台北市:高等教育。
潘慧玲、林昱貞(2000)。從教師的性別意識談師資培育。2008年5月21日,取自:http://web.ed.ntnu.edu.tw/~panhu/genderteacher.pdf
蔡文輝(1993)。社會學。台北市:三民。
蔡培村、余嬪(1999,4月)。中小學兩性平等教育素養之研究。載於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主編,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兩性平等教育國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40)。高雄市:高雄醫學院兩性研究中心。
蔡惠娟(1998)。性別平權教育的實踐-小學教師的性別角色觀及其班級實務。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蔡端(2003)。國民小學教師對學生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與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育青(1999)。師生教學互動中的性別差異:一個國小數學教室的觀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鄭郁筠(2006)。男性準教師的性別意識形成與分析。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鄭陳宏(2003)。教師性別意識及其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現象研究:以五位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蕭佳華(2002)。中部地區國小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性別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賴友梅(1998)。影響國中教師性別角色刻板化態度與兩性教育平等意識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清標(1996)。教師角色。載於歐陽教(主編),教育概論,(頁229-254)。台北市:師大書苑。

謝宜娟(2006)。性別認同之轉化學習研究-以嘉義地區國小女性教師為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謝臥龍(1996)。性別與教育。教育文粹,25,63-65。
謝臥龍(1997)。從兩性平等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54,37-43。
謝臥龍(2000)。推動兩性平等教育教師應扮演的角色。2008年8月20日,取自:http://www.gender.edu.tw/gender/paper/paper_23.htm
謝芳怡(2004)。教師性別意識與性別平等教育實踐之研究-以兩位國小教師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顏均庭(2008)。兒童繪本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以教育部推薦57本繪本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羅瑞玉、郭明堂、張麗麗(2000)。性別角色態度量表之編製與常模建立之研究(編號:RRPG88BE0002)。台北市:教育部。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台北市:女書。
蘇芊玲(2005)。教師性別觀的自我檢視。論文發表於九十四年度中區國立暨台灣省私立高級中等學校性別平等議題融入國文、英文教材教法示範教學及觀摩研習,彰化縣。
蘇靜芬(2004)。教師教學互動性別差異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蘇靜美(2006)。台中縣國民小學行政支援策略、教師性別刻板印象與教師性別平等教育專業知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學校行政碩士學位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顧燕翎(1996)。導言。載於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頁1-5)。台北市:女書。
歡喜從母姓?困難知多少(2008年5月11日)。苦勞網。2008年5月12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0876
Acker, S. (1994). Gendered educ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Arnot, M., & Weiner, G. (1987). Gender and the politics of schooling. London: Hutchinson.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Banks, J. A. (1993).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 In J.A. Banks & C.A.M. Banks (2nd Eds.) ,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s.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 & Banks, C. A. M. (2001). 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culum reform. In J. A. Banks, & C. A. M. Banks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ssues and perspective (pp. 225-246). Boston: Allyn & Bacon.
Bem, S. L. (1975). Sex role adaptability: One consequence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1, 634-643.
Bem, S. L. (1981).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 typing source. Psychological Review, 88, 354-364.
Gerson, J. M., & Peiss, K. (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32, 317-331.
Gurin, P., & Townsend, A. (1986). Properties of gender identit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gender consciousnes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5, 139-148.
Hraba, J., & Yarbrough, P. (1983). Gender consciousness and class action for women: A comparison of black and white female adolescents. Youth and Society, 15 (2), 115-131.
Klein, S.S. (1985). 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guity through education. Baltimore, M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Kohlber, L. (1966).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sex-role concerts and attitudes. In E. E. Maccoby (Ed.) ,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pp.82-172). Stanford, CA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C. L., & Halverson, C. F. (1981). A schematic processing model of sex-typing and stereotyping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52, 1119-1134.
Pease, A., & Pease, B. (2001). Why men don't listen & women can't read maps? London: Orion Publishing Group.
Sikes, P. J., & Measor, L. (1992). Gender and Schools. London: Cassell.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任孟淵、許世璋(2007)。培力社區之農村環境教育:一個社區型自然中心的初步發展歷程。環境教育研究,4(2),23-58。
2. 石正人(2003)。原住民地區發展生態旅遊之願景。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4-12。
3. 王鑫(1999)。地球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教育。環境教育季刊,37,87-103。
4. 吳宗瓊(2003)。部落觀光與生態旅遊。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15-18。
5. 吳宗瓊(2007)。鄉村社區生態旅遊發展模式探討。鄉村旅遊研究,1(1),29-57。
6. 呂欣蕙(2006)。望鄉部落生態旅遊發展初探。社會科教育研究,11,177-212。
7. 李永展(1995)。社會環境權與社區發展。社區發展季刊,69,53-61。
8. 李光中、王鑫(2003)。旅遊地區環境影響評估與監測。鄉間小路,29(7),82-85。
9. 林士民(2007)。漁港發展海洋觀光類型與資源條件之評析-以台南縣漁港為例。農業推廣學報,22,21-36。
10. 林明瑞、陳柏言(2007)。社區營造對居民自然保育態度、行為模式影響之探討-以南投縣桃米生態社區為例。環境教育研究,5(1),73-129。
11. 林素華(2004)。英國LLEDR HALL戶外環境學習中心之心體驗。國教輔導,44(2),12-16。
12. 侯錦雄(1996)。觀光區的重生---永續經營的更新計畫。戶外遊憩研究,9(4),51-62。
13. 洪進雄(2003)。由四個原住民部落產業發展型態看原住民地區文化生態旅遊產業之發展。農業經營管理會訊,35,21-25。
14. 倪進誠、林冠慧、張長義(2004)。生態社區之理念探究與成鄉新風貌的架構初擬。環境與世界,10,1-22。
15. 高淑美(2002)。社區群組夥伴與學校合作關係之探討-以台北市公館國小為例。學校行政,21,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