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9: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謝怡君
研究生(外文):Yi-Chun Hsieh
論文名稱:傳統祭孔音樂之特色在江文也作品中的實踐-以《孔廟大晟樂章》為分析對象
論文名稱(外文):The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Confucius’ Temple Music Practiced in Bunya Koh’s Works--- Kongmiao Dacheng Yuezhang
指導教授:王育雯王育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Wen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學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1
中文關鍵詞:江文也傳統祭孔音樂《孔廟大晟樂章》流動性特殊性
外文關鍵詞:Jiang Wenyetraditional Confucius’ Temple MusicKongmiao Dacheng Yuezhangmobilityspecial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4
  • 點閱點閱:7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江文也於1939年完成的《孔廟大晟樂章》,是他在回到中國時的作品,帶有濃厚的民族性,以西方管弦樂的形式呈現出中國雅樂的精神,可視為其音樂風格轉變的開端。
本文旨在透過比較與分析傳統祭孔音樂與江文也的《孔廟大晟樂章》,探討江文也如何發揚中國傳統音樂。第一章分四個時期,介紹江文也的生平,並從江文也所寫的文章中,了解他音樂思想的轉變及對編作《孔廟大晟樂章》的影響。第二章論述江文也編作《孔廟大晟樂章》的背景與動機,在北京參加祭孔典禮後,他開始研讀中國各式古籍,深入了解孔子的音樂思想,並效法孔子復興周代雅樂的精神,重新編作《孔廟大晟樂章》。第三章從中國傳統祭孔音樂的脈絡分析江文也的《孔廟大晟樂章》,提出傳統祭孔音樂與《孔廟大晟樂章》的差異在於音樂的流動性。第四章根據江文也在其文章中提到傳統祭孔音樂美學與西歐的有別,分析《孔廟大晟樂章》乃具有他認為之「天人合一」的儒家音樂美學與非人格的特殊性。江文也以西方作曲技巧成功地保留傳統祭孔音樂的精髓,實現了他將雅樂世界化的理想。
Kongmiao Dacheng Yuezhang Jiang Wenyeh composed in China in 1939 is full of nationality. Jiang used Western orchestration to express the spirit of Chinese elegant music, and it can be regarded as the beginning of his conversion in music style.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traditional Confucius’ Temple Music with Jiang’s Kongmiao Dacheng Yuezhang in order to explore how he developed traditional Chinese music. In the first chapter, I divide Jiang’s life into four periods, finding out from his articles how his new music ideas influenced the composition of Kongmiao Dacheng Yuezhang. In the second chapter, I state the background and the motive of Jiang’s composing the work as follows: After attending Confucius’ ceremony in Beijing, he started to study many kinds of ancient Chinese books, tried to understand Confucius’ music thoughts thoroughly, modeled himself on Confucius’ spirit of reviving elegant music in Zhou dynasty, and at last finished composing Kongmiao Dacheng Yuezhang. In the third chapter, I analyze Jiang’s work from the track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us’ Temple Music, and bring up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bove two is the mobility. In the fourth chapter, according to Jiang’s view mentioned in his articl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onfucius’ Temple Music aesthetics differed from the Western European’s, I analyze Kongmiao Dacheng Yuezhang on the basis of Jiang’s argument and demonstrate its qualities---the union of men and heaven shown in Confucian school’s music aesthetics and the specialty of the non-person character. Jiang preserved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us’ Temple Music successfully by means of Western music-composing skills, and realized his ideal of spreading the Chinese elegant music worldwide.
第一章 :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 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7
第四節 江文也的生平及其音樂思想 8
第二章 : 傳統祭孔音樂對江文也的啟發 12
第一節 祭孔典禮對江文也的觸動 12
第二節 江文也對孔子音樂觀的解讀 15
第三節 《孔廟大晟樂章》的創作動機與理念 19

第三章:從中國傳統祭孔音樂的脈絡看《孔廟大晟樂章》 21
第一節 傳統祭孔音樂的發展與樂曲結構 21第二節 《孔廟大晟樂章》音樂素材 26
第三節 傳統祭孔音樂與《孔廟大晟樂章》的比較 30

第四章 : 從西歐作曲觀點看《孔廟大晟樂章》的特殊性 45
第一節 《孔廟大晟樂章》的精神本質 45
第二節 表現《孔廟大晟樂章》精神的作曲手法 49

第五章 : 結論 74

參考書目 77
參考書目
中文資料
儿玉憲明著,于茀譯,〈論孔子音樂美學思想〉,《綏化師範學報》第4期(1995),
頁35-38。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第1冊,雍正元年正月初一日
諭,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王森,〈試析《孔廟大晟樂章》〉。《音響技術》,5/9(1986),頁244-247。
王平,〈論孔子的樂教思想〉,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2/4(2002),
頁31-33。
王佳,〈試論孔子音樂美學思想中的「禮」與「仁」〉,《音樂探索》第3期(2003)
頁83。
王志成,〈孔子音樂美學思想辨析〉,《藝術百家》第1期(2003),頁93-96。
史惟亮,《音樂向歷史求證》,台北 : 台灣中華書局,1974。
邓東,〈孔子音樂美學思想的要點〉,《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1),頁17-20。
江文也著,《上代支那正樂考---孔子の音樂論》,東京 : 青梧堂,昭和17年。
———.《北京銘—江文也詩集》,台北 : 台北縣政府文化局出版,2002。
———.《聖詠作曲集第一卷》,北平,北平方濟堂聖經學會,1947。
———.〈”作曲”的美學觀察〉,王文一、楊和平編,《二十世紀中國音樂美學文獻卷》,北京,現代出版社,1996。
江文也,《孔子的音樂論》,楊儒賓譯,台北 : 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3。
江帆,艾春華著,《中國歷代孔廟雅樂》,北京 :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1。
朱靜,〈《論語》中的孔子音樂美學思想〉,西安聯合大學學報,7/4(2004),頁58-60。
朱世瑞,《中國音樂中複調思維的形成與發展》,北京 :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刑光祖,〈美的先知---孔子〉,中央日報副刊,1976。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北京 : 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
杜亞雄,秦德祥,《中國樂理》,上海 :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
李昊,〈試論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2/85(2005),頁49-51。
李吉提,《中國音樂結構分析概論》〈上篇 中國傳統音樂結構分析〉,北京 : 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李詩原,《中國現代音樂:本土與西方的對話—西方現代音樂對中國大陸音樂創作的影響》,上海 : 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李重光,《音樂理論基礎》,北京 : 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何義麟,〈追尋東方的那一顆星-一九八0年代江文也出土現象的文化分析〉,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2003。
林履信等著,《海鳴集續集》,江文也,〈孔子的音樂底斷面與其時代的展望〉,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林衡哲編,《現代音樂大師-江文也的生平與作品》,台北 : 前衛出版社,1992。
林瑛琪,〈夾縫中的文化人---日治時期江文也及其時代研究〉,台南 :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5。
林勇成,〈台灣地區孔子廟「釋奠佾舞」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舞蹈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吳玲宜,《江文也的音樂世界》,台北 : 中國民族音樂協會,1991。
周婉窈,〈想像的台灣與中國文化的想像--江文也文字作品初探〉,《台大歷史學報》第35期(2003),頁127-180。
星雲大師監修,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第四冊》,〈法悅〉,高雄:佛光出版社,頁3379,1995。
胡鍚敏,《中國傑出音樂家江文也》,香港 : 上海書局,1985。
宮筱筠,〈從江文也的舞劇《香妃》探討中西音樂的融合〉,2005台灣音樂學論壇。
孫瑞金,〈祭孔音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高城重宮,〈我所了解的江文也〉,《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3期(2000),頁62-66。
梁茂春編,《論江文也—江文也紀念研討論文集》,北京 :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2000。
張己任,《江文也文字作品集》,台北 :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a。
———.《江文也紀念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b。
———.《江文也手稿作品集》,台北: 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c。
———.〈江文也與中國近代音樂〉,《當代》第171期(2001),頁118-139。
———.《江文也—荊棘中的孤挺花》,台北 : 時報出版社,2002。
———.〈江文也音樂創作的歷程-一個文化認同的探索〉,中央研究院台
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2003。
張蕙慧,《中國古代樂教思想論集》,台北 : 文津出版社,1991。
———.《儒家樂教思想研究》,台北 : 文史哲出版社,1985。
童忠良,谷杰,周耘,孫曉輝 著,《中國傳統樂學》,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
陶亞兵,《明清間的中西音樂交流》,東方出版社,2001。
許雪姬,〈1937-1945年在北京的台灣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2003。
逯雪梅,〈論《禮記.樂記》的”中和”文藝思想〉,《北方論叢》第6期(2003),頁15-17。
緒紅霞,〈孔子的「樂教」思想及其對音樂教學的啟示〉,《當代教育科學》第13期(2003),頁42-43。
劉靖之編,《民族音樂研究》,第3輯,香港 : 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2。
劉承華,《中國音樂的神韻》,福建 :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劉美蓮,〈走不完的悲劇歲月—江文也坎坷、浪漫的一生〉,《罐頭音樂》第37期(1985),頁6-11。
———.《江文也生平史料調查研究計畫》。台北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族音樂研究所,2007。
劉麟玉,〈日本戰時體制下的江文也初探--以1937-1945年間江文也音樂作品與時局關係為中心〉,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2003。
鍾淑敏,〈日治時期在廈門的台灣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2003。
韓國鐄、林衡哲等著,《音樂大師—江文也》,台北 : 台灣文藝,1984。
蘇夏,《和聲的技巧》,上海 : 上海文藝出版社,1984。
———.〈江文也部分樂隊音樂作品評介〉,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2003。
蘇麗玉,〈台灣祭孔音樂的沿革研究〉,台北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 士論文,1984。
西文資料
Kung, Hsiao Yun. “The Great Beauty of the Confucian Temple Music. Jiang
Wenye(Chiang Wen-Yeh) and his music.” The 4th International CHIME
Conference, Heidelberg, Germany, Oct.1-4, 1998.
———.“Von der Moderne zur Tradition. Jiang Wenye und sein Musikschaffen.” Ph.D.
diss., University of Heidelberg, 2001.
Kuo, Tzong Kai. “Chiang Wen-Yeh: The Style of His Selected Piano Works and a Study
of Music Modernization in Japan and China.” Ph.D. diss., Univerisity of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87.
Liu, Shao Shan. “Chiang Wen-Yeh: an Overview wit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His
Masterwork Folk Festival Poem.” Ph.D. diss.,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98.
Lam, Joseph S.C. “‘There is No Music in Chinese Music History’, Five Court Tunes
from the Yuan Dynasty (AD1271-1368).”Journal of the Royal Musical Association 119 (1994):165-88.
———.“The Yin and Yang of Chinese Music Historiography: The Case of Confucian
Ceremonial Music.” YearBook For Traditional Music (1995):34-50.
Meyer, Leonard B. Emotion and Meaning in Musi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 Explaining Music: Essays and Explorations.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3.
Pian, Rulan Chao. Sonq Dynasty Musical Sources and Their Interpreta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影音資料
北京孔廟文物保管所,《北京孔廟》,北京:中經錄音錄像中心,2002。
台北孔廟祭孔音樂,《祭孔音樂》,台北市 : 台北市孔廟管理委員會,2002。
陳秋盛、NHK交響樂團,江文也《台灣舞曲》、《孔廟大晟樂章》,上揚有聲版有限公司,1984。
Taiwan [sound recording] : the Confucius temple ceremony, Confucius temple ceremony, Recorded in the field by Wolfgang Laade, 1988, Zurich : Jecklin Disco.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