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5 19: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淑容
研究生(外文):Huang Shu-Jung
論文名稱:國小攜手計畫實施成效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Performance Study on the Hand-in-Hand Project at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陳淑麗陳淑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Shu-L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69
中文關鍵詞:攜手計畫補救教學低成就
外文關鍵詞:Hand-in-Hand Projectremedial programlow achiever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4
  • 點閱點閱:11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7
本研究以289位弱勢低成就學童為對象,探討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一學期十四
週的補救教學成效。本研究為事後回溯研究,在攜手課輔前、課輔後,進行國語
科(識字量及閱讀理解)及數學科的標準化測驗,同時也對控制組(同為弱勢低
成就但未參加攜手課輔)進行前後測,以了解這些弱勢學生,在國語科的認字能
力、閱讀理解能力及數學科能力的進步情形,藉以分析攜手計畫的實施成效。另
外對課輔老師進行課輔執行方式的問卷調查。研究發現有(一)課輔老師主要以
「作業指導」及「再教一次」為主(二)攜手組學童透過補救教學,整體的語文
能力與數學能力有進步。(三)以「前測」為共變的成效比較,兩組學童只有在
二年級的識字量及二、三年級的數學能力有顯著差異。(四)補救教學越早介入
越容易有成效。(五)經過一學期的補救教學後,攜手組仍落後全國常模,且和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fourteen-week
remedial education program, which was termed as the “Hand-in-Hand Project ”
among the 289 underprivileged, underachieving students enrolled in the program after
the conclusion of the semester. The study was oriented as a casual-comparative study
by conducting the standardized Chinese (literary level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mathematics examin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Hand-in-Hand Program. The same examination procedures were also applied to the
control group composed of the underprivileged and underachieving students who
were not enrolled in the Hand-in-Hand Program. Such examination protocols would
permit the comprehension on the level of progress achieved by these underprivileged
students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literacy,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mathematic
ability and would aid the analysi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and-in-Hand Program.
Surveys on counseling methods were conducted on the counseling teachers.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1. Counseling teachers mainly uses the methods of “instructing”
and “teaching again.” 2 The progress in the overall language proficiency and
mathematic ability has been exhibited by the students enrolled in the Hand-in-Hand
Program; 3. By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n the “pretest” as the common variant, a
significant variance was only found in the literacy for the second grade and in the
mathematic abilities of second and third graders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4. A higher level of progress would be achieved more easily if the
remedial education program was conducted earlier; and 5. A lower performance level
was observed in the Hand-in-Hand group as compared to the national normal model,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normal model and the Hand-in-Hand group seemed to widen,
eve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medial education program for one semester.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問題...........................................3
第四節 研究假設...........................................4
第五節 名詞釋義...........................................4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弱勢低成就學生.....................................6
第二節 有效的補救教學作法.................................8
第三節 國內外課輔方案....................................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和步驟....................................26
第一節 研究樣本..........................................26
第二節 研究程序..........................................28
第三節 研究工具..........................................29
第四節 統計分析..........................................3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33
第一節 攜手課輔執行的情形................................33
第二節 攜手課輔成效......................................36
第三節 語文能力與全國常模之比較..........................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51
第一節 結論..............................................51
第二節 建議..............................................53
第三節 研究限制..........................................55
參考文獻.................................................56
一、中文部分.............................................56
二、西文部份............................................ 61
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中央社(2008)。教育部擴大攜手計畫,逾20萬人受惠。檢索日期:2008 年2
月13 日,取自http://forum.news.yam.com/trackback.php/20080213226712
中時電子報(2007)。學童閱讀評量,台灣落後港星。檢索日期:2007 年11 月30
日,取自http://only-perception.blogspot.com/2007/11/blog-post_2669.html
王尤秋(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文志(2002)。類比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物態變化概念學習的成效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潔真(2007)。國民小學攜手計畫之政策執行研究 以苗栗縣為例。逢甲大學
公共政策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史強福(2008)。台灣地區原住民重點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計畫-學生學習輔導」
活動之研究。暨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2009)。永齡希望小學課輔計劃。檢索日期:2009 年5 月
13 日。取自http://www.yonglin.org.tw/f001/f001-1/f001-1.html
甘鳳琴(2007)。國小學業成績之馬太效應以高雄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特殊教
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行政院主計處(2001)。2000年社會指標統計年報。檢索日期:2009 年5 月13
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lp.asp?ctNode=3478&CtUnit=1033 & Base
DSD=7
行政院主計處(2009)。97年嬰兒出生減少2.8%。國情統計通報,第24 號。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編(1996)。教育理念與地方教育實務研討會會議記
錄。台北:作者。
57
吳明清、沈姍姍、林新發、許勝雄、張煌熙等(1997)。教育優先區計畫之檢討
與規劃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吳清山、林天佑(1995)。教育名詞淺釋-教育優先區。教育資料與研究,5,49。
呂慶文(2005)。新竹縣市地區國小學生參與學校辦理課後學習現況之研究。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永吟(1998)。認知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心理。
李家同(2008)。孩子,一個都不放棄。台北:圓神。
李翠玲(2001)。特殊教育教學設計。台北:心理。
周台傑、范金玉(2007)。國民小學數學能力發展測驗。彰化:欣興。
林天祐(2004)。英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管理策略及方案-近十年教育改革的分析。
教育研究月刊,123,49-65。
林育毅、王明泉(2007)。國小階段識字教學成效之後設分析—以單一受試驗研
究法為例。東台灣特教學報,9,9-28。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林敏慧(1999)。學習層次和教學策略對國小輕度智障兒童學習不同類型加法應
用題成效之影響。國立台灣師大特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山(1991)。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台北:遠流。
林進材(1999)。教育研究與發展。台北:五南。
林慈玥(1997)。現實治療團體諮商對學業欠佳專科生輔導效果之準實驗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瓊芳(2007)。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課後照顧班實施現況及成果之調查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華葳(2006)。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未出版)。
洪麗雯(2006)。「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成效評估研究—以J校國語科為例。
雲林科技大學技術與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台北:心理。
58
洪儷瑜(2001)。義務教育階段之弱勢學生的補救教育之調查研究。師大學報:
教育類,46(1),46-65。
洪儷瑜(2006)。閱讀理解能力測驗(未出版)。
洪儷瑜、王瓊珠、張郁雯、陳秀芬(2006)。識字量評估測驗(未出版)。
殷堂欽(1995)。英國初等教育教育優先區規畫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國民教育司(2009)。即時新聞。附件,攜手計畫相關統計數據。檢索日期:2009
年2月1日。http://www.edu.tw/eje/news.aspx?news_sn=2344。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新仁(2006)。補救教學面面觀。檢索日期:2008年10月30日,取http://
tw.pksite.com/read.asp?Username=ctl&data=642AD7EE-05E6-4DDA-87FC-4D
B45B6E4B4A。
張新仁(2006)。學習策略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6-42。
張新仁、邱上真、李素慧(1990)。國中英語科學習困難學生之補救教學成效研
究。教育學刊,16,163-191。
張鈿富(1998)。台灣教育優先區選擇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張嘉寧(2007)。國民中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成效之研究。嘉義
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2007a)。教育部推動教育優先區計劃(96年度)。檢索日期:2008 年
12 月4 日。取自http://163.25.130.2/advedu/download/96eduplan.doc。
教育部(2007b)。教育部補助國民中小學辦理課後照顧服務作業要點。台北:
作者。
教育部(2007c)。教育部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補助要點。台北:作者。
教育部編印(200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10-2國中小學生學習扶助-
「攜手計畫 課後扶助」方案。台北:作者。
59
郭生玉(1972)。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所集
刊,15,451-534。
郭生玉(1995)。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實施補救教學相關問題之研究。台北市政府
研究報告,第255 號。
郭為藩 (1996)。推動教育優先區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文摘,37(4),3-13。
陳美芳(1999)。聽覺記憶測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陳淑麗(2008a)。弱勢學童讀寫希望工程課輔現場的瞭解與改造。台北:五南。
陳淑麗(2008b)。二年級國語文補救教學研究—一個長時密集的介入方案。特
殊教育研究學刊,33(2),25-46。
陳雅萍(2005)。台中縣市國小實施課後照顧服務之調查。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
育碩士論文(未出版)。
博幼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2009)。課輔方案之理念及運作架構圖。檢索日
期:2009 年05 月13 日。取自http://www.boyo.org.tw/about/course01.htm
曾世杰(2007)。美國補救教學參訪報告(未出版)。
曾世杰、陳淑麗(2007)。注音補救教學對一年級低成就兒童的教學成效實驗研
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3),53-77。
黃木蘭(2000)。換個方式做做看-談補救教學的改進之道。師友,397,10-14。
黃秀霜(1999)。中文年級認字量表之編製及國語文低成就兒童認字困難之診斷
(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
(NSC86-2413-H-024-009)。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黃佳凌(2005)。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學習弱勢學生學習輔導之研究。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瑞煥、詹馨(1982)。低成就學生的診斷與輔導。台中:台灣省教育廳。
黃毅志(2002)。社會階層、社會網絡與主觀意識:台灣地區不公平的社會階層
體系延伸。台北:巨流。
楊瑩(1996)。英國教育優先區方案之實施與檢討。社會教育文獻選輯,5-53。
60
熊正蕙(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為
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遠見雜誌(2008 年9 月1 日)。政府民間齊力20億,台灣課後照護資源仍不足。
檢索日期:2008 年9 月1 日,取自http://ironhorse.coolloud.org.tw/node/26029
潘裕豐(1998)。直接學習法在身心障礙學生教學上之運用。國小特殊教育,25,
25-33。
鄭文淵(2007)。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建良(2002)。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數學科教師期望、成就動機、學業成就與
成敗歸因關係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9,47-77。
蕭富元(2008)。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祕密。台北:天下雜誌。
閻自安(1998)。教育優先區的基本精神與選擇指標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
(2),71-86。
謝芳蕙(2000)。直接教學法與課程本位評量模式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學習成
效之實驗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研所特教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時桓(2007)。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在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
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61
二、西文部份
Berk, L. E. (1996).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eedharm Heights,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2nd ED.). Orlando, FL:Harcourt
Brace.
Drew, D. M. (2000). Effect of direct instruction and peer tutoring on the learning of
multiplication facts with students with ADD/ADHD. Disseration Abstruacts
International, 38(6), A (UMI No. AAT1400261).
Gaskins, I. W., Ehri, L. C., Cress, C., O’ Hara, C., & Donnelly, K. (1997). Analyzing
words and making discoveries about the alphabetic system: Activities for
beginning readers. Language Arts, 74(3), 172-184.
Halsey, A. H. (1972). Educational priority: EPA problems and policies (1). London:
HMSO.
Jennings, J., & Rentner, D. S. (2006). Ten big effects of the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n public schools. Phi Delta Kappan, 88(2), 110-113.
McCormick, S. (1995). Instructing students who was literacy problem. Englewood
Cliff, NJ: Prentice Hall.
Meichebaum, D., & Cameron, R. (1984). Stress inoculation training: Toward a
general paradigm for training coping skills. In D. Meichebaum, & M. E.
Jaremko(Eds), Stress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115-154. New York: Plenum
Press.
OECD (2004) Learning for tomorrow’s world. First results from PISA 2003. Paris:
OECD.
Odden, A. R., & Picus, L. O. (2004). School finance: A policy perspective (3rd ED.).
New York: Mcgraw-Hill.
62
Pikulski, J. J. (1994) Preventing reading failure: A review of five effective program.
The Reading Teacher, 48(1), 30-39.
Rimm, S. (1995). Why bright kids get poor grades and what you can do about it. New
York: Crown Trade Paperbacks.
Smith. George (1987). Whatever happened to educational priority areas.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3, 23-38.
Stanovich, K. E. (1986).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 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1, 360-407.
UNESCO (1994). Salamanca Declaration. Paris: UNESCO.
Vaughn, S., Gersten, R., & Chard, D. J. (2000). The underlying message in LD
invervention research: Findings from research synteses. Exceptional Children,
67(1), 99-114.
Wikipedia,(2007).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Retrieved fro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