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中央社(2008)。教育部擴大攜手計畫,逾20萬人受惠。檢索日期:2008 年2
月13 日,取自http://forum.news.yam.com/trackback.php/20080213226712
中時電子報(2007)。學童閱讀評量,台灣落後港星。檢索日期:2007 年11 月30
日,取自http://only-perception.blogspot.com/2007/11/blog-post_2669.html
王尤秋(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志(2002)。類比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物態變化概念學習的成效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潔真(2007)。國民小學攜手計畫之政策執行研究 以苗栗縣為例。逢甲大學
公共政策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史強福(2008)。台灣地區原住民重點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學生學習輔導」
活動之研究。暨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2009)。永齡希望小學課輔計劃。檢索日期:2009 年5 月
13 日。取自http://www.yonglin.org.tw/f001/f001-1/f001-1.html
甘鳳琴(2007)。國小學業成績之馬太效應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主計處(2001)。2000年社會指標統計年報。檢索日期:2009 年5 月13
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3478&CtUnit=1033 & Base
DSD=7
行政院主計處(2009)。97年嬰兒出生減少2.8%。國情統計通報,第24 號。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編(1996)。教育理念與地方教育實務研討會會議記
錄。台北:作者。
57
吳明清、沈姍姍、林新發、許勝雄、張煌熙等(1997)。教育優先區計畫之檢討
與規劃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清山、林天佑(1995)。教育名詞淺釋-教育優先區。教育資料與研究,5,49。
呂慶文(2005)。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李家同(2008)。孩子,一個都不放棄。台北:圓神。
李翠玲(2001)。特殊教育教學設計。台北:心理。
周台傑、范金玉(2007)。國民小學數學能力發展測驗。彰化:欣興。
林天祐(2004)。英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管理策略及方案-近十年教育改革的分析。
教育研究月刊,123,49-65。
林育毅、王明泉(2007)。國小階段識字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以單一受試驗研
究法為例。東台灣特教學報,9,9-28。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敏慧(1999)。學習層次和教學策略對國小輕度智障兒童學習不同類型加法應
用題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大特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進材(1999)。教育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慈玥(1997)。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學業欠佳專科生輔導效果之準實驗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瓊芳(2007)。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之調查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華葳(2006)。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未出版)。
洪麗雯(2006)。「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國語科為例。
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心理。
58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
教育類,46(1),46-65。
洪儷瑜(2006)。閱讀理解能力測驗(未出版)。
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2006)。識字量評估測驗(未出版)。
殷堂欽(1995)。英國初等教育教育優先區規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民教育司(2009)。即時新聞。附件,攜手計畫相關統計數據。檢索日期:2009
年2月1日。http://www.edu.tw/eje/news.aspx?news_sn=2344。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仁(2006)。補救教學面面觀。檢索日期:2008年10月30日,取http://
tw.pksite.com/read.asp?Username=ctl&data=642AD7EE-05E6-4DDA-87FC-4D
B45B6E4B4A。
張新仁(2006)。學習策略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6-42。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199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
究。教育學刊,16,163-191。
張鈿富(1998)。台灣教育優先區選擇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張嘉寧(2007)。國民中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成效之研究。嘉義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7a)。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劃(96年度)。檢索日期:2008 年
12 月4 日。取自http://163.25.130.2/advedu/download/96eduplan.doc。
教育部(2007b)。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辦理課後照顧服務作業要點。台北:
作者。
教育部(2007c)。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台北:作者。
教育部編印(200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10-2國中小學生學習扶助-
「攜手計畫 課後扶助」方案。台北:作者。
59
郭生玉(197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
刊,15,451-534。
郭生玉(1995)。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補救教學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政府
研究報告,第255 號。
郭為藩 (1996)。推動教育優先區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文摘,37(4),3-13。陳美芳(1999)。聽覺記憶測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陳淑麗(2008a)。弱勢學童讀寫希望工程課輔現場的瞭解與改造。台北:五南。
陳淑麗(2008b)。二年級國語文補救教學研究—一個長時密集的介入方案。特
殊教育研究學刊,33(2),25-46。
陳雅萍(2005)。台中縣市國小實施課後照顧服務之調查。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
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2009)。課輔方案之理念及運作架構圖。檢索日
期:2009 年05 月13 日。取自http://www.boyo.org.tw/about/course01.htm
曾世杰(2007)。美國補救教學參訪報告(未出版)。
曾世杰、陳淑麗(2007)。注音補救教學對一年級低成就兒童的教學成效實驗研
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3),53-77。
黃木蘭(2000)。換個方式做做看-談補救教學的改進之道。師友,397,10-14。
黃秀霜(1999)。中文年級認字量表之編製及國語文低成就兒童認字困難之診斷
(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
(NSC86-2413-H-024-009)。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煥、詹馨(1982)。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
體系延伸。台北:巨流。
楊瑩(1996)。英國教育優先區方案之實施與檢討。社會教育文獻選輯,5-53。
60
熊正蕙(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為
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遠見雜誌(2008 年9 月1 日)。政府民間齊力20億,台灣課後照護資源仍不足。
檢索日期:2008 年9 月1 日,取自http://ironhorse.coolloud.org.tw/node/26029
潘裕豐(1998)。直接學習法在身心障礙學生教學上之運用。國小特殊教育,25,25-33。
鄭文淵(2007)。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建良(2002)。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數學科教師期望、成就動機、學業成就與
成敗歸因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47-77。
蕭富元(2008)。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台北:天下雜誌。
閻自安(1998)。教育優先區的基本精神與選擇指標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2),71-86。
謝芳蕙(2000)。直接教學法與課程本位評量模式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
效之實驗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研所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時桓(2007)。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在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
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61
二、西文部份
Berk, L. E. (1996).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edhar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2nd ED.). Orlando, FL:Harcourt
Brace.
Drew, D. M. (2000). Effect of direct instruction and peer tutoring on the learning of
multiplication facts with students with ADD/ADHD. Disseration Abstruacts
International, 38(6), A (UMI No. AAT1400261).
Gaskins, I. W., Ehri, L. C., Cress, C., O’ Hara, C., & Donnelly, K. (1997). Analyzing
words and making discoveries about the alphabetic system: Activities for
beginning readers. Language Arts, 74(3), 172-184.
Halsey, A. H. (1972). Educational priority: EPA problems and policies (1). London:
HMSO.
Jennings, J., & Rentner, D. S. (2006). Ten big effects of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n public schools. Phi Delta Kappan, 88(2), 110-113.
McCormick, S. (1995). Instructing students who was literacy problem.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
Meichebaum, D., & Cameron, R. (1984). 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Toward a
general paradigm for training coping skills. In D. Meichebaum, & M. E.
Jaremko(Eds), Stress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115-154. New York: Plenum
Press.
OECD (2004) Learning for tomorrow’s world. First results from PISA 2003. Paris:
OECD.
Odden, A. R., & Picus, L. O. (2004). School finance: A policy perspective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62
Pikulski, J. J. (1994) Preventing reading failure: A review of five effective program.
The Reading Teacher, 48(1), 30-39.
Rimm, S. (1995). Why bright kids get poor grades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New
York: Crown Trade Paperbacks.
Smith. George (1987). Whatever happened to 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3, 23-38.
Stanovich, K. E. (1986).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 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1, 360-407.
UNESCO (1994). Salamanca Declaration. Paris: UNESCO.
Vaughn, S., Gersten, R., & Chard, D. J. (2000). The underlying message in LD
invervention research: Findings from research syntes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7(1), 99-114.
Wikipedia,(2007).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Retrieved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