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書目
Cixous, Hélène and Catherine Clément. The Newly Born Woman. Trans. Betsy Wing. Minneapolis: U. of Minnesota, 1986.
Gilbert, Sandra M. and Susan Gubar. 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New Haven and London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4.
Rudd, David. “Theorising and Theories : How Does Children’s Literature Exist? ” Understand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Key Essay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Ed. Peter Hunt. New York: Routledge, 2005. 15-29.
凡爾農(Jean Pierre Vernant)。《宇宙、諸神、人─為你說的希臘神話》。馬向民譯。臺北﹕貓頭鷹,2003。
大衛.吉摩爾(David D. Gilmore)。《厭女現象》。何雯琪譯。臺北﹕書林,2005。
方剛。《神話中的男女關係》臺北﹕上游,2000。
尼采(Nietzsche)。《尼采的智慧》。劉燁譯。臺北﹕正展,2006。
江足滿。〈「陰性書寫」與「圖象」的互文閱讀〉。《女性心靈之旅﹕女族傷痕與邊界書寫》。臺北﹕女書文化,2003。
───。《「陰性書寫/圖像」之比較文學論述。西蘇與台灣女性文學、藝術家的對話》。輔仁大學外語學院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托莉.莫( Toril Moi)。《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王奕婷譯。臺北﹕巨流圖書,2005。
艾莉斯.馬利雍.楊(Iris Marion Young)。《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何定照譯。臺北﹕商周,2007。
安.勒維琳.巴斯托(Anne Llewellyn Barstow)。《獵殺女巫》。嚴韻譯。臺北﹕女書文化,1999。
朱崇儀。〈性別與書寫關連─談陰性書寫〉。《文史學報》第30期。2000年6月。頁33-51。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第一卷》。歐陽子譯。臺北:志文,1992。
───。《第二性》。陶鐵柱譯。臺北﹕貓頭鷹,2000。
安潔拉.卡特(Angela Carter)。《染血之室與其他故事》。嚴韻譯。臺北﹕行人,2005。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知識分子論》。單德興譯。臺北﹕麥田,1997。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臺北﹕大安,2006。
呂芳慧、呂海峰。〈試論《怪物史瑞克》對傳統童話的顛覆〉。《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7期。2007年7月。頁66-9。
李幸錦。〈論夏宇詩中的「陰性書寫」〉。《問學集》第八期。1998年9月。頁1-19。克莉絲汀.戴菲(Christine Delphy)。〈我們的朋友與我們自己〉。《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啓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黃曉紅譯。顧燕翎、鄭至慧主編。臺北﹕女書文化,2000。
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女性迷思》。李令儀譯。臺北﹕月旦,1995。
叔本華(A. Schopenhauer)。《人生的智慧》。張尚德譯。臺北﹕志文,1998。
芭芭拉.G.沃克(Barbara G. Walker)。《醜女與野獸》。臺北﹕智庫文化,1996。
周英雄。〈另類文化民族主義﹕喬伊斯及喬伊斯以外的愛爾蘭〉。《英美文學評論》。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編。臺北﹕書林出版,1998。卓慧臻。〈克麗斯塔.沃芙的女權思想〉。《當代》第90卷。1993年10月。頁82-102。
法蘭克.皮特曼(Frank Pittman)。《新男性──掙脫男子氣概的枷鎖》。楊淑智譯。臺北﹕牛頓,1995。
柯志明。《談惡──呂格爾〈惡的象徵〉簡釋》。臺北﹕臺灣書店,1997。
派屈克.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香水》。黃有德譯。臺北﹕皇冠,2005。
柏拉圖(Plato)。《柏拉圖全集(卷一)》。王曉朝譯。臺北﹕左岸文化,2003。
迪特瑞希.史汪尼兹(Dietrich Schwanitz)。《男人是不完美的女人》。劉海甯、郜但紅譯。臺北﹕城邦,2003。
洪淑苓。〈臺灣女詩人的童話論述〉。《臺灣文學研究集刊》第3期。2007年5月。頁141-168。胡錦媛。〈主體、女性書寫與陰性書寫,─七、八十年代女詩人的作品〉。《臺灣現代詩史論﹕臺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臺北﹕文訊雜誌,1996。
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存在與時間》。王慶節、陳嘉映譯。臺北﹕桂冠,1998。
唐娜.喬.娜波莉(Donna Jo Napoli)。《魔法陣》。宋瑛堂譯。臺北﹕旗品文化,2001。
───。《海妖悲歌》。陳瀅如譯。臺北﹕遠足文化,2004。
───。《呼吸》。李微拉譯。臺北﹕遠足文化,2005。
海倫.西蘇(Hélène Cixous)。〈美杜莎的笑聲〉。《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啓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黃曉紅譯。顧燕翎、鄭至慧主編。臺北﹕女書文化,2000。
───。〈從潛意識這一幕到歷史的那一景〉。李家沂譯。《中外文學》第287期。1996年4月。頁69-89。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文化,2003。
莊子秀。〈後現代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編。臺北﹕女書文化,2000。
莫大華。〈美國三軍官校榮譽價值觀教育之探析〉。《國防雜誌》第13期。2003年7月。頁72-87。崔少元。《後現代主義與歐美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2。
培利.諾德曼(Perry Nodelman)。《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劉鳳芯譯。臺北﹕天衛,2002。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2002。
陳昭利。〈自我與情慾交織的女性世界─論鍾玲《生死冤家》的陰性書寫〉。《通識論叢》第6期。2007年6月。頁120-57。張淑麗。〈書寫「不可能」﹕西蘇的另類書寫〉。《中外文學》第10期。1999年3月。頁10-29。張湘君。〈童書的女性角色需要現代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第3期。1998年7月。頁119-22。
許皓情。〈青春、甜蜜又暴力─安娜.卡絲娔爾的童話世界〉。《成藝學刊》第2期。2008年9月。頁85-110。張鈺佩。〈在美麗中突圍─從結構主義到後結構女性主義對「公主」的另類解讀〉。《「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丁玟瑛主編。臺北﹕富春文化,2003。
張瑞興。〈北宋山水小品文中「貶謫與放逐」的主題意境〉。《新亞論叢》第7期。2005年6月。頁217-220。喬伊絲.卡蘿.歐提斯(Joyce Carol Oates)。〈往昔,當心想即為事成〉。《魔鏡,魔鏡,告訴我》。凱特.柏恩海姆(Kate Bernheimer)編。林瑞堂譯。臺北﹕唐莊文化,2003。
傑克.齊普斯(Jack Zipes)。《童話.兒童.文化產業》。張子樟校譯。臺北﹕東方,2006。
黃逸民。〈法國女性主義的貢獻與盲點〉。《中外文學》第9期。1993年2月。頁4-21。葛斯塔夫.舒維普(Gustav Schwab)。《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齊霞飛譯。臺北﹕志文,1998。
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言語與現象》。劉北成、陳銀科、方海波譯。臺北﹕桂冠,1998。
廖美玉。〈中國古典詩歌中的自我放逐意識─由幾首「佳人」詩談起〉。《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1期。1992年11月。頁211-32。
廖炳惠。〈放逐與政治〉。《聯合文學》第75期。1991年1月。頁34-7。
劉毓秀。〈走出「唯一」,流向「非一」﹕從佛洛伊德到依蕊格萊〉。《中外文學》第287期。1996年4月。頁8-39。劉鳯芯。〈唐娜.喬.娜波莉──當代英語系兒童文學界的佟妮.墨里森和瑪格麗特.艾伍德〉。《海妖悲歌》。李若蘭編。臺北﹕遠足文化,2004。
蕾妮.丹菲爾德(Rene Denfeld)。《誰背叛了女性主義─年輕女性對舊女性主義的挑戰》。劉泗翰譯。臺北﹕智庫,1997。
謝芷霖。〈西克蘇論西克蘇〉。《當代》第175期。2002年3月。頁52-69。
薛爾登.凱什登(Sheldon Cashdan)。《巫婆一定得死》。李淑珺譯。臺北﹕張老師文化,2003。
謝鴻均。〈撥游於「陰性空間」的妊娠紀錄〉。《新竹師院學報》第18期。2004年6月。頁413-36。蕭嫣嫣。〈我書故我在─論西蘇的陰性書寫〉。《中外文學》第24期。1996年4月。頁56-68。羅思瑪莉.佟恩(Rosemarie Tong)。《女性主義思潮》。刁筱華譯。臺北﹕時報文化,1996。
羅婷以。《巫婆的前世今生─童書裡的女巫現象》。臺北﹕遠流,2002。
蘇芊玲。《不再模範的母親》。臺北﹕女書,1996。
───。《我的母職實踐》。臺北﹕女書,2004。
蘇珊.巴索(Susan A. Basow)。《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劉秀娟、林明寬譯。臺北﹕揚智,1996。
露西.伊希佳蕊(Luce Irigaray)。《此性非一》。李金梅譯。臺北﹕桂冠圖書,2005。
網站
1. Li-Ou,〈Donna Jo Napoli Biography〉,《Encyclopedia of World Biography》。(2009/5/9)http://www.notablebiographies.com/news/Li-Ou/Napoli-Donna-Jo.html
2.Elwing,〈致命的吸引力──雙面性格的海妖〉,《奇幻修士會》。(2009/10/01)
http://www.tdsgame.org/TRPG/arc10.htm
3. 劉紀惠,〈綜合藝術形式中的女性空間與藝術家自我定位Ⅰ〉,《跨藝術互文改寫的中國向度》。(2009/11/04) http://www.srcs.nctu.edu.tw/joyceliu/Lac/report94-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