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2) 您好!臺灣時間:2025/01/16 07:1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朱彥華
研究生(外文):CHU,YEN-HUA
論文名稱:台灣鐵路工會以集體行動影響政策之研究(2000-2004)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the Taiwan railway labor union's influence on policy by collective action
指導教授:楊泰順楊泰順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政治學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政治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工會集體行動遊說
外文關鍵詞:unioncollective actionlobb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12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自1989年起,行政院開始有計畫的推動國營事業民營化的政策,但因國營事業工會為了爭取生存權與工作權,引發了一連串之陳情遊說與集體抗爭行動,受到社會各界之高度關切。
  本研究以台鐵工會在2000年至2004年之間,採取遊說活動影響政策為研究主題,分析台鐵工會的遊說活動之策略、型態與成效。並發現台鐵工會成功迫使政府改變台鐵民營化政策之原因如下:1)、2003年九一一集體行動的成功,合法取得春節罷工權;2)、春節罷工之嚴重性;3)、總統大選的選舉壓力。
依Mancur Olson的理論,大團體中理性及自利之個人,在搭便車、坐享其成的心態下,除非提供參與者個人享有的選擇性誘因,否則將難以形成集體行動,以影響政策。本研究以台鐵工會九一一集體行動為案例,與Olson理論做實務驗證,發現九一一集體行動成功之原因除了正式制度外,另因其內部特有的組織文化傳統與慣例,使得台鐵工會得以克服集體行動中搭便車的困境,促使其集體行動的成功,主要包括:1)、早期實施兩班制,奠定會員感情緊密、易團結之良好基礎;2)、自1988年起,「團結是有可能改變勞動條件」之認知深植會員心中,而這十幾年來爭取權益的行動,變成一種傳統與慣例。此外,本研究亦發現台鐵工會並未提供參與會員實質的誘因,但是因為正向的榮譽感與負向的誘因,因而提高工會幹部之動員意願,成為其克服搭便車困境的成功因素之一。
而台鐵產業因下述的特質,影響其遊説的成效:1)、鐵路運輸市場之獨占性有利於遊說;2)、鐵路運輸離尖峰之需求差距明顯,若揚言在尖峰時刻發動罷工,遊說成效良好。但弱勢的台鐵工會若遇到強勢的高鐵財團,便相當程度地影響其遊說成效。
Since 1989, privatiz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had been executed on schedule by the Executive Yuan in Taiwan. However, state-owned enterprise unions launched a series of protesting and lobbying activities to protect their jobs rights and benefits. Their actions and appeals had highly drawn the public’s attention

This research is probed into the issue on the lobbying behaviors, strategies and effect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unions taking example of Taiwan Railway Labor Union(TRLU)’s lobby influence on legislature and policy during 2000-2004. The union had successfully influenced the policy and delayed the schedule of privatization. Their success came from these three factors:(1)the effective collective action on 9/11/2003 to get the legal approval for demonstration in Chinese New Year.(2)the potential serious effect from demonstration in Chinese New Year.(3)the good timing due to the coming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2004.

However, Mancur Olson’s theory proposes that the collective action should fail to influence the policy where rational and self-interest-seeking ones lead to free-rider behaviors without optional incentives. The study takes examples of the action of TRLU on 9/11/2003 comparing to Olson’s theory and finds the success of the action majorly came from the special organizational culture. The special culture has been formed by a working system bringing good interactions between members and also by good cooperation experiences resulting from historic events. The study also finds there were no optional incentives offered by TRLU. The sense of Honor and negative incentives prevented TRLU’ s members from being free riders.

In addition, there are two industrial characteristics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 of TRLU’s lobbying behavior:(1)the monopoly of Taiwan Railways Administration in railway transportation industry.(2)the significant seasonal transportation demand peaking on long holidays and important festivals. However, TRLU’s lobbying wasn’t as effective as that in our case when it encountered its new strong competitor, Taiwan HighSpeed Rail Group, a private company.
中文摘要 …………………………………………………………Ⅰ
Abstract …………………………………………………………Ⅱ
內容目錄 …………………………………………………………Ⅲ
表目錄 ……………………………………………………………Ⅵ
圖目錄 ……………………………………………………………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3
第四節 研究架構 …………………………………………17
第二章 利益團體影響政策之研究 ……………………………20
第一節 利益團體的理論 …………………………………20
第二節 利益團體的活動 …………………………………38
第三章 集體行動理論之探討 …………………………………54
第一節 Olson的集體行動理論 …………………………54
第二節 對Olson理論之修正 ……………………………60
第三節 我國學界對Olson理論的應用與研究 …………66
第四節 台鐵工會經驗與Olson理論的反思………………76
第四章 台鐵局與工會的發展沿革 ……………………………87
第一節 台鐵的產業特質 …………………………………87
第二節 台鐵局之經營與發展 ……………………………90
第三節 台鐵工會之發展沿革與特性……………………103
第四節 台鐵工會面臨之挑戰……………………………113
第五章 台灣鐵路工會的遊說策略與型態 …………………117
第一節 政府相關法規對遊說活動的影響 ……………117
第二節 台鐵工會的遊說策略 …………………………121
第三節 台鐵工會的遊說型態 …………………………137
第六章 台灣鐵路工會之集體行動分析………………………142
  第一節 影響台鐵工會集體行動的環境因素……………142
第二節 台鐵工會之制度分析……………………………146
第三節 以個人參與分析台鐵工會之運作 ……………158
第七章 台灣鐵路工會九一一集體行動分析…………………182
第一節 國營事業民營化…………………………………182
第二節 議題的浮現- 民營化政策與高鐵興建…………198
第三節 政策競爭對象的分析……………………………203
第四節 遊說策略的選擇…………………………………214
第五節 實際行動的採行與政府之限制…………………223
第六節 九一一集體行動之檢討…………………………242
第八章 台灣鐵路工會經驗對台灣工運發展的啟示 ………262
  第一節 總結台鐵工會集體行動的成效…………………262
第二節 民營企業工會與國營事業工會的差異…………271
第三節 台鐵產業的特質與遊說的成效…………………277
第四節 台鐵工會經驗對台灣工運發展的啟示…………282
參考文獻…………………………………………………………287
  中文部份……………………………………………………287
  英文部份……………………………………………………301
附錄一 訪談台鐵工會理事長陳漢卿先生實錄………………306
附錄二 訪談鐵聯會理事長張文正先生實錄…………………315
附錄三 訪談台鐵工會延平分會常務理事邱光華先生實錄…322
附錄四 訪談台鐵工會北一分會常務理事張守田先生實錄…328
附錄五 訪談台鐵工會高雄分會常務理事阮平世先生實錄…332
附錄六 訪談台鐵工會嘉義分會常務理事林寶元先生實錄…340
附錄七 訪談台鐵工會彰化分會常務理事陳信國先生實錄…346
附錄八 訪談台鐵工會花蓮分會常務理事謝勝明先生實錄…352
附錄九 訪談台鐵工會宜蘭分會常務理事張克山先生實錄…362
附錄十 訪談台鐵工會台中分會常務理事洪倉魁先生實錄…368
附錄十一 訪談台鐵工會基層會員楊寶忠先生實錄…………373
附錄十二 訪談台鐵工會基層會員張盛謙先生實錄…………375
附錄十三 訪談鐵路局前任局長黃德治先生實錄……………376
附錄十四 訪談中國時報交通路線記者黃如萍小姐實錄……383
中文部份

王千美,1992年,《利益團體遊説活動對政策制定的影響》,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吉次,2006,《「公民投票法修正草案」評估報告》,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王政準,2007,《以賽局理論與孫子兵法探討台灣高速鐵路工程BOT案》,屏東:屏東科技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王振寰,1992,《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北:唐山。

王國璋,1994,〈七十年代美國政黨的改革對總統選舉政治的負面影響〉,彭錦鵬編,《美國政黨與利益團體》,頁19-40,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王淑慧,1990,《台灣石油工會會員參與工會活動之研究-奧爾森集體行動理論之分析應用》,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業立、郭應哲與林佳龍譯,2003,《最新政治學爭辯的議題》,Levine , Herbert M.(Political Issues Debated :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s),台北:韋伯。
王鐵生譯,1993年,《利益團體》,Wilson , Graham K.(Interest Groups),台北:五南。

石君山,1990,《美國聯邦競選法之政治捐款與選舉的關係》,台北:文化大學中美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冉亮,1998,《場外戰爭-公關與遊說》,台北:時報文化。

石崇義,2004,《台鐵管理與民營化政策之方向》,嘉義: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立法委員手冊》,2007,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立法院第六屆第六會期立法委員質詢模擬題庫》,2007,台北: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

《台鐵公司化基本方案草案(台鐵再生計畫)》,2003年,台北:交通部。

《台灣鐵路統計年報》,2003,台北:交通部台灣鐵路管理局。

朱志宏與謝復生,1989,《利益團體參與政治過程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朱志宏,1991年,<規範利益團體活動-遊說法之制定與統合主義之運用>,《理論與政策》,5卷4期(7月),頁33-34。

朱柔若譯,1996,《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Herzog , Thomas,(Research Methods and Data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台北:揚智。

成台生,2003,〈我國工會與政黨之互動模式分析-從美、日、英三國工會與政黨互動談起〉,《中山學報》,24期(12月),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頁133-151。

ˍˍˍ,2006,〈我國工會與政黨互動之構面初探-2000年政黨輪替後觀察〉,《科技學刊》,15卷人文社會類2期(12月),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頁151-165。

江明修與陳定銘,2000,〈台灣非營利組織政策遊説的途徑與策略〉,《公共行政學報》,4期(1月),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頁153-192。

江金山,1985,《公共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岷欽與林鐘沂,2000,《公共組織理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呂亞力,1997,《政治學》,台北:三民。

ˍˍˍ,2002,《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

吳定,1991,《公共政策》,台北:中華電視公司。

ˍˍ,2003,《公共政策辭典》,台北:五南。

吳乃德,1989,〈導言:理性人的非理性社會?〉,刊於《集體行動的邏輯》,Mancur Olson,董安琪譯,台北:遠流,頁1-14。

吳家詮,1986年,《客運業集體行動形成與策略分析-北市民營公車六二二罷駛個案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允傑,1999,《政府與工會》,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李禮仲,2001,〈國會遊說法制的比較研究〉,蘇永欽主編,《國會改革-台灣民主憲政的新境界》,頁339-368,台北: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

李清松,2003,〈公營事業民營化與政府財政〉,《主計月刊》,574期(10月),頁72-84。

何學政,2002,《我國工會與政黨關係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長造,2002,《台灣鐵路工會變遷與發展-從國家附屬機構邁向自主》,嘉義: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沛瑤,2005年,《集體行動的困境與策略-以大陸配偶運動為例》,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錫興,1990,《集體行動的形成-社會困局的分析》,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基田,2006,《遊說法草案評估報告》,台北:立法院法制局。

周萬來,2004,《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逐條釋論》,台北:五南。

周漳仁,1999,《立法遊說之研究—以我國菸害防制法制定過程為例》,台北: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馨,2004,〈自由化時代的鐵路改革之研究-「民營化」、「車路一體」和、「車路分離」〉,《公共事務評論》,4卷2期(4月),頁65-92。

ˍˍˍ,2005,〈公營事業民營化在國家經濟開發中的意義:台灣經驗之回顧〉,《亞太經濟合作評論》,13期(12月),頁77-90。

柯三吉,1998,《跨向二十一世紀公共行政新典範:台灣經驗的個案分析(上)》,台北:時英。

孫哲,2001,《左右未來-美國國會的制度創新和決策行為》,上海:復旦大學。

洪裕中,2003,〈反對公司化、民營化 台鐵工會911會員大會側紀〉,《路工》,68卷6期(11、12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27-31。
翁大峰,2000,〈公營事業民營化工會維護員工權益之作法(上)〉
,《勞工行政》,142期(2月),頁38-45。

ˍˍˍ,2000(A),〈公營事業民營化工會維護員工權益之作法(下)〉,《勞工行政》,143期(3月),頁45-52。

高永哲,2003,《中華電信工會因應民營化行動策略之分析》,嘉義: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俊漢,1983,〈利益團體與美國的民主政治〉,《中國論壇》,16卷2期(4月),頁28-42。

ˍˍˍ,1990,《公共政策》,台北:三民。

ˍˍˍ,1994,〈公民遊說公共政策立法過程之評估:美國「公民行動組織」(Common Cause)之結構與功能的分析〉,刊於《美國政黨與利益團體》,彭錦鵬編,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頁63-117。

許雅惠,1992年,《美國勞工政策之沿革與發展》,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繼峰,1999,〈我國工會組織參與政治過程之探討-以銀行員
工會與勞動基準法擴大適用為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11卷3期(9月),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95-433。

涂建平,2003,《慈濟功德會做為集體行動邏輯之個案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世熒,2000,〈利益團體影響政府決策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9卷3期(6月),頁23-52。

范輝珍等,1999,《社會運動》,台北:空中大學。

張炳九譯,1998,《政治過程-政治利益與輿論(下)》,Truman , David B,(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台北:桂冠。

張健佺,2005,《台灣鐵路管理局民營化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彭金癸,2007,《台灣鐵路民營化發展之研究–以英國經驗為參考對象》,花蓮: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秀端,1990〈政治行動委員會對國會議員的影響〉,《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4期(12月),頁79-109。

ˍˍˍ,1993,〈政治行動委員會的競選捐獻與國會選舉〉,《美國月刊》,8卷6期(6月),頁63-89。

ˍˍˍ等,1998,《金權政治和立法院的財政、經濟與交通委員會》,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黃俊英等,1994,《公營事業民營化問題與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黃若棋,2004,《菸商遊說策略初探—以「菸害防制法」及「菸品健康福利捐」為例》,台北: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叔娟,2007,〈國營事業釋股預算執行之探討〉,《主計月刊》,621期(9月),頁20-26。

黃恆獎、王仕茹與李文瑞,2007,《管理學概論》,台北:華泰。

黃瀚鋒,1994,《利益團體在立法院遊說活動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佳玲,2008,《集體行動與政治企業家互惠之研究-以汐止夢想社區夢想嘉年華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素芬,2007,〈台鐵之財務狀況〉,《台鐵資料》,330期(6月),台北:台灣鐵路管理局,頁153-162。

邱冠斌與劉佳昆,2007,〈我國公營事業民營化過程之研究-以中華電信為例〉,《中華行政學報》,4期(6月),新竹: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頁119-132。

楊泰順,1992,〈利益團體的理論〉,《中山社會科學季刊》,7卷4期(4月),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頁1-26。

ˍˍˍ,1993,《建立遊說活動管理制度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ˍˍˍ,1994,《利益團體政治》,台北:民主基金會。

ˍˍˍ,1994,〈美國政黨與利益團體的發展消長〉,彭錦鵬編,《美國政黨與利益團體》,頁245-268,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ˍˍˍ,2001,《被誤解的國會》,台北:希代。

ˍˍˍ,2002,〈遊說管理法:火中取粟的民主理想〉,《國政研究報告》,憲政(研)091-015號(4月),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頁1-22。

楊玉玫,1996,〈我國國營事業民營化過程中工會扮演之角色-以中鋼公司、台機公司為例〉,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1993,《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楊瑜,2004,《高雄市教師會參與民主政治過程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中原,1993,《民營化政策: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分析》,台北:五南。

費工信,1999年,《解嚴後利益團體活動方式及其規範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路工編輯委員會,2003,〈工會0224抗議強行封閉南隧道,割讓台北站月台背棄員工權益〉,《路工》,68卷2期(3、4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2-5。

ˍˍˍˍˍˍˍ,2003,〈培育種子師資,茁壯工會力量〉,《路工》,68卷2期(3、4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57。

ˍˍˍˍˍˍˍ,2003,〈抗爭基金需要您的支持〉,《路工》,68卷4期(7、8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2。

ˍˍˍˍˍˍˍ,2003,〈工會理事會議決議,中秋節召開會員大會〉,《路工》,68卷4期(7、8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3-6。

ˍˍˍˍˍˍˍ,2003,〈敬致台鐵局各級主管〉,《路工》,68卷4期(7、8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49。

ˍˍˍˍˍˍˍ,2003,〈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書函〉,《路工》,68卷5期(9、10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封面內頁。

ˍˍˍˍˍˍˍ,2003,〈鐵路工會92.8.14.召開臨時代表大會全體一致決議:工會無懼任何打壓,911如期召開會員大會〉
,《路工》,68卷5期(9、10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2-4。

ˍˍˍˍˍˍˍ,2003,〈政府毫無誠意,工會悲痛赴義〉,《路
工》,68卷5期(9、10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13-17。

ˍˍˍˍˍˍˍ,2003,〈本會第十屆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紀實
〉,《路工》,68卷6期(11、12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2-8。

ˍˍˍˍˍˍˍ,2003,〈情勢分析:為何春節要罷工〉,《路工》,68卷6期(11、12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9-17。

ˍˍˍˍˍˍˍ,2003,〈合法罷工程序與應變計畫〉,《路工》,68卷6期(11、12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18-20。

ˍˍˍˍˍˍˍ,2003,〈罷工方案〉,《路工》,68卷6期(11、12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21-22。

ˍˍˍˍˍˍˍ,2004,〈工會五大訴求獲政府具體回應,臨時會員代表大會決議取消春節罷工行動〉,《路工》,69卷1期(1、2月),台北:台灣鐵路工會,頁2-5。

郭昆明,2002,《利益團體影響公共政策之研究-財團法人國際唱片業交流基金會的個案》,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念魯,2005,《桃園縣國小教師參與教師會之研究-集體行動理論之應用》,台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廖慧君,1996,《台鐵車路分離分式之研究》,新竹: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國裕,2002,《台鐵車路分離下員工選擇行為模式分析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復中,2005,《台灣鐵路民營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灣大學政府與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潘世偉,1996,〈工會法修正暨相關問題之研究(上)〉,《勞工行政》,102期(10月),頁49-57。

ˍˍˍ,1996,〈工會法修正暨相關問題之研究(上)〉,《勞工行政》,102期(10月),頁49-55。

ˍˍˍ,2004〈經濟全球化對台灣工會運動影響之探討〉,《輔仁學誌》,38期(2004年),台北:輔仁大學,頁111-130。

董安琪譯,1989,《集體行動的邏輯》,Olson , Mancur,(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
,台北:遠流。

劉青雷,1988,《衝突與妥協-美國利益團體與遊說活動》,台北:時報文化。

陳彰輝,1993,《美國遊說活動之規範-聯邦遊說管制法探究》,台北: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論文。

謝碧瑩,2004,《全國教師會之集體行動》,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蔣念祖,2006,《利益團體遊說策略模式--台灣經驗研究〉,台北: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非營利事業管理組碩士論文。

蔡文濱,1993,〈我國公營事業民營化員工權益問題基本探討〉,
《財稅研究》,25卷3期(6月),頁29-39。

蔡千惠,1998,《非營利組織遊說策略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鄢桃生,1987,《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兼論多元主義》,台北: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徐芬,1994,《公共利益團體影響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為例》,台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秀財,1999,<台鐵的服務行銷>,《台鐵資料》,299期(3月),台北:台灣鐵路管理局,頁30-49。

鄭素玲,2005,《台灣地方民主之研究-以台北縣坪林鄉為例》,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傳賢,2001,《立法程序與技術》,台北:五南。
























英文部份

Almond , Gabriel A. and G. Bingham Powell. 1966. Comparative Politics: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ne, Binderkrantz. 2003. “Strategies of Influence:How Interest Organizations React to Change in Parliamentry Influence and Activity,”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 26(4)(December):
285-293.

Berry, Jeffrey M. 1989.The Interest Group Society.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Brown, Willy, Alex Bryson, and John Forth. 2008. “Competition and the Retreat from Collective Bargaining,”NIESR Discussion Papers 318(August): 1-26.

Cigler , Allan J., and Burdett A. Loomis. 1991.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N.W. , 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Dahl, Robert A. 1967. Pluralist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flict and Consent. Chicago: Rand McNally.

Ebbinghaus, Bernhard. 2002. “Trade Unions’Changing Role: Membership Erosion, Organisational Reform, and Social Partnership in Europe,” 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 33(5)(December): 465-483.
Feigenbaum Harvey B., and Jeffrey R. Henig. 1994. “The Political Underpinnings of Privatization,” World Politics. 46(1)(January): 185-208.

Frohlich, Norman, and Joe A. Oppenheimer. 1978. Modern Political Economy. Englewood Cliff, N.J. : Prentice-Hall, Inc.

Grant, McConnell. 1966. Private Power and American Democrac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Greenwald, Carole S. 1977. Group Power : Lobbying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 Praeger.

Guislain, Pierre. 1997. The Privatization Challenge: A Strategic , Legal , and Institution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Hardin, Russell. 1982. Collective Action. Baltimore : Resources for the Future, Inc.

Harris, Phil. 2002. “Political Lobbying Commentary,” Psychology & Marketing 19(12)(December): 987-992.

Hershey, Marjorie R, and Paul A. Beck. 2003. Party Politics in American. Addison: Wesley Education Publisher.

Hrebenar, Ronald J., and Ruth K. Scott. 1982. Interest Group Politics in America.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Inc.

Hrebenar, Ronald J., Matthew J. Burbank and Robert C. Benedict. 1999. Political Parties, Interest Groups, and Political Campaigns. Oxford: Westview Press.

Hyman, Richard. 2001. “Trade Union Research and Cross- National Comparison,” European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yion 7(2) (July): 203-232.

Kent, Calvin A. 1987.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rivatizing of Government. Westpor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nc.

Lowi, Theodore J. 1979. The End of Liberalism: the Second Republic of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W. W. North.

Mack , Robert. 2005. “Lobbying effectively in Brussels and Washington-Getting the right result,”.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 9(4)(August): 339-347.

Milbrath, Lester W. 1963. The Washington Lobbyists. Chicago: Rand McNally.

Olson, Mancur. 1971. 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rnstein, Norman J., and Shirley Elder. 1978. Interest Groups, Lobbying and Policymaking. Washington, DC. :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

Ostas, Daniel T. 2007. “The Law and Ethics of K Street: Lobbying, the First Amendment, and the Duty to Create Just Laws,” 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17(1)(January): 33-63.

Ranney, Austin. 1982. Govern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Repetto, Robert. 2007. “The Need for Better Internal Oversight of Corporate Lobbying,” Challenge 50(1)(January/February): 76
-96.

Rubin, Barry R. 1997. A Citizen’s Guide to Politics in America: How the System Works and How to Work the System.New York: M. E. Shape, Inc.

Salisbury, Robert H. 1969. “An Exchange Theory of Interest Groups,” Midwest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13(February): 1-32.

Saves, Emanuel S. 1987. Privatization: The Key to Better Government. Chatham, NJ: Chatham House.

Turman, David B. 1951. The Governmental Process: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Public Opinion.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Wilson, Graham K. 1990. Interest Groups. Oxford and Cambridge,
Mass: Basil Blackwell.
電子全文 電子全文(本篇電子全文限研究生所屬學校校內系統及IP範圍內開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朱志宏,1991年,<規範利益團體活動-遊說法之制定與統合主義之運用>,《理論與政策》,5卷4期(7月),頁33-34。
2. 朱志宏,1991年,<規範利益團體活動-遊說法之制定與統合主義之運用>,《理論與政策》,5卷4期(7月),頁33-34。
3. 成台生,2003,〈我國工會與政黨之互動模式分析-從美、日、英三國工會與政黨互動談起〉,《中山學報》,24期(12月),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頁133-151。
4. 成台生,2003,〈我國工會與政黨之互動模式分析-從美、日、英三國工會與政黨互動談起〉,《中山學報》,24期(12月),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頁133-151。
5. 李清松,2003,〈公營事業民營化與政府財政〉,《主計月刊》,574期(10月),頁72-84。
6. 李清松,2003,〈公營事業民營化與政府財政〉,《主計月刊》,574期(10月),頁72-84。
7. 林淑馨,2004,〈自由化時代的鐵路改革之研究-「民營化」、「車路一體」和、「車路分離」〉,《公共事務評論》,4卷2期(4月),頁65-92。
8. 林淑馨,2004,〈自由化時代的鐵路改革之研究-「民營化」、「車路一體」和、「車路分離」〉,《公共事務評論》,4卷2期(4月),頁65-92。
9. 曹俊漢,1983,〈利益團體與美國的民主政治〉,《中國論壇》,16卷2期(4月),頁28-42。
10. 曹俊漢,1983,〈利益團體與美國的民主政治〉,《中國論壇》,16卷2期(4月),頁28-42。
11. 張世熒,2000,〈利益團體影響政府決策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9卷3期(6月),頁23-52。
12. 張世熒,2000,〈利益團體影響政府決策之研究〉,《中國行政評論》,9卷3期(6月),頁23-52。
13. 黃秀端,1990〈政治行動委員會對國會議員的影響〉,《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4期(12月),頁79-109。
14. 黃秀端,1990〈政治行動委員會對國會議員的影響〉,《東吳政治社會學報》,14期(12月),頁79-109。
15. 黃叔娟,2007,〈國營事業釋股預算執行之探討〉,《主計月刊》,621期(9月),頁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