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600:1f28:365:80b0:8005:376a:2d98:48cd)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9:4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嘉龍
研究生(外文):Chia-Lung Wu
論文名稱:台北縣某鎮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吸菸行為、學業成就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Physical Fitness , Smoking Behavior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rs in Some Town of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黃雅文黃雅文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其他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9
中文關鍵詞:健康體適能學業成就吸菸行為台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
外文關鍵詞:physical fitnessacademic achievement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rssmoking behaviorTaipei Coun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7
  • 點閱點閱:61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基於健康體適能對個人生理、心理健康之重要與提倡,探討國小學童吸菸行為、學業成就和健康體適能間之差異及相關因素。本研究使用的樣本為台北縣某鎮國小六年級學童,採分層隨機抽樣的方式,樣本數共計520名,以自編「台北縣某鎮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運動行為、吸菸行為之調查問卷」及學童體適能檢測成績、學期總成績進行資料蒐集,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平均數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多元回歸分析,以瞭解台北縣某鎮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運動行為、健康體適能、吸菸行為、學業成就之現況、差異及相關因素。結果顯示如下:
1.19.6%的國小高年級學童有吸菸經驗,第一次吸菸年紀在12歲,10-11歲,8-9歲,8歲以前的比率分別為7.1%,5.9%,4.1%,2.4%。10%的高年級學童因為好奇而嘗試吸菸,4.3%因為長輩的慫恿,3.3%因為心情不佳。
2.研究對象在一星期中,不包含體育課,每週運動三次每次運動時間在30分鐘以上者佔四成八,每週運動的時間以「40~80分鐘」最多。
3.不同變項之吸菸行為差異:以期中評量成績表現較差、日常運動行為較差者,其吸菸行為較多。
4.不同變項之健康體適能差異:整體健康體適能男生優於女生。期中評量成績排名前面者、家庭社經地位為高社經地位者、日常運動行為班上排名較好者之健康體適能狀況較優。
5.不同變項之學業成就差異:以期中評量成績排名較高者、家庭社經地位為高社經地位者、日常運動行為排名較高者之學業成就表現較優。
6.吸菸行為與學業成就呈顯著負相關;吸菸行為與健康體適能呈顯著負相關。
7.學業成就與健康體適能呈顯著正相關。
8.研究對象的學業成就之預測變項為「吸菸行為」、「健康體適能」、「性別」、「家庭社經地位」。
根據上述的研究結果,提出重視體適能與吸菸行為預防的相關建議。
On account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initiative of Physical Fitness on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individuals, and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and Labs for Fitness and Wellness, this study discussed the Smoking Behavior,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hysical Fit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rs in some town of Taipei City,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ed factors.
The samples of this study were 520 elementary school sixth graders employ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 from 3 elementary schools.The self-developed Survey on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smoking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rs in some town of Taipei City was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t-test of Independent Samples,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moking behavior,.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physical fit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rs in some town of Taipei City,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and related factors. The results are as below:
1.19.6% senior graders had smoke experiences. 7.1%, 5.9%, 4.1%, 2.4% senior graders stated having their first cigarette at age of 12-13, 10-11,8-9 and before 8,.respectively. The smoking reasons were curiosity (10%), elder’s abet (4.3%), friends’ invite (3.3%), and bad mood (2.0%).
2. There are only 48% senior graders doing exercise(excluding Physical Education) at least three times per week , at least 30 minutes each time. The highest ratio of exercise duration is「40~80 minutes」.
3. Differences in smoking behavior include:
(1) Those with worse midterm achievement smoke more frequently.
(2) Those with lower amount of exercises smoke more frequently.
4. Differences in physical fitness include:
(1) As a whole, the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male are superior to female.
(2) Those with better midterm achievement have better physical fitness
(3) Those with higher amount of exercises have better physical fitness .
(4) Those whose parents have higher social-economic statuses have better physical fitness .
5. Differences in academic achievement include:
(1) Those with better midterm achievement have bet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
(2) Those with higher amount of exercises have bet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3).Those whose parents have higher social-economic statuses have better academic achievement .
6..Senior graders’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have shown an inverse proportional effect on smoking behavior.
7. Senior graders’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have shown a positive correlation.
8..The research show the significant predicted variable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are smoking behavior, physical fitness and gender.
According these results, some suggestions were given.
目 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I
謝誌………………………………………………………………V
目錄………………………………………………………………VI
表目錄………………………………………………………………VIII
圖目錄………………………………………………………………X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假設…………………………………………………………………6
第五節 研究限制…………………………………………………………………7
第六節 名詞操作型定義…………………………………………………………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健康體適能的意義、內涵與評估方式…………………………………11
第二節 學業成就與體適能相關研究……………………………………………28
第三節 青少年吸菸行為…………………………………………………………35
第四節 吸菸行為與學業成就、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42
第五節 本章小結…………………………………………………………………46
第三章 研究方法……………………………………………………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4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51
第四節 研究實施…………………………………………………………………73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74
第四章 研究結果……………………………………………………77
第一節 個人背景資料分析………………………………………………………77
第二節 研究對象吸菸行為、健康體適能與學業成就現況分析………………77
第三節 個人背景資料在吸菸行為、健康體適能、學業成就上的差異分析……92
第四節 研究對象吸菸行為、健康體適能、學業成就三者間的關係…………104
第五節 研究對象學業成就的重要預測變項…………………………………105
第五章 討論………………………………………………………111
第一節 研究對象個人背景變項、日常運動行為、吸菸行為健康體適能狀況.111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吸菸行為」、「健康體適能」、「學業成就」差異分析.118
第三節 研究對象吸菸行為、健康體適能、學業成就三者間的關係…………121
第四節 研究對象健康體適能、吸菸行為、學業成就的重要預測變項………122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23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25

參考文獻……………………………………………………………129
中文部分 ………………………………………………………………………129
外文部分 ………………………………………………………………………143
附錄一 專家審查問卷………………………………………………………151
附錄二 協助問卷編製之專家學者名錄……………………………………158
附錄三 台北縣某鎮國小學童運動行為、吸菸行為調查表預試問卷………159
附錄四 台北縣某鎮國小學童運動行為、吸菸行為調查表正式問卷………163
附錄五 體適能常模…………………………………………………………167
表 目 錄
表2-1-1健康體適能與競技體適能的比較………………………………………12
表2-1-2國內學者對健康體適能定義……………………………………………13
表2-1-3國外學者對健康體適能定義……………………………………………14
表2-1-4台灣地區小學12歲男生體適能檢測基本資料……………………… 20
表2-1-5台灣地區小學12歲女體適能檢測基本資料………………………… 20
表2-1-6國內學者之健康體適能研究……………………………………… 21
表3-2-1研究母群體學校分類與樣本來源…………………………………… 49
表3-2-2正式樣本分層叢集抽樣取樣表……………………………………… 50
表3-3-1家庭社經地位換算表………………………………………………… 53
表3-3-2專家審查意見彙整…………………………………………………… 57
表3-3-3日常運動行為量表Cronbach’s α值……………………………… 60
表3-3-4吸菸行為量表Cronbach’s α值…………………………………… 61
表3-3-5日常運動行為量表 項目分析表…………………………………… 62
表3-3-6吸菸行為量表 項目分析表………………………………………… 62
表3-3-7吸菸行為量表 因素分析表………………………………………… 64
表3-5-1研究問題,研究假設與統計方法之說明………………………… 75
表4-1-1性別分析表………………………………………………………… 77 表4-1-2身高體重分析表…………………………………………………… 78
表4-1-3家中排行表………………………………………………………… 78
表4-1-4期中評量成績排名………………………………………………… 79
表4-1-5父親教育程度分析表………………………………………………… 80
表4-1-6父親職業分析表……………………………………………………… 80
表4-1-7母親教育程度分析表………………………………………………… 81
表4-1-8母親職業分析表……………………………………………………… 82
表4-1-9家庭社經地位分析表………………………………………………… 82
表4-1-10研究對象之運動行為現況分析表………………………………… 84
表4-2-1 研究對象之吸菸行為現況分析表…………………………………… 88
表4-2-2 研究對象男生之健康體適能現況分析表…………………………… 91
表4-2-3 研究對象女生之健康體適能現況分析表…………………………… 92
表4-2-4 研究對象之健康體適能現況分析表………………………………… 93
表4-2-5 研究對象之學業成就現況分析表…………………………………… 93
表4-3-1 個人背景變項與吸菸行為之差異分析……………………………… 94
表4-3-2 個人背景變項之家中排行與吸菸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95
表4-3-3 個人背景變項之期中評量成績與吸菸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95
表4-3-4 個人背景變項之日常運動行為與吸菸行為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96
表4-3-5 不同性別之研究對象在健康體適能之t檢定摘要表………………97
表4-3-6 個人背景變項與「健康體適能」之差異分析…………………………98
表4-3-7 個人背景變項之期中評量成績與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99
表4-3-8 個人背景變項之家庭社經地位與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00
表4-3-9 個人背景變項之日常運動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00
表4-3-10 個人背景項與學業成就之差異分析…………………………………102
表4-3-11 個人背景變項之期中評量成績與學業成就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03
表4-3-12 個人背景變項之家庭社經地位與學業成就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03
表4-3-13 個人背景變項之日常運動行為與學業成就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103
表4-4-1 研究對象學業成就、吸菸行為、健康體適能間的相關矩陣表………104
表4-4-2 吸菸行為與健康體適能各項目之相關矩陣表………………………104
表4-4-3 學業成就與健康體適能各項目之相關矩陣表………………………105
表4-5-1 虛擬變項表……………………………………………………………106
表4-5-2 預測變項的積差相關矩陣表…………………………………………107
表4-5-3 研究對象學業成就之逐步多元迴歸模式摘要表……………………108
表4-5-4 研究對象學業成就之逐步多元迴歸係數摘要表……………………109
表5-1-1 其他研究吸菸行為第一次從事年齡…………………………………115
圖 目 錄
圖3-1-1 研究架構………………………………………………………………47
圖5-2-1 坐姿體前灣測量儀……………………………………………………128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中華民國體育學會(2005)。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之可行性評估計畫。臺北市: 作者。
王文豐(2001)。台北市國小學童生活壓力與其身體活動量及健康體適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的應用。台北:五南。王文科主譯(1989)。
王文中、呂金鑾、吳毓瑩、張郁雯、張淑慧(2004)。教育測驗與評量-教室學習觀點。臺北市:五南。
王正通(2007)。國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適能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阿說(2002)。屏東縣一般學童與住民學童體適能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保進(2006)。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心理出版社。
王榆慧(2008)。國中生身體活動型態與健康體適能之相關研究-以台中縣某國中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淑芬(2003)。國小學童學習風格與多元智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王富雄(2003)。幼兒體適能的概念。台北市幼稚教育協會季刊。秋季號,4-6。
王順正(2001)。建立運動選手選才制度-以建立青少年體能商常模為例。台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方進隆(1995a)。健康促進與疾病預防。八十三學年度體育教師體能教育研習會報告書,154-164。
方進隆(1995b)。八十三學年度提升國民體適能專案-學生體能檢測報告書。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與研究中心。
方進隆(1997)。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3),70-77。
方進隆(1998)。體適能的理論與實際。台北:漢文書局。
戈依莉,劉影梅(2000)。 國小高年級吸菸學童反菸教育效果評價。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0,35-42。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石恆星(2003)。身體活動對學前兒童認知與情緒發展之腦波心生理學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江界山(1997)。體適能的檢測與評量。載於方進隆(主編),教師體適能指導手冊(頁320)。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江界山、吳慧君(1997)。教育部八十五年度提昇國民體能專案-檢測報告書。台北:教育部。
內政部(2009)。戶籍人口統計年報2008年。2009年5月3日,取自內政部統計處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2-01.xls
行政院衛生署(1994)。菸害防制資料彙編。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2)。台灣地區主要癌症死亡原因。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2004)。國人運動健康習慣調查。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吸菸行為資料庫。2008年10月5日,取自 http://tobacco.bhp.doh.gov.tw/sboss/c-report.php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吸菸行為資料庫。2008年10月5日,取自 http://tobacco.bhp.doh.gov.tw/sboss/c-report.php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b)。吸菸行為資料庫。2008年10月5日,取自http://tobacco.bhp.doh.gov.tw/sboss/document/GYTS/問卷/95.pdf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台灣地區九十一年國民健康促進知識、態度與行為調查。台中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國民健康局年報(2005)。2008年8月1日,取自 http://www.omnihealthgroup.com.tw/media/public/html/21552.txt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國民體育季刊,31(3),5-10。
朱嘉華、曾秀卿、葉秀香、黃瓊慧(2001)。高雄縣國民小學資源班與普通班學生體格發展與體適能表現之比較研究。體育學報,31,149-158。
呂昌明、林旭龍、黃奕清、李明憲、王淑芳(2001)。身體活動自我報告量表之效度及信度的研究--以TriTrac-R3D三度空間加速器為效標。衛生教育學報,15 ,99-114。
余民寧(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出版社。
余啟名(1994)。國小單親兒童學業成就、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系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志文(1997)。健康體適能評量。載於教育部體適能指導手冊,324-354,台北:教育部。
李秀珍(2006)。國中生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一以台南縣四所國中生為例。長榮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宛真(2004)。高雄地區國中學生家庭文化資源、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招譽(2004)。台北市幼稚園幼兒體能之調查研究。台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明憲(1994)。國小、國中學生體能活動、健康體能相關影響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茂祥(2004)。影響國小學童體適能發展因素之研究:以屏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未出版,屏東市。
李淑貞、林正常、陳偉德(2001)。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組成變化與肥胖症。物理治療,26卷6, 309-318。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輯,551-584。
李景美、黃惠玲、苗迺芳(2000)。青少年物質使用之社會學習及社會連結因素研究一以在學生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0,17-34。
李景美(2008)。菸幕不再一談青少年菸害預防教育策略。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雜誌,52,89-104。
李勝雄(1996)。吸菸對健康與運動能力影響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5(4), 92-103。
李筱惠(2006)。臺北縣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鴻章(1999)。臺灣地區背景因素對子女教育的影響之變遷-以民國73 年和民國86 年做比較。政大教育與心理研究,22,263-266。
李麗惠(2008)。臺北市忠孝國小學童運動行為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蘭、翁慧卿、孫亦君(1998)。台北市國中生物質濫用行為之預測因子。醫學教育,2(4),420-428。
李蘭、曾東松、翁慧卿、孫亦君(1999)。青少年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八十六學年度台北市國中生之現況。公共衛生,26(2),75-90。
吳坤陵(2005) 。台灣地區成年人第一次吸菸行為探討。國立成功大學 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吳重貴(2002)。不同訓練對國中女生心肺功能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台北市。
吳明隆(2005)。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市:知城數位科技。
吳明隆(2007)。SPSS問卷統計分析實務:操作與應用。五南書局。
吳國淳(譯)(1996)。Thamos Kellagha 著。家庭環境與學校學。五南書局。
吳裕益(1980)。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家庭背景及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教育學刊,2,161-198。
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6,131。
吳義弘(2006)。跳繩訓練頻率差異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巫有鎰(1997)。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月美、朱志良、洪清霖、黃伯超(1985)。台灣地區青少年之營養狀態評估第一報:身高與體重。中華民國營養學會雜誌,10(3), 91-105。
林正常(1997)。運動生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第三版)。台北:巨流。
林清山(1992)。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林吳銑(2004)。國內大專院校學生吸菸盛行率及吸菸行為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林孟輝(2005)。台南市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相關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體育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俊瑩(2001)。國小學生家長的子女教育期望、民主參與態度與參與學校教育行為關連性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林建豪(1998)。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運動能力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林晉利(2002)。體能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國民體能推廣教室指導員講習會,1-12。
林貴福(1993)。台北市中小學健康體能常模研究報告書。台北市:教育局。
林貴福、盧淑雲(1997)。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貴福(2002)。體能檢測判讀與運用。北縣國教輔導,9,13-25。
林輝雄(1996)。運動員選材與診斷方法初探。國立體育學院論叢,6(2), 193-201 。
林震岩(2006)。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市:智勝。
林麗鳳、蔡英美(1996)。專科學生健康體能與吸菸之關係研究。中台醫專學報,9,79-92。
邱慶瑞(2002)。不同學業成績青少年體適能之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邱霓敏(2001)。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氣質、自我概念與學業表現之相關研
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卓俊辰(2000)。青少年健身運動習償的培養。學校體育,10(4),20-24。
卓俊辰(2001)。大學生的健康體適能。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柯永河(1997)。習慣心理學——古今中外的習慣探討與研究(歷史篇)。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姜添輝(2002)。資本社會中的社會流動與學校體系-批判教育社會學的分析。
台北市:高等教育。
周碧瑟、王宗慧(1994)。青少年用藥盛行率與危險因子之探討(三)。台北:行政院衛生署。
洪嘉文(2007)。體適能納入考試計分之可行性評估。中華體育季刊,21(1),39-50。
祝年豐(2002)。學童肥胖問題探討。台灣肥胖醫學會會訊,3,43-45。
莊文傑(1997)。不同運動場地跑走法評估五專有氧能力的計測方法。中華民國大專院校八十六年度體育學術研討會專刊,437-451。
馬藹屏、嚴道、黃松元、陳政友(2000)。臺北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之自我
概念、親子適應及友伴關係與其吸菸行為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13,37-52。
孫美蓮(2006)。不同評估心肺適能方法的強度關係。大專體育學刊,8(1), 229-238。
孫清山、黃毅志 (1996 )。補習教育、文化資本與教育取得。台灣社會學刊,19,95–139。
孫慶國(2005)。青少年暑假休閒活動調查。臺北市:金車教育基金會。
許月娥(2003)。跑走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世美(2002)。新竹市國中生自覺健康狀況與健康心理學習內容需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義雄(1997)。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台北:麥格(譯).羅希爾。(David L.Gallahue,1997)。
許義雄(譯)(2001)。兒童發展與身體教育。臺北:國立編譯館。 (Gallahue,
D.L.,1996)。
許樹淵(1999)。運動科學導論。台北:偉彬體育研究社。
許國興(2007)。臺灣中部三縣市高中職進修學校學生公民參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明堂、羅瑞玉(1995)。 教育機會均等與城鄉差異問題之探討:國民小學教育資源城鄉差異之比較。高師大教育學系教育學刊,11:245277。
郭添財(2005)。人口遞減對當前教育之影響與未來教育之發展。臺灣教育,623,34-35。
國家衛生研究院(2000)。第一期文獻回顧研析計畫報告書。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陳江水(2003)。國中學生家庭環境人格特質社會技巧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全壽(1995a)。二十一世紀的身體運動及運動科學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4(4),4-12 頁。
陳全壽(1995b)。由性差別、地域差看兒童大肌肉活動能力,小肌肉活動能力、學科學習能力的發達傾向及相關。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陳仲義(2000)。運動時數對國民小學學童健康體適能的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作忠(2002)。屏東地區原住民族國中生家庭因素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怡如(2006)。高雄地區國中生性別角色特質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陳金龍(2003)。臺北縣國小學生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未出版,桃園縣。。
陳青達(2005)。文化資本與學業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雲林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定雄(2000)。健康體適能。台中市:華格納企業。
陳俊安(2006)。臺北市公立國民小學學生健康體適能與體育態度之相關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美燕、廖張京棣、王明城、周傳姜、邱憲章(1997)。健康促進的生活方式量表中文版之修訂與測試。長庚護理,8(1),14-24。
陳建州、劉正(2001)。重探學校教育功能-家庭背景因素影響力變化之研究。臺東師院學報,12(上),115-144。
陳皆榮(2002)。運動與青少年發展。國民體育季刊,31(1),52-59。
陳淑真、王淑珍、李淑桂、周明智(2004)。國中學生吸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中山醫學雜誌,14,119-136。
陳素芬、黃松元(2005)。台北縣林口鄉國小高年級學生健康生活型態之研究。學校衛生,47,1-24。
陳景宏(2004)。國小學童資源回收知識、資源回收態度、資源回收行為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陳雅雯(2003)。中部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
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台中。
陳傳宗(2004)。規律運動與高三女生學業成績的相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德雄(2004)。男性青少年學業成績與體適能相關之研究~以新竹市立三民國中為例。台北巿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巿。
陳錫琦(1998)。國小學童吸菸意向六年長期追蹤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優環、蔣立琦(2006)。評價兒童身體活勤量評估工具。學校衛生,48,111-129。
陳麗華(2005)。影響國中生學業成就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輔仁大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教育部(1995)。學生體重控制指導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國民體能測驗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7)。八十六年度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測驗。體適能測驗手冊。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1999a)。教育部提昇學生體適能專案計畫。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印行。
教育部(1999b)。台灣地區中小學生適能常模研究。台北市:教育部體育司。
教育部體育司(2002)。學校體育新願景、一二三希望工程。學校體育,73,5-13。
教育部(2003)。教育部92年度臺閩地區中小學學生體適能常模。台北市: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教育部電子報(2004)。推動中小學健康體位五年計畫。2008年9月27日,取自 http://epaper.edu.tw/old/062/importany.htm
教育部(2005a)。體適能指導-體適能的重要性。教育部體適能網站。http://www.edu.tw/physical/index.htm
教育部(2005b)。教育施政主軸行動方案。2009年1月27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9409.doc
教育部(2007a)。快活計晝:促進學生身體活動,帶給學生健康、活力與智慧。2009年1月11日,取自
http://140.122.72.62/policyfile/960720公告版快活計畫.doc
教育部(2007b)。94年度學生體適能檢測與護照實施績效之調查研究報告。2009年2月1日,取自:http://140.122.72.62/Census/census-6.pdf
教育部(2007c)。健康體適能網站。http://140.135.82.106/
教育部(2007d)。教育部95年各級學校學生運動參與情形調查報告。2009年2月11日,取自:http://140.122.72.62/old/file/960720。
教育部電子報(2007a)。95年度各級學校學生運動持續時間與項目。2009年5月3日,取自http://140.111.34.116/e9617_epaper/topical.aspx?topical_sn=60
教育部(2008)。高中職可自行決定是否將「體適能」納入申請入學加分條件。2008年12月11日,取自
http://140.122.72.62/news/news?id=6a0e29518e4b1cb7023a82bace8d39e7478c0c8caf234&p=7。
張文隆(1997)。台中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玉青、葉國樑(2006)。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吸菸行為意向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學校衛生,48,63-81。
張志榮(2005)。國中學生個人特質與學業成就間之相關性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伶嘉(2008)。原住民國中生自尊、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紹明(2007)。不同學習方式學生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富琴(2001)。台北市高中生危害健康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善楠、黃毅志(1999)。原漢族別社區與學童學業成績關連性之因果機制。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國
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鳳儀(1998)。澎湖地區國小五年級學童基本運動能力與學科學習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張靜文、姜義村(1999)。學齡前幼兒體適能檢測之探討。大專體育雙月刊,41,135-138。
張樹立(2004)。台北縣城鄉國小學童身體活動量與健康體適能之比較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文俊(1999a)。 國小五年級男童通學方式與身體活動在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文俊(1999b)。新式健身操對國小高年級學童體適能之影響研究。國民體育季刊,28(4),16-21。
黃文俊(2004)。家庭環境、文化資本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永任(1998)。健康成年人的運動處方。中華體育季刊,12(3),46-53。
黃松元、余玉眉、江永盛、陳政友、賴香如、何瑞琴(1991)。臺灣地區青少年吸菸行為之調查研究。衛生教育論文期刊,5,45-66。
黃素雲、顏啟華、陳宇嘉、蔡崇煌、玉雪鳳(2003)。某技術學院新生之抽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臺灣家庭醫學雜誌,13(4),171-180。
黃榮貴(2002)。低成就學生之學習輔導。屏縣教育季刊,12,16-21。
黃銘廣(2004)。淺談者少年體育運動與健康。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273-281 。
黃德洋(2000):青少年抽菸行為之調查研究-以一所私立高職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學報, 4,67-109。
黃慧菁(2008)。國中小學生健康行為自我效能和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董氏基金會(1998)。吸菸率參考資料。 http://www.jtf.org.tw/JTF06/06-02.htm
葉淑杏、曾弘富、楊淑帆、黃怡棻、趙雅琪、蔡宜珊、李淑宜(2005)。高雄市青少年吸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福爾摩莎醫務管理雜誌,1 (1),76-86。
楊淑雲(2005)。國小學童課間身體活動強度與體適能表現暨學業成績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廖威彰、賴順發、謝錦城(1999)。國小學生體重控制班之教學對健康體能之影響。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第 22 輯,295-305頁。
劉立宇(1995b)。運動對改善慢性疾病的效果。國民體育季刊,24 卷(4),99-103頁。
劉安彥、陳英豪(1999)。青年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美媛、周碧瑟(2001)。台灣在校青少年飲酒盛行率與相關因素的探討。台灣公共衛生雜誌,20 (2),143-152。台北市。
劉照金(1998)。國小學童性別、年級及生活型態對其體適能之影響。屏東科技大學學報,7(l),81-91。
蔡玉敏(2005)。抽菸對非最大運動後的恢復能力之影響。運動生理暨體能學報,3,31-38。
蔡志鵬(2004)。不同性別國小學童大肌肉動作發展與學業成就之相關與差
異。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德榮(2004)。運動選手健康體適能與吸菸的相關性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斐芬(2001)。屏東縣國中學生之檳榔認知、態度及嚼食行為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鄧碧珍(2001)。大專男子籃球選手之吸菸習性調查探討。中華體育 14,81-88。
鄭榮源、朱明煜、吳仁智(1995)。台中縣國民小學九至十二歲學童體能調查研究。台中縣:台中縣政府。
謝錦城(1998)。運動、體適能與健康的認知。國民體育季刊,27(2),20-26。
簡茂發(1985)。台北市高中學生家庭社經背景、教師期望與學業成就的關係。台北:台北市政府研考會。
潘進財(2004)。台北縣國小六年級學生自我概念、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
之相關研究。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金鑫(1992)。運動醫學講座。健康世界雜誌社,271-273。
賴美淑(2000)。吸菸與心臟血管的關係:可能之病理生理。台北市:國家衛生研究院。
賴榮俊(2005)。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研究-以台南縣為例。國立臺南大學體育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賴德聲(2004)。不同頻率之新式健身操對國小學童健康體適能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曉容(1996)。國小學童健康體育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魏麗敏、黃德祥(2001)。國中與高中學生家庭環境、學習投入狀況與自我調節學習及成就之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0,63-118。
藍彩謙(1999)。景文技術學院男女學生應用運動場地跑走法評測心肺耐力的研究。中華體育,12(4),111-117。
羅雅玲(2003)。苗栗縣國中生健康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共衛生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蘇玫尹、林嘉志、黃香萍、謝伸裕(2008)。運動與吸菸對氧化壓力的影響。體育學報,41(2),15~30。
蘇瑞陽(2000)。廿一世紀學校體育應健全人的發展。國民體育季刊,29(1),36-44。
蘇國興(2002)。學校體育表演會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健康體適能影響之研究。健康與體育教學評鑑及學術研討會專刊,157-162。
鐘兆惠(1997)。屏東縣國、高中(含五專)生吸菸、嚼檳榔之盛行率及對健康危害認知調查研究。大仁學報,15,205-226。
鍾曉雲(2002)。新式健身操對肥胖學童身體組成,健康體適能及血脂肪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嚴道、黃松元、馬藹屏(1997)。台灣都會地區高中高職學生之吸菸行為與其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研究。台北:董氏基金會。
譚康榮(2004)。誰家小孩學習成就最高?哪群學生心理最不健康?「臺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的初步發現。中央研究院學術諮詢總會通訊,13(1),p86-91。
山地啟司 (1982)。運動與喫菸:體力、健康、運動科學的基礎。東京,文理閣,276-278。
外文文獻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07). Children’s need for physical activity: Fact sheet. Retrieved March 15, 2007, from AHA Web site
http://www.americanheart.org/presenter.jhtml?identifier=771
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Dance.(1980). Technical Manual: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Washington:.DC:.National.Education Association. Health-Related Physical Fitness . Test Manua, Roston.
Adams, J.aErikson, M.& Stone, H..(1973). Myocardial metabolism during exposure to CO in the consciovs dog.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34, 238-242.
Aiken, L. R. (1980)。 Conten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of single items or questionnaires.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40, 955-959.
Alexander, L. M.,Inchley, J.,Todd, J., Curre, D., Cooper, A. R., & Cunie, C. (2005). The broader impact of walking to school among adolescents:seven day accelerometry based study. BMJ, 331, 1061-1062.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2004). “Talk Test” A consistent gauge of exercise intensity. Retrieved Jan 11, 2007 ,from http://www.acsm.org/ publications/ newsreleases2007/talktest090704.htm
Bandura,.A..(1996)..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ing. Eductational Psychologist, 28, 117-148.
Bennett, W..(1986).First lessons : A report on elementary education in America. washing, DC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Bergen,,H.,A.,,Martin,,G.,,Roeger,,L.,,&,Allison,,S..(2005)..Perceived.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alcohol,,tobacco and marijuana us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in young community adolescents. Addictive Behaviors, 30(8), 1563-1573.
Blair,aS.aN.,aKampert,aJ.aB.,aKohl,aH.aW.3rd.,aBarlow,aC.aE.,aMacera,aC.aA., Paffenbarger R. S. Jr. et al..(1996).aInfluence of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other precursor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men and women. JAMA, 276,205-210.
Boreham,.C., Twisk, J., Neville, C., Savage, M., Murray, L., & Gallagher, A..(2002). 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and activity patterns during adolescenc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young adulthood:The Northern Ireland Young Hearts Proj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3 (,s22-s26.
Bollinder, G..(1997). Long Term Use of Smokeless Tobacco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in Middle-Aged Men.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7, 427-433.
Breslau,.N.,0Peterson, aEL. (1996) ..Smoking cessation in young adults: age at
initiation of cigarette smoking and other suspected influences. Am J Public
Health ,86,214-20.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2). State study proves physically fit kids
perform better academically.Retrieved April 27, 2008, from
http://www.cde.ca.gov/nr/ne/ yr02/yr02rel37.asp
Califor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8). Physical Fitness Testing (PFT). Retrieved October 27, 2008, from http://www.cde.ca.gov/ta/tg/pf/
Caspersen C. J., Powell, K. E., & Christenson, G. M. (1985). Physical activity, and
physical fitness: Definitions and distinctions for health-related research.
Public Health Report, 100, 126-131.
Caterino, M. C., & Polak, E. D. (1999). Effects of two types of activity on the performance of second-, third-, and fourth-grade students on a test of concentration.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9(1), 245-248.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1997).,Guidelines for school and community programs to promote lifelong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young peopl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7(6), 202-219.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1991). Smoking attributable mortality and 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Unitcd States. MMWR, 40(2),62-71.
Chatterji, P. (2005). Illicit drug use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Health Economics;
15:489-511.
Chatrath, R., Shenoy, R., Serratto, M., & Thoele, D. G. (2002). Physical fitness of urban American children. Pediatric Cardiology. 23(6), 608-612.
Coe, James M, Pivarnik, Christopher J. Womack, Mathew J. Reeves..(2006) . Effec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ctivity Level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ldren.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e, 38 , 1515-19.
Coleman, J. S. (1988). 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 human capital.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 95-120.
Corbin, C. B..(1991). Concepts of physical fitness. Kerper Boulevard,Dubuque;Wm.C. Brown.
Cari, W. C.,& Nicole, C. B. (2002). Exercise: A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o enhance brain health and plasticity. Trends in Neurosciences, 25 (6), 295-301.
Dwyer, T., Sallis, J. F., Blizzard, L., Lazarus, R., & Dean, K. ( 2001 ). Relation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to physical and fitness in children. Pediatric-exercise-science-Champaign, 13Ⅲ (3), 225-237.
Ekblom, B,. & Hout, M. (1972). Response to sub maximal and maximal exercis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carboxyhemoglobin. Acta Physiology Scandinavian. 86 : 474-482.
Fox EL. (1984): Sports Physiology. 2 nd ed. New York: Saunders Company: 1-7.
Gallahue, D. L..(1996). Developmental Physical Education for Today’s Children.(2 nd ed.).Monterey:McGraw-Hill Companies.
Greenberg, J. S. & Pargman, D..(1986). Physical fitness:A wellness approach.
Greenlund, Kurt J., Johnson, Carolyn C., Webber, Larry S., Berenson, Gerald S..(1997). Cigarette Smoking Attitudes and First Use among Third- through Sixth-Grade Students: The Bogalusa Heart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87(8) : 1345-1348.
Hasselstrom, H., Hansen, S. E.,Froberg, K., & Andersen, L. B. (2002). Physical fitness and activity during adolescence aspredic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young adulthood. Danish youth and sports study. An eight-year follow-up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3,s27-s31.
Higgins, A., & Conner, M. (2003). Understanding adolescent smoking: the role of the Theory Planned Behaviour and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Psychology, Health &Medicine , 8(2), 173-186.
Horvath, S. M. (1971). Carbon monoxide and human vigilance : A deleterious effect of present urbon concentration. Archives of Environment Health. 23 : 343-347.
Ignico, A. A . , & Mahon, A. D. (1995) .The effects of a physical fitness prog ramonlow - fitchildren .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RQES) , 66 ( 1 ) , 85-90 .
Israel, P. K. (1999).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in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demographic, academic, and attitudinal factors. Eugen, OR, Microform Publications, University of Oregon.
Kaleta, D., Makowiec-Dabrowska, T., & Jegier, A. (2004) :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work ability: a study in randomly selected residents of Lodz. International jouinal of occupational medicine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17(4):457-464.
Keough, K. A., Zimbardo,a P. G., & Boyd, J. N. (1999). Who’s smoking, drinking and using drugs? Time perspective as a predictor of substance use. Basic and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1(2), 149-164.
Kevin, L. G., Novalija, E., & Stowe, D. F. (2005).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s mediators of cardiac injury and protection: The relevance to anesthesia practice.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101(5), 1275-1287.
Kim, S. Y., Hong, G. S. & Rowe, B. R. (2000). “The Impact of Family Economic
Hardship and Parental Commitment on Children’s Outcomes. Consumer
Interests Annual, 46, 17-23.
Larson LA, Michelman H. (1973): International Guide to Fitness and Health. New York: Crown.
Lamb,.D. R..(1984). Physiology of Exercise:Responses and adaptations (2nd ed).
Lee, G. M. (1990). Related factors with smoking behavior of adolescent boys in Taipei. School Health, 17, 38-47.Prentice-hall., Imc, Engle wood Cliffs,New Jereey.
Manabu, S., Noboru, T. H., & Kinio, K ..(1994). Relations between physical fit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hort-term Smoking habits.Japan Journal Physical Education. 39 : 14-23.
Masterson, G..L..(1993). Effects of weighted rope jump training on power performance tests in collegians. Journal of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research. 7 (2),108-114.
McMurray, R., G..(1985) The effects of Passive Inhalation of Cigarette on Exercise Performance. European Jounal of Physiology, 54:196-200.
McWhirter, J. F., McWhirter, B. T., McWhirter, A.. H.& McWhirter, E. H..(1993).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High-Risk and Low-Risk Childen and Youth, At-risk Youth: A comprehensive response: For counselors, teachers and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CA:Brooks/Cole.
Meier, K. S.(1991). Tobacco truths: The impact of role models on children’s attitudes toward smoking. Health Education Quarterly, 18(2): 173-182.
Moolchan, E., Ernst, M., & Henningfield, J. E..(2000). A review of tobacco smoking in adolescents: treatment implica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9(6): 682-693.
Morgan, C. T., King, R. A.and Robinson, N. M. (1979).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Mermelstein,.R.,.Colby,.S..M.,.Patten, C., &.Prokhorov, A.(2002).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measuring treatment outcome in adolescent smoking cessation studies. Nicotine & Tobacco Research, 4, 395-403.
Paul D. Sarvela, Eduardo A. Monge, Dan V. Shannon, Robynn Nawrot.(1999). Age of first use of cigarettes among rural and small town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in Illinoi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 69(10): 398-402.
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PAHO). (2000). Tobacco-free youth. A “life skills primer”. Washington, DC: 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
Pate, R. R.(1988). The evolving definition of fitness. Quest, 40, 174-179.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Raviv, S., & Reches, I. (1994). The effect of daily physical education on the psychomotor development, academic achievements, and self-concept of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2 (3), 25-50.
Riddoch C. J.,& Boreham C. A. G. (1995)The healthy-related physical activity of children. Sports Mediciene, 19(2), 86-100.
Robert P. Pangrazi & Charles B.Corbin,(1993). Physical fitness :Questions teachers ask.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1993,
September,14-19.
Ronald, K. Evans, R. Lee Franco , Marilyn Stern , Edmond, P. Wickham , Daphne L. Bryan, Jeffrey E. Herrick , Nicole Y. Larson , Angela M. Abell , Joseph H. Laver..(2008) . Evaluation of a 6-month multi-disciplinary healthy weight management program targeting urban, overweight adolescents: Effects on physical fitness, physical activity, and blood lipid profil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diatric Obesity,13,10-17.
Roy Otten, Rutger C. M. E. Engels, Regina J. J. M. van den Eijnden. (2005). Parental Smoking and Smoking Behavior in Asthmatic and Nonasthmatic Adolescents . Journal of Asthma, 42(5), 349 – 355.
Schmidtm, R. B., & Walkusk, J.A. (1998).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exercise among the elderly. In p. Seraganian. Exercise Psychology, 163, 237-253.
Sharon Fisher Barrett (1987).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hysical fitness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elementary andsecondary students. unpubished doctoral disseration,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Shek, D. T L. (2002). The Relation of Parental Qualities to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School Adjustment, and Problem Behavior in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Economic Disadvantag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0(3), 215-230.
Shephard, R. J. (1997). Curric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Champaign, 9 , 113-126.
Shephard, R. J., & Trudeau, F. (2005).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Trois-Rivieres physical education study: A retrospective.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17, 112-123.
Sirard, J. R., & Pate, R. R. (2001). Physical activity assess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ports Medicne,31 ,439-454.
Sunderman, L. F. (1972). New dimensions in music education. Metuchen, N. J.Scarecrow.
Telama,.R.,Yang,.X.,Viikari,.J.,.Valimaki,,I,.Wanne,.O.,and.Raitakari,.O.(2005). Physical activity from childhood to adulthood:A 21-year tracking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8(3), 267-273.
Thorarinn Sveinsson , Sigurbjorn A. Arngrimsson , Erlingur Johannsson (2009). Association between aerobic fitness, body compos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9- and 15-year-olds .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9(3),141 -150 .
Tucker, J. S., Ellickson, P. L., & Klein, D. J. (2003). Predictors of the transition to regular smoking during adolescence and young adulthood.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 32(4), 314-324.
Videmsek, M., Karpljuk, D., & Deblijak, D..(2003). Sport Activities and the Smoking Habits of 14 Year Old Male and Female School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 review Publication Volume XL, 2(2).
Wilson, R., & Kolander, C..(1997). Drug abuse prevention:A school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 New York: Addison Weslty.
WHO(2002). Tobacco Free Initiative Disease and Mental Health 20 Avenue Appia 1211 Geneva 27 Switzerlan.
WHO(2006). Why is tobacco a public health priority? Tobacco Free Initiative (TFI). WHO/Noncommunicable Disease and Mental.
WHO.(2008). Tobacco-free youth.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trieved March 15, 2008, from http://www.who.int/tobacco/wntd/2008/flyer/en/index.html
Whittle, R. C. (1998). The effects of heavy ropes and plyometrics on selected physical parameters in female athletes. Applied Research in Coaching and Athletics. 13,64-7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方進隆(1997)。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3),70-77。
2. 方進隆(1997)。體適能推展策略與未來研究方向。中華體育,12(3),70-77。
3. 戈依莉,劉影梅(2000)。 國小高年級吸菸學童反菸教育效果評價。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0,35-42。
4. 戈依莉,劉影梅(2000)。 國小高年級吸菸學童反菸教育效果評價。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0,35-42。
5. 呂昌明、林旭龍、黃奕清、李明憲、王淑芳(2001)。身體活動自我報告量表之效度及信度的研究--以TriTrac-R3D三度空間加速器為效標。衛生教育學報,15 ,99-114。
6. 呂昌明、林旭龍、黃奕清、李明憲、王淑芳(2001)。身體活動自我報告量表之效度及信度的研究--以TriTrac-R3D三度空間加速器為效標。衛生教育學報,15 ,99-114。
7. 李淑貞、林正常、陳偉德(2001)。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組成變化與肥胖症。物理治療,26卷6, 309-318。
8. 李淑貞、林正常、陳偉德(2001)。兒童青少年的身體組成變化與肥胖症。物理治療,26卷6, 309-318。
9.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輯,551-584。
10. 李彩華、方進隆(1998)。國中學生身體活動量與體適能相關因素研究。體育學報,25輯,551-584。
11. 李景美、黃惠玲、苗迺芳(2000)。青少年物質使用之社會學習及社會連結因素研究一以在學生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0,17-34。
12. 李景美、黃惠玲、苗迺芳(2000)。青少年物質使用之社會學習及社會連結因素研究一以在學生為例。健康促進暨衛生教育雜誌,20,17-34。
13. 李勝雄(1996)。吸菸對健康與運動能力影響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5(4), 92-103。
14. 李勝雄(1996)。吸菸對健康與運動能力影響的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5(4), 92-103。
15. 李蘭、翁慧卿、孫亦君(1998)。台北市國中生物質濫用行為之預測因子。醫學教育,2(4),4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