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築物實施耐震能力評估及補強方案」,2000,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Oktay Ural、陳俊豪,1976,「有限元素法導論」,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3.Paz.Mario、王明雄, 1991,「結構動力學」,曉園出版社。
4.內政部,2002,「建築物隔震設計規範」。
5.內政部營建署,2006,「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解說」。
6.內政部營建署、建築研究所編輯委員會,2006,「建築技術規則(構造篇)」。
7.木村 勉,2006,「修復-活化社區歷史建築之技術」,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8.王惠君,2005,「歷史建築:保存、維護、再利用執行手冊」,屏東縣政府文化局。
9.王獻德,2007,「加強磚造建築物裝置消能元件補強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10.何明錦、蔡益超、陳清泉, 1999,「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法及推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報告。
11.吳卓夫、詹添全,1986,「結構系統規劃」,崇德書局有限公司。
12.呂良正、李曉惠,2002,「日本建築物隔震簡介」,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技師月刊20號,P25-P31。13.李正庸、洪慶雲,2005,「結構修復技術整合型計畫(三)-建築損壞檢測機制整合型研究計畫(一);分項計畫(一):古蹟暨歷史建築結構狀態微振量測與診斷之研究-以混合構造為例」,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
14.李彥宏,2006,「建築物裝設被動消能元件地震反應控制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15.李景亮、梁英文, 1999,「結構耐震設計」,文笙書局。
16.李森枂,2002,「ETABS入門與工程上之應用」,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7.周福霖,1997,「工程隔減震控制」,地震出版社。
18.林明俊,1994,「磚牆結構之不連續變形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19.林裕鈞,2007,「歷史建築清水磚牆受面外力作用下之結構行為與補強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0.施閔元,2003,「鋼筋混凝土結構加勁消能補強之耐震能力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21.柯孝勳,2003,「增效式阻尼裝置應用於樓房耐震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所。22.段永定,2001,「建築結構隔震設計手冊之研訂」,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23.孫仁鍵,2002,「九二一地震古蹟及歷史建築緊急加固調查及施作技術表研擬」,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4.孫崇斌,2003,「有邊界柱梁之磚牆極限軟化桁架分析及面外試驗」,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所。25.張文德,1997,「磚牆及含磚牆RC構架之耐震試驗分析與運用」,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26.張國鎮、李有豐、劉光晏,2002,「應用非線性靜力側推分析於多跨簡支鋼筋混凝土橋梁耐震能力評估之研究」,中華民國第六屆結構工程學術研討會。
27.張國鎮、黃震興、蘇晴茂、李森枂, 2005,「結構消能減震控制及隔震設計」,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8.許茂雄、劉白梅,「磚構造建築技術規則之研修及磚牆配置之探討」,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9.許資生, 2005,「鋼筋混凝土構造推覆分析之研究」。
30.陳亦信,2003,「含磚牆RC建築結構之耐震診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
31.陳拓男,2002,「具開口部磚砌牆體修復補強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32.陳明生,1994,「紅磚、砂漿與其介面之基本力學性質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33.陳奕信,2003,「含磚牆RC建築結構之耐震診斷」,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34.陳泰和,2001,「廣間型磚造歷史建築物震害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35.陳敬傑,2001,「台灣日治時期磚造學校建築物修復之研究─以台中縣清水國小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36.陳豐山,2005,「含消能阻尼器之制震結構耐震能力評估方法研究」,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37.傅朝卿,2003,「國際歷史保存及古蹟維護憲章、宣言、決議文、建議文」,台南:台灣建築與文化資產出版社。
38.黃國彰,1995,「有邊界柱梁之磚牆耐震試驗與等值牆版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39.黃德琳、曾一平,2004,「歷史建築之耐震、減震與免震設計」,古蹟暨歷史建築保存修復技術應用研討會。
40.楊金玉,2005,「台灣歷史建築緊急修復機制初探-以921以後震災重建區歷史建築為例」,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41.楊斯如,2003,「學校建築結構耐震行為詳細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42.葉俊宏,2003,「磚造歷史建築物磚牆力學特性與耐震評估」,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43.葉勇凱、蕭輔沛,2007,「建築結構耐震能力詳細評估法-以消防廳設為例」,中華民國結構工程學會-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視窗化輔助軟體操作講習會。
44.葉祥海、蔡益超,2006,「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之案例示範」,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
45.詹添全,2004,「既有建築物隔震補強設計(古蹟、廟宇、歷史建築物、醫院、紀念性建築物及高科技廠房等)」,財團法人中華建築中心教育培訓計畫─建築物隔震技術講習班。
46.詹添全、游宗樺,2008,「Strengthening of Historic Reinforced Brick Wall Building Implemented with Energy Dissipation devices」,The 14th World Conference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47.詹添全、盧岡良,2004,「古蹟建築隔震補強結構計畫—以彰化縣第三級古蹟興賢書院為例」,中華民國第七屆結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H0029A。
48.詹添全、盧岡良,2004,「鉛心橡膠隔震器壓力及剪力組合電腦模擬試驗之建立」,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十六屆建築研究成果發表會論文集。
49.詹勳源,2003,「含牆RC構架極限軟化桁架模型分析研究」,逢甲大學土木及水利工程所。50.劉彥志,2005,「歷史建築磚牆水平週次加載行為及補強實驗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51.蔡益超,2002,「隔震建築物之耐震分析與設計」,台北市土木技師公會技師月刊20號,P20-P24。52.蔡益超,2006,「建築結構耐震能力評估法之基本原理」,內政部建築研究所-鋼筋混凝土建築耐震能力評估研討會論文集P4-1~P4-23。
53.蔡益超、詹添全,2005,「建築物隔震設計與施工」,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54.蕭江碧、王惠君,2003,「混合式構造之地震受災診斷方法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
55.蕭賀芳,2002,「基礎隔震對房屋結構的耐震效益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土木工程所。
56.謝豐仰,2008,「速度型液態黏滯消能元件裝設形式對建築物耐震能力影響之研究」,中國科技大學建築研究所。57.鍾立來、吳賴雲、連冠華、曾建創、楊卓諺、黃裕哲,2006,「校舍隔間磚牆增設複合柱補強效益之推垮分析及試驗驗證」,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報告。
58.何明錦、蔡益超、陳清泉,1999,「鋼筋混凝土建築物耐震能力評估法及推廣」,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協同研究報告。
59.Higashino, M. & Okamoto, S. (2006). Response Control and Seismic Isolation of Buildings. London &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7-21, 91-311.
60.NEHRP Commentary on the Guidelines for the Seismic Rehabilitation of Buildings, ” C9.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FEMA-274/October/1997.
61. K.C. Chang, J.S. Hwang, T.C. Chan, C.C. Tau and S.J. Wang, ”Application, R&D and Design Rules for Seismic Isolation and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 for Buildings and Bridges in Taiwan” 8 10th World Conference on Seismic Isolation, Energy Dissipation and Active Vibrations Control of Structures, Istanbul, Turkey, May 28-31,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