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以姓氏筆畫由少至多排列,若遇筆畫數相同,則以出版年次先後排列)
【專書】
一、箋注本
1.納蘭性德著,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飲水詩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2月,台一版。
2.吳兆騫:《秋笳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3.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編:《全清詞 順康卷》,北京:中華,2002年。
4.納蘭性德:《通志堂集》,《四庫全書》集部247,台南縣:莊嚴出版社,1997年。
5.納蘭性德著,張秉戍編著:《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5年,2001年1月,一版二刷。
6.納蘭性德著,趙秀亭、馮統一箋校:《飲水詞箋校》,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3月,一版三刷。
7.納蘭性德著,張草紉箋注:《納蘭詞箋注修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4月,一版三刷。
8.顧貞觀:《顧梁汾先生詩詞集》,台北縣:廣文書局,1970年10月,初版。
9.顧貞觀著,張秉戍箋注:《彈指詞箋注》,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一版一刷。
二、歷史類
1.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譯注:《滿文老檔》,中華書局,1990年3月,一版一刷。
2.王鐘翰主編:《滿族歷史與文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一版一刷。
3.李德山、奕凡:《中國東北古民族發展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8月,一版一刷。
4.清高宗敕撰:《十朝清朝通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9月,台一版。
5.楊家駱主編:《楊校標點本清史稿附索引》,中華書局,1979年。
6.楊樹藩:《清代中央政治制度》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二版。
7.劉潞:《清代皇權與中外文化-滿漢融合與中西交流的時代》,香港: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一版。
8.劉小萌:《滿族從部落到國家的發展》,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1年10月,一版一刷。
9.薛文郎:《清初三帝消滅漢人民族思想之策略》,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年8月。
10.范傳培:《清朝政治制度之研究》,台中:書恒出版社,1982年一月,初版。
11.顎爾泰總纂:《八旗通志初集》,(學生書局印行)。
12.瀛雲萍編著、翁福祥助理編註:《滿族史》,自費印刷,版次年不詳。
13.《清史列傳‧大臣畫-傳檔正編》,台北:中華書局,1962年。
14. 《清代碑傳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1月,一版一刷。
三、文學類
1.王立:《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2月,一版一刷。
2.王國維著、徐調孚校注:《校注人間詞話》,台北:頂淵文化,2001年6月,一版一刷。
3.艾治平:《清詞論說》,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7月,一版一刷。
4.朱光潛:《文藝心理學》,台南:大夏出版社,1991年12月。
5.沈雄:《古今詞話》,見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三冊,台北:廣文書局,出版年不詳。
6.沈謙:《填詞雜說》,見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二冊,台北:廣文書局,出版年不詳。
7.李惠霞:《納蘭容若及其詞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2年。
8.李澤厚:《李澤厚論著集-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9.李靈年、楊忠主編:《清人別集總目》,合肥:安徽出版社,2000年7月,一版一刷。
10.尚小明:《學人游幕與清代學術》,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0月,一版一刷。
11.況周頤著,孫克強輯考:《蕙風詞話 廣蕙風詞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一版一刷。
12.昭槤著,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一版二刷。
13.胡雪網:《意象範疇的流變》,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一版一刷。
14.徐照華:《納蘭性德與其詞作及文學理論之研究》,台中:大同資訊圖書出版社,1989年,一版二刷。
15.徐珂:《清稗類鈔》,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16.徐釚:《詞苑叢談》,見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一冊,台北:廣文書局,出版年不詳。
17.祖保泉、張曉雲:《王國維與人間詞話》,台北:萬卷樓,1993年6月,一版一刷。
18.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成都一版二刷。
19.張任政著、王雲五主編:《清納蘭容若先生性德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4月,初版。
20.張漢良:《現代詩論衡》,台北:幼獅文化,1997年,一版。
21.張佳生:《獨入佳境-滿族宗室文學》,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一版一刷。
22.張麗珠:《袖珍詞學》,台北:里仁書局,2001年5月31日,初版。
23.張世斌:《明末清初詞風研究》,天津:天津古籍,2008年。
24.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1年2月,台三版。
25.陳水雲:《清代前中期詞學思想》,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年10月,一版一刷。
26.陳水雲:《二十世紀清詞研究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2007年8月,初版。
27.陳滿銘:《意象學廣論》,台北:萬卷樓,2006年11月,初版。
28.葉嘉瑩:《清詞叢論》,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一版二刷。
29.彭孫遹:《金粟詞話》,見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二冊,台北:廣文書局,出版年不詳。
30.馮金伯:《詞苑萃編》,見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六冊,台北:廣文書局,出版年不詳。
31.覃召文、劉晟著:《中國文學的政治情結》,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2月,一版一刷。
32.劉德鴻:《清初學人第一-納蘭性德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9月,一版一刷。
33.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見唐圭璋編,《詞話叢編》第十冊,台北:廣文書局,出版年不詳。
34.韓進廉:《無奈的追尋─清代文人心裡透視》,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一版一刷。
35.聶石樵主編:《古代文學中人物形象論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0年。
37.《黃帝內經‧素問》,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7月,一版八刷,。
【學位論文】
1.李嘉瑜:《納蘭性德及其詞研究》,台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1996年。2.吳幼貞:《顧貞觀彈指詞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3.李娜:《清初詞人顧貞觀研究》,蘇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1月1日。
4.余何:《淥水亭文人集團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1日。
5.卓清芬:《納蘭性德文學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6.胡健國:《清代滿漢政治勢力之消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博士論文,1978年。【期刊論文】
一、歷史類
1. 沈一民:〈皇太極的漢族文人政策評述〉,《黑龍江民族叢刊》第76期(2003年第5期),頁63-65。
2. 李莉:〈涵化:滿清入關後的滿漢文化關係〉,《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第19卷第4期(2006年7月),頁32-33。
3. 啟功:〈記飲水詞人夫婦墓誌銘〉,《文史》總24期(1982年),頁271-274。
4. 陳捷先:〈清朝入關前後的滿漢融合政策〉,《歷史月刊》11月號,1995年,頁59-61。
5. 張一民:〈張純修與納蘭性德交游考〉,《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4期(1997年),頁17-24。
6. 費劼:〈試論康熙的文化政策〉,《江漢論壇》(1998年2月),頁45-47。
7. 雷建平:〈納蘭性德在康熙統治時期的作用〉,《社科縱橫》第1期(1999年),頁45-46。
8. 趙秀亭、馮統一:〈納蘭性德行年錄〉,《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0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12-21。
9. 趙惠霖:〈納蘭明珠留給後人的遺產-《明珠墓誌銘》史實評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11月),頁5-8。
10. 韓大梅:〈清代八旗子弟的家庭教育〉,《遼寧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期(1997年),頁83-84。
二、文學類
1.于佩琴:〈展開地域文化研究 弘揚民族優秀文化--承德民族師專的古籍整理和清代文學研究〉,《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7卷01期(2007年3月),頁22-14。
2.布莉華:〈《承德民族師專學報》二十年納蘭性德研究綜述〉,《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5卷第4期(2005年11月),頁15-18。
3.田瑞敏:〈滿漢文化對納蘭性德邊塞詞風的影響〉,《滄桑》第05期(2007年),頁239-240。
4.岑玲:〈愛他明月好,憔悴也相關──簡論納蘭性德的詠物詞〉,《遵義師專學報》第1期(1993年),頁36-38。
5.李彩霞:〈論《飲水詞》的社會價值-以交游詞為例〉,《語文學刊》第12期(2006年),頁58-59。
6.汪龍麟:〈納蘭詞研究的世紀回顧〉,《文學評論》03期(2001年),頁109-116。
7.汪龍麟:〈論納蘭性德的意象選擇〉,《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6卷第4期(2006年11月),頁25-30。
8.李金希:〈尚武的與尚文──論性德及岳端人生價值取向之異同以及其對二人詩詞美學品格之影響〉,《民族文學研究》(1996年1月),頁43-48。
9.李曉明、王喜伶:〈論納蘭性德詩詞中的歸隱心態〉,《湘南學院學報》第27卷第1期(2006年2月),頁52-54。
10.李曉明:〈論納蘭性德詩詞意象組合之美〉,《作家雜誌》第18期(2008年),頁111-112。
11.李曉明、王喜伶:〈論納蘭詞的化用之美〉,《中國韻文學刊》第22卷第2期(2008年6月),頁84-98。
12.林美云:〈納蘭性德贈答送別詞略論〉,《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6年),頁65-68。
13.和梅:〈試論納蘭性德詞風產生的緣由〉,《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11月),頁8-9。
14.胥洪泉:〈簡論滿族詞人佟世南〉,《民族文學研究》第02期(2003年),頁73-77。
15.姜新、張小芹:〈近年來納蘭性德研究數字分析〉,《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08期(2008年8月),頁47-49。
16.華德柱:〈試論納蘭詞的憂鬱〉,《中國韻文學刊》第1期(1999年),頁103-107。
17.徐成紅:〈論納蘭性德悼亡詞的悲劇意蘊〉,《名作欣賞》第3期(2001年),頁63-67。
18.張佳生:〈康熙朝滿族文學興盛的原因〉,《滿族研究》第1期(1995年),頁52-57。
19.張德錘:〈論納蘭性德的悲劇品格〉,《滿族研究》第1期(1995年),頁52-57。
20.張遠林、劉進:〈納蘭詞與清初詞風及社會風習〉,《承德民族職業技術學院學報》02期(1995年),頁25-34。
21.張雪:〈鐘鳴鼎食之家的多餘人──淺論納蘭性德其人其詞〉,《消費專刊‧文化研究》,(2007年7月),頁196。
22.曹香珍、陳霖:〈論納蘭詞中的月意象〉,《重慶職業科技學院學報》第17卷第6期(2008年11月),頁73-5。
23.黃天驥:〈納蘭性德和他的詞〉,《社會科學戰線》,第一期(1982年),頁279-281。
24.黃振澤:〈清代中期的宗室詞人〉,《滿族研究》第1期(2008年),頁68-73。
25.項小玲:〈試論納蘭性德的悼亡詞〉,轉引自陳水雲著,《二十世紀清詞研究史》,(高雄:麗文文化事業,2007年8月,初版),頁213。
26.楚莊:〈納蘭性德和納蘭詞〉,《天津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5期,見《納蘭性德傳記資料集(1)》,(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6年),頁8。
27.趙維國:〈論納蘭性德詞的生命意識及審美取向〉,《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第3期(2000年),頁1-3。
28.趙紅衛:〈納蘭性德研究綜述〉,《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05期(2001年),頁81-85。
29.趙崢葆:〈論康乾盛世文學創作所蘊含的悲劇主義傾向〉,《安徽文學(下半月)》第11期(2006年),頁52-53。
30.劉德鴻:〈淥水亭-溝通文士與朝廷關係的津梁〉,《故宮博物院院刊》第03期(1996年),頁78-88。
31.劉懷榮、宋巧芸:〈論納蘭詞的鴻雁意象〉,《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04年9月),頁21-26。
32.劉根生:〈空幻中的追尋-試論納蘭詞的人格精神〉,《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2期(2007年4月),頁69-72。
33.劉國勝:〈對《素問‧舉痛論》寒邪致痛的認識〉,《天津中醫藥》第24卷第6期(2007年6月),頁497-498。
34.薛梅:〈靈魂與靈魂之密語的繁複人生-從納蘭性德詩《西苑雜咏和蓀友韻》看其人格理想〉,《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11月),頁11-13。
35.黨月異:〈論納蘭性德的友情詞〉,《牡丹江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月),頁14。