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8 07:1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艾倫
研究生(外文):Ellen Hsieh
論文名稱:宜蘭淇武蘭遺址出土外來陶瓷器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research of imported ceramics excavated at the Ki-Wu-Lan Site, I-lan
指導教授:陳有貝陳有貝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人類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人類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0
中文關鍵詞:外來陶瓷淇武蘭遺址噶瑪蘭馬賽歷史考古學
外文關鍵詞:imported ceramicsKi-Wu-Lan SiteKavalanBasaihistorical archaeolog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149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中文摘要
本論文乃以淇武蘭遺址上文化層出土之外來陶瓷器為材料所進行之歷史考古學研究。筆者認為在過去的研究中,外來瓷器並沒有被適當的處理,在這篇論文中,筆者將外來陶瓷器視為在地物質文化的一環,由此,整個分析過程均回歸遺址出土的脈絡資訊,包含器物數量、種類在層位上的變遷、與其他相關遺物的比較,於墓葬中的共伴關係等等。在這樣的研究中,筆者認為遺址內的外來陶瓷器同時具有雙重的身份:「外來」與「在地」,而且兩者一樣重要。
本研究試圖解決以下兩個問題,其一為外來陶瓷器流入淇武蘭的歷史背景及變化歷程,其二為淇武蘭人本身對於外來陶瓷器的消費情形與認知方式。 在本研究中,筆者一方面與台灣海洋史、蘭陽平原區域史等議題相呼應對話,二方面更期望能由考古脈絡下的材料超越文獻,藉由物質文化研究的角度透物見人,進一步發揮噶瑪蘭的主體性 。
經由解讀連續性的考古資料,由時間的向度上,我們看到了淇武蘭遺址出土的外來陶瓷器的生命史,實反應了蘭陽平原的歷史特色。此地與鄰近區域的島際貿易淵遠流長,在上文化層初始階段即有之,而十七世紀前後東亞海域的貿易興盛,造就了噶瑪蘭地區島際貿易時期的輸入高峰,透過馬賽人獲得的外來陶瓷,在淇武蘭人眼中自有一套區辨。而後幾何印紋陶在十九世紀之前即開始減少,表示漢人到來之前村落已然萎縮,其原因仍待探究。到了十九世紀,大量進入的漢人,直接由烏石港進口大量貨品,失去主導權的淇武蘭,外來陶瓷的質與量更突顯出來,與幾何印紋陶融合成兼具傳統與外來的物質生活樣貌。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elaborate the academic potential of imported ceramics in Taiwan archaeology. It discusses the change in foreign relations and local viewpoints of aboriginal people in Taiwan. Chinese immigration in Lan-Yang Plain began starting around the end of 18th century. However, we know little about these people without history during the period. Imported ceramics in the Ki-Wu-Lan Site, 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oto- historical archaeological site of Kavalan people in this area, can help shed some light on this problem.
Imported ceramics in the Ki-Wu-Lan Site reflect a part of the history of Lan-Yang Plain. The exchange activities might begin in the 14th century.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 the flourishing of trade period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imported ceramics. In this phase, some of the imported ceramics were considered special and became prestige wares while most of them might only be daily use and did not replace local potteries. In the 19th century, after Chinese immigration, imported ceramics rose in numbers again. The increase of their quantity and variety show that a new lifestyle at Kavalan had truly begun.
壹、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01
1-2 定義...02
1-3 文獻回顧...02
1-4 研究方法...10
1-5 研究限制...14
1-6 架構說明...15
貳、 上文化層生活面出土外來陶瓷器之整理分析
2-1 抽樣、分層說明...16
2-2 外來陶瓷器的數量分布趨勢...20
2-3 外來陶瓷器的器種分類與分布趨勢...22
參、 上文化層墓葬出土外來陶瓷器之整理分析
3-1 上文化層墓葬概述...33
3-2 上文化層墓葬的陪葬品...35
3-3 作為陪葬品的容器...40
肆、外來陶瓷器的定年及相關歷史背景
4-1 外來陶瓷器數量趨勢中雙峰的定年...45
4-2歷史與考古的對話:文獻中十七與十九世紀的蘭陽平原...53
伍、討論
5-1 輸出的角度:外來陶瓷器的消長與時代背景...57
5-2 淇武蘭人的觀點:從外來陶瓷器器種的分布出發...68
陸、結論
6-1 陶瓷 考古 淇武蘭...75
6-2 研究展望...78
參考文獻...79
附錄
1. 本論文述及相關事件年表...i
2. 採樣坑出土外來陶瓷之詳細資料...ii
丁紹儀
1996〔1873〕《東瀛識略》。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
中村孝志著、吳密察、許賢瑤譯
2002〔1936〕〈荷蘭時代台灣番社戶口表 〉。收錄於《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頁1-38。台北 :稻香 。
中村孝志著、賴永祥譯
2002〔1956〕〈十七世紀西班牙人在台灣的佈教〉。收錄於《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頁135-181。台北 :稻香 。
王淑津、劉益昌
2007a〈十六至十七世紀鉛釉陶瓷初探-以台灣考古遺址土品為例 〉。《故宮文物月刊 》286:98-111。
2007b〈十七世紀前後台灣煙草、煙斗與玻璃珠飾的輸入網路-一個新的交換階段〉。《美術史研究集刊 》22:51-90。
2009 〈大坌坑遺址出土十二至十七世紀外來陶瓷器〉。收錄於《2008年台灣考古工作會報》,頁275-293,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王淑津、劉益昌、顏廷伃、鍾國風(王淑津等)
2007〈熱蘭遮城遺址出土十七世紀中國與日本瓷器〉。收錄於《2006年台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主辦 。
王梅霞
2008〈從「交換」看族群互動與文化的再創造:日治初期苗栗地區泰雅族的研究〉。收錄於《文化創造與社會實踐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
出光美術館編
1984 《陶磁の東西交流 : エジプト.フスタ-ト遺跡出土の陶磁》。 東京都 : 出光美術館。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1910《熟蕃戶口及調查沿革綴》(平埔蕃調查書)。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
台北州警務部
1924《台北州理蕃誌—舊宜蘭聽上、下編》。台北:編者。
台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1930《臺北州宜蘭郡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台北: 台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 。
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
2003《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五卷—排灣族(第一冊)》。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
1996〔1898〕〈台灣通信第二十三回:宜蘭方面平埔蕃的實地調查(續)〉。《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頁215-222。台北:遠流。
江桂珍
2005 〈遺留地底的西方文化—談遊戲物與煙斗 〉。收錄於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考古小組《十七世紀荷西時期北台灣歷史考古研究成果報告(下冊)》,頁189-210。
余文儀
1962〔1764〕《緒修台灣府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
宋文薰
1961〈台灣的考古遺址〉。《台灣文獻》12(3):1-9。
李壬癸
1995 〈史前文化與原住民關係初步探討〉文末發言。《台灣風物》45(3):90-98。
1996《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縣史系列。宜蘭:宜蘭縣政府。
李匡悌
2001〈評劉撰〈台灣中部地區史前晚期文化的檢討〉〉。《台灣博物館民族誌論壇社通訊》(4)1:35-49。
2004a《靈魂與歷史的脈動 : 論國立清華大學仙宮校區的墓葬形制和出土重要文物》。新竹:清大出版社 。
20024b《三舍暨社內遺址受相關水利工程影響範圍搶救考古發掘工作計畫期末報告》。台南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李匡悌、盧泰康、朱正宜、臧振華(李匡悌等)
2006〈試論台南地區出土的十七世紀日本肥前青花瓷〉。收錄於《九十四年台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主辦。
2007 The Exotic Connection: Imported Porcelain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y Taiwan. 。收錄於《海域物質文化交流: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與東亞、東南亞的文化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李毓中
2006〈西班牙在艾爾摩莎〉。收錄於《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西班牙》,頁69-79。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坂井隆
2004〈肥前磁器(伊万里)の発展と17世紀後半の アジア陶磁貿易出土資料〉。《田野考古》9(1/2):1-18。
邱鴻霖
2003〈淇武蘭遺址與出土瓷器〉。《文化視窗》57:40-45。
2004《宜蘭縣礁溪鄉淇武蘭遺址出土墓葬研究—埋葬行為與文化變遷的觀察》。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水金、李貞瑩
2006 《淇樂陶陶--淇武蘭陶罐圖說》。宜蘭:蘭陽文教基金會。
林玉茹
1993《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芬
2004 《由孢粉記錄看蘭陽平原最近4200年來的自然環境演變及其與史前文化發展之關係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郁永和
1999〔1697〕《稗海紀遊》。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
姚瑩
1996〔1829〕《東槎記略》。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
柯培元
1993〔1837〕《噶瑪蘭志略》。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
秦貞廉編
1939 〈台灣屬島チョブラン地漂流圖記〉。收錄於 《愛書》第十二輯 。台北 : 台北帝大圖書館內台灣愛書會。
翁佳音
1998《大台北古地圖考釋 》。板橋:北縣文化。
1999〈近代初期北部台灣的貿易與原住民〉。收錄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台灣商業傳統論文集》,頁45-80。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康培德
1999 《殖民接觸與帝國邊陲—花蓮地區原住民十七至十九世紀的歷史變遷》。台北:稻香。
2001 〈荷蘭時代蘭陽平原的聚落與地區性互動〉。《台灣文獻》52(4):219-253。
2003 〈十七世紀上半的馬賽人〉。《台灣史研究》10(1):1-32。
連橫
1976〔1920〕《台灣通史》。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淑均
1993〔1852〕《噶瑪蘭廳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
陳瑪玲
2000 〈試論台灣考古學理論應用與系統性知識建立的問題〉。《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5:32-48。
陳宏文
2000《馬偕博士在台灣》。台北:中國主日學協會。三版。
陳信雄
2000 〈安平壺─漢族開台起始的標誌〉。《歷史月刊》146:4-15。
2004 〈台澎出土中國陶瓷的歷史學應用〉。《田野考古》9(1/2):81-87。
陳龍廷
2003〈相似性、差異性與再現的複製:清代書寫台灣原住民形象之論述〉。《博物館學季刊》17(3):91-111
陳光祖
2004〈台灣地區出土瓷器現況—台灣出土瓷器研究的幾個面向〉。《田野考古》9(1/2):137-165。
2007 Scientfic analysis of the trade ceramics excavated from Zeelandia: A preliminary report。收錄於《海域物質文化交流: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與東亞、東南亞的文化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陳光祖 、李貞瑩、鄭玠甫(陳光祖等)
2005 〈淇武蘭遺址出土含金屬箔玻璃珠的初步科學分析〉。收錄於《台灣地區外來物質:珠子與玻璃環玦形器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舉辦 。
陳光祖、李坤修
2007〈台灣地區出土金器芻論〉。收錄於《2006台灣考古工作會報報告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舉辦 。
陳宗仁
2005a〈近代台灣原住民圖像中的槍—兼論槍枝的傳入、流通與使用 〉。《台大歷史學報》36: 53-106。
2005b 《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台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台北:聯經。
2006 〈西班牙佔領時期的貿易活動〉。收錄於《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西班牙》,頁60-68。台北:國立台灣博物館。
陳有貝
2004 〈淇武蘭遺址發掘對蘭陽平原史前研究的意義〉。宜蘭研究第六屆學術研討會,宜蘭縣史館主辦。
2005a 〈從淇武蘭與龍門舊社兩遺址看族群研究〉。《國立台灣博物館學刊》58(2)25-35。
2005b〈蘭陽平原淇武蘭遺址的問題與研究〉。《田野考古》10(2):31-48。
2006〈淇武蘭遺址對蘭陽平原考古研究的意義〉。《宜蘭文獻叢刊》27:11-25。
陳有貝、李貞瑩
2004〈淇武蘭遺址出土近代瓷器簡介〉。《田野考古》9(1/2):35-52。
陳有貝、邱水金、李貞瑩 (陳有貝等a)
2005《淇武蘭遺址出土陶罐圖錄》。宜蘭:蘭陽文教基金會。
陳有貝計畫主持、邱水金協同主持、李貞瑩專任助理(陳有貝等b)
2007a《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 1》。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07b《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 2》。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07c《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 3》。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08a《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 4》。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08b《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 5》。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2008c《淇武蘭遺址搶救發掘報告 6》。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陳有貝計畫主持、陸泰龍協同主持、謝艾倫計畫助理(陳有貝等c)
2007 《淡水紅毛城邊波下陷考古試掘計畫結案報告書》。淡水:台北縣淡水古蹟博物館。
陳文德
2004〈衣飾與族群認同;以南王卑南人的織與繡為例〉。收錄於黃應貴主編《物與物質文化》,南港;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國棟
2005 〈 導言:近代初期亞洲的海洋貿易網絡〉。收錄於《東亞海域一千年》,p7-44。台北:遠流。
2006〔2001〕〈從「東亞海洋史」到世界史〉。收錄於《台灣的山海經驗》,p35-41。台北:遠流。
陳柏偵
2006〈中國早期鹽的使用及其社會意義的轉變〉。《新史學》17(4):15-72。
陳淑華
2006 《噶瑪蘭族》。宜蘭:宜蘭縣立蘭陽博物館。
陳國川
2008〈評論〉。收錄於張長義 2008〈春帆、烏石、港口—尋找烏石港的身影(1796∼1924)〉文末,頁243-246。 張曉婷、 石雅如編, 宜蘭文獻叢刊29《交通與區域發展 : 「宜蘭硏究」第七屆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宜蘭市 : 宜蘭縣史館。
陳仲玉、王花悌、游桂香、尹意智(陳仲玉等)
2008 〈馬祖東莒島蔡園裡遺址試掘〉。收錄於《環台灣地區考古學國際研討會暨2007年度台灣考古工作會報論文集》。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主辦。
國立歷史博物館編委會編
1999 《澎湖海域古沉船將軍一號試掘報告書》。台北 : 國立歷史博物館。
郭素秋
2004〈嘉義縣番路鄉觸口遺址出土瓷器報告〉。《田野考古》9(1/2):113-136

張燮
1996〔1618〕〈東西洋考 . 東洋列國考〉。收錄於《流求與雞籠山》,頁87-89。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
張文義
2008〈春帆、烏石、港口—尋找烏石港的身影(1796∼1924)〉。收錄於李素月、張曉婷、 石雅如編, 宜蘭文獻叢刊29《交通與區域發展 : 「宜蘭硏究」第七屆學術硏討會論文集》,頁197-242。 宜蘭市 : 宜蘭縣史館。
森丑之助著,宋文薰編
1977《日據時代台灣原住民族生活圖譜》。台北:求精。
程紹剛譯註
2000《荷蘭人在福爾摩莎》 。台北:聯經。
葉美珍
2004〈花蓮縣港口遺址2001年出土硬陶、瓷器之研究〉。《田野考古》9(1/2):53-80。
葉文程、林忠幹
1993《福建陶瓷》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黃叔璥
1999〔1736〕《台海使槎錄》。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二版。
黃建淳
1999《砂拉越華人史研究》 。台北:書林。
詹素娟
1995〈族群歷史研究的「常」與「變」:以平埔研究為中心〉。《新史學》6(4),頁127-163。
1998 《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8〈熟番身分論—以日治時期的身分登錄為中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舉辦 「文化創造與社會實踐研討會」,2008年11月7-9日。
詹素娟、張素玢
2001 《台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北) 》。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
廖風德
1982《清代之噶瑪蘭---一個台灣史的區域研究 》。台北:里仁 。
臧振華
1990 〈什麼是歷史考古學〉。《人類與文化》26:48-50。
1997〈考古學與台灣史〉。收錄於《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頁721-742。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1《十三行遺址 : 搶救與初步硏究》。板橋:台北縣文化局 。
臧振華、高有德、劉益昌(臧振華等)
1993〈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聚落的試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4(3):673-865。
鄭玠甫
2007《淇武蘭遺址與社內遺址出土玻璃珠的相關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瑋玲
2005《龍門舊社遺址的發掘與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良璧
1961〔1740〕《重修福建台灣府志》。台灣歷史文獻叢刊。南投:台灣省文獻會 。
劉益昌
1995〈史前文化與原住民關係初步探討〉。《台灣風物》45(3):75-98。
1996《台灣史前文化與遺址》。南投:台灣省文獻會〈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
1998 〈再談台灣北、東部地區的族群分布〉。收錄於劉益昌、潘英海主編,《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頁1-28。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2003〈台灣歷史考古概論〉。《熱蘭遮城考古試掘計畫通訊月刊》1:12-20。
2008《歷史的左營腳步:從舊城考古談起》。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
劉益昌、鍾國風、王淑津、顏廷伃(劉益昌等)
2007 〈熱蘭遮城遺址所見十七世紀地層、遺構與遺物之間之時空脈絡 〉。收錄於《海域物質文化交流: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與東亞、東南亞的文化互動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
盧泰康
2004〈澎湖風櫃尾出土的貿易陶瓷〉。《田野考古》9(1/2):89-97。
2006 《十七世紀台灣外來陶瓷研究—透過陶瓷探索明末清初的台灣》。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明良
1995〈安平壺芻議〉。《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2:75-105。
2002〈記澎湖「將軍一號」沈船中的陶瓷器〉。《故宮文物月刊》19(10):28-41。
2003a 〈陶瓷所見17世紀的福爾摩沙〉。《故宮文物月刊 》242:24-39。
2003b〈介紹幾件熱蘭遮城遺址出土的十七世紀歐洲和日本陶瓷〉。《熱蘭遮城考古試掘計畫通訊月刊》4:3-7。
2005〈記熱蘭遮城遺址出土的十七世紀日本和歐洲陶瓷〉。《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18:209-232。
2006〈記熱蘭遮城遺址出土的馬約利卡錫釉陶〉。《故宮文物月刊》285:86-95。
2007〈熱蘭遮城遺址出土的德國鹽釉器〉。《故宮文物月刊》288:78-87。
謝明良、劉益昌、顏廷伃、王淑津(謝明良等)
2003 〈熱蘭遮城考古發掘的出土遺物及其意義〉。《熱蘭遮城考古試掘計畫通訊月刊》6:25-34。
顏廷伃、劉益昌
2004〈從雷厝遺址出土的釉上彩瓷器討論其相關問題〉。《田野考古》9(1/2):99-112。
Andrade, Tonio Adam (歐陽泰) 著、鄭維中譯
2007 《福爾摩沙如何變成台灣府?》(How Taiwan Became Chinese: Dutch, Spanish, and Han Colonization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台北:遠流。
Auctions, Nagel
2000 Tek Sing treasures ( Der Schatz der Tek Sing ).Stuttgart ( Germany ): Stuttgarter Kunstauktionshaus Dr. Fritz Nagel.
Borao Mateo, José Euenio (鮑曉歐)著、Nakao Eki(那瓜)譯
2001 Spaniards in Taiwan vol.1: 1582-1641.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2008 《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台北:南天。
Brierley , Joanna Hall
2004 Martabans: an introduction, in”Martabans” ,Museum Projects no 1, Jakarta: Indonesian Heritage Society.
Brook, Timothy(卜正民)著、黃中憲譯
2009 《維梅爾的帽子:從一幅畫看17世紀全球貿易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台北:遠流。
Chien, Nguyen Dinh
2002 The Ca Mau Shipwreck ( 1723 – 1735 ), Ha Noi : Ca Mau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Information, The National Museum of Vietnamese History.
Douglas, Mary& Isherwood, Baron
1979 The World of Goods. New York: Basic Books.
Dietler, Michael
2005 The Archaeology of Colonization and the Colonization of Archaeology: Theoretical Challenges from an Ancient Mediterranean Colonial Encounter. The Archaeology of Colonial Encounters: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edited by G. J. Stein. Sante Fe, NM: 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p. 33-68.
Harrisson, Barbara
1986 Pusaka: heirloom jars of Borneo.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dgson, Barbara 著、邱文寶譯
2005《鴉片:黑色迷霧中的極樂天堂》。台北:三言社。
Hoskins, Janet
1993 The play of time: Kodi perspectives on calendars, history, and exchang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Kopytoff, Igor
1986 The Cultural Biography of Things: Commoditization as Process.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 Edited by Appadurai, Arjun, Pp.64-9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O , K. S.
1986 The stonewares of Yixing: from the Ming period to the present day, Sotheby’s publications,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Orser, Charles E. Jr.
2004 Historical Archaeolog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th edition.
Valdes, Cynthia O., Long, Kerry Nguyen & Barbosa, Artemio C.
1992 A Thousand Years of Stoneware Jars in the Philippines, Manila: Jar Collectors.
Pomeranz, Kenneth & Topik, Steven 著、黃中憲譯
2007 《貿易打造的世界—社會、文化、世界經濟,從1400年到現在》。台北:如果。
Silliman , Stephen W.
2005 Culture contact or colonialism? Challenges in the archaeology of native north America, in American Antiquity 70(1), Pp. 55-74.
Taintor, E. C.
1875 The Aborigines of Northern Formosa, 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New Series No.4, pp.53-88.
Wijingaarden, Gert Jan
2002 Use and Appreciation of Mycenaean Pottery in the Levant, Cyprus and Italy(1600-1200BC).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Valfré, Patrice
2000 YIXING: des théières pour l''Europe = teapots for Europe. Poligny, France : Éditions Exotic Lin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