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5 04:0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何威萱
研究生(外文):Wei-xuan He
論文名稱:張居正的學術及其禁毀書院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Zhang Ju-zheng’s Scholarship and his Policy on Prohibition of Academies
指導教授:鍾彩鈞鍾彩鈞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0
中文關鍵詞:張居正書院講學王學禁毀明代
外文關鍵詞:Zhang Ju-zhengacademiesprohibitationthe Ming dynastyWang Xu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6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明代學術思想上最重要的兩件事,一是陽明心學的興起,一是書院講學的大盛,而這兩者之間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明代中期以後,陽明心學大為風行,透過書院講學,形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勢力。然而,一種新的學術雖然能帶來進步的思潮,卻往往由於其前衛性、激進性、以及理論建構尚未完足,進而導致負面的影響。由於其思想帶有較為自由奔放的性質,因此逐漸受到批判與檢討。萬曆七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下令禁毀天下書院,這是陽明心學在明代受到最嚴重、最直接的打擊之一。張居正與王學之間是否有任何過結?他對王學的態度和評價又是什麼?這是一起單純的政治事件?還是一場學術迫害?哪些原因造成了書院的禁毀?禁毀之後又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本論文試圖以張居正的思想體系為基礎,穿梭學術與政治之間,分析他之所以下令禁毀書院的原因;並進一步探究張居正與徐階、高拱的關係,提供認識張居正的更廣域的視角;最後,就可能導致張居正禁毀天下書院的原因進行通盤分析,並嘗試追索禁毀書院的影響。
In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two phenomena were the most important—the rise of the “Yang-Ming Xin Xue ( or “Wang Xue” )” and the prosperity of academies. These two phenomena were interrelated and inseparable from each other. After the 1500s, “Wang Xue,” disseminated through academies, became much more influential and popular. Nevertheless, although “Wang Xue,” a new academic trend, brought illuminating thoughts to the intelligentsia, it caused some negative effects because of the incomplet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y and the avant-garde and radical characteristics inherent in the theory. Accordingly, some scholars reprimanded and castigated the deviation of “Wang Xue.”

In 1579, the Prime Minister Zhang Ju-Zheng ordered that all academies be prohibited. The prohibition was a direct and great set-back to the development of “Wang Xue” in the Ming Dynasty. Was there any conflict between Zhang Ju-Zheng and scholars of “Wang Xue”? What was Zhang’s attitude towards and evaluation of “Wang Xue”? Was the prohibition of “Wang Xue” and academies merely a political event? Or was it intended to persecute scholars? What were the reasons for the suppression of “Wang Xue”? And what was the academic and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suppression? This thesis aims to discuss why Zhang decided to prohibit or eradicate academies; in my view, his decision was related to his academic thought and to his status as a statesman and scholar. In addition, I will conduct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ang Ju-Zheng, Xu Jie, and Gao Gong,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Zhang from a broad perspective. Last but not least, I will make an overall analysis on all possible reasons for Zhang’s prohibition of academies and the consequence of the prohibition.
第一章 緒論 - 1 -
一、研究動機 - 1 -
二、前人研究成果 - 3 -
三、研究方法與文獻 - 5 -
(一)研究方法與目標 - 5 -
(二)研究材料 - 6 -
(三)全文架構 - 7 -
(四)研究限制 - 8 -

第二章 張居正生平要事簡介 - 9 -
一、少年卓犖稱經綸,五言下筆如有神 - 10 -
二、丈夫礧砢貴如此,何能齷齪混泥滓 - 11 -
三、神鷹豈為凡鳥顧?騏驥終非轅下駒 - 12 -
四、我願移此心,事君如事親 - 14 -
五、搖落關山外,清笳晚更悲 - 16 -

第三章 張居正的理學思想 - 19 -
一、張居正的理氣論 - 20 -
(一)天 - 20 -
(二)理氣關係 - 21 -
二、張居正的心性論 - 22 -
(一)心與性、理的關係 - 22 -
(二)不善╱惡的來源 - 25 -
(三)義命觀 - 28 -
三、張居正的工夫論 - 36 -
(一)靜中體悟與一念擴充 - 37 -
(二)涵養與慎獨 - 40 -
(三)讀書窮理 - 43 -
四、張居正的王霸╱義利觀 - 47 -
五、小結 - 49 -

第四章 張居正的其他學術思想 - 51 -
一、張居正的法家思想 - 51 -
(一)以刑去刑 - 52 -
(二)操柄 - 55 -
(三)法與時轉 - 59 -
二、荀子的影子 - 61 -
三、張居正的實學思想 - 65 –
(一)華嚴思想的影響 - 65 –
(二)實學的內涵 - 68 -
(1)修德與實踐 - 70 -
(2)不純任德治 - 72 -
五、小結 - 73 -

第五章 張居正與徐階、高拱的關係 - 75 -
一、張居正與徐階的交往 - 75 -
二、張居正與高拱的交往 - 82 -
三、張居正與徐階、高拱學術思想的承襲 - 87 -
(一)徐階的學術思想 - 87 -
(二)高拱的學術思想 - 93 -
四、張居正與徐階、高拱政治思想的承襲──以郊祀分合問題為例 - 100 -
五、小結 - 106 -

第六章 張居正與講學 - 107 -
一、嘉、萬之際講學呈現的弊病 - 108 -
二、徐階對講學的看法 - 113 -
三、張居正對講學的看法 - 119 -
(一)講學對政權的危害 - 119 -
(二)君師、政教 - 124 -
(三)解決之道 - 129 -
四、小結 - 135 -

第七章 張居正與禁毀書院 - 137 -
一、禁毀書院的外在原因 - 137 -
(一)奪情事件與師道的崩毀 - 139 -
(二)吉安人的挑釁 - 143 -
(三)其他可能的原因 - 147 -
二、禁毀書院的成果與回響 - 149 -
(一)禁毀書院的成果 - 150 -
(二)王門學者對禁毀書院的看法 - 154 -
三、禁毀書院的影響 - 158 -
(一)張居正與東林的關係 - 158 -
(二)張居正對顧涇陽的影響 - 161 -
四、小結 - 167 -

第八章 結論 - 169 -

參考書目 - 173 -
※ 參考書目
一、古籍原典(按作者年代順序)
(一)張居正著作
明•張居正:《張文忠公全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68)
明•張居正:《四書集註闡微直解》,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二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第十二冊
明•張居正:《書經直解》,收錄於《故宮珍本叢刊》(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第七冊
明•張居正:《通鑑直解》,陳生璽主編點校本:《資治通鑑皇家讀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明•張居正、呂調陽:《帝鑒圖說》,收錄於《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北京:書目文獻社,1993),第十四冊

(二)其他原典
周•姜尚著(舊題):《六韜》,收錄於宋•何去非編:《五經七書》(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周•孫子著;漢•曹操等註:《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台北:世界書局,1987)
周•商鞅著;蔣禮鴻撰:《商君書指錐》(北京:中華書局,2001)
周•莊周著;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1982)
周•荀況著;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
周•尉繚:《尉繚子》,收錄於宋•何去非編:《五經七書》(北京:西苑出版社,2003)
周•韓非著;陳奇猷校注:《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漢•董仲舒著;蘇輿註:《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漢•司馬遷著;瀧川龜太郎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大安出版社,2000)
漢•班固:《漢書》(台北:宏業書局,1997)
漢•班固著;清•陳立註:《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97)
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
唐•孔穎達:《周易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刊:《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孔穎達:《尚書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刊:《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孔穎達:《毛詩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刊:《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收錄於清•阮元校刊:《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賈公彥:《周禮注疏》,收錄於清•阮元校刊:《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收錄於清•阮元校刊:《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03)
唐•慧能著;郭朋校釋:《壇經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
後晉•劉昫撰:《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宋•邢昺:《孟子注疏》,收錄於清•阮元校刊:《十三經註疏》(北京:中華書局,2003)
宋•張載:《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宋•呂大臨等著;陳俊民輯校:《呂氏遺著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3)
宋•洪邁:《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宋•朱熹:《四書集註》(台北:世界書局,1997)
宋•朱熹:《四書或問》,收錄於《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六冊
宋•朱熹:《朱子文集》,收錄於《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第二十三冊
宋•朱熹、呂祖謙編;清•江永註:《近思錄集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8)
宋•陳亮:《陳亮集》(台北:鼎文書局,1978)
宋•蔡沈:《書經集傳》(台北:世界書局,1981)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
宋•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2004)
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明•張孚敬:《諭對錄》,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史部第五十七冊
明•王艮:《王心齋全集》(台北:廣文書局,1987)
明•聶豹:《聶豹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張岳:《小山類稿》(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明•歐陽德:《歐陽德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錢德洪著;錢明編校整理:《徐愛錢德洪董澐集•錢德洪語錄詩文輯佚》(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王畿:《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徐階:《世經堂集》(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明•羅洪先:《羅洪先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雷禮等編:《皇明大政紀》,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史部第八冊
明•黃光昇:《昭代典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明•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2007)
明•唐順之:《唐荊川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
明•高拱:《高拱全集》(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明•張瀚:《松窗夢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明•羅汝芳:《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
明•何心隱著;容肇祖整理:《何心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
明•徐學謨:《世廟識餘錄》,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史部第四十九冊
明•李樂:《見聞雜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明•王宗沐:《敬所王先生文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集部第一百一十一冊
明•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王世貞:《嘉靖以來內閣首輔傳》(北京:中華書局,1991)
明•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
明•李贄:《焚書》(北京:中華書局,1988)
明•李贄:《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88)
明•李贄:《續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
明•李贄:《史綱評要》(北京:中華書局,1974)
明•張鳳翼:《處實堂集》,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集部第一百三十七冊
明•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揚州:廣陵書社,2007)
明•張元忭:《不二齋文選》,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集部第一百五十四冊
明•錢一本(?)編:《萬曆邸鈔》,收錄於《明代基本史料叢刊•奏折卷》(北京:線裝書局,2004),第19冊
明•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明•徐學聚:《國朝典彙》,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1997),史部第二百六十六冊
明•張鼐等撰:《虞山書院志》,收錄於趙所生、薛正興主編:《中國歷代書院志》(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第八冊
明•曹胤儒編:《盱壇直詮》(台北:廣文書局,1996)
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北京:中華書局,2006)
明•顧憲成:《涇皐藏稿》,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第1292冊
明•顧憲成:《小心齋劄記》(台北:廣文書局,1975)
明•趙南星:《味檗齋文集》,收錄於《百部從書集成》(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第1431冊
明•鄒元標:《願學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74)
明•鄒元標:《鄒忠介公奏疏》,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補編第23冊
明•朱國禎:《湧幢小品》(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
明•葉向高:《蒼霞草》,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集部第124冊
明•葉向高:《蒼霞續草》,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明•高攀龍:《高子遺書》,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第1292冊
明•丁元薦:《西山日記》,收錄於王雲五主編:《涵芬樓秘笈》(台北:商務印書館,1967)
明•袁中道:《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明•溫體仁等修:《明神宗實錄》(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1966)
明•姚旅:《露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明•高汝栻:《皇明法傳錄嘉隆紀》,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史部第357冊
清•談遷:《國榷》(北京:中華書局,2005)
清•黃景昉:《國史唯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清•張岱:《石匱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清•傅維鱗:《明書》(台北:華正書局,1974)
明•朱之瑜:《朱舜水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查繼佐:《罪惟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清•李遜之:《三朝野記》,收錄於《三朝野記(外四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台北:里仁,1987)
清•黃宗羲:《宋元學案》(台北:廣文書局,1979)
清•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
清•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世界書局,1936)
清•魏裔介:《兼濟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王夫之:《薑齋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收錄於《歷代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1997)
清•張烈:《王學質疑》(台北:廣文書局,1982)
清•唐甄:《潛書》(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
清•顏元:《顏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清•計六奇:《明季北略》(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顧公燮:《丹午筆記》(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
清•陳鼎:《東林列傳》(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
清•王懋竑:《朱熹年譜》(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惠士奇:《禮說》,收錄於《皇清經解三禮類彙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6)
清•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高廷珍等撰:《東林書院志》(北京:中華書局,2004)
清•全祖望:《全祖望集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清•嵇璜等撰:《續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清•吳翌鳳:《遜志堂雜鈔》(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台南:大孚書局,2001)
清•李百川:《綠野仙蹤》(台北:三民書局,1999)
清•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趙翼:《廿二史劄記》(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收錄於《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5)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03)
清•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清•方東樹:《漢學商兌》(台北:廣文書局,1977)
清•梁章鉅:《稱謂錄》(北京:中華書局,2002)
清•夏燮:《明通鑑》(台北:世界書局,1978)
清•龍文彬:《明會要》(北京:中華書局,1998)
清•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清•譚嗣同:《仁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二、近人著作(按著者筆劃順序)
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
小野和子著;李慶、張榮眉譯:《明季黨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上田義文著;陳一標譯:《大乘佛教思想》(台北:東大,2002)
川田熊太郎等著;李世傑等譯:《華嚴思想》(台北:法爾出版社,2003)
王叔岷:《先秦道法思想講稿》(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井上徹著;錢杭譯:《中國的宗族與國家禮制》(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
古清美:《明代理學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古清美:《顧涇陽、高景逸思想之比較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
田浩:《朱熹的思維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8)
朱東潤:《張居正大傳》(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朱維錚:《中國經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與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牟宗三:《從陸象山到劉蕺山》(台北:學生書局,2000)
呂妙芬:《陽明學士人社群》(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北京:三聯書店,2004)
吳通福:《晚出《古文尚書》公案與清代學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吳震:《明代知識界講學活動繫年:1522-1602》(上海:學林出版社,2004)
吳震:《陽明後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邱仲麟:《文武兼治──張居正》(台北:理得出版社,2002)
孟森:《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6)
林義正:《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
姜廣輝:《走出理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
姜德成:《徐階與嘉隆政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中:東海大學,1968)
島田虔次著;甘萬萍譯:《中國近代思維的挫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梁啟超:《中國政治思想史》(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梁啟超編:《中國六大政治家》(台北:正中書局,1963)
盛朗西:《中國書院制度》(上海:中華書局,1934)
張岱年:《中國倫理思想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陳文新:《中國文學流派意識的發生和發展》(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陳來:《朱子哲學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
陳來:《宋明理學》(上海:華東師範出版社,2005)
陳時龍:《明代中晚期講學運動(1522-1626)》(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陳夢家:《尚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2005)
陳榮捷:《朱子新探索》(台北:學生書局,1988)
陳寶良:《悄悄散去的幕紗──明代文化歷程新說》(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郭沫若:《十批判書》(北京:東方出版社,200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嵇文甫:《晚明思想史論》(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2002)
黃一農:《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黃仁宇:《十六世紀明代中國財政與稅收》(北京:三聯書店,2005)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7)
黃文樹:《張居正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改革》(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
溝口雄三著;索介然、龔穎譯:《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2005)
葛瑞漢著;程德祥等譯:《中國的兩位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學》(鄭州:大象出版社,2000)
楊寬:《先秦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熊十力:《韓非子評論;與友人論張江陵》(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
趙克生:《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祭禮改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劉玉才:《清代書院與學術變遷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劉述先:《黃宗羲心學的定位》(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鄧志峰:《王學與晚明的師道復興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4)
樊樹志:《張居正與萬曆皇帝》(北京:中華書局,2008)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台北:東大圖書,2001)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
錢穆:《朱子新學案》(台北:三民書局,1989)
錢穆:《朱子學提綱》(北京:三聯書店,2006)
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鍾彩鈞:《王陽明思想之進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三、單篇論文與論文集(按著者筆劃順序)
小島毅:〈宋代天譴論的政治理念〉,收錄於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束景南:〈周敦頤太極圖說新考〉,收錄於《中國社會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1998年第2期
周富美:〈論《韓非子》「以刑去刑」說〉,收錄於《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1993)
祝平次:〈社會人倫與道德自我──論明代泰州平民儒者思想的社會性〉,收錄於鍾彩鈞、楊晉龍主編:《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主體意識與社會──學術思想篇》(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
祝平次:〈評余英時先生的《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收錄於《成大中文學報》(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2007),第十九期
夏長樸:〈一道德以同風俗:王安石新學的歷史定位及相關問題〉,收錄於彭林主編:《中國經學 第三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荒木見悟:〈陽明學評價的問題〉(徐遠和譯),收錄於《日本學者論中國哲學史》(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
馬淵昌也:〈許誥與明清時期人性論的發展〉,收錄於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黃卓越:〈張居正與王學關係之考辨〉,收錄於任繼愈主編:《國際漢學•第四輯》(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溝口雄三:〈論天理觀的形成〉,收錄於溝口雄三、小島毅主編;孫歌等譯:《中國的思維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黎漢基:〈有關張居正及宰相制度的論衡──重談錢穆、徐復觀的一場論爭〉,收錄於鄭宗義主編:《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新亞學術集刊•第十九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2006)
錢穆:〈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收錄於《國立北京大學四十週年紀念論文集•乙編上》(昆明:北京大學出版組,1940)
鍾彩鈞:〈錢緒山及其整理陽明文獻的貢獻〉,收錄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第八卷第三期
鍾彩鈞:〈高拱的經學思想〉,收錄於林慶彰、蔣秋華主編:《明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鍾彩鈞:〈羅念菴論家族與道德〉,收錄於《中國學術思想論叢──何佑森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大安出版社,2009)

四、外文著作(按著者字母順序)
Benjamin A. Elman, 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台北:南天書局,2001 )
Benjamin A. Elman, 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Charles O. Huck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ate in Ming Times ( Tucson: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61 )
Cynthia J. Browkaw, 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 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84 )
John W. Dardess, A Ming Society(台北:南天書局,1997)
Sarah Schneewind, Community Schools and the State in Ming China (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

五、外文單篇論文與論文集(按著者字母順序)

Hung-lam Chu(朱鴻林), “Intellectual Trends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Ming Studies 27(New York: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 1989)
Robert Crawford, “Chang Chu-cheng''s Legalism”, Self and Society in Ming Thought, Ed., Wm. Theodore de Bary and the Conference on Ming Thought,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