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7 02:3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珊如
研究生(外文):Shan-Ju Liu
論文名稱:蔣宋美齡與五O年代《中華婦女》的婦女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Soong May-ling and the descriptions of China’s Women Magazine of the 50s
指導教授:梅家玲梅家玲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台灣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台灣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7
中文關鍵詞:蔣宋美齡《中華婦女》五O年代婦女論述女性身體日常生活
外文關鍵詞:Soong May-LingChinese Womenthe 50sfeminine discussionfemale behaviordaily live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152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以五O年代的《中華婦女》雜誌為研究對象。在五O年代國府極力形塑備戰氛圍的情形下,這份刊物所自詡的使命便是透過雜誌內所刊載,關於日常生活教導的論述,來規範女性身體、灌輸女性「反共抗俄」的意識。對於女性讀者而言,裡頭所刊載的家務處理教導,或是和女性相關的各式議題,確實能提供女性不少生活妙方並開拓婦女眼界。而在這本內容包羅萬象的刊物中,筆者所建立的論述架構,便是自核心人物宋美齡在五O年代的備戰氣氛中,於雜誌內被呈現的新女性形象,觀察《中華婦女》裡的論述一方面盡力回應男性家國對婦女的期待,另一方面菁英階層女性又將宋美齡部份特質擷取、轉化、投射到自身,進而藉由刊物中所欲傳遞給大眾婦女的各樣生活教導,開展出一套新女性養成教育的論述。然而,宋美齡和這群菁英女性於社會位階中所處的位置,和一般婦女大眾有著莫大距離,是故,當她們欲將這些教導傳授給一般女性時,自然產生斷裂的問題。儘管生活經驗的差異,讓我們覺察到刊物內中西混雜的論述和大眾女性的現實生活相互齟齬,但菁英女性們所發出的言論無疑也悄然逸出國族論述的框架,進一步作為啟發女性能動性的助力。
This dissertation uses the China’s Women magazine of the 50s as the target of research. During the 50s, Chinese government is trying to prepare the country for upcoming war; at that time, this magazine has given itself the mission to regulate the behaviors and implant the ideas of “anti-Communist, resist Russia” for women, through discussions of daily matters. As for female readers, the contents on house chore instructions, or various feminine related subjects were actually quite helpful to women on their daily lives, and to broaden their vision. The discussion structure established by the writers of this comprehensive magazine was in the exact presentation of Soong May-Ling as a new generation China’s woman in the 50s. On one hand, observing the discussions in China’s Women while trying to respond to the expectations of men and country; on the other hand, women in higher level of the society abstracted, transformed part of Soong’s characteristics and projected onto themselves. Thus, daily teachings in the magazine had developed into a new description of education, for new generation Chinese women. Meanwhile, Soong and these elite women are from a rather different social status than that of ordinary women, therefore, when they are trying to pass on their ideas, naturally, the gap creates problems. Despite differences in life experiences allows us to observe that the mixing of eastern and western ideas in this comprehensive magazine came as conflicts to women of the general public, yet words from these elite women gradually slipped away from the framework of Nationalism, becoming the force behind the inspiration of the mobility of women.
口試委員審定書
致謝辭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安排………………………………………………8
第二章 官方婦女團體的承續與移植……………………………………………12
第一節 戰前至國府遷臺的官方婦女團體運作概況………………………12
第二節 五O年代三大官方婦女團體及其機關刊物………………………18
第三節 《中華婦女》作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的機關誌……22
第三章 是「蔣夫人」,也是「宋美齡」──蔣宋美齡在傳統婦女論述中的定位…35
第一節 被期待的女性特質──從慈母到國母的形象塑造………………36
一、戰士慰勞工作……………………………………………………………37
二、號召籌建軍眷住宅………………………………………………………43
第二節 逸出傳統婦女角色的限制──領導姿態的展現…………………56
第三節 舊瓶裝新酒──宋美齡所表徵的新女性意涵及其影響…………67
一、宋美齡所表徵的新女性形象意涵………………………………………67
二、刊物中的女性專訪………………………………………………………72
三、領導階層女性的模仿和再現……………………………………………75
第四章 「中華」婦女的身體──戰時體制下的新女體守則……………………81
第一節 國共對峙下貞潔的女體……………………………………………83
第二節 家國思想下備戰的女體……………………………………………88
一、女體做為國族命脈延續的所在…………………………………………88
二、婦女作為「家」的統領者…………………………………………………95
第三節 全民動員下勞動的女體…………………………………………104
一、產力的貢獻──縫製征衣場中的愛國女體…………………………104
二、動員變演員──鎂光燈下的愛國女體…………………………………112
第五章 從身體到生活──由《中華婦女》裡的中西混雜
呈現菁英階層和平民女性的生活落差…………………………………119
第一節 恰似你的溫柔──穿旗袍的宋美齡與西服衣飾曲線的強調……120
第二節 中西料理食譜裡的女性嚮往與現實落差…………………………132
第三節 她往何處去?──戰時體制下女性外出就業或歸家的問題……138
第六章 結論………………………………………………………………………155
參考文獻……………………………………………………………………………161
【報紙及雜誌】
《中華婦女》,臺北:中華婦女月刊社,1950.07-1960.12。
《臺灣婦女通訊》,臺北:臺灣省婦女會,1953.10-1960.12。
《婦友》,臺北:婦友月刊社,1954.10-1960.12。
《時代婦女》,臺北:時代婦女社,1950(現有資料:第1-3期、第6-8期)
《中央日報》,臺北:中央日報社,1949-1960。
《聯合報》,臺北:聯合報社,1951-1960。
【學術專書】
•中文著作
三重一村自治會編,《空軍三重一村回憶錄》,臺北:空軍三重一村自治會,2006。
女性學學會著,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臺北:女書文化,1997。
中華文物出版社編篡委員會主編,《蔣夫人與中國婦運》,臺北:中華文物出版社,1958。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編,《女性知識分子與臺灣發展》,臺北:聯經,1989。
王丰,《宋美齡-美麗與哀愁》,臺北:書華,1994。
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臺北:心理,1990。
王德威編選、導讀,《臺灣:從文學看歷史》,臺北:麥田,2005。
王德威著,《後遺民寫作》,臺北:麥田,2007。
平路,《百齡箋》,臺北:聯合文學,1998。
石之瑜,《宋美齡與中國》,臺北:商智文化,1998。
皮以書,《中國婦女運動》,臺北:三民書局,1973
李瑞騰主編,《永恆的溫柔──琦君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縣中壢市 : 中央大學琦君硏究中心,2006。
吳冰雲口述、聶勳蘭文字整理,〈家庭副業─縫紉機〉,張德南執編,《走過歲月:眷村的影像歲月》,新竹:竹市文化,1997。
林金田,《臺灣文獻別冊》,南投:國史館台灣文獻館,2003。
林芳玫,《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巨流,1996。
林博文,《跨世紀第一夫人宋美齡》,臺北:時報,2000
卓遵宏、陳進金訪問,陳進金紀錄整理,《劉脩如先生訪談錄》,臺北:國史館,1996。
范銘如著,《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
封德屏主編,《2007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現當代文學媒介研究》,臺北:文訊,2008。
秦孝儀主編,《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與近代中國學術討論集》,臺北:財團法人中正文教基金會,2003。
陳三井編,《近代中國婦女運動史》,臺北:近代中國,2000。
陳曉林、彭懷恩、寇維勇編,《蔣夫人寫真》,臺北:風雲論壇,1985。
陳平原、梅家玲,《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臺北:麥田,2005。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頌聖、劉亮雅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2007。
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臺北:聯合文學,2001。
張紫葛,《你所不知道的宋美齡:機要秘書的回憶》,臺北:時英,2003。
梅家玲,《性別,還是家國?:五O與八、九O年代臺灣小說論》,臺北:麥田,2004。
梅家玲編,《性別論述與臺灣小說》,臺北:麥田,2000。
郭冠麟主編,《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臺北:史政編譯室,2005。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1。
游鑑明訪問,吳美慧、張茂霖、黃銘明、蔡說麗紀錄,《走過兩個時代的臺灣婦女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8。
黃金麟,《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 1895-1937》,臺北:聯經,2001。
楊翠,《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1993。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 : 臺灣飲食文化系譜》,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02。
劉巨才著,《世紀傳奇蔣宋美齡》,臺北:風雲時代,2002。
錢用和,《半世紀的追隨》,臺北:著者自印,1976。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98。
•外文譯著
Berger, John著,吳莉君譯,《觀看的方式》,臺北:麥田,1999。
Joanne Entwistle著,鄺元寶等譯,《時髦的身體:時尚、衣著與現代社會理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5。
Linda McDo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合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2006。
Roland Barthes著,敖軍譯,《流行體系(二) 流行的神話學》,臺北:桂冠,1998。
Tim Creswell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
Walter Benjamin著,王才勇譯,《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專書論文與期刊論文】
羊憶蓉、伊慶春,〈女性知識份子成長歷程中的衝突〉,《中國論壇》,第23卷11期,頁25-37,1987.03。
李國祁,〈蔣夫人與民族復興〉,《近代中國》,第130期,頁47-65,1999.04。
林秋敏,〈戰後初期臺灣的婦女議題─以《臺灣婦女》週刊為中心的探討〉,《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臺灣東華,頁487¬-525,2004。
林維紅,〈她的女性特質影響了歷史〉,《婦研縱橫》,第69期,頁1-4,2004.01。
林蔭庭,〈是蔣夫人,更是宋美齡〉,《婦研縱橫》,第69期,頁5-11,2004.01。
林蔭庭,〈宋美齡書目舉隅〉,《婦研縱橫》,第69期,頁51-54,2004.01。
洪郁如,〈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1904~1930年的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臺灣風物》,第47卷第2期,頁53-71。
洪國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臺成立的背景探討〉,《史匯》,第6期,頁127-150,2002.08。
陳芳明,〈第十一章 反共文學的形成及其發展〉,《聯合文學》,第198期,頁148-160,2001.04。
陳芳明,〈第十二章 五O年代文學的侷限與突破〉,《聯合文學》,第200期,頁164-177,2001.06。
張斐怡,〈宋美齡—相關出版目錄〉,《婦研縱橫》,第69期,頁55-67,2004.01。
張小虹,〈現代性的曲線〉,《中外文學》,第36卷第3期,頁171-200,2007.09。
彭小妍,〈從婦女、女性、女人到陰性書寫:中國女性主義的發展〉,《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頁305-314,2005.12。
游鑑明,〈是補充歷史抑或改寫歷史?近廿五年來臺灣地區的近代中國與臺灣婦女史研究〉,《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13期,頁65-105,2005.12。
游鑑明,〈當外省人遇到臺灣女性:戰後臺灣報刊中的女性論述(1945-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7期,頁165-224,2005.03。
楊雅慧,〈日據末期的台灣女性與皇民化運動〉,《臺灣風物》,第43卷第2期,頁69-84。
劉維開,〈臺灣地區典藏蔣夫人宋美齡女士檔案資料介紹〉,《婦研縱橫》,第69期,頁28-40,2004.01。
應鳳凰,〈五O年代文藝雜誌概況〉,《文訊》,第213期,頁28-34,2004。
應鳳凰,〈五O年代文學圖書的生產與特色—兼談個人的蒐集經驗〉,《文訊》,第214期,頁37-41,2003.08。
應鳳凰,〈五十年代臺灣文藝雜誌與文化資本〉,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博碩士論文】
吳忻怡,《「多重現實」的建構:眷村、眷村人、眷村文學》,臺大社會學研究所理論社會學組碩士論文,1996。
洪國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臺慰勞工作之研究(1950-1958)》,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許芳庭,《戰後臺灣婦女運動與女性論述之研究(1945~1972)》,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陳惠敏,〈戰爭動員體制下的臺灣婦女(1950~1958)〉,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張毓芬,《女人與國家—臺灣婦女運動史的再思考》,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張靜倫,《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臺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所碩士論文,1998。
張詩宜,《反共文學之外的另類書寫-以五、六O年代三位女作家為分析對象》,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郭及天,《我國第一夫人報紙形象研究》,私立淡江大眾傳播所碩士論文,2001。
曾薰慧,〈臺灣五O年代國族想像中「共匪╱匪諜」的建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楊晶晶,《反共抗俄聲中的女性身影─以《中華婦女》為考察對象》,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7。
楊雅慧,《戰時體制下的臺灣婦女(1937-1945)-日本殖民政府的教化與動員》,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鄭雪英,《宋美齡對中國政治的影響—1927-1945》,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羅汀蘭,《中華婦女反共聯合會組織功能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羅於陵,《眷村:空間意義的賦予與再界定》,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1991。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98。
2.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1998。
3. 羊憶蓉、伊慶春,〈女性知識份子成長歷程中的衝突〉,《中國論壇》,第23卷11期,頁25-37,1987.03。
4. 羊憶蓉、伊慶春,〈女性知識份子成長歷程中的衝突〉,《中國論壇》,第23卷11期,頁25-37,1987.03。
5. 李國祁,〈蔣夫人與民族復興〉,《近代中國》,第130期,頁47-65,1999.04。
6. 李國祁,〈蔣夫人與民族復興〉,《近代中國》,第130期,頁47-65,1999.04。
7. 林蔭庭,〈是蔣夫人,更是宋美齡〉,《婦研縱橫》,第69期,頁5-11,2004.01。
8. 林蔭庭,〈是蔣夫人,更是宋美齡〉,《婦研縱橫》,第69期,頁5-11,2004.01。
9. 林蔭庭,〈宋美齡書目舉隅〉,《婦研縱橫》,第69期,頁51-54,2004.01。
10. 林蔭庭,〈宋美齡書目舉隅〉,《婦研縱橫》,第69期,頁51-54,2004.01。
11. 洪郁如,〈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1904~1930年的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臺灣風物》,第47卷第2期,頁53-71。
12. 洪郁如,〈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試論1904~1930年的愛國婦人會台灣支部〉,《臺灣風物》,第47卷第2期,頁53-71。
13. 洪國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臺成立的背景探討〉,《史匯》,第6期,頁127-150,2002.08。
14. 洪國智,〈中華婦女反共抗俄聯合會在臺成立的背景探討〉,《史匯》,第6期,頁127-150,2002.08。
15. 張斐怡,〈宋美齡—相關出版目錄〉,《婦研縱橫》,第69期,頁55-67,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