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
王耀華、劉春曙(1989)。《福建南音初探》。福州:福建人民。
呂錘寬(2000)。《北管音樂概論》。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呂錘寬(2004)。《北管古路戲的音樂》。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呂鈺秀(2003)。《臺灣音樂史》。台北:五南。
呂錘寬(2005)。《臺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台北:五南。李國俊(2004)。〈南管戲〉。《臺灣傳統戲曲》。台北:臺灣學生。
林谷芳(2000)。〈特有種與多樣性豐富多元的臺灣傳統音樂〉。《本土音樂的傳唱 與欣賞》。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胡泉雄(2001)。《臺灣客家山歌130》。台北:胡泉雄。
胡泉雄(1980)。《客家民謠與唱好山歌的要訣》。台北:育英。
卓聖翔、林素梅(1999)。《南管曲牌大全上集》。高雄 :串門南樂團。
黃體培(1983)。《中華樂學通論 第一編 樂史》。台北:文建會。
梁在平(1976)。《古箏獨奏曲》。台北︰中華國樂學會。楊兆禎(1974)。《客家民謠:九腔十八調的研究》。台北:育英。劉美菁(1999)。《歌仔戲概論》。台北:學海。
張炫文(1976)。《歌仔戲的音樂:臺灣鄉土之音》。台中:臺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
張炫文(1998)。《歌仔調之美》。台北:漢光文化。
張炫文(1982)。《臺灣歌仔戲音樂》。台北:百科。
張儷瓊(2003)。「論〈六月茉莉奇想曲〉之創作背景與結構內容〉」。《箏路瑣記 張儷瓊箏樂文集》。台北:學藝。
簡上仁(1998)。《臺灣福佬系民謠-老祖先的臺灣歌》。台北:漢光文化。
外文書目:
Eric Hobsbawn (1990).Introduction: Inventing Tradition,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pp.1-14.
Rice Timothy (1987).Toward the Remodeling of Ethnomusicology, Ethnomusicology,
Vol.31,No.3:467-487.
碩博士論文:
葉娟礽(2004)。《臺灣現代箏樂作品分析研究~以六首非傳統五聲音階定弦的獨奏作品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期刊:
樊慰慈(2007)。「從《趣夢亂》的詮釋演繹,論演奏的色.戒(上)」。《北市國樂》,第233期,頁6-11。
樊慰慈(2007)。「從《趣夢亂》的詮釋演繹,論演奏的色.戒(下)」。《北市國樂》,第234期,頁2-5。
會議論文及報告書:
施清介(2004年10月)。《談《架座》箏三重奏之創作》。「臺灣箏樂創作之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盧亮輝/樊慰慈(2004年10月)。《三疊:趣、夢、亂》。「臺灣箏樂創作之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陳裕剛(2000年10月)。《回顧樂團歷年來演出作品之本土性-以北部國樂團為例》。「台灣現代國樂之傳承與展望-與傳統音樂接軌」研討會論文集。高雄:高雄市國樂團。
樂譜:
汪照安(1991)。《駿馬》。
呂錘寬(2005)。〈哭調〉。《臺灣傳統音樂概論•歌樂篇》。台北:五南。吳鳳章(2001)。〈八駿馬〉。《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 福建卷.上&;#20876;》。北京:人民。
施清介(2004)。〈架座〉。《臺灣箏樂創作之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施清介(2005)。《架座》。
許雅民(2005)。〈歌賦〉。《臺灣箏曲創作選暨黃好吟箏樂文集》。台北:大陸。
張儷瓊(2002)。《六月茉莉奇想曲》。台北:學藝。
張炫文(1982)。〈七字調〉。《台灣歌仔戲音樂》。台北:百科文化。
張炫文(1998)。〈都馬調〉。《歌仔調之美》。台北:漢光文化。
樊慰慈(2007)。《趣、夢、亂》。台北:臺北市立國樂團。
網路:
作者未詳(2008年3月2日)。《天風海湧系列節目-兩岸歌曲閩南語展播》。http://big5.am765.com/zt1/ztfl/ypzt/minmusic/200708/t20070802_2753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