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類
于正倫(1999)。《城市環境藝術》。台北:博遠。
山田理英著,李永清譯(2000)。《如何製作有效的平面廣告》。台北:滾石文化。
日本&;#12459;&;#12521;&;#12540;&;#12487;&;#12470;&;#12452;&;#12531;研究所著(2008)。《地域&;#12452;&;#12513;&;#12540;&;#12472;&;#12434;活&;#12363;&;#12377;景&;#35251;色彩計&;#30011;》。&;#23398;芸出版社。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王秀如、管倖生(2004)。《情緒的語詞及色彩聯想研究》。2004色彩學研討會論文集,中華色彩學會,pp.456-46
危芷芬(1995)。《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 (2006) 。
林文昌(1991)。《色彩計劃》。台北:藝術圖書,p.73。
林大川(1998)。《色彩學》。台北:全華科技,p.79。
林書堯(1989)。《色彩學》。台北:三民,p.36。
沙勒斐諾著,蕭仁釧等譯(1996)。《健康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
教育部,(2006)。《教育部新編國語辭典》。台北:世一。
楊清田(1996)。《造形原理導論》,台北:藝風堂出版社,P.99
張長傑(1988)。《立體造形基本設計》。台北:東大。
張春興(1994)。《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長傑(1988)。《立體造形基本設計》。台北:東大。
鄭國欲、林盤聳,(1996)。《色彩計劃》,台北,藝風堂,p85。
韓可宗(2002)。《自然環境對健康恢復的影響》。科學農業,50,209-218。Rapoport, A. (1997). Human Aspects of Urban Form. Textbook, Great Britain.
Langer, Susanne K.,劉大基譯(1991)。《情感與形式》。台北:商鼎文化。
V. Hubel著、張建成譯(1992)。《基本設計概論》,台北:六合出版,P.166。
Semir Zeki著、潘恩典譯(2001)。《腦內藝術館》,台北:商周,P.80
Bates Lowry 著,杜若洲譯(1991)。《視覺經驗》,台北:雄獅。
Rudolf Arnheim著,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
Leau Philippe 著,劉增泉譯(1996)。《文藝復興藝術觀》,台北:國立編譯館,p118-119。
Booth, N. K. 1990. Basic Elements of Landscap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London.
論文類
張淳婷(2004)。《大氣景觀與觀景設施色彩對視覺偏好及空間色彩意象之影響》,東海大
學景觀設計系碩士論文。
林文鎮(1991)。《遊憩區空間計劃之研究》,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俊璋(2003)。《優型樹的型態景響景觀美質研究》。東海大學景觀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阮琴閔(1995)。《不同常綠喬木造形組合之情緒體驗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所碩士論文。
張曉評(2004)。《室內環境之美學因素與美感反應關係之研究》:以住宅客廳為例。中原
大學室內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育文(2004)。《廣告招牌及植栽對視覺認知與街道景觀偏好之影響》。逢甲大學建築研
究所碩士論文。
曾慈慧(2006)。《景觀環境與福祉及復癒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依珊(2005)。《室內環境的視覺偏好研究─以住宅餐廳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究
所碩士論文。
期刊類
李素馨(1999)。〈都市視覺景觀偏好之研究〉,《都市與計畫》,26(1),p19-40。林佳燕、莊明振(2003)。〈大學生個人特質因素對色彩嗜好關係之研究〉,《台灣美術期刊》,51(13),p34。王藍亭(1994)。〈視覺圖像的類型與再認記憶之研究〉。《臺南女院學報》,23(1),309-325。王韋堯與許峻誠(2006)。〈等距圖形簡化之設計實作研究〉。《藝術教育研究》。11,33-55。
許峻誠、王韋堯(2004)。〈視覺抽象化手法在數位與傳統媒材之使用〉。《朋比-台灣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73-82。
Hartig, T. A., Mang, M. &; Evans, G. W. (1991). Restorative effect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experience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3, 3-26.
Kaplan, R &; Kaplan, S. (1989) The Experience of N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aumann, K., G&;auml;rling, T. &; Stormark, K. M. (2001) Rating scale measures of restorative components of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1: 31-44
Mehrabian, A., &; Russell, J. A. (1974). 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MIT Press.
Meyer, R. P., &; Laveson, J. I. (1981) An Experience Judgement Approach to Tactical Flight Trainn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Factors Society-25th Annual Meeting, 659-660.
Rodemann, P. (1999) Patterns in Interior Environments: Perception, Psychology, and Practice. NY: John Wiley &; Sons.
Russell, J. and Snodgrass, J. (1987) "Emotion and Environment" in D Stokols and I. Altman (eds)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h 8, pp245-281.
Russell, J.A. &; G. Pratt (1980). A description of affective quectity attributed to environ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38(2):pp.311-322
Ulrich, R. S. (1983). Aesthetic and Affective Response to Natural Environment. In I. Altman &; J. F. Wohlwill (Eds.), 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 Vol. 6 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p. 88-125). New York: Plenum Press.
Ulrich, R. S., Simons, R. F., Losito, B. D., Fiorito, E., Miles, M. A., &; Zelson, M. (1991). Stress recovery during exposure to natural and urban environments. Journal of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1: 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