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21 10: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周宜潔
研究生(外文):Yi-Chieh Chou
論文名稱:烹飪文化資本、文化中介者與飲食品味塑造—以農會家政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Culinary Cultural Capital,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Food Taste Making—The Case of The Home Economics Improvement Clubs
指導教授:賴守誠賴守誠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ou-Cheng L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研究所
學門:生命科學學門
學類:生物科技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2
中文關鍵詞:烹飪文化資本品味塑造文化中介者農會家政班飲食
外文關鍵詞:Culinary Cultural CapitaCultural IntermediariesFood Taste MakingLocal Home Economics Improvement ClubsFo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506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摘要
  人們在社會中養成的烹飪知識與技術,通稱烹飪文化資本(Culinary Cultural Capital),擁有不同的層次的特質與內涵,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重要的影響。源於Bourdieu主張的「文化中介者」(Cultural Intermediaries)概念廣泛適用於烹飪相關的職業與工作,他們轉化斡旋社會上各種型態的文化資本,其中也包括地方農會家政班傳遞之烹飪文化資本。農會在過去食物資訊的傳遞機制中,是十分重要的傳播系統,其中的家政指導員更是傳遞烹飪文化資本的重要文化中介者。本研究首先以歷史資料為基礎,了解台灣社會中烹飪文化資本養成的歷史重心轉移。緊接著以台灣農會家政烹飪指導員為訪談對象,以質性訪談的方式進行調查,了解農會家政烹飪班其課程操作與內容,探討台灣社會中地方層次的文化中介者,如何篩選、傳遞烹飪知識與技巧,辨明發掘他們在烹飪文化資本養成與品味塑造模式中所扮演的重要性角色。
  家庭、學校、政府、大眾傳播媒體與農會推廣系統,是台灣社會中烹飪文化資本養成的重要制度。在農會家政烹飪班的例子裡,具備完善設備的農會家政烹飪班以身體性實踐學習的「現場實際操作」模式為主要上課方式,這樣的學習模式與制度性學校教育以及烹飪證照制度密切相關。此類型農會較傾向配合參與政府推廣計劃,除了輔導證照取得外,更強調地方特產文化,透過競賽展現他們在推廣地方特產和傳遞烹飪文化資本上的成效,因而在地方烹飪文化資本的養成上具有主導地位。不具備完善設備的農會家政烹飪班根據其設備的完善程度調整上課模式,「現場觀摩」是最常使用的上課方式。此類型農會較偏重「新奇流行」的飲食體驗帶來的愉悅感,偏向傳遞「美學性」與「知識性」烹飪文化資本內容。而農會家政班之間也存有競爭性的層級關系,主導性強的農會家政班會影響其他農會家政班的開班內容。
Abstract
  Culinary cultural capital, which represents the cookery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people have acquired in development of socialization, contains various levels of attribute and significance. Our daily life is influenced tremendously by it.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which is the concept proposed by Pirrer Bourdieu, is widely applied to related professions. They mediate between of diverse types of cultural capital. Home economics improvement clubs is one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Farmer’s association has been one major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food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home economics instructors in the association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erring culinary cultural capital. Firstly, this study is based on historical data to introduce the diversion of development of culinary cultural capital in Taiwan society. Secondly, in order to know how cooking classes in farmers’ association work and the detail of the classes, qualitative interviews are conducted with home economics instructors. Through unveiling cultural intermediates’ knowledge and skill of selection and transferring culinary cultural capital in different levels in Taiwan society, we can discover the significant roles that instructors play in the formation of taste making and development of culinary cultural capital.
  Family, school, government, media and farmers’ association promotion system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culinary cultural capital in Taiwan. In the case of local cooking classes of home economics improvement clubs, that are well equipped, practical cooking on-the-spot is the main module of lesson. Their modul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oking license and the school system. These improvement clubs tend to join the food or profession promotion program advanced by different level of the government. Besides assist learners to acquire cooking licenses, joining these promotion projects also strengthen and develop local specialty food in many ways. Through contest, they show the accomplishment of promotion of local specialties and transfer of culinary cultural capital so as to take the le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inary cultural capital. In contrast, in those not well-equipped home economics improvement clubs cooking classes would adjust module of lesson according to their equipment. The most common way of lesson is learning cooking knowledge and skill by demonstration. These clubs prefer to let students enjoy tasting fashionable food and incline to pass aesthetics and knowledgeable culinary cultural capital to them. There is competitive and different-leveled relationship among all home economics improvement clubs. These dominant improvement clubs will affect the cooking class scheme of other ones.
口試委員會審定書.................................................................................I
謝辭.......................................................................................................II
中文摘要..............................................................................................III
英文摘要.............................................................................................IV
目錄......................................................................................................VI
表目錄..................................................................................................IX
圖目錄............................................................................................... ..XI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重要性.....................................................................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6
第二章、文獻回顧....................................................................................8
第一節、烹飪文化資本..............................................................................8
第二節、文化中介者...............................................................................14
第三節、飲食品味塑造............................................................................22
第三章、研究方法..................................................................................33
第一節、歷史資料蒐集與彙整.................................................................33
第二節、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法................................................................34
第四章、台灣社會中烹飪文化資本的養成..........................................36
第一節、家庭中養成的烹飪文化資本內涵............................................36
第二節、學校教育養成的烹飪文化資本內容........................................42
第三節、烹飪文化資本的證照評定制度................................................57
第四節、大眾傳播媒體傳遞的烹飪文化資本內涵..........................................73
第五節、農會家政班在傳遞烹飪文化資本上的重要性...................................81
第五章、農會家政班的抽樣與訪談......................................................84
第一節、初步抽樣與全面性的電話訪談.................................................84
第二節、以電話訪談為基礎的進階抽樣.................................................91
第三節、半結構性深入訪談的執行........................................................97
第六章、設備完善並以實作為主的農會烹飪家政班..........................99
第一節、具備完善的烹飪設備...............................................................99
第二節、以實作為主的授課與學習方式............................................. 110
第三節、烹飪文化資本的發展特質......................................................123
第四節、小結..........................................................................................142
第七章、設備不完善並以觀摩為主的農會烹飪家政班....................143
第一節、不具備完善的烹飪設備..........................................................143
第二節、以觀摩為主的授課與學習方式.............................................149
第三節、烹飪文化資本的發展特質......................................................161
第四節、小結.........................................................................................171
第八章、結論與研究建議....................................................................173
第一節、台灣社會變遷下,烹飪文化資本養成的歷史重心轉移..........................................................................................173
第二節、農會家政班重視的烹飪文化資本內容.................................177
第三節、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180
參考文獻..............................................................................................181
附錄......................................................................................................190
參考文獻
英文參考文獻
Ashley, Bob and Hollows, Joanne (2004). ''Television Chefs''. In Food and cultural studies. Pp.171-185. London: Routledge.
Atkins, Peter and Bowler, Ian (2001). Food in Society: Economy, Culture, Geography. London: Edward Arnold.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ourdieu, Pierre (1986). ''The forms of capital''. In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Edited by John G Richardson. Pp.241-258. California: Greenwood Press.
de Solier, Isabelle (2005). ''TV Dinners: Culinary Television, Education and Distinction''. Journal of Media & Cultural Studies 19(4): 465-481.
Featherstone, Mike (1991). ''Towards a sociology of postmodern culture''. In Consumer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 Pp.28-50. London: Sage.
Hesse-Biber, Nagy Sharlene and Leavy, Patricia (2005). The Practice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Negus, Keith (2002). ''The Work of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Enduring Distance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Cultural Studies 16(4): 501-515.
Nixon, Sean and du Gay, Paul (2002). ''Who Needs Cultural Intermediaries?''. Cultural Studies 16(4): 495-500.
Seynour, Diane (2004).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taste''. In Culinary Taste, Consumer Behaviour in the International Restaurant Sector. Edited by Donald Sloan, Pp.1-22.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Sloan, Donald (2004). ''The postmodern palate: dining out in the individualized era''. In Culinary Taste, Consumer Behaviour in the International Restaurant Sector. Edited by Donald Sloan, Pp.23-42. Oxford: Butterworth-Heinemann.
Wacquant, Loic (1998). ''Pierre Bourdieu''. In Key Sociological Thinkers. Edited by Rob Stones. Pp.215-229. New York: NYU Press.
Warde, Alan (1997). Consumption, Food & Taste. London: Sage.

中文參考文獻
「臺視三十年」編輯委員會(1992)。臺視三十年。台北市:臺灣電視事業公司。
文長安(1993)。如何建立中餐烹調技能檢定。就業與訓練,民國82年5月,頁18-21。
文長安(1998)。中餐烹調技術士證照制度簡介。就業與訓練,民國87年5月,頁18-20。
王瑞哲 (2006)地方政府與農會協力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鄉鎮市產業文化活動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所碩士論文。
朱秋樺(2005)。食譜書籍購買者的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朱秋樺(2005)食譜書籍購買者的生活型態與消費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江大樹、蘇毓昌。農漁會信用部改革政策評析。暨南國際大學電子雜誌(http://beaver.dlc.ncnu.edu.tw/projects/emag/)。
行政院主計處(2003)。近年我國餐飲業營運概況。國情統計通報。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07a)。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成立二十週年特刊。
行政院職業訓練局技檢組 (1988)。我國職業證照制度之建立與推展。就業與訓練,民國77年3月,頁60-62。
吳文俊(2004)。從區位理論探討我國數位有線電視頻道規劃與使用者滿意度。世新大學傳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吳招穎(2006)。有線電視頻道節目重整後收視戶滿意度之研究─以嘉義縣有線電視收視戶為例。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清河 (2002)。基層農會農業推廣人員對推行「專業證照制度」之態度研究。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貞怡、李秀珠(2006)。台灣媒體競爭市場之報紙內容多樣性研究。新聞學研究,第88期,頁135-172。
李復惠、賴香如(2000)。我國國民小學健康課程之演變。學校衛生,第36期,頁44-69。
周鄧懿貞(2005)。全球化下的台灣女性流行時尚雜誌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如萍(2006)。農村之生活改善推廣—以家政班為對象分析。農業推廣文彙,第51期,頁1-16。
林如萍(2007)。家政的傳統與創新─談綜合活動之家政教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第9期,頁26-42。
林陳桂香(2006)。學校健康教育課程與學生健康知識需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慧菁 (2004)。餐飲技能檢定與教學態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久賢(2005)。課程改革中的家政教育議題。教育研究月刊,第139期,頁55-65。
洪家瑩 (1986)。證照制度的今天與明天。就業與訓練,民國75年9月,頁28-32。
洪照明(2005)。「家政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探討。屏縣教育季刊,第23期,頁14-21。
秋顯明 (1992)。落實職業證照制度 提高產品品質與服務水準。就業與訓練,民國81年1月,頁3-8。
唐先梅(1999)。從家務工作的本質談雙薪家庭夫妻家事分工。應用心理研究,4:131-173。
宮台華 (1985)。中餐烹調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簡介。就業與訓練,民國74年11月,頁74-81。
孫智綺 譯 (2001)。《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人文 (譯自 Patrice Bpnnewitz(1997). Premieres lecons ser La socicologie de Pierre Bourdieu. France: Rye Field.)。
徐近平 (1993)。「中餐烹調」技能檢定現況。就業與訓練,民國82年7月,頁32-34。
徐銀磯(2001)。中國時報、聯合報版面變遷之比較研究─1988至1998年。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守智 (1986)。建立我國技能檢定完整法令體系。就業與訓練,民國75年1月,頁65-66、頁39續。
馬守智 (1986)。烘培食品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簡介。就業與訓練,民國75年5月,頁72-78。
高淑貴、廖婉羽(1992)。家政推廣。農業推廣工作手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許夢芸 譯 (2007)。《文化研究智典》。台北:韋伯文化國際 (譯自Chris Barker (2004). The Sage dictionary of cultural studies. London: Sage.)。
陳秀卿(1996)。家政推廣四十週年回顧與展望。農業推廣文彙,第41期,頁1-5。
陳秀卿(2005)。現階段家政推廣重點工作方向。農業推廣文彙,第50期,頁109-114。
陳明輝 (2003)。台灣無線電視產業的政治經濟分析。國立交通大學文化社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瑾(1990)。食物製備原理與應用。屏東:睿煜出版社。
陳雪霞 (2003)。《台北市觀眾收看電視烹飪節目的動機與滿足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陳聰浪 (1992)。我國技術士職業證照制度之現況及改進之道。就業與訓練,民國81年1月,頁9-12。
陳櫻枝(1993)。高職家政科學生中餐烹飪專業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松元(2001)。我國國民中學健康教育課程之回顧與展望。國立編譯館通訊,第14卷第3期,頁11-17。
黃迺毓、吳妮真(2007)。展望高中家政教育-普通高中家政科課程綱要修訂歷程。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第9期,頁43-59。
黃莉莉 (1991)。開創生活的第二春∼專訪農漁民轉業第二專長訓練。就業與訓練,民國80年1月,頁23-27。
楊雅茹 (2007)。誰的藝文版?報紙藝文新聞產製和表現之初探 - 以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廖清輝 (2004)。技術士證照檢定制度對職場競爭力影響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學程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
趙惠敏(2005)。《食物知識、性別實踐與女性認同:台灣職業婦女的民族誌研究》。花蓮:慈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蘊儀(2004)。1997–2003年台灣報紙廣告數量與表現內容之研究 ─ 以自由時報為取樣對象。中原大學商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中和 (2001)。我國中餐證照制度對於餐飲衛生提昇與認知之研究。國立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碩士在職專班究所碩士論文。
蔡江全 (1985)。向建立職業證照制度邁進。就業與訓練,民國74年1月,頁88-90。
鄭淑娟(2007)。臺灣飲食文學出版概況。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102期,頁47-64。
鄭琮生(2005)。整合家政與生活科技教學-居家環境設計。生活科技教育學刊,第38卷第4期,頁100-112。
賴守誠 (2005)。國科會計劃。《食物品味的變遷與現代台灣的社會文化轉型》。
羅大涵(1992)。第二專長職業訓練之基本理念。就業與訓練,民國81年3月,頁3-7。

政府計畫與法規
中華民國職業訓練法
行政院 (1989)。「輔導農漁民參加轉業第二專長訓練試辦計畫」。就業與訓練,民國78年9月:94-95。
行政院 (1993)。「輔導農漁民轉業第二專長訓練實施計畫」。就業與訓練,民國82年11月:90-92。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07b)。中餐烹調技術士技能檢定規範目錄。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07c)。技能檢定合格數按職類分(民國63年至96年3月)。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07d)。九十六年度全國技能檢定暨勞安衛第2梯次學科試題-中餐烹調乙級。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2007e)。九十六年度全國技能檢定暨勞安衛第2梯次學科試題-中餐烹調丙級。

網站資料
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http://www1.stat.gov.tw/
行政院教育部。《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第三科全球資訊網》 
http:// tpde.tchcvs.tc.edu.tw/
行政院教育部。《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http://www.edu.tw/index.aspx
行政院教育部。《教育部技職司資訊傳播網》 http:// www.tve.edu.tw/
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招生資訊網。http://exam.nkhc.edu.tw/Default.aspx
國教專業社群網。http://teach.eje.edu.tw/
基隆市培德工業家事職業學校。www.ptvs.kl.edu.tw/
開眼電影網。http://www.atmovies.com.tw/
醒吾技術學院餐旅管理系。http://w2.hwc.edu.tw/fandb/index.htm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文長安(1993)。如何建立中餐烹調技能檢定。就業與訓練,民國82年5月,頁18-21。
2. 文長安(1993)。如何建立中餐烹調技能檢定。就業與訓練,民國82年5月,頁18-21。
3. 文長安(1998)。中餐烹調技術士證照制度簡介。就業與訓練,民國87年5月,頁18-20。
4. 文長安(1998)。中餐烹調技術士證照制度簡介。就業與訓練,民國87年5月,頁18-20。
5. 李貞怡、李秀珠(2006)。台灣媒體競爭市場之報紙內容多樣性研究。新聞學研究,第88期,頁135-172。
6. 李貞怡、李秀珠(2006)。台灣媒體競爭市場之報紙內容多樣性研究。新聞學研究,第88期,頁135-172。
7. 李復惠、賴香如(2000)。我國國民小學健康課程之演變。學校衛生,第36期,頁44-69。
8. 李復惠、賴香如(2000)。我國國民小學健康課程之演變。學校衛生,第36期,頁44-69。
9. 林如萍(2007)。家政的傳統與創新─談綜合活動之家政教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第9期,頁26-42。
10. 林如萍(2007)。家政的傳統與創新─談綜合活動之家政教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第9期,頁26-42。
11. 洪久賢(2005)。課程改革中的家政教育議題。教育研究月刊,第139期,頁55-65。
12. 洪久賢(2005)。課程改革中的家政教育議題。教育研究月刊,第139期,頁55-65。
13. 洪家瑩 (1986)。證照制度的今天與明天。就業與訓練,民國75年9月,頁28-32。
14. 洪家瑩 (1986)。證照制度的今天與明天。就業與訓練,民國75年9月,頁28-32。
15. 洪照明(2005)。「家政教育」融入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之探討。屏縣教育季刊,第23期,頁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