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5: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怡靜
研究生(外文):Lin, Yi-Ching
論文名稱: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品格教育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f Effect of Applying Still Thoughts Teaching on Character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魏俊華魏俊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 jun hu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靜思語靜思語教學品格教育
外文關鍵詞:Still ThoughtsStill Thoughts TeachingCharacter Educ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2
  • 點閱點閱:68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5
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品格教育成效之研究
研究生:林怡靜
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提出一套適合國小三年級品格教育的靜思語教學課程方案,及評估此方案對於提升國小學童品格的態度及行為之成效,並探討方案在設計與實施之困境及因應策略。
本研究以屏東市某國小三年級學童為研究對象,實驗組學生31人,針對「責任」「尊重」「值得信賴」「公平」「關懷」五項品格內涵,設計10單元800分鐘的靜思語教學方案,對照組學生31人,不予實驗處理。結果採質量並重來分析,以李宣俞(2005)所編之「國小兒童品格量表」為測量工具進行前、後測及追蹤測,以獨立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考驗方案之立即性與持續性結果,並將實驗期間填寫的資料做整理分析,深入探討此方案的適用性及學生品格行為改變情形,並提出在設計與實施之困境及因應策略。
本研究有四點結論:
一、接受靜思語教學後,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童在「責任」「尊重」「值得
信賴」「關懷」之品格行為的提升有立即性的效果。
二、接受靜思語教學後,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童「責任」「尊重」「關懷」
之品格提升有持續性效果。
三、靜思語教學獲家長與學生肯定,受試學生對於教學方案的接受度高,
品格有正向改變,本方案適合國小三年級學童採用。
四、靜思語教學之方案設計、教師態度與教學方式會影響課程實施的流暢
性、學生的喜好與學習意願。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結論提出建議,提供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參考。

關鍵詞:靜思語、靜思語教學、品格教育
A Research of Effect of Applying Still Thoughts Teaching on Character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uthor: Lin, Yi-Ching
Department of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National Taitung University, Master Program
Abstract
This research mainly intended to propose a project of curriculum of still thoughts fitting with character education for grade three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and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such project in enhancing attitude or behaviors of students’ character, and further discussed the difficultie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in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is project.
This research took grade three students at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Pingtung city as research subjects. For the experiment group consisted of 31 students, 10 units (800 minutes) of instruction projects of still thought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five characteristic content of “responsibility”, “respect”, “trustable”, “fairness” and “consideration.” As for the 31 students in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remaining receiving the original style of education. Through analysis emphasizing both i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spects, this research took the “scale of character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designed by Li, Shun-Yu (2005) as measurement to conduct pretest, posttest and sample tracking. Independent One-Way ANOVA was also adopted to verify the immediate and continuous outcome of such project. The data collected during the experiment were arranged and analyzed to deeply comprehend the appropriateness and changes of students’ character behaviors of the project. Besides, this research also listed the difficulties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in phases of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Four conclusions were gained in this research:
1. There were immediate effects of enhancing character behaviors in aspects of “responsibility”, “respect”, “trustable” and “consideration” for grade three students after receiving instructions of still thoughts.
2. There were continuous effects of enhancing character behaviors in aspects of “responsibility”, “respect”, and “consideration” for grade three students after receiving instructions of still thoughts.
3. Still thoughts teaching was approved with positive attitude by parents and students, the subjects in experiment group considered such project as highly acceptable, and felt positive changes in their characters, therefore, such project was appropriate for grade three students at elementary school.
4. The project design, teachers’ attitude and teaching style of still thoughts teaching would influence the smoothness of curriculum, preference and willingness to learn of students.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recommendations were brought out for other teachers and relative researchers in the future as reference.

Keywords: Still Thoughts, Still Thoughts Teaching, Character Education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研究假設……………………………………………………….6
第四節 名詞釋義……………………………………………………….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品格教育之意涵與相關理論…………………………………10
第二節 國內品格教育發展與實施概況………………………………26
第三節 靜思語教學意涵與教學內容…………………………………31
第四節 靜思語教學之相關研究………………………………………39
第五節 靜思語教學與品格教育之關係………………………………45
第三章 研究設計………………………………………………………50
第一節 研究架構………………………………………………………50
第二節 研究對象………………………………………………………52
第三節 研究工具………………………………………………………52
第四節 研究方案………………………………………………………55
第五節 研究程序………………………………………………………58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62
第一節 靜思語教學方案對提升國小學生品格行為成效之分析……62
第二節 靜思語教學方案適用性之分析………………………………72
第三節 方案設計與實施困境與因應策略……………………………108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17
第一節 結論………………………………………………………….117
第二節 建議………………………………………………………….119
參考文獻……………………………………………………………….124
一、中文部分……………………………………………………………124
二、外文部分……………………………………………………………129


附錄…………………………………………………………………….130
附錄一 使用國小兒童品格量表同意書…………………………….130
附錄二 國小兒童品格量表………………………………………….131
附錄三 靜思語教學單元活動設計………………………………….134
附錄四 靜思語教學活動學習單…………………………………….150
附錄五 靜思語教學單元回饋單…………………………………….160
附錄六 靜思語教學總回饋單……………………………………….161
附錄七 靜思語教學觀察紀錄與省思表…………………………….163
附錄八 家長回饋單………………………………………………….164
附錄九 訪談記錄表………………………………………………….165
附錄十 導師回饋單………………………………………………….166
附錄十一 成員想對老師說的話…………………………………….167
附錄十二 成員家長觀察孩子在家中五項品格行為的進步情形….170
附錄十三 試教班級教學觀察與省思整理………………………….181
附錄十四 實驗班級教學觀察與省思整理………………………….187
ㄧ、中文部分
天下雜誌(2003)。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格的秘密。台北市:天下。
天下雜誌(2007)。教出品格力。台北市:天下。
方志華(2000)。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鳳仙(2001)。國小教師道德科教學實踐知識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語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前龍(1995)。國民小學道德科課程決定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六(1991)。道德發展與行為之研究。台北市:水牛。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24,2-18。
何世力(2003)。靜思語教學融入國文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宜蘭縣一所國中為例。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何琦瑜(2003)。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287,42-46。
呂素琴、古宏深編(1997)。杏壇飄香-靜思語教學方法。台北市:靜思文化。
呂素琴(1999)。大愛引航。慈濟月刊,390,106。
呂敏華(2005)。高雄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
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台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玫玲(2004)。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珀(2005)。品格教育。教師天地,135,66-71。
李宣俞(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學習成效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7。
李琪明(2002)。品德本位校園文化之營造。台灣教育,625,30-38。
李錫津(2003)。從體驗中有效學習。教師天地,127,4-5。
李鍇偉(2001)。慈濟精神對慈濟教師生涯發展之影響研究—以台北市國小慈濟教師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但昭偉(1999)。教育理論的建構與教育實作。初等教育學刊,3,189-203。
吳寶珍(2004)。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邱滿祥(2004)。靜思語學對提昇國小兒童利社會行為之效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邱慧玲(2000)。我國小學道德教育課程標準演變及其內涵研究(1949-1993)。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周佩璇(2006)。語言與向心力:證嚴法師與靜思語。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周倩慧(2001)。靜思語教學對國小學生孝道態度、行為效果之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40。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巧鵑(2004)。台北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調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邱淑珮(2004)。生命教育課程-「蜜蜜甜心派」融入綜合活動對國小學童尊重與關懷態度之影響。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習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邵瑞珍、皮連生(1993)。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洪素芬(2000)。一個研究者探索靜思語教學的反省過程—兼論整合觀點的德育模式。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素貞(1998)。靜思語緣起。靜思語教學月刊,1,1-4。慈濟教師聯誼會出版。
高信疆主編(1989)。證嚴法師靜思語1。台北市:九歌。
高雄市教育局(2005a)。高雄市「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計畫。高雄市品德教育電子報,第八期。檢索於2008年10月23日
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news-8/pol-news.htm#sub1
高雄市教育局(2005b)。全面落實校園品德教育。高雄市品德教育電子報,第八期。檢索於2008年10月23日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news-8/pol-news.htm#sub1
高博銓(2004)。郭爾保理論在道德教育目的上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94-106。
徐永能(2006)。靜思語融入國小作文教學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玉鳳(1998)。在校園中落實「心靈改革」--推動靜思語教學。靜思語教學月刊,18。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婉琴(2004)。靜思語教學對增進國小學童孝道實踐之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張鎮昌(2002)。運用靜思語教學發展學校本位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新竹縣一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商業周刊(2008)。每天30分鐘讓孩子自動學好。商業周刊優勢系列,11。
陳建榮(2001)。宗教題材編入九年一貫課程適切性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珮育(2005)。靜思語教學應用於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怡玲(2006)。運用靜思語教學實施國小五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蓓燕(2008)。靜思語教學推動全校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2003全國教育發展會議。2008年10月23日取自教育部網站,http://teach.eje.edu.tw/9CC/declare/contet.php?ID=312
教育部(2004)。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08年10月23日取自教育部品德教育資訊網,http://ce.naer.edu.tw/index3-1.html。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主編(2000)。新編國語日報辭典。台北市:國語日報。
單文經、汪履維編譯(1986)。道德發展與教學。台北市:五南。
賀正楨(1999)。國民小學靜思語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中市。
馮厚美(2001)。靜思語教學對提升國小兒童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天長(1999)。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德祥(2001)。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二十一世紀教育改格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集(第99-116頁),彰化縣,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黃仁瑜(2004)。靜思語教學推動全校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私立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黃祝(2004)。精緻教育在吳興。教師天地,133,60-66。
黃政傑(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品格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22-34。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楊素英(2002)。高雄市國民小學道德教育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楊深坑(2004)。後現代主義的品格與道德教育。教育研究月刊,120,15-21。
葉紹國(2003)。從道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教育研究月刊,113,119-130。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
慈濟教師聯誼會(1999)。大愛引航:靜思語教學指引(1-12 冊)。台北市:靜思文化。
慈濟教師聯誼會(2000)。慈濟教育聯誼會會訊。慈濟教師聯誼會編印。
慈濟教育(2000)。大愛的教育—靜思語教學概說。慈濟教育聯誼會。
慈濟教師聯誼會主編(2001)。大愛引航學學習單第一~十二冊。台北市:靜思文化。
慈濟大學秘書室編(2002)。良師之道。台北市:靜思文化。
楊倩蓉(1998)。教聯園地,慈濟道侶,299期。
賈馥茗(1999)。人格教育學。台北市:五南。
鄒欣芸(2006)。靜思語教學對國民小學兒童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生命意義感之影響。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劉佑星(2002)。實施靜思語教學的實務探討。載於九十一學年度慈濟大學「靜思語教學融入九年一貫課程」種子教師工作坊手冊。
謝銘峰(2006)。慈大附中實施靜思語教學之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藍乙琳(2006)。從五個「E」談「品格教育」教學。屏縣教育季刊,25,8-12。
瞿德淵(2004)。精緻教育在忠孝,教師天地,130,77-81。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探討。國教天地,159,30-41。
證嚴法師(1997)。靜思語教學月刊,2,取自2008年11月8日
http://www.tzuchi.org.tw/monthly/8510/2-1.htm。
釋證嚴(1992)。證嚴法師靜思語第一集。台北市:慈濟文化。
釋證嚴(1999)。教育首重「教而學、學而做」。靜思語教學月刊,第18期。







二、外文部分
Character Education Partnership(2003).Eleven principles of character
education.Scholastic Choices,18(8),5.
Eisenberg, N., & Mussen, P. H. (1989). 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New York:Cambridge Press.
Kohn,A(1997).How not to teach values:A critical look at character education.Phi Delta Kappan,78,429-430.
Lickona, T. (2003). 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 : Ten essential virtures.
Nodding, N. (1992). Educating moral people: A caring alternative to Character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Otten,E.H.(2000).Character education.(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P.White(Eds.)Philosophy of education:Volume I Education and humanpage,RetrievedDecember,26,2003from.http://www.neiu.edu/~cunning/chared.
Ormrod, J. E. (2003).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eveloping learners.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Rusnak, T. G., & Ribich, F. (1997). The death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 Horizons, 76, 10.
Rose, C. M., & Sharon, W. W. (2001). Classroom idea-sparkers. Childhood Education, 77, 222-227.
Ryan, K., & Bohlin, K. E. (1999).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haffer,D.R.(1994).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15,215-220.
Vessels,G G.,& Boyd,S.M.(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80(579),5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黃毅志(2003)。「台灣地區新職業聲望與社經地量表」之建構與評估:社會科學與教育社會學研究本土化。教育研究集刊,49(4),1-31。
2. 曹天瑞、周鳳琪、陳穆瑩(2001)。探索教育在台灣發展之初探。公民訓育學報,10,179-209。
3. 洪嘉文(2000)。學校體育育樂營發展現況與未來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9(6),6-14。
4. 洪煌佳(2008)。育樂營的意涵探討。東師體育,14,8-14。
5. 李崑山、葉欲春(2000)。兒童營隊的規劃與設計初探。北縣國教輔導,10,24-28。
6. 呂金螢(2000)。八十八年寒假體育育樂營之調查—以台東師院為例。大專體育,48,82-89。
7. 葉紹國(2003)。從道德性的起源論品格教育之重要概念。教育研究月刊,113,119-130。
8. 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
9. 吳崇旗、謝智謀(2003)。淺談青少年營隊活動籌辦之考慮因素與策略應用-「產品屬性」及「休閒阻礙」的觀點。大專體育,64,48-54。
10. 王泠、王瑞麟、李麗瓊(1999)。運動休閒育樂營的行銷概念探討。大專體育,42,149-157。
11. 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探討。國教天地,159,30-41。
12. 瞿德淵(2004)。精緻教育在忠孝,教師天地,130,77-81。
13. 藍乙琳(2006)。從五個「E」談「品格教育」教學。屏縣教育季刊,25,8-12。
14. 高博銓(2004)。郭爾保理論在道德教育目的上的啟示。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5(1),94-106。
15. 周慧菁(2003)。品格-新世紀的第一堂課。天下雜誌,287,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