ㄧ、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格的秘密。台北市:天下。
天下雜誌(2007)。教出品格力。台北市:天下。
方志華(2000)。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鳳仙(2001)。國小教師道德科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前龍(1995)。國民小學道德科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沈六(1991)。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水牛。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24,2-18。
何世力(2003)。靜思語教學融入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中為例。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何琦瑜(2003)。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287,42-46。
呂素琴、古宏深編(1997)。杏壇飄香-靜思語教學方法。台北市:靜思文化。
呂素琴(1999)。大愛引航。慈濟月刊,390,106。
呂敏華(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玫玲(2004)。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李宣俞(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7。李琪明(2002)。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台灣教育,625,30-38。
李錫津(2003)。從體驗中有效學習。教師天地,127,4-5。李鍇偉(2001)。慈濟精神對慈濟教師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國小慈濟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但昭偉(1999)。教育理論的建構與教育實作。初等教育學刊,3,189-203。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邱滿祥(2004)。靜思語學對提昇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效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邱慧玲(2000)。我國小學道德教育課程標準演變及其內涵研究(1949-1993)。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周佩璇(2006)。語言與向心力:證嚴法師與靜思語。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周倩慧(2001)。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孝道態度、行為效果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40。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巧鵑(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調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邱淑珮(2004)。生命教育課程-「蜜蜜甜心派」融入綜合活動對國小學童尊重與關懷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習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邵瑞珍、皮連生(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洪素芬(2000)。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過程—兼論整合觀點的德育模式。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素貞(1998)。靜思語緣起。靜思語教學月刊,1,1-4。慈濟教師聯誼會出版。
高信疆主編(1989)。證嚴法師靜思語1。台北市:九歌。
高雄市教育局(2005a)。高雄市「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計畫。高雄市品德教育電子報,第八期。檢索於2008年10月23日
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news-8/pol-news.htm#sub1
高雄市教育局(2005b)。全面落實校園品德教育。高雄市品德教育電子報,第八期。檢索於2008年10月23日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news-8/pol-news.htm#sub1
高博銓(2004)。郭爾保理論在道德教育目的上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94-106。徐永能(2006)。靜思語融入國小作文教學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玉鳳(1998)。在校園中落實「心靈改革」--推動靜思語教學。靜思語教學月刊,18。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婉琴(2004)。靜思語教學對增進國小學童孝道實踐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鎮昌(2002)。運用靜思語教學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商業周刊(2008)。每天30分鐘讓孩子自動學好。商業周刊優勢系列,11。
陳建榮(2001)。宗教題材編入九年一貫課程適切性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珮育(2005)。靜思語教學應用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郭怡玲(2006)。運用靜思語教學實施國小五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蓓燕(2008)。靜思語教學推動全校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2008年10月23日取自教育部網站,http://teach.eje.edu.tw/9CC/declare/contet.php?ID=312
教育部(2004)。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08年10月23日取自教育部品德教育資訊網,http://ce.naer.edu.tw/index3-1.html。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主編(2000)。新編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市:國語日報。
單文經、汪履維編譯(1986)。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賀正楨(1999)。國民小學靜思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馮厚美(2001)。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黃天長(1999)。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德祥(2001)。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二十一世紀教育改格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集(第99-116頁),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黃仁瑜(2004)。靜思語教學推動全校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祝(2004)。精緻教育在吳興。教師天地,133,60-66。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22-34。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楊素英(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葉紹國(2003)。從道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教育研究月刊,113,119-130。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
慈濟教師聯誼會(1999)。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1-12 冊)。台北市:靜思文化。
慈濟教師聯誼會(2000)。慈濟教育聯誼會會訊。慈濟教師聯誼會編印。
慈濟教育(2000)。大愛的教育—靜思語教學概說。慈濟教育聯誼會。
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2001)。大愛引航學學習單第一~十二冊。台北市:靜思文化。
慈濟大學秘書室編(2002)。良師之道。台北市:靜思文化。
楊倩蓉(1998)。教聯園地,慈濟道侶,299期。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市:五南。
鄒欣芸(2006)。靜思語教學對國民小學兒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劉佑星(2002)。實施靜思語教學的實務探討。載於九十一學年度慈濟大學「靜思語教學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種子教師工作坊手冊。
謝銘峰(2006)。慈大附中實施靜思語教學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藍乙琳(2006)。從五個「E」談「品格教育」教學。屏縣教育季刊,25,8-12。瞿德淵(2004)。精緻教育在忠孝,教師天地,130,77-81。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探討。國教天地,159,30-41。證嚴法師(1997)。靜思語教學月刊,2,取自2008年11月8日
http://www.tzuchi.org.tw/monthly/8510/2-1.htm。
釋證嚴(1992)。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一集。台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1999)。教育首重「教而學、學而做」。靜思語教學月刊,第18期。
二、外文部分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2003).Eleven principl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Scholastic Choices,18(8),5.
Eisenberg, N., &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New York:Cambridge Press.
Kohn,A(1997).How not to teach values: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Phi Delta Kappan,78,429-430.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 Ten essential virtures.
Nodding, N. (1992).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Otten,E.H.(2000).Character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P.White(Eds.)Philosophy of education:Volume I Education and humanpage,RetrievedDecember,26,2003from.http://www.neiu.edu/~cunning/chared.
Ormrod, J. E. (20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usnak, T. G., & Ribich, F. (1997). The death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 Horizons, 76, 10.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Ryan, K., & Bohlin, K. E.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affer,D.R.(1994).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5,215-220.
Vessels,G G.,& Boyd,S.M.(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80(57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