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20: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莊凱翔
研究生(外文):CHUANG, KAI-HSIANG
論文名稱:研究生之死-社工教育中的師生關係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ath of a Graduate Stu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Faculties and Students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指導教授:楊蓓楊蓓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ANG, PE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工作學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社會工作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社會工作教育社工師生關係知識建構社會工作與專業主義社會工作學習歷程
外文關鍵詞:social work educationsocial work knowledge constructionprofessionalismFaculty-student relationshipsocial work learning proces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46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69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我死了,我在社工教育中死了。我在社工教育中不明不白的死了。而且,我還發現,死的不只我一個……

為了幫自己與其他孤魂野鬼們找到死因。我開始與自己、文獻和社工師生們對話,企圖刻畫出社工教育現場的真實情境。

對話後,我與對話者們描繪出了三條社會工作的學習路徑。第一條是know how的學習路徑,它只能讓學習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然」,或是「不知其然,不知其所然」,第二條是know how in doing,它讓學生「知其何以然」,而第三條則是know how & know how to do,它則可以讓學生「知其然,知其何以使其然」。而其中第二、三條學習路徑是一種知行合一的學習路徑,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知道社會工作」,更可以讓學生「認識社會工作」。

然而,想要以知行合一的學習路徑促使學生有效學習,往往需要的是安全的學習環境,而安全的學習環境則有賴於師生彼此的關係與互動。但鑲嵌在體制中的社工教育,被傳統教育文化與國家體制所捆綁,填鴨式與囤積式的教學風格讓社工教育充滿了保守、傳統的色彩,社工師生的關係也因而疏離。這種關係抹煞了學生在教學環境中冒險的意願,也使學生的學習永遠都停留在know how之中。再加上國家對於社工「社會控制」的期待,以及社會工作想要在專業中佔有一席之地的野心,使得社工教育成為政治教育,它的教育重點已經不再是「人」,是滿足政治目的。這樣的學習歷程消耗了學生對於學習社會工作的熱忱,也迷失了追求社工價值的方向,社工學子就在這樣的學習歷程中死亡。

相較於死不瞑目的學習者,社工教學者之所以能在教育體制結構中維持生命跡象,在於國家需要他們來鞏固自己操作國家機器的合法性,因此know how的教學方式就成為了國家給予老師們賴以為生的呼吸器。然而,雖然老師能夠僥倖逃過滅口的危機,但卻也使老師必須一輩子依附與順從體制的宰制,同時犧牲了學習者的學習機會。

而現在,這些已經死亡的社工學子想要大聲地告訴體制結構:「別讓老師成為扼殺學生的工具!」,同時也想告訴老師:「請別再消費學生,讓我們一起對抗體制」。
I died. I died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 “unclearly” died. And I found, I was not the only dead people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I tried to dialogue with these dead people, literatures and faculties in order to help myself to find out the cause of death--- in an attempt to piece together the real situation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After dialoguing, three paths of learning social work knowledge have been identified. The first one is “know-how”, second one is “know-how in doing”, and the last one is called “know-how & know how to do”. And I am convinced that the second and third ones can assist students not only “know”, but also “realize” what the social work is.

However, to make students realize social work, it needs safe spaces for learning which have comfortable faculty-student interaction. But educational culture and state system cha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to a conservative, traditional spoon-fed education, and have led to the alienation of faculty-student relationship. This kind of relationship have blotted out the students’ expectation to avoid taking risk in the classroom, and which keep their study always remain in the stage of “know how”. In addition, the role of “social control” of the state is possessed social work, and the professionalism of social work makes social work education rather become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go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eventually, does not truly care about people, but cared about political goal. As a result, students loss their passion and confuse about the purpose of learning, and then died by inche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Comparing students, faculties can exist in the system because the state needs them to teach students form “know-how” style to consolidate its legitimation. However, although faculties have not died yet, they are restricted by the rules of academic system that sacrifice students’ spontaneity of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And now, the dead students want to tell the education system loudly: “Don’t make teacher become killer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and tell the teachers: “Don’t consume students anymore, and let us fight with the system together! ”
第一章 緒論 3
第一節 研究背景-研究生之死 3
第二節 我的社工學習敘說與反思 5
一、與社工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由自身開始的故事 5
二、改變是自我覺察與社工專業訓練所編織而成的交響曲 8
三、我的力量與社會工作的力量 10
四、小結:社工教育就是關係建立的教育 12
五、新故事的開始:從有聲到無聲 13
六、小結:啟動關係 17
第三節 研究目的 18
第二章 研究方法設計 21
第一節 如何構思-分析概念與架構 21
第二節 捉捕「經驗」-研究取向 23
第三節 研究嚴謹度與倫理 25
第四節 研究歷程與反省 26
第三章 我與文獻的對話 31
第一節 社會工作內涵與社會工作教育 31
第二節 社會工作與專業教育歷程 35
第三節 社會工作教育歷程中的教與學 39
第四章 我與人的對話 51
第五章 整理與反思-再看社工學習路 91
第一節 被專業主義與政治目的套牢的社工教育體制 91
一、社工教育即是政治教育 91
二、專業主義下的社工師生關係 93
第二節 學習歷程的探究與反思 96
一、兩條社工教育的知識建構之路:「知道」與「認識」 96
二、要認識社工,就先學習如何「體驗」 99
三、用真實的關係對抗社工教育中的專業主義 102
四、「師師」有幾種? 104
分析後的總結:請別再消費學生 108
第六章 反身探究 111
第一節 研究歷程回顧與反思 111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122
參考文獻 125


圖目錄
圖 1 我的社工教育學習地圖 13
圖 2 研究概念與路徑圖 23
圖 3 社工學生知識建構路徑圖 98
圖 4 學習三元素與社工學習圖 102
圖 5 社工學習路徑與困境圖 108
一、網站:

社會工作師法:載於
http://www.president.gov.tw/paper/pdf/6780-3.pdf


二、中文文獻:

方永泉譯(2003)受壓迫者教育學,Freire, Paulo著,1968。台北:巨流
王增勇、陶蕃瀛(2006) 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
王金永譯(2000)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Deborah K. Padgett著。洪葉出版社。
方昱(2002)妹妹-社會工作與政治的處女情結,東海大學:全國社會學研究生論文研討會。
公民社會的觸發:台北社子-台北社子地區教學與服務經驗-「改善本土化社會工
作教學服務」(第三年計畫),2008,東吳大學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96年
度成果報告書。
王佳琦(2007)徘徊在聽與說之間─ㄧ個社會工作學習者在自我與專業間的差異對話。臺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傳文(2007)「良師」和或「益友」:從辯證觀點看「優良教學」的教學實踐。世新大學口語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方吉正(1998)教師信念研究之回顧與整合。教育資料與研究,20,36-44。
安後暐(2000)從歷史人物看傳統師生關係。人文即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11卷,第1期。
杜永泰(2005)華人師生關係測量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
杜宜儒(2006)愛與勇氣-一位國小男性教師的敘說探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
林邦文譯(2008)解放教育學:轉化教育對話錄,Ira Shor & Paulo Freire著。巨流圖書公司。
林廷華(2006)我和學生之間-以布伯的吾汝哲學思想論述師生關係,菁莪,第18卷,第2期。
林家正(2009)尋找永恆-從死亡到親密關係。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宗派(2005)探討美國社會工作之教育政策與立案標準。發表於「九十四年度實踐大學民生學院國際社會工作教育學術研討會」,實踐大學舉辦,12月9、10號。
沈敏,2008存在主義教育視野下的師生關係及其現實意義。現代教育科學,第二期。
李雅鈴(2008)一位師資培育教師教學信念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李憶微(1989)助人專業者專業自我的發展與學習歷程之探討。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沈慶鴻(2002)專業工作抉擇與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歷程之研究-以實踐大學為例。實踐學報,33期。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宗賢(1977) 學生個人品質與教師期待及喜愛的關係。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輯,27-76頁。
吳靖國(2005)從海德格Einspringen與Vorausspringen的區別論師生關係。師大學報教育類,50(2)。
卓春英(2005)香港社會工作教育之發展。發表於「九十四年度實踐大學民生學院國際社會工作教育學術研討會」,實踐大學舉辦,12月9、10號。
周月清(2002)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危機與轉機。社區發展季刊,99。
周淑卿(2002)師生與學生在課程發展歷程中的處境-系統論與概念重建論的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8,1。
周燦德(1997)我國大學師生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范信賢(2001)「文本」:後現代思潮下對「教材」概念的省思。 國教學報,13。
施教裕(1993)社會福利事業之變遷與社會工作教育之因應,社區發展季刊,61。
徐震、李明政(2004)社會工作思想與倫理。松慧出版社。
張紉(2003)世界各國社會工作專業制度之比較及國內社工人力需求、運用、困境因應之調查評估研究。內政部社會司之委託研究計畫。
張振東(1982)教育哲學的基本概念,台北,問學出版社,。
夏林清(2002)尋找一個對話的位置:激進教育與社會學習歷程。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冬。
夏林清譯(2004)反映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遠流出版社。
秦屹安(2005)徘徊在複製與社會轉化之間:教改脈絡下國小教師意識覺醒的條件與可能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祖維(2007)解構「專業」:社工系大學畢業生離開設會工作的歷程。國立暨南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埔里,台灣。
陳火城(2004)高雄市國小教師數學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6)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出版社。
陳美玉(2000)師生合作反省的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15期。
陳金英、湯誌龍(2006)專業生涯認同:影響社會工作系學生生涯選擇之相關因素。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十卷,第一期。
郭惠瑜(2007)右腳告白-一位肢體障礙社會工作學習者的生命書寫與主體實踐。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信二(1999)《禮記.學記篇》之教育哲學思想。哲學與文化,26卷,1期。
黃俊傑(2000)論大學的知識社群特質,通識教育,7(4): 1-17>
黃源協(2007)專業主義、新管理主義與最佳價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挑戰與回應。社區發展季刊,120。
黃義良(2000)布伯的教育思想及其啟示。教育哲學專題研究學期論文集,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莫藜藜(2006)台灣社會工作教育的省思。發表於「台灣社會工作實務與社會工作教育之對話與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實踐大學台北校區舉辦,6月10日。
傅定濤(2008)文化生態視野中大學師生關係新構。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1期。
曾華源(2002)二十一世紀台灣社會工作學校專業教育課程應有之走向,社區發展季刊,99。
曾慶台(2002)面面俱到?處處保留?一位國小男性教師的自我敘說。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林國(2006)教育中的師生關係及其疏離。南京曉庄學院學報,第三期,5月。
楊瑞員(2003)孔子的教育哲學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秀華(2007)籠中鳥的飛越-家暴奮戰者的自我敘說。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碩士論文。
萬心蕊(2007)「破牆」的分離與重返:台灣精神醫療社工返回根本的一種路線。 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博士論文。
賈廷詩(2005)台灣社工教育之現況與發展。發表於「九十四年度實踐大學民生學院國際社會工作教育學術研討會」,實踐大學舉辦,12月9、10號。
鄭怡世(2006)台灣社會工作發展的歷史分析:1949-1982。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博士論文。
萬育維、陳秋山譯(2006),社會工作實務的全球觀點,Chathapuram S. Ramanathan &Rosemary J. Link 著。洪葉出版社。
劉惠琴(2002)性別與心理學的相遇。應用心理研究,第十六期。
劉鎔毓(2007)大學生課業學習相關經驗分析:一般生與技職生之比較課程研
究。2:2.03。
劉曉春(1999)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理論與技巧上冊,許臨高主編,洪葉出版社。
劉曉春(2009)重返實務--談本土化社會工作實務知識之建構,發表於「2009年華人社會工作與兒少權益國際學術研討會」,靜宜大學舉辦, 5月1號、2號。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敏玲、余小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台北:心理。
龍煒璿(2006)臺灣社會工作概論課本對社會工作專業形象的描繪。
謝艾美(2005)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一個研究團隊的團體動力分析。台北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寶鳳(2003)超越方法的教學:學習過程中的關係建立。課程與教學季刊,6(4)。
羅曉瑩(2004)研究者社工認同的形塑、探索與掙扎一種過程取向的差異對話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景輝(2003)社區工作-理論與實務。巨流圖書。

三、外文文獻:

Barretti, Marietta Anne(2004)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professional socialization of our student?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40,2
Barretti, Marietta Anne(2007) Teachers and Field Instructors as Student Role Models: A Neglected Dimension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Vol.27(3/4)
Bennett, S. & Saks L.V. (2006) A conceptual application of attach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to the social work student-field instructor supervisory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42,3
Bernie S Newman, Paul L Dannenfelser, Valarie Clemmons, Sharon Webster.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Washington: Fall 2007. Vol. 43, Iss. 3; p. 513 (16 pages)
Boostrom, R. (1998). Safe spaces: Reflections on an educational metaphor.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0, 397-408.
Cooper, Lesley(2006) Reflection:Approaches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發表於「台灣社會工作實務與社會工作教育之對話與省思國際研討會」,實踐大學台北校區舉辦,6月10日。
Dore, Martha M.(1993) The practice-teaching parallel in education the micropractioner.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Falck,H.S.(1980) On going public: Reflections of a student. Journal of Education of Social Work,16,4.
Garcia, B., & Van Soest, D. (1997). Changing perceptions of diversity and oppression: MSW students discuss the effects of a required course.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33,119-129.
Holly, Lynn C. & Stenier, Sue(2005)Safe space: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classroom environment.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41, No.1,winter.
Holman, S., & Freed, P. (1987). Learning social work practice: A taxonomy. The Clinical Supervisor, 5(1), 3-21.
James Herbert Williams(2005)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United State:examining current trend & future directions. 發表於「台灣社會工作實務與社會工作教育之對話與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實踐大學台北校區舉辦,6月10日。
Knowles, M.S.(1970) The modern practice of adult education. New York: Association Press.
Kreuger, Larry W. (1997) The end of social work.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33(1)
Kurland, Roselle(1995)Great Teacher:Norris Class.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Vol2.(1/2)
Lai Ching Leung(2007)Reflective Practices: Challenges to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Hong Kong.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26. No.6 , Sept.
Lewis, H.(1987) Teaching ethis through ethical teaching .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Vol.1
Lynne E Anderson, John Carta-Falsa(2002). Factors that make faculty and student relationships effective College Teaching. Washington. Vol. 50, Iss. 4; pg. 134, 5 pgs
Mishna, F. &Rasmussen, B.(2001) The teaching-learning relationship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Solas,John.(1990))Effective Teaching As Construed By Social Work Students.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26, Issue2.
Towle, C. (1954) The learner in education for the professio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an Soest .D.(1996) Impac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on student attititudes and behavior concerning oppression,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32
VanSoest, D., & Garcia, B.(2003). Diversity education education on student attitudes and behavior forsocial justice: Masteringte aching skills. Alexanconcerning op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dria, VA: Council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
Varley, B. K.(1963) Socialization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 Social Work, 8,102-109.
Wood,G.G.,& Middleman, R.R.1991 A different approach: principles that guide teaching.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Vol.5(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羅寶鳳(2003)超越方法的教學:學習過程中的關係建立。課程與教學季刊,6(4)。
2. 劉惠琴(2002)性別與心理學的相遇。應用心理研究,第十六期。
3. 曾華源(2002)二十一世紀台灣社會工作學校專業教育課程應有之走向,社區發展季刊,99。
4. 黃源協(2007)專業主義、新管理主義與最佳價值-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挑戰與回應。社區發展季刊,120。
5. 黃信二(1999)《禮記.學記篇》之教育哲學思想。哲學與文化,26卷,1期。
6. 陳金英、湯誌龍(2006)專業生涯認同:影響社會工作系學生生涯選擇之相關因素。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十卷,第一期。
7. 陳美玉(2000)師生合作反省的教學,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15期。
8. 夏林清(2002)尋找一個對話的位置:激進教育與社會學習歷程。應用心理研究,第16期,冬。
9. 施教裕(1993)社會福利事業之變遷與社會工作教育之因應,社區發展季刊,61。
10. 范信賢(2001)「文本」:後現代思潮下對「教材」概念的省思。 國教學報,13。
11. 周淑卿(2002)師生與學生在課程發展歷程中的處境-系統論與概念重建論的觀點。教育研究集刊,48,1。
12. 沈慶鴻(2002)專業工作抉擇與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歷程之研究-以實踐大學為例。實踐學報,33期。
13. 王增勇、陶蕃瀛(2006) 專業化=證照=專業自主?應用心理研究,30,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