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2.82.133) 您好!臺灣時間:2024/09/07 18: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游宗樺
研究生(外文):You,Zong-Hua
論文名稱:臺北市迪化街街屋不同構造形式建築物耐震補強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eismic Resistant Retrofit of Taipei Di-Hwa District Street Building in Different Construction Types
指導教授:詹添全詹添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Tian-Chyua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8
中文關鍵詞:構造形式補強工法地震反應耐震能力
外文關鍵詞:structure formretrofit methodearthquake responseseismic capaci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臺灣歷史建築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及歷史意義,因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地震造成相當多古蹟及歷史建築損害,使得當今相關產學機構對結構安全部分相當重視,雖現今關於耐震技術已經累積相當豐碩的成果,但對於將此技術應用於歷史建築上之研究,國內相較於國外是略嫌不足的,本研究藉由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帶做為研究案例,並以ETABS程式分析模型瞭解結構基本動力特性。
本研究先彙整迪化街街屋建築物的構造形式,而在彙整後得知迪化街不同構造形式的街屋建築物構造形式可以約略歸納出五種類型:
(1)全磚造(2)土墼磚(3)磚造+石牆(4)磚造+土墼磚(5)土墼磚+石牆。
這五種構造形式在迪化街街屋建築物為主要構造形式,而以最新耐震規範評估其耐震能力,均嚴重不足,急需進行結構補強。
所以本研究先探討未補強時迪化街街屋建築物的耐震評估,之後再分析補強後的地震反應,最後再以裝置被動消能元件補強方法,評估裝設位置、數量、及工法,是否能夠有效解決迪化街街屋建築物耐震能力不足之困擾。
經由分析之探討,本研究可得以下3點結論:
1.原構架分析中震動週期部分因土墼構造其勁度低致使得出最大震動週期與其他原結構震動最大震動週期相差16倍,而土墼與紅磚混合式構造與其他原結構最大震動週期也差達11倍,相對各項地震反應也會因震動週期影響而變大。
2.經五種地震反應分析後其週期、剪力、位移角、頂層加速度等四項,在其反應出來的效果其差異並不會太多,而位移控制的部分再補強後,所呈現出的效果差異最多,由此可以推論,在迪化街街屋建築類型對地震之反應,應以控制位移為重點所在。
3.經耐震能力分析後可得知三種補強之耐震能力值,值得注意的是分析磚牆面外耐震能力時,影響結構行為最大的為磚與磚之間黏結材-灰漿,其會影響磚體耐震能力分析中剪力塑鉸與彎矩塑鉸值。
Taiwan historic buildings contain plentiful meanings of culture and history. The 921 earthquake in 1999 caused great damage to monument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that made the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circle pay attention to the structure safety. There are plentiful researches on the reseismic technical, but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applying to historic building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used Taipei Di-Hwa area to be the research cases, and to analysis the structures by ETABS.
This research compile the structure forms of Di-Hwa street historic building, and after compiling could classify the structure forms for five types:
(1)Brick(2)Reinforced Brick(3)Brick and Masonry wall(4)Brick and Adobe masonry (5)Adobe masonry and Masonry wall
These five types are the main structure form of Di-Hwa street-house building, all the structure had insufficient seismic capacity and needed the structure retrofit.
The first step of this research is discussing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non-retrofit structure in Di-Hwa street. The second step is analysis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retrofit structures which are retrofitted by traditional retrofit method. The last step is analysis the seismic capacity of retrofit structures which are retrofitted by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and estimate to the implemented site、the implemented number and the implemented method, to find the best way using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 to solv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seismic capacity.
This research may be able to get 3 point by discussions on the result of analysis:
1.Because of the low toughness of adobe masonry, the maximum vibrate period of adobe masonry structures is 16 times than other structure, and the maximum brick and adobe masonry structures is 11 times than other structure. The others seismic response will be increased on account of increase of vibrate period.
2.In five types of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the period、shear force、drift angle and acceleration of retrofit structure had less variable than the original structure. The displacement of retrofit structure had noticeable variable than the original ones.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show that the displacemen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to control the seismic response in Di-Hwa street street-building.
3.Three types retrofit technique could be derived seismic resistant ability from pushover analysis. It should be notice that mortar will affect the shear force hinge and moment of brick when we analysis the seismic resistant ability of out-of-plane fore of brick.
誌 謝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圖目錄
表目錄
第 一 章 緒論
1.1 研究動機與目的
1.1.1 研究動機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範圍與內容
1.2.1 研究範圍
1.2.2 研究內容
1.3 研究方法與步驟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步驟
1.3.3 研究流程
第 二 章 文獻回顧與相關理論探究
2.1 名詞解釋
2.2 迪化街街屋類型調查
2.2.1 街屋結構型態與結構系統
2.2.2 迪化街街屋樓層、進數及構造材料調查
2.2.3 結構補強工法
2.3 結構分析模型探究
2.3.1 磚牆面外受力模擬參數建立
2.3.2 消能元件類型
2.3.3 液態黏滯消能元件構造與力學行為
2.4 消能系統性能評估模擬相關理論公式
2.4.1 含被動消能系統建築物之設計規範探討
2.4.2 消能系統阻尼比計算理論
2.5 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理論與方法
2.5.1 強度韌性法
2.5.2 容量震譜法
2.6 ETABS結構分析程式探討
第 三 章 迪化街街屋結構分析模型之建立
3.1 材料特性分析
3.1.1 牆面材料特性分析
3.1.2 補強材料特性分析
3.2 結構分析模型建立
3.2.1 迪化街一進建築物結構分析模型
3.2.2 迪化街二進建築物結構分析模型
3.2.3 迪化街三進建築物結構分析模型
3.2.4 消能元件性能參數建立
3.3 ETABS程式水平地震紀錄建立
第 四 章 迪化街街屋不同補強形式地震反應分析
4.1 不同補強形式分析模型建立
4.1.1 鋼構架補強形式模型
4.1.2 RC翼牆補強形式模型
4.1.3 構架式鋼斜撐補強形式模型
4.1.4 拱形斜撐消能元件補強形式模型
4.2 一進建築配置形式地震反應分析
4.2.1 建築物基本震動週期分析
4.2.2 建築物位移角分析
4.2.3 樓層位移分析
4.2.4 樓層剪力分析
4.2.5 頂層加速度分析
4.3 二進建築配置形式地震反應分析
4.3.1 建築物基本震動週期分析
4.3.2 建築物位移角分析
4.3.3 樓層位移分析
4.3.4 樓層剪力分析
4.3.5 頂層加速度分析
4.4 三進建築配置形式地震反應分析
4.4.1 建築物基本震動週期分析
4.4.2 建築物位移角分析
4.4.3 樓層位移分析
4.4.4 樓層剪力分析
4.4.5 頂層加速度分析
4.5 地震分析結果比較
4.5.1 樓層位移結果比較
4.5.2 樓層剪力結果比較
4.5.3 頂層最大水平加速度結果比較
第 五 章 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
5.1 耐震能力分析
5.1.1 分析程序
5.1.2 ETABS塑鉸設定
5.1.3 牆面外塑鉸設定
5.1.4 側推分析參數基本設定
5.2 耐震能力評估
5.3 評估結果比較
第 六 章 結論與建議
6.1 結論
6.2 建議
參考文獻
附錄
1.「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2000,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Oktay Ural、陳俊豪,1976,「有限元素法導論」,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Paz.Mario、王明雄, 1991,「結構動力學」,曉園出版社。
4.內政部,2002,「建築物隔震設計規範」。
5.內政部營建署,2006,「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
6.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編輯委員會,2006,「建築技術規則(構造篇)」。
7.木村 勉,2006,「修復-活化社區歷史建築之技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王惠君,2005,「歷史建築:保存、維護、再利用執行手冊」,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9.王獻德,2007,「加強磚造建築物裝置消能元件補強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10.何明錦、蔡益超、陳清泉, 1999,「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法及推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報告。
11.吳卓夫、詹添全,1986,「結構系統規劃」,崇德書局有限公司。
12.呂良正、李曉惠,2002,「日本建築物隔震簡介」,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技師月刊20號,P25-P31。
13.李正庸、洪慶雲,2005,「結構修復技術整合型計畫(三)-建築損壞檢測機制整合型研究計畫(一);分項計畫(一):古蹟暨歷史建築結構狀態微振量測與診斷之研究-以混合構造為例」,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
14.李彥宏,2006,「建築物裝設被動消能元件地震反應控制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15.李景亮、梁英文, 1999,「結構耐震設計」,文笙書局。
16.李森枂,2002,「ETABS入門與工程上之應用」,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7.周福霖,1997,「工程隔減震控制」,地震出版社。
18.林明俊,1994,「磚牆結構之不連續變形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19.林裕鈞,2007,「歷史建築清水磚牆受面外力作用下之結構行為與補強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20.施閔元,2003,「鋼筋混凝土結構加勁消能補強之耐震能力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21.柯孝勳,2003,「增效式阻尼裝置應用於樓房耐震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所。
22.段永定,2001,「建築結構隔震設計手冊之研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3.孫仁鍵,2002,「九二一地震古蹟及歷史建築緊急加固調查及施作技術表研擬」,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24.孫崇斌,2003,「有邊界柱梁之磚牆極限軟化桁架分析及面外試驗」,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所。
25.張文德,1997,「磚牆及含磚牆RC構架之耐震試驗分析與運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26.張國鎮、李有豐、劉光晏,2002,「應用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於多跨簡支鋼筋混凝土橋梁耐震能力評估之研究」,中華民國第六屆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
27.張國鎮、黃震興、蘇晴茂、李森枂, 2005,「結構消能減震控制及隔震設計」,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8.許茂雄、劉白梅,「磚構造建築技術規則之研修及磚牆配置之探討」,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9.許資生, 2005,「鋼筋混凝土構造推覆分析之研究」。
30.陳亦信,2003,「含磚牆RC建築結構之耐震診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1.陳拓男,2002,「具開口部磚砌牆體修復補強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2.陳明生,1994,「紅磚、砂漿與其介面之基本力學性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3.陳奕信,2003,「含磚牆RC建築結構之耐震診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4.陳泰和,2001,「廣間型磚造歷史建築物震害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5.陳敬傑,2001,「台灣日治時期磚造學校建築物修復之研究─以台中縣清水國小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
36.陳豐山,2005,「含消能阻尼器之制震結構耐震能力評估方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
37.傅朝卿,2003,「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38.黃國彰,1995,「有邊界柱梁之磚牆耐震試驗與等值牆版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9.黃德琳、曾一平,2004,「歷史建築之耐震、減震與免震設計」,古蹟暨歷史建築保存修復技術應用研討會。
40.楊金玉,2005,「台灣歷史建築緊急修復機制初探-以921以後震災重建區歷史建築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41.楊斯如,2003,「學校建築結構耐震行為詳細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
42.葉俊宏,2003,「磚造歷史建築物磚牆力學特性與耐震評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43.葉勇凱、蕭輔沛,2007,「建築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法-以消防廳設為例」,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視窗化輔助軟體操作講習會。
44.葉祥海、蔡益超,2006,「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之案例示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
45.詹添全,2004,「既有建築物隔震補強設計(古蹟、廟宇、歷史建築物、醫院、紀念性建築物及高科技廠房等)」,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教育培訓計畫─建築物隔震技術講習班。
46.詹添全、游宗樺,2008,「Strengthening of Historic Reinforced Brick Wall Building Implemented with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47.詹添全、盧岡良,2004,「古蹟建築隔震補強結構計畫—以彰化縣第三級古蹟興賢書院為例」,中華民國第七屆結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H0029A。
48.詹添全、盧岡良,2004,「鉛心橡膠隔震器壓力及剪力組合電腦模擬試驗之建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49.詹勳源,2003,「含牆RC構架極限軟化桁架模型分析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所。
50.劉彥志,2005,「歷史建築磚牆水平週次加載行為及補強實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51.蔡益超,2002,「隔震建築物之耐震分析與設計」,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技師月刊20號,P20-P24。
52.蔡益超,2006,「建築結構耐震能力評估法之基本原理」,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能力評估研討會論文集P4-1~P4-23。
53.蔡益超、詹添全,2005,「建築物隔震設計與施工」,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4.蕭江碧、王惠君,2003,「混合式構造之地震受災診斷方法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55.蕭賀芳,2002,「基礎隔震對房屋結構的耐震效益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所。
56.謝豐仰,2008,「速度型液態黏滯消能元件裝設形式對建築物耐震能力影響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
57.鍾立來、吳賴雲、連冠華、曾建創、楊卓諺、黃裕哲,2006,「校舍隔間磚牆增設複合柱補強效益之推垮分析及試驗驗證」,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58.何明錦、蔡益超、陳清泉,1999,「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法及推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
59.Higashino, M. & Okamoto, S. (2006). Response Control and Seismic Isolation of Buildings. London &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7-21, 91-311.
60.NEHRP Commentary on the Guidelines for the Seismic Rehabilitation of Buildings, ” C9.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FEMA-274/October/1997.
61. K.C. Chang, J.S. Hwang, T.C. Chan, C.C. Tau and S.J. Wang, ”Application, R&D and Design Rules for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 for Buildings and Bridges in Taiwan” 8 10th World Conference on Seismic Isol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Active Vibrations Control of Structures, Istanbul, Turkey, May 28-31, 2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