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王文科(2005)。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念暉(2006)。「她」也可以是英雄-《史瑞克SHREK》國小性別平等教案設計與探討-破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8,30-38。
司琦(1965)。兒童讀物的意義和重要。載於張雪門主編,兒童讀物研究。台北市:小學生雜誌畫刊社。
江雪齡(1997)。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何祥如(2006)。多元文化與兒童讀物的選擇。師友,472,83-85。
何祥如、謝國斌(2006)。當優勢族群遇到弱勢族群:評析多元主義在台灣的應用與實踐。教育研究,143,82-94。吳天泰(1993)小學的多元文化教育。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頁375-386。台北:台灣書局。
呂枝益(2000)。國小社會科教科書中原住民內涵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寶(1993)。兒童文學。臺北縣:空大。
林文寶(1996)。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林守為(1965)。談兒童讀物。載於張雪門主編,兒童讀物研究。台北市:小學生雜誌畫刊社。
林君穎(1998)。小學社會科多元文化之族群關係課程計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武獻(1989)兒童刊物對兒童文學發展的貢獻。載於鄭明進主編,認識兒童刊物。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林長嵩(2006)幼稚園大班學童家長訂購綜合性兒童雜誌之購買決策研究—以嘉義市公私立幼稚園為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青青(1998)。國民中學「認識台灣社會篇」課程之分析-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林衍伸(2005)。談新弱勢族群「新台灣之子」的教育策略。屏縣教育,22,14-17。
林義男、陳淳文譯(1989)。內容分析法導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邱玉琦(2005)美國幼兒多元文化教育發展之初探。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頁17。洪文瓊(1989)。兒童刊物的產品定位問題。載於鄭明進主編,認識兒童刊物。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洪文瓊(1994)。兒童圖書館的推廣與應用。台北市:傳文文化。
洪慧芬(2001)。鐵漢vs.柔情&嬌娃vs.豪邁-談童書與幼兒性別角色的學習。空大學訊,272,97-100。凌夙慧(2002)。公共圖書館推動兒童閱讀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栗慧文(2001)。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國立新竹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清榮(1991)。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
莊明貞(1999)。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87-96。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郭子妃(1997)。《布穀鳥兒童詩學季刊》與兒童「詩教育」。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陳伯璋(1997)。潛在課程研究。台北;五南。
陳佩琦(2001)。1989~1999年台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娟娟(1996)。道德題材兒童讀物分析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皎眉(1995)。性別角色。台北:杏林文化。
陳皎眉、江漢聲、陳惠馨(1996)。兩性關係。台北縣:空中大學。
陳麗華(1996)。減低族群偏見課程與教學。載於花蓮師範學院主辦:多元文化與原住民教育課程發展學術研討會,85 年5 月。
陳麗華、劉美惠(1999)。花蓮縣阿美族兒童的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學報,9,177-226。
傅木龍(2005)。扶助弱勢族群。教師天地,137,34-39。湯堯(2004)。從社會福利經費分配看弱勢族群教育之推動。台灣教育,626,10-16。
黃木蘭(2004)。為新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的種籽。師友,441,20-25。
黃政傑、張嘉育(1998a)。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4)。69-81。黃政傑、張嘉育(1998b)。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25-28。
楊孝爃(1989)。內容分析法。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台北:東華書局。
劉美慧(2002)。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概念與歷史發展。載於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慧編著,多元文化教育。國立空中大學。
劉淑雯(1986)。溶解性別刻板印象-兩性角色課程對國小學生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229-246。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形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91-125。歐用生(1994)。兩性平等的道德課程設計。發表於國立中正大學主辦,兩性教育與教科書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1~19。
蔡毓玲(2000)。探討兒童雜誌的色彩與兒童接受度之關聯性。華岡印刷傳播學報:印刷傳播設計,31,頁93-105。賴初枝(2005)。班級中,協助新台灣之子及弱勢族群之經驗分享。南投文教,23,52-54。
駱俊宏(2005)。性別角色對幼兒成長歷程之影響與重要性。幼教資訊,178,40-42。謝臥龍(1997)。從兩性平等教育的觀點探討教學互動歷程中的性別偏見。教育研究,37-43。藍順德(2004)。二十年來國內博碩士論文教科書研究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32(4),2-25。
顏慶祥(1997)。教科書政治意識型態分析: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比較。台北:五南。
譚光鼎(1997)。族群關係與教育。花蓮師院學報,7,265-288。譚光鼎(1998)。國小高年級學生族群關係態度的探討。原住民教育季刊,12,1-23。譚光鼎、林君穎(2001)。族群關係與國小社會科教學:一個 多元文化 課程的設計與實驗。教育研究資訊,9(2),147-164。譚光鼎、湯仁燕(1993)。台灣原住民青少年文化認同與學校教育關係之探討。載於中國教育學會主編: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2001)。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嚴育玲(2000)。談教育對弱勢族群的照顧:專訪教育部中部辦公室黃副主任武鎮。輔導通訊,61,1-7。
蘇伊文(1992)。內容分析法在兒童文學研究上的應用。國教輔導,32(2),14。二、網路資料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評選活動歷屆推介名錄http://info.gio.gov.tw/ct.asp? xItem=31015 &CtNode= 3937&mp=3
地球公民365官網http://www.b-a.com.tw/365/wsmain.php3
行政院新聞局輔導出版事業要點http://www.gio.gov.tw/Yearbook/96/9-1.htm
三、外文部份
Angela, M. G&Mark, A. G(2001).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notable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1995-1999. Sex Roles. 45(1), 89-102.
Banks, J. A.(1994). Multiethnic education : theory and practice(3th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Banks, J. A.(2005). Multicultural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Goal. In Banks, J. A.& Banks ,C. A. M.(5th Eds.). 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 and Perspectives(pp. 3-26).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Banks, J. A.(2005)。Multicultural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Goals。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Banks, J.A.(2005)。Approaches to Multicultural Currium Reform。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Inc.
Bebermeyer, J.&Edmond, M.(1995).Reflecting Equity and Diversity. MI:Grand Rapids.
Crabb, P. B.& Bielawski, D.(1994).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 of material culture and gender in children's books. Sex Roles , 30(1-2), 69-72.
Davidman, L., & Daviaman, P. T. (1994). Teaching with a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A practical guide. New York: Longman.
Far West Lab(1977).Selecting Children's Books with Multicultural Perspective. San Francisco, CA.:Ethnic Heritage Studies Program.(EBSCO No.ED177048)
Grusec, J. E. (1992). Social Learning Theory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The Legacies of Robert Sears and Albert Bandura.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8(5),776-768.
Gollnick, D.M&Chinn, P.C.(1994)。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a pluralistic society。
Hornandez, H.(2001).Multicultural Education:A Teacher’s Guide to linking context Process, and content(2th ed). New York:Merrill.
Hopkins, D.&Tastad, S. A.(1997). Censoring by Omission: Has the United States Progressed in Promoting Diversity through Children's Books. Journal of Youth Services in Libraries, 10(4),399-404.
Klein, G. (1986). Resour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R. Arora, & C. duncan (Eds.),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owards good practice. London: Rouledge & Kegan Paul.
Kappan, P. D.(1993). The changing image of ethnic groups in textbooks. Bloomingto,75(1), 29-36.
Kezial,M.(2005).The influence of a 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on teachers’ multicultural practice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16(4),405-419.
Mykol C.(2006). Gender Stereotyping and Under-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Characters in 200 Popular Children's Picture Books: A Twenty-first Century Update. Sex Roles. , 55(11-12), 757.
Naomi,W.(1979). Children's Books for Learning: A Bibliography of Multi-Ethnic Resources for Classroom Use. Toron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entre.(EBSCO No.ED190681)
Nieto,S.(2004). Affirming diversity:The sociopolitical context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4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Sadker, D.&Sadker, M.(2005)。Gender Bias:Form Colonical America to Today’s Classrooms。Multicultural Education-issues and perspective。
Taylor, F.(2003).Content analysis and gender stereotypes in children' books .Teaching Sociology, 31(3),300-311.
Winfield, E. T.(1992). Children's Books in Review:Books That Give Cultural Insights. PTA Today, 17(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