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4 11:4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翁紹舉
研究生(外文):Shao-Chu Weng
論文名稱:植林減碳計畫運作模式之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n the running mode of afforestation to reduce carbon project
指導教授:邱祈榮邱祈榮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yi-Rong Chi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研究所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林業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5
中文關鍵詞:京都議定書森林碳匯清潔發展機制自願減量機制碳市場
外文關鍵詞:Kyoto ProtocolForest Carbon Sink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VCSCarbon Marke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摘 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台灣發展植林減碳計畫的可行方案。藉此瞭解國外如何運作植林減碳計畫來達到溫室氣體減量的目標。國際社會對於如何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多年來已達成共識。在著名的京都議定書中,清潔發展機制是其中一項達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且經濟能持續的發展。2001年在德國波昂召開COP6的續會,達成「波昂政治協議」,同年在摩洛哥召開COP7,達成「馬拉喀什協定」,兩者同意將造林、再造林減碳計畫納入清潔發展機制在第一個承諾期(2008-2012)的合格計畫。清潔發展機制的這個機制的成形,是經由多方談判而形成。清潔發展機制植林計畫至通過至今,相關技術規則已越來越成熟,其中以通過的方法學有10個。
本研究透過以國際社會逐漸成熟的清潔發展機制下之植林計畫,探討台灣如何善加利用此機制,以利台灣未來在國際社會增加競爭力。首先,台灣的森林資源及土地利用調查之前置作業的展開有利於清潔發展機制的運作。其次,相關機構的建立,如國家主管機構的成立,根據資料顯示,大部分國家的統籌機構以該國環保相關機構為主。再來是清潔發展機制之技術規則的介紹,分析如何才能完成一個CDM計畫活動,並取得溫室氣體減量信用憑證(CERs),後續並可以投入碳市場進行交易。研究中指出台灣植林減碳計畫實施程序之流程及國家後續監督的過程。最後,台灣應盡速通過與溫室氣體相關的法案,以利與國際上現行的機制接軌。巴里島路線圖的通過,代表著對於溫室氣體減量的範圍由已開發國家擴大到排放量較大的開發中國家,顯示將來必定台灣亦必須接受減量,對台灣經濟產業的變化產生極大的衝擊。台灣政府與企業須及早因應此衝擊對台灣經濟的影響,達到經濟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目標。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options. How to understand the operation of foreign CDM to achieve greenhouse gas reduction targets.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ow to check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a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over the years. In the famous Kyoto Protocol,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is one of a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2001 Bonn in Germany held COP6 resumed, and reached the "Bonn political agreement", the same year in Morocco held COP7, and reached the "Marrakesh Agreement," the two agreed to afforestation, reforestation activities under the CDM in the first commitment period (2008-2012) of eligible projects. CDM for the forming of this mechanism is through multilateral negotiations and the formation of its processes and mechanisms can be used to analyze the design theory. CDM through afforestation projects to date, relevant technical rules have become more mature, with the monitoring methodology through 10.
This research penetration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gradually matur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study Taiwan how make something of this mechanism, for the convenience of Taiwanese in the future at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crease competitiveness. First of all, Taiwan''s forest resources, and land-use surveys lead to the commencement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CDM. Secondly, the establishment of relevant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establishment of Designated National Authority, the data show that the majority of countries co-ordinating body to the country''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mainly related. Then CDM of the technical rules, analysis of how to complete a CDM project activities, and obtain CERs, follow-up and can be put carbon market transactions. Research pointed out that Taiwan CDM afforestation proces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cedures national follow-up supervision of the process. Finally, with Taiwan as soon as possible a bill related to greenhouse gase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n the existing mechanism. Bali by the road map, representing the 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from the scope has been expand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missions of the large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future will show that Taiwan must accept the reduction, the Taiwan Economic change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Taiwa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s to be an early response to this impact on Taiwan''s economic impact to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goals.
目 錄 頁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流程…………………………………………4
第二章 文獻回顧…………………………………………………5
第一節 京都機制成立之背景……………………………5
第二節 京都機制下植林減碳計畫之發展………………11
第三節 自願減量機制下之植林減碳計畫背景與發展…15
第四節 台灣發展溫室氣體減量之緣由與現狀…………18
第五節 台灣的森林資源調查現況………………………22
第六節 台灣現行的溫室氣體相關法案…………………27
第七節 相關名詞及其定義………………………………32
第三章 京都機制下CDM植林減碳計畫之運作模式……………36
第一節 CDM植林減碳計畫運作模式的準備條件……….36
第二節 CDM植林減碳計畫運作模式的實施程序……….46
第四章 台灣植林減碳計畫的流程與審議標準…………………56
第一節 台灣植林減碳計畫的準備程序…………………56
第二節 台灣植林減碳計畫的實施流程…………………57
第三節 台灣植林減碳計畫的審議標準…………………63
第四節 台灣植林減碳計畫之障礙………………………75
第五節 小結………………………………………………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78
第一節 結論………………………………………………78
第二節 建議………………………………………………79
參考文獻………………………………………………………….80
附錄……………………………………………………………….84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義仲、林俊成、李國忠(2005)台灣森林碳匯潛力與碳交易市場機制。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邱祈榮(2004)森林資源碳吸存資料庫建置計畫。國土資訊系統通訊,第50期。
邱祈榮、王瑞閔(2005)台灣國有林地現有森林林型分布推估之探討。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李堅明、曾瓊瑤(2000)因應氣候變遷產業參與清潔發展機制之淺力研究。台灣土地金融季刊 37( 2):1-26。
李堅明(2002)我國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最新發展之政策規劃分析。國改分析,財團法人國家法展基金會,永續(析)091-011號。
李宣德、馮豐隆(2005)台灣森林碳吸存資源調查系統之建立。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吳俊賢、陳溢宏、陳麗琴、林俊成、鄭美如、許秋雁(2005)森林生態系經營經濟效益評估-以六龜試驗林為例。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林世宗、鍾智昕(2005)台灣二葉松林木地上部碳吸存之估算。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林俊成、李國忠(2005)森林資源碳經營策略分析。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武曙紅、張小全、李俊清(2006)CDM林業碳匯項目的洩漏問題分析。中國北京,林業科學42(2):98-104。
高廣生、李麗豔(2003)清潔發展機制的實施與管理。中國北京,能源與環境25(6): 11-15。
陳信佑、許博行(2005)天然林與杉木林不同冠層高度二氧化碳濃度的時間變化。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郭幸榮、徐新武、張照群、游啟皓、游智偉、張恆顥、鍾年鈞、翁世豪(2005)柳杉人工林生物量及碳儲存量之估算-以觀霧地區為例。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張小全、武曙紅(2006)中國CDM造林再造林項目指南。中國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張朝婷、杜清澤、邱祈榮、王巧萍(2007)台灣森林土壤有機碳庫文獻回顧。中華林學季刊40(2):261-273。
章升東、宋維明、李怒云(2005)國際碳市場現狀與趨勢。中國北京,世界林業研究18(5):9-13。
楊雲明(1999)個體經濟學,台北,智勝文化出版社。
畢君、馮小軍、姚章軍(2005)京都議定書下的森林碳匯(CDM造林、再造林)項目及其前景與對策。中國河北,河北林業科技5:35-43頁。
蔣本基、顧洋、鄭耀文、林志森(2006)我國溫室氣體減量整體因應策略。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2(1):1-8。
廖天賜、陳宜敏、楊凱愉(2005)桉樹類在平地造林對碳吸存功能之探討。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賴朝明、劉桂龍、柯光瑞、李建志、王明光、顏江河(2005)台灣林業溫室氣體之源與匯。氣候變遷、衝擊、因應與永續發展研究進展2005,第639-47頁。
薛銘童、劉瓊霖、許博行(2005)關刀溪次生林不同數地上部碳的累積和分配。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劉東啟、李宣德、馮豐隆(2005)根的量測與生物量的推估。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簡慧貞(2006)植樹造林與碳匯管理政策。行政院環保署,空氣品質保護及噪音管制處。
顏添明、黃凱洛(2005)杉木地上部碳儲存量之推估。森林經營對二氧化碳吸存之貢獻研討會論文集,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謝漢欽(2006)從京都議定書看台灣的森林資源調查。林業研究專訊 13(1):18-21。
魏國棟(2003)氣候變遷與因應經濟政策工具:文獻回顧。經濟研究,39(1):27-69。
魏國棟、何昇融(2004)不同市場結構下排放權交易機制。農業經濟半年刊75: 61-81。
行政院經濟部(2001)全球氣候變遷—京都議定書與與我國企業。經濟部編印。
行政院國家永續委員會(2006)95年國家永續發展年報。行政院國家永續委員會編印。













英文部分
Hurwicz, L. (1973), “The design of mechanism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 Amer. Econ. Rev., 63, pp. 1-30.
Karan Capoor and Philippe Ambrosi(2007),” state and trends of the carbon market 2007”,World Bank.
Lund H G. (2002)“Definition of forest , deforestation ,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Online ] Manassas , VA: forest information service. Available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home.att.net/∼gklund/DEFpaper.html. Misc Pagination.
FAO.(2001) Global forest resource assessment 2000. FAO forestry paper , Rome ,
UNEP.(2001)Main theme”Forest biological diversity. Report of the Ad Hoc Technical Expert Group on forest biological diversity.” SBSTTA , Sventh Meeting ,Montreal , 12-16 November.
UNFCCC(2001) UNFCCC/CP/2001/L.11 , 2001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