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文獻
一、研究文獻:
(清)曹去晶編:《姑妄言》 《思無邪匯寶》第三十六冊——四十五冊,臺北:成易圖書公司,1997年1月。
二、古籍文獻:(依作者年代):
(秦)呂不韋編:《呂氏春秋》 國學備覽‧第八冊‧子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東漢)鄭玄注:《周禮鄭注》 永懷堂本校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3月。
(東漢)鄭玄注:《儀禮鄭注》 永懷堂本校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4月。
(東漢)鄭玄注:《禮記鄭注》 (宋)萬卷堂校刊本,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年9月。
(東漢)趙曄著:《吳越春秋》,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東漢)王充著:《論衡》 明刻本校刊,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年9月。
(東漢)班固撰:《白虎通疏證》 (清)陳立疏證 清光緒元年淮南書局刊本,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第86冊,1978年12月。
(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注,臺北:紅葉文化公司,2003年10月。
(晉)干寶著:《搜神記》 國學備覽‧第九冊‧子部,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 龍樹菩薩造 《頻伽大藏經》,北京:九洲出版社,2004年9月。
(唐)李隱著:《瀟湘錄》 《唐代叢書》(清)弁山樓原刻本,臺北:新興書局,1968年6月。
(宋)李昉撰:《太平廣記》,臺北:新興書局,1968年3月。
(宋)程顥,程頤撰:《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宋)胡仔撰:《苕溪漁隱叢話》 《四部備要》‧集部,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10月。
(宋)朱熹著:《朱子語類》 宋咸淳六年(1270)導江黎氏本,京都:中文出版社,1984年3月。
(宋)陸九淵著:《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
(宋)周密輯:《癸辛雜識》 《中華古籍叢刊》,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68年5月。
(元)陶宗儀編:《輟耕錄》,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4月。
(明)文徵明撰:《文徵明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0月。
(明)王陽明著:《傳習錄》 《諸子集成》續編五,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明)王艮著:《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5月。
(明)湯顯祖著:《湯顯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1月。
(明)顧起元著:《客座贅語》 明萬曆刻印本,《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6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2000年7月。
(明)謝肇淛撰:《文海披沙》 《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5冊,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2月。
(明)謝肇淛撰:《五雜組》 明萬曆戊申年(1608)刻本,臺北:新興書局,1971年5月。
(明)張岱撰:《陶庵夢憶》,臺北:金楓出版公司,1986年12月。
(明)王同軌撰:《耳談》 《續修四庫全書》子部,第126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明)張景撰:《補疑獄集》 《四庫全書珍本》五集,第51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年。
(明)朱元亮輯注 (清)張夢徵彙選:《青樓韻語》,臺北:廣文書局,1980年12月。
(明)徐鴻起編:《太上感應篇彙典》 清嘉慶六年(1801)重刊本,《三洞拾遺第五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0月。
(明)澹澹外史編:《情史》,臺北:廣文書局,1882年8月。
(明)馮夢龍編:《古今小說》,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3月。
(明)馮夢龍編:《醒世恆言》,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3月。
(明)吳門徐昌齡著:《如意君傳》 《思無邪匯寶》第二十四冊,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1995年9月。
(明)笑笑生作:《金瓶梅詞話》 萬曆本影印本,東京:大安株式會社,1963年8月。
(明)呂天成著:《繡榻野史》 《思無邪匯寶》第二冊,臺北:台灣大英百科公司,1995年8月。
(明)凌濛初著:《初刻拍案驚奇》,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881年,5月。
(明)古杭艷艷生著:《昭陽趣史》 《思無邪匯寶》第三冊,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1994年12月。
(明)齊東野人編演:《隋煬艷史》 《中國歷代禁毀小說海內外珍藏秘本集粹》第二輯,臺北:雙笛國際事務公司,1994年11月。
(清)李贄著:《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5月。
(清)沈德符撰:《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
(清)談遷著:《棗林雜俎》,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清)黃宗羲著:《梨洲遺著彙刊》,臺北:隆言出版社,1969年10月。
(清)顧炎武著:《日知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4月。
(清)褚人獲:《堅瓠續集》《筆記小說大觀》23編,臺北:新興書局,1987年6月。
(清)袁枚著:《子不語》,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5月。
(清)紀昀著:《閱微草堂筆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月。
(清)趙翼著:《簷曝雜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清)沈起鳳撰:《諧鐸》 《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第34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3月。
(清)青城子撰:《志異續編》 《明清筆記史料叢刊》清,第15冊,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12月。
(清)益善氏增訂:《增訂敬信錄》 《三洞拾遺》第五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0月。
(清)許光清集證:《陰騭文圖證》 道光二十四年(1844)別下齋刊本 《三洞拾遺》第五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年10月。
(清)蔣烈編:《南吳舊話》 李延口授,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8月。
(清)李漁著:《連城璧》,臺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3月。
(清)情隱先生編次:《肉蒲團》 《思無邪匯寶》第十五冊,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1994年10月。
(清)雲遊道人編次:《燈草和尚》 《思無邪匯寶》第二十二冊,臺北:臺灣大英百科公司,1995年9月。
(清)西周生撰:《醒世姻緣傳》,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2年6月。
三、近人專著(依姓名筆劃):
丁峰山著:《明清性愛小說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2007年6月。
王平著:《中國古代小說敘事研究》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王卡著:《道教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4年5月。
王書奴著:《中國娼妓史》上海:生活書店,1934年11月。
王景琳著:《中國古僧代尼生活》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
王爾敏著:《明清社會文化生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7月。
毛文芳著:《物‧性別‧觀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1年12月。
尹恭弘著:《《金瓶梅》與晚明文化》北京:華文出版社,2002年2月。
石方著:《中國性文化史》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江蘇省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7年10月。
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編》下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3月。
向楷著:《世情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
任寅虎著:《中國古代婚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
李明軍著:《禁忌與放縱》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6月。
李零著:《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
李零著:《放虎歸山》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李銀河著:《福柯與性》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
李夢生著:《中國禁毀小說百話》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2月。
余岢,解慶蘭著:《金瓶梅與佛道》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7月。
吳仁安著:《明清江南望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
吳存存著:《明清社會性愛風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6月。
吳禮權著:《中國言情小說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0月。
宋若雲著:《逡巡於雅俗之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
佟新著:《社會性別研究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周越然著:《書書書》上海:中華日報社,1944年5月。
周高徳著:《道教文化與生活》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5月。
林金樹著:《中國古代思想史》明清卷,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段江麗著:《醒世姻緣傳研究》湖南:岳麓出版社,2003年4月。
段江麗著:《禮法與人情》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5月。
孫楷第編:《日本東京所見小說書目》臺北:鳳凰出版社,1974年10月。
孫楷第編:《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年。
孫琴安著:《中國性文學史》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5年5月。
孫琴安著:《性文學十講》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年2月。
高世瑜著:《中國古代婦女生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11月。
夏薇著:《《醒世姻緣傳》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2月。
康正果著:《風騷與艷情》台北:雲龍出版社,1991年2月。
康正果著:《重審風月鑑》臺北:麥田出版公司,1998年4月。
張廷興著:《中國古代艷情小說史》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4月。
張國星編:《中國古代小說中的性描寫》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3年3月。
邢麗鳳等箸:《天理與人欲》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
梁啟超著:《清代學術概論》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9月。
黃兆漢著:《道教與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2月。
黃華著:《權力‧身體與自我》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9月。
黃霖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4月。
曾文星著:《性心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阿英著:《阿英說小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
趙園著:《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趙毅衡著:《苦惱的敘述者》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4年1月。
趙興勤著:《古代小說與傳統倫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
熊哲弘主編:《心理學大師的愛情與愛情心理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5月。
熊秉真,余安邦合編:《情欲明清‧遂欲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3月。
熊秉真,張壽安合編:《情欲明清‧達情篇》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9月。
葉朗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11月。
劉世德主編:《中國古代小說百科全書》修訂本,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0月。
劉達臨著:《中國古代性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劉達臨著:《情色文化史》臺北:八方出版公司,2006年8月。
魯迅著:《中國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2月。
陳顧遠著:《中國婚姻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11月。16
陳益源著:《民俗文化與民間文學》,臺北:里仁出版社,1997年10月。
陳益源著:《古典小說與情色文學》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9月。
陳霞著:《道教勸善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9月。
陶希聖著:《婚姻與家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8月。
潘建國著:《中國古代小說書目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
潘綏銘著:《性的社會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賴永海著:《中國佛教文化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
謝大荒編著:《易經語解》,臺北:遠東圖書公司,1958年3月。
魏飴著:《小說鑑賞入門》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9年6月。
鄧繼強著:《性愛心理、藝術與道德》香港:明報出板社,1998年3月。
蕭相愷著:《珍本禁毀小說大觀》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
蕭登福著:《道教與佛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4年2月。
薛亮著:《明清稀見小說匯考》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嚴善炤著:《古代房中術的形成與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9月。
四、翻譯專著(依出版年代):
(保)瓦西列夫著,趙永穆,陳行慧譯:《情愛論》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0年4月。
(瑞士)榮格,鴻鈞譯:《榮格分析心理學》臺北:結構群文化事業公司,1990年9月。
(英)華利,羅賓斯合著,司艷譯:《認同的空間》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美)Carson & Butcher著,游恆山譯:《變態心理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1年5月。
(法)波伏娃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2年1月。
(美)波利‧揚‧艾森卓著,楊廣學譯:《性別與欲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
(荷)高羅佩著,吳岳添譯:《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臺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2004年8月。
(美)艾梅蘭著,羅琳譯:《競爭的話語》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法)米歇爾‧福柯著,佘碧平譯:《性經驗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荷)高羅佩著,楊權譯:《秘戲圖考》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
(美)阿爾伯特‧莫德爾著,劉文榮譯:《文學中的色情動機》上海:文匯出版社,2006年2月。
(法)喬治.巴塔耶著,劉暉譯:《色情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
(英)靄理士著,潘光旦譯註:《性心理學》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6月。
(德)佛洛伊德著,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北:新絲路網路書店,2007年3月。
(俄)尤里‧謝爾巴特赫著,吳嘉佑等譯:《性體驗與性愛心理》北京:華文出版社,2008年1月。
五、期刊論文(依出版年代):
陳益源編:〈《中國通俗小說總目提要》補遺〉《明清小說研究》1994年第1期。
謝桃坊:〈論明清豔情小說的文化意義〉《長春: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5期。
何天杰:〈《姑妄言》的啟示〉《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6期。
康正果:〈女權主義文學批評述評〉《文學評論》第1期,1988年2月。
潘建國:〈周越然與明清小說〉《浙江學刊》1998年第2期。
毛德富:〈從明代市民小說看市民階層的世俗情懷〉《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4期,1998年7月。
潘建國:〈周越然及其藏書考略〉《中國典籍文化》1998年4期。
孟昭連:〈作者‧敘述者‧說書人〉《明清小說研究》1998年第4期。
(美)黃衛總:〈清代艷情小說《姑妄言》初探〉《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1期。
(韓)崔容澈撰,權容浩譯:〈曹去晶的《姑妄言》〉《學海》1999年第3期。
王長友:〈《姑妄言》的重現及其意義〉《書品》1999年第4期。
王長友:〈《姑妄言》的語言特色〉《明清小說研究》1999年第4期。
王長友:〈《姑妄言》的結構藝術創新〉《學海》1999年第6期。
陳遼:〈奇書《姑妄言》及其作者曹去晶〉《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5期,1999年10月。
王長友:〈關於周越然與《姑妄言》殘抄本和殘刊本〉《文獻季刊》2000年4月第2期。
陳遼:〈比較:兩部專寫南京的百萬言長篇〉《文學研究》2000年第6期。
劉曉東:〈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東北師大學報》2001年第1期。
王長友:〈《姑妄言》的創作方法〉《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1期。
王永健:〈曹去晶《姑妄言》思想內容初探〉《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1年2月。
黃光偉:〈文學接受的合對象性與文化時差〉《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2期,2001年6月。
黃克武:〈暗通款曲:明清艷情小說中的情慾空間〉(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國際學術研討會),2001年8月。
劉曉東:〈儒家經典生活的窘境與晚明士人社會角色的轉化〉《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5期,2001年9月。
曹恩禮:〈曹雪芹家世野考〉《丹東師專學報》第23卷第4期,2001年12月。
王長友:〈林鈍翁生平考〉《明清小說研究》2001年第4期。
彭國利:〈明清時期士林文化的走向〉《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02年1月。
王長友:〈《姑妄言》對《三國演義》的繼承和發展〉《孝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5卷第1期,2002年2月。
王永健:〈《姑妄言》藝術特色初探〉《福州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1期,2002年2月。
王長友:〈王大江考〉《學海》2002年第3期。
王長友:〈《姑妄言》的人物塑造〉《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3期。
王永健:〈《姑妄言》性描寫評議〉《明清小說研究》2002年第3期。
吳秀華,尹楚彬:〈論明末清初的妒風及妒婦形象〉《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3期。
劉書成:〈明清艷情小說創作心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9卷第5期,2002年9月。
王立:〈《姑妄言》與古代女性復仇描寫的一個文獻源流〉《中國文化論壇》2003年第3期。
王永健:〈略論《姑妄言》在明清章回小說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閩江學院學報》第24卷第3期,2003年6月。
王永健:〈試論明清章回小說形式的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5卷第5期,2003年9月。
劉書成:〈明清艷情小說的原型結構〉《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0卷第6期,2003年11月。
施曄:〈《醒世姻緣傳》與《姑妄言》中的一種婚姻現象——說話懼內〉《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3卷第1期,2004年1月。
蔡堂根:〈九尾狐新解〉《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報》第34卷第1期,2004年1月。
熊鳴琴,范立舟:〈宋明理學「情欲」思想芻議〉《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5卷第1期,2004年1月。
王汝梅:〈艷情小說評介〉《中國性科學》第13卷第3期,2004年3月出版。
傅憎享:〈雪芹脂叔去晶姑妄言〉《保定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17卷第3期,2004年7月。
王長友:〈從《姑妄言》看三教文化的衰落〉《明清小說研究》2004年第4期。
郝炳國:〈江南織造府‧曹氏家族興衰〉《江蘇地方志》2004年第5期。
甘露:〈吳越文化與明清小說〉《河池學院學報》第24卷第5期,2004年12月。
王永健:〈《紅樓夢》與《姑妄言》〉《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7卷第3期,2005年5月。
張廷興:〈艷情小說——明清小說研究應關注的一個領域〉《理論學刊》2005年5月。
黃建國:〈明清文言小說狐意象解讀〉《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3期,2005年5月。
白海君,陸玉勝:〈市民階層的出現與文學觀念的嬗變〉《瀋陽航空工業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05年12月。
王長友:〈《姑妄言》與寒士文化〉《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4期。
劉海濤:〈從《二拍》看晚明「貧士」的生存狀況〉《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第21卷。
劉書成:〈明清艷情小說中性愛描寫的價值判斷〉《甘肅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
安萍,王瑾紅:〈論偷窺中的審美體驗〉《江西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王長友:〈《姑妄言》與江陰〉《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2期。
段江麗:〈《姑妄言》的夫妻愛情觀〉《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2期。
許彩雲:〈語言傳播的信息結構與語言符號的特點〉《淮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2006年6月。
朱萍:〈《姑妄言》的發現與研究述評〉《江淮論壇》2006年6期。
曹萌:〈清代長篇通俗小說的疏離意識〉《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期,2007年3月。
黃廷富:〈《姑妄言》校點本的幾個問題〉《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2期,2007年3月。
王長友:〈林鈍翁交游考(一)——楊愛生考〉《明清小說研究》2007年第2期。
張鴻勛:〈《姑妄言》與明清笑話〉《天水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3期,2007年5月。
王偉:〈中國狐精原型論略〉《蒲松齡研究》2007卷第2期,2007年6月。
宋成斌:〈中國古代文學狐精意象解讀〉《理論觀察》2007年第4期。
陳江:〈晚明江南士人的生存困境及其應對〉《史林》2007年第4期。
梅新林,葛永海:〈從「原欲」到「情本」晚明至清中葉江南文學的一個研究視角〉《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4期。
王冉冉:〈小說在明清時期的接受歷程〉《文學自學指導》,2007年第5期。
王正兵:〈《姑妄言》與李漁小說〉《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1卷第1期,2008年1月。
鄒強:〈神女與狐妖〉《西華大學學報》哲社科版,27卷第1期,2008年2月。
尹德存:〈嘲諷世俗,曲盡其妙——《姑妄言》的諷刺藝術〉《時代文學》2008年第4期。
王星:〈「情」張揚——論明末清初戲劇、小說的主情思潮〉《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
陳建憲:〈《白水素女》偷窺母題發微〉《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8卷第2期。
六、學位論文(依出版年代):
翁文信:《《姑妄言》與明清性小說中的性意識》,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年。陳克嫻:《明清長篇世情小說中的笑話研究─ ─以《金瓶梅》、《姑妄言》、《紅樓夢》為中心之考察》,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七、網路資料(依上網時間):
陳遼:〈《姑妄言》在海外〉《文匯讀書週刊,2000年8月》。
http://www.mupp.cn/bbs/2006-7/10/25921.html,上網時間:2007.07.15。
于平:《明清小說外圍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2月) http://www.sinology.cn/book/3/wx_hsl/gdwx/006.htm
上網時間:2007.08.10.。
郭醒:〈也談《姑妄言》的作者〉《北京:光明日報網路版》http://www.gmw.cn/01gmrb/2002-10/09/17-8E78AE6CEC3C2C0248256C4D0000C9C9.htm,上網時間:2008.10.18。
錢谷融著:《周越然書話‧網路版》(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
網址:http://www.du8.com/readfree/14/05891/2.html。上網時間:2008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